3G中文网 www.3gzw.net,大明之朔风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家钱,这家伙太坏了竟敢虚报冒领,欺骗朝廷贪墨银两不说,还误导了兵部的决策。而户部尚书毕自严也抱怨,户部拿不出太多银两输往宁远,折价了一些粮食送去,本来辽西粮价奇高,军民缺粮少食,这也是件好事,但宁远居然不给他面子,粮食不肯收,坚持向户部催要银两,其中肯定有贪墨之事。
大明皇帝这时表明了态度,命锦衣卫去松江抓捕钱龙锡解送京师,也不听群臣扯皮了,在平台的御前会议上,独断专行以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敌长驱等罪名,定袁崇焕磔刑,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流二千里,这件拖了八个月的案子总算尘埃落定,东林党有了谋逆的污点,朝中势力从此没落,成基命很自觉地提出辞官返乡,而温体仁则为皇上立了一大功。
处理完袁崇焕的逆案,朝廷似乎才回到正常状态,眼下最要紧的还是西北的局势,三边总督杨鹤到西北屁股还没坐稳,就遇到朝廷急诏西北五镇精锐入卫勤王,杨鹤手里无兵可用,根本无力弹压民变,好在他老人家官声不错,老百姓还比较信他,在他苦口婆心规劝下接受招安者为数不少,西北民变似乎有了压制住的希望,不过平静很快就打破了,杨鹤不但没兵而且没粮,受招安的流民没饭吃就四处抢劫,大户人家自然也会组织家丁、佃户反抗,周围的府县也不得不出手相助,结果双方又打成一团,杨鹤反而里外不是人,地方士绅怪他纵容匪盗,流民恨他言而无信,杨鹤欲哭无泪,一份接着一份请求朝廷赈济的奏疏发往京师。
西北的问题还没解决,山西又发来急奏,山西巡抚宋统殷弹劾杨鹤剿贼不力,而且还驱贼入晋,他在奏章中说,山西也遭大旱,流民数十万计,但山西教化有方,老百姓宁可饿死也不会给官府添麻烦,更不会造反了,可是自从有西北流贼过了黄河后,老百姓就开始不老实了,附贼者数不胜数,如此下去山西也将糜烂。宋统殷抱怨他的前任耿如杞把山西的家底败个精光,山西已无能战之将,也无可用之兵,他请求朝廷务必给他增派人马以守住黄河河防,而且他还希望把闲置在京师的靖虏副将李榆调到山西,以解山西无人能领兵平贼之困。
大同巡抚张宗衡也上书请求把李榆还给大同,张宗衡分析了丰州的情况,认为目前丰州几种势力混杂,只有李榆才能压制住各方的力量,如果李榆长期不回去,难免其中会有异动,那时丰州不但无法牵制插汉,反而有可能又是一个大患。新任宣府巡抚沈棨也上书要求把李榆尽快调回丰州——察哈尔汗又来要钱了,沈棨觉得还是得有人管管这个不要脸的家伙。
“这个靖虏副将好大个面子啊,宣大三镇的巡抚都要他回去,看来他在京师呆得不安生!”周延儒阴冷地说道,皇帝听罢也眉头紧锁,把目光又投向温体仁。
“靖虏副将哪有什么面子,文臣们骨子里把他当夷人看,宣大三镇这是被逼急了,他们边外有虎墩兔憨窥视,内有西北流寇东渡黄河之忧,算起来靖虏副将大概是三镇唯一善战之将了,他们这是无可奈何之举,朝廷无须多心,”温体仁现在有个习惯,一定要与周延儒说的话有所不同,而且一定要让皇帝觉得更高明,他见到皇上的眉头舒展开了,又继续说道:“靖虏副将本来就是大同镇的人,也该回去了,顺便让他把贼也剿了,不过他那点人对付遍地流窜的流贼不管用,陛下可以给他个援剿差事,再给他拨些人马,堂堂正正以大明官军的名义剿贼安民。”
“好,就依爱卿之言,下诏改靖虏副将为援剿副将,朕再给他加都督佥事衔,着令京营一部随其入山西平贼。”皇帝也笑了,司礼监的李凤翔早就报告过了,那个李榆其实傻乎乎的,属于有碗饱饭吃就心满意足的家伙,谁都可以算计他,这种人最靠得住,皇帝也觉得自己被这帮文臣折磨得太多心了,还是温体仁看得清楚。
李榆的事好办,西北赈灾的事却不好办,这帮混账官员还是干不好收税的活,到库的钱粮总是入不敷出,毕自严为给孙承宗筹集修大凌河和旅顺的钱粮已经急红了眼,哪里找得出赈灾的钱粮,朝臣们不约而同地又盯上皇帝的内帑,皇帝脸色铁青,不由自主地摸摸龙袍内打着补丁的内衣,然后一言不发就走了。
李榆在兵部接受了圣旨,兵部尚书梁廷栋随后就找他谈话,明确告诉李榆,京营没有哪个军官愿意跟他到山西,即使拿圣旨压他们都不去,李榆必须自己想办法找人了,当然他本人还是非常器重李榆的,所以兵部无论如何会帮他一把。
“本官好不容易为你凑了三千两银子,你拿着钱去招兵买马吧,在京营里找人也行,到山西招兵也行,实在不行你就找丰州人当兵,本官先祝李副将一路顺风、马到成功了。”梁廷栋把银子往李榆面前一推,马上就走人了。
李榆愁眉苦脸地回到自己住的小院,又找来马祥麟夫妇和王朴商量,王朴听了也不住地摇头,梁廷栋说的也没错,现在的京营根本拉不出去,这大概是皇上脑子一热想出来的,但皇上也绝不会为他去得罪京营那些背景深厚的军官,梁廷栋虽然在推卸责任,但还给了几个钱,总比一脚把李榆踢出京师好得多。
“三千两银子肯定不经用,而且以后的军饷兵部也不会管,人家这次把你算计了,你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你们几个人去山西肯定不行,多少还是要有个几百人,我们找人说说,京营的闲丁闲官多,也许有人愿意跟你。”王朴说道。
“小李,我哥哥正好被山西巡抚宋大人请去做赞画政务,我写封信给他,他一定会帮你。”张凤仪也出主意。
“流贼就是一帮造反的老百姓,没什么了不起的,小李,你只管去山西好了,大不了老哥带白杆兵去帮你,反正我也不想去大凌河。”马祥麟接着给李榆鼓劲。
王朴突然拍了一下大腿说道:“前些时候孙阁老在辽西裁了一些军官,打算往京营里塞,可总督大人拒绝接受,这伙人都被赶到城外等候差遣,大多是我们延绥人,他们无粮无饷,只要给差事肯定愿意,我去找他们说。”
京营里响应者寥寥无几,周遇吉、丁启明费了不少功夫也只拉来等五十多人,基本上是些在京营混不下去的客籍军官,王朴出城一趟也带回了三个军官,李榆一见他们就大吃一惊,没等他开口,孟克先大喊大叫起来:“老虎头、猛如虎,你们两个家伙还没死啊,老天有眼,你们也有混不下去的时候!”
“一阵风,你别以为我们是来求你的,我们哥俩是听王副将说我们的小兄弟可怜,才过来帮他的,你得意什么?”虎大威不屑地说。
“就是嘛,一阵风这小子才吃了几天饱饭,就忘了他是谁了,等会儿再教训他。”猛如虎也说道。
另一个军官却不理会他们,走到李榆面前郑重行礼,用陕北口音说道:“末将山海关前屯都司白安,拜见援剿副将大人,多谢大人收留我们。”
李榆也用陕北话答道:“白都司也是榆林人吧,那咱们算是同乡了。”
“末将与虎、猛二位都司原本在山海镇,孙阁老裁员,嫌我们这些客军耗费粮饷,把我们都赶出来了,两百余人在城外忍饥挨饿,也没人管过我们,大人尽管放心,我们大多有马有盔甲,官衔最低的也是把总,都是一色的榆林家乡子弟,不会白吃大人粮饷的。”
李榆上前把白安、虎大威和猛如虎叫到一起,拉着他们的手说道:“诸位兄长能来就是看得起我,以后我们一起并肩征战,有我一口吃的,就绝不会让兄弟们饿着。”
九月初一,李榆告别了刘之纶、金声、马祥麟夫妇和王朴,带领追随他的近三百人离开京师,那木儿一直把他们送到城外,才与他们垂泪告别——徐光启大人需要有人帮他整理誊写已完成的《农政全书》书稿,那木儿觉得这件事更有意义,李榆也非常支持,于是那木儿下决心留在京师。
出了京师,李榆深吸一口气,兴奋地大喊道:“兄弟们,打出我们的黑鹰旗,我们到山西去。”
(本节更完后,老律要休息一段时间,年底了事情也确实有些多,谢谢大家的支持,明年一月会恢复更新,本书内容也会进入一个新层次)
人家钱,这家伙太坏了竟敢虚报冒领,欺骗朝廷贪墨银两不说,还误导了兵部的决策。而户部尚书毕自严也抱怨,户部拿不出太多银两输往宁远,折价了一些粮食送去,本来辽西粮价奇高,军民缺粮少食,这也是件好事,但宁远居然不给他面子,粮食不肯收,坚持向户部催要银两,其中肯定有贪墨之事。
大明皇帝这时表明了态度,命锦衣卫去松江抓捕钱龙锡解送京师,也不听群臣扯皮了,在平台的御前会议上,独断专行以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资盗、谋款斩帅、纵敌长驱等罪名,定袁崇焕磔刑,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流二千里,这件拖了八个月的案子总算尘埃落定,东林党有了谋逆的污点,朝中势力从此没落,成基命很自觉地提出辞官返乡,而温体仁则为皇上立了一大功。
处理完袁崇焕的逆案,朝廷似乎才回到正常状态,眼下最要紧的还是西北的局势,三边总督杨鹤到西北屁股还没坐稳,就遇到朝廷急诏西北五镇精锐入卫勤王,杨鹤手里无兵可用,根本无力弹压民变,好在他老人家官声不错,老百姓还比较信他,在他苦口婆心规劝下接受招安者为数不少,西北民变似乎有了压制住的希望,不过平静很快就打破了,杨鹤不但没兵而且没粮,受招安的流民没饭吃就四处抢劫,大户人家自然也会组织家丁、佃户反抗,周围的府县也不得不出手相助,结果双方又打成一团,杨鹤反而里外不是人,地方士绅怪他纵容匪盗,流民恨他言而无信,杨鹤欲哭无泪,一份接着一份请求朝廷赈济的奏疏发往京师。
西北的问题还没解决,山西又发来急奏,山西巡抚宋统殷弹劾杨鹤剿贼不力,而且还驱贼入晋,他在奏章中说,山西也遭大旱,流民数十万计,但山西教化有方,老百姓宁可饿死也不会给官府添麻烦,更不会造反了,可是自从有西北流贼过了黄河后,老百姓就开始不老实了,附贼者数不胜数,如此下去山西也将糜烂。宋统殷抱怨他的前任耿如杞把山西的家底败个精光,山西已无能战之将,也无可用之兵,他请求朝廷务必给他增派人马以守住黄河河防,而且他还希望把闲置在京师的靖虏副将李榆调到山西,以解山西无人能领兵平贼之困。
大同巡抚张宗衡也上书请求把李榆还给大同,张宗衡分析了丰州的情况,认为目前丰州几种势力混杂,只有李榆才能压制住各方的力量,如果李榆长期不回去,难免其中会有异动,那时丰州不但无法牵制插汉,反而有可能又是一个大患。新任宣府巡抚沈棨也上书要求把李榆尽快调回丰州——察哈尔汗又来要钱了,沈棨觉得还是得有人管管这个不要脸的家伙。
“这个靖虏副将好大个面子啊,宣大三镇的巡抚都要他回去,看来他在京师呆得不安生!”周延儒阴冷地说道,皇帝听罢也眉头紧锁,把目光又投向温体仁。
“靖虏副将哪有什么面子,文臣们骨子里把他当夷人看,宣大三镇这是被逼急了,他们边外有虎墩兔憨窥视,内有西北流寇东渡黄河之忧,算起来靖虏副将大概是三镇唯一善战之将了,他们这是无可奈何之举,朝廷无须多心,”温体仁现在有个习惯,一定要与周延儒说的话有所不同,而且一定要让皇帝觉得更高明,他见到皇上的眉头舒展开了,又继续说道:“靖虏副将本来就是大同镇的人,也该回去了,顺便让他把贼也剿了,不过他那点人对付遍地流窜的流贼不管用,陛下可以给他个援剿差事,再给他拨些人马,堂堂正正以大明官军的名义剿贼安民。”
“好,就依爱卿之言,下诏改靖虏副将为援剿副将,朕再给他加都督佥事衔,着令京营一部随其入山西平贼。”皇帝也笑了,司礼监的李凤翔早就报告过了,那个李榆其实傻乎乎的,属于有碗饱饭吃就心满意足的家伙,谁都可以算计他,这种人最靠得住,皇帝也觉得自己被这帮文臣折磨得太多心了,还是温体仁看得清楚。
李榆的事好办,西北赈灾的事却不好办,这帮混账官员还是干不好收税的活,到库的钱粮总是入不敷出,毕自严为给孙承宗筹集修大凌河和旅顺的钱粮已经急红了眼,哪里找得出赈灾的钱粮,朝臣们不约而同地又盯上皇帝的内帑,皇帝脸色铁青,不由自主地摸摸龙袍内打着补丁的内衣,然后一言不发就走了。
李榆在兵部接受了圣旨,兵部尚书梁廷栋随后就找他谈话,明确告诉李榆,京营没有哪个军官愿意跟他到山西,即使拿圣旨压他们都不去,李榆必须自己想办法找人了,当然他本人还是非常器重李榆的,所以兵部无论如何会帮他一把。
“本官好不容易为你凑了三千两银子,你拿着钱去招兵买马吧,在京营里找人也行,到山西招兵也行,实在不行你就找丰州人当兵,本官先祝李副将一路顺风、马到成功了。”梁廷栋把银子往李榆面前一推,马上就走人了。
李榆愁眉苦脸地回到自己住的小院,又找来马祥麟夫妇和王朴商量,王朴听了也不住地摇头,梁廷栋说的也没错,现在的京营根本拉不出去,这大概是皇上脑子一热想出来的,但皇上也绝不会为他去得罪京营那些背景深厚的军官,梁廷栋虽然在推卸责任,但还给了几个钱,总比一脚把李榆踢出京师好得多。
“三千两银子肯定不经用,而且以后的军饷兵部也不会管,人家这次把你算计了,你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你们几个人去山西肯定不行,多少还是要有个几百人,我们找人说说,京营的闲丁闲官多,也许有人愿意跟你。”王朴说道。
“小李,我哥哥正好被山西巡抚宋大人请去做赞画政务,我写封信给他,他一定会帮你。”张凤仪也出主意。
“流贼就是一帮造反的老百姓,没什么了不起的,小李,你只管去山西好了,大不了老哥带白杆兵去帮你,反正我也不想去大凌河。”马祥麟接着给李榆鼓劲。
王朴突然拍了一下大腿说道:“前些时候孙阁老在辽西裁了一些军官,打算往京营里塞,可总督大人拒绝接受,这伙人都被赶到城外等候差遣,大多是我们延绥人,他们无粮无饷,只要给差事肯定愿意,我去找他们说。”
京营里响应者寥寥无几,周遇吉、丁启明费了不少功夫也只拉来等五十多人,基本上是些在京营混不下去的客籍军官,王朴出城一趟也带回了三个军官,李榆一见他们就大吃一惊,没等他开口,孟克先大喊大叫起来:“老虎头、猛如虎,你们两个家伙还没死啊,老天有眼,你们也有混不下去的时候!”
“一阵风,你别以为我们是来求你的,我们哥俩是听王副将说我们的小兄弟可怜,才过来帮他的,你得意什么?”虎大威不屑地说。
“就是嘛,一阵风这小子才吃了几天饱饭,就忘了他是谁了,等会儿再教训他。”猛如虎也说道。
另一个军官却不理会他们,走到李榆面前郑重行礼,用陕北口音说道:“末将山海关前屯都司白安,拜见援剿副将大人,多谢大人收留我们。”
李榆也用陕北话答道:“白都司也是榆林人吧,那咱们算是同乡了。”
“末将与虎、猛二位都司原本在山海镇,孙阁老裁员,嫌我们这些客军耗费粮饷,把我们都赶出来了,两百余人在城外忍饥挨饿,也没人管过我们,大人尽管放心,我们大多有马有盔甲,官衔最低的也是把总,都是一色的榆林家乡子弟,不会白吃大人粮饷的。”
李榆上前把白安、虎大威和猛如虎叫到一起,拉着他们的手说道:“诸位兄长能来就是看得起我,以后我们一起并肩征战,有我一口吃的,就绝不会让兄弟们饿着。”
九月初一,李榆告别了刘之纶、金声、马祥麟夫妇和王朴,带领追随他的近三百人离开京师,那木儿一直把他们送到城外,才与他们垂泪告别——徐光启大人需要有人帮他整理誊写已完成的《农政全书》书稿,那木儿觉得这件事更有意义,李榆也非常支持,于是那木儿下决心留在京师。
出了京师,李榆深吸一口气,兴奋地大喊道:“兄弟们,打出我们的黑鹰旗,我们到山西去。”
(本节更完后,老律要休息一段时间,年底了事情也确实有些多,谢谢大家的支持,明年一月会恢复更新,本书内容也会进入一个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