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赤杏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在任时,我们可以不为他所做的实绩歌功;他离任后,我们也可以不为他曾经的作为立传。但是,在他干干净净地离开我们却为我们留下抹不去的记忆的时候,我们便没理由不为他留点纪念的文字。2010年12月15号,是刘代启同志逝世100天祭日,谨以本文祭奠和纪念敬爱的刘代启同志!
——是为记
一
庚寅年9月6日,原中共保康县委书记刘代启同志因病与世长辞。在哀乐低回的悼念大厅,前来告别的老领导、老部下及生前好友络绎不绝。怀着敬重的心情,拿着沉重的步子,我与大家缓缓地绕灵柩一圈,寄托着对一位朴实老人的哀思
5月的一个雨天,我与先福前往老书记家看望他,那时他从山西治病一年多回来不久,是病重难治而回的。所以知晓老书记的情况后,先福专程从保康来襄,约我一同去探视老书记。由于长期病痛,过去一直面色红润、精神抖擞的老书记,如今躺在病榻上脸色苍白,瘦弱无力。虽然连说话的力气也缺少,听力也不济,但看着当年他在保康做书记时身边的两个年轻人来看他,他打起十二分精神,声音微弱却吐词清晰地给我们说了许多保康的往事,人名、地名以及往事的前头后尾与来龙去脉都说得丝毫不差,我和先福都很惊异老书记有这么好的记忆力。但在他慢声慢气、时断时续地叙述中,我们感到心里酸酸的——无情的病魔正折磨着老人,吞噬着老人无多的岁月。
不知不觉,老书记就和我们拉了一个多小时的家常,我们不忍再不打扰老人静养,便起身作了握别。
不想,这一别却成永别。
如今虽与老书记阴阳两界,但他朴实无华的性格、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我和我当年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事,还有众多的保康干部群众都难以忘怀
二
保康全境皆山,自然条件恶劣,过去一直是荆巴山系贫困带上的特困县之一。
1978至1988年,刘代启同志整整在保康做了十年县委书记。这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也是保康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确立、丰富、完善和打基础的十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刘代启同志与县委一班人认真总结保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分析长期贫困的原因。他精辟地概括:受自然和非自然因素的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保康未能从山区特殊条件出发,而是一味“跟着平原跑,出力不讨好”导致“宝在山上睡,人在屋里穷”端着“金碗”讨饭吃。通过拨乱反正,重新认识县情,他同县委一班人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全部工作的总开关,坚持立足“山”字,力求“实”字,围绕“干”字,针对山场、矿藏、水能资源优势,组织论证并提出了“以多种经营(木龙)为主的农业结构,以磷化工(石龙)为主的工业结构,以小水电(水龙)为主的能源结构”的“三龙齐舞”的治穷致富方略,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在困难的环境中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扎扎实实地做出了打基础方面的重要贡献。
那十年,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以林、菌、茶、果、畜等多种经营为主的农业经济,彻底扭转了农村大面积的贫困状况。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水龙”开发,在只有5万现金、10吨炸药前期投入的情况下,刘代启同志利用当时特有的历史条件,动员组织全县2万精壮劳力,组成“民兵团”自理口粮,自备工具,亲任指挥长,率领8名县委成员与群众打成一片,背水一战,硬是靠一镐一锄的坚忍不拔精神,举全县之力建起了保康第一座装机5500千瓦的水电站。这一时期,县里还上马了一批磷矿开发和工业项目,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基础设施
实践证明“三龙”战略非常正确。20多年来,历届保康县委、县政府遵循这一方略,接力舞“三龙”实干兴百业,把保康建设成了经济长足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生态环境美好的景秀山乡。
抚今追昔,凡是走过保康之路的干部群众,提起当年发展思路的探索与形成,提起“三龙”战略的实施与硕果,没有不称颂、感念刘代启同志的。
三
人生有幸。1984年5月,党组织为我提供了为县委领导服务的机会。调入县委办公室工作的第三天,我便跟随刘代启同志到素有“保康屋脊”之称的大水乡,调研高寒山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当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保康河谷地区粮食产量有了普遍提高,但平均海拔1700多米的大水乡,是个“五月雪、八月霜,秋分十天雪花扬”的高寒山乡,庄稼“种早了不得出,种晚了不得熟”群众吃粮一直靠供应,由于山高坡陡,群众购粮也是“买得起,背不起”作为一名已在保康山区工作30多年、与群众接下深厚感情的县委书记,这一直是压在刘代启同志心坎上的一块石头。
在为期3天的调研中,他带着我与明树同志走遍了大水乡的山山岭岭,深入养牛、培菌、种药、植树专业户,与乡村干部群众广泛座谈。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为大水乡确立了“一畜、二菌、三药、四林、五(加)工”的脱贫致富之路。并反复向基层干部强调:高山粮食生产,决不能搞广种薄收,要利用好当家地,普及地膜包谷种植,其余土地该退则退,以利还药、还林、还草,搞立体开发,发展多种经营。
他把这次调研所得整理成调研报告,省委内刊湖北情况通报予以全文刊发,在全省高寒山区引起了反响。同时,大水乡按照他指的路子实施脱贫致富攻坚,仅用两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温饱,一些村组和农户还走上了致富之路,其中十字冲村更是成为全省高寒山区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大水之行,是我到县委办工作后刘代启同志用其独到的领导智慧给我上的生动的第一课。他那种务实的调研作风,为群众探索脱贫致富路子的求实精神,对客观事物的敏锐研判力,以及把调研成果迅速演绎为正确决策的决断能力,深深感染了我,并一直影响和指导着我以后的实际工作。
四
实,是刘代启同志最为鲜明的领导风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保康境内的公路几乎都是土路,而且湾多窄险。县委、县政府机关没有轿车,领导同志出门都是乘的帆布棚吉普车,由于密封性差,下乡回来没有不是灰头土脸的。可是,只要不开会,刘代启同志最喜欢的事就是坐上这种老式吉普车,沉到基层,去了解实情,解决实际问题。
他到基层有个特点,就是走的是边远,进的是农户,住的是穷乡——大水、麻坪、台口、金斗、李家、百峰等十多个边远乡(当时的体制是区辖乡),我都随他走过住过。
记得1986年炎夏,他带领民政、水利等部门负责人,到寺坪区考察边远村治穷致富情况。我们一行在寺坪街头弃车,涉鳝鱼河,走稻场坪,过峡口、金堂,住板庙;再走升石坪,翻宦官山,下樟木沟,住台口,历时3天,步行60多公里,走访了6个村数十户群众。每到一地,刘代启同志都认真听取意见,征求建议,现场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治穷致富办法。
因为刘代启同志的影响,那些年,保康县委成员几乎达成了默契——每当春夏秋冬之交、年关之前、生产关键季节或天灾之际,大家都自觉分头深入到最贫困的边远乡村,进“四门”(校门、店门、厂门、福利院门)、看“两户”(弱智户、五保户),广纳群众意见,就地解决实际问题。
刘代启同志每次走边远,至少都要解决一到两个实际问题。那些年,边远乡村突出存在着行路、用电、饮水、住房等“几难”问题,刘代启对此提出了“组织上实行干部包干负责,劳力上村组统一使用义务工,资金上集体和国家共同筹集”的办法,先急后缓,分批解决。在他的亲历亲为和带动影响下,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到他离任的1988年底,保康县85 %的农户通了电,90 %的村通了公路,一大批群众吃水难和住草房危房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 -->>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在任时,我们可以不为他所做的实绩歌功;他离任后,我们也可以不为他曾经的作为立传。但是,在他干干净净地离开我们却为我们留下抹不去的记忆的时候,我们便没理由不为他留点纪念的文字。2010年12月15号,是刘代启同志逝世100天祭日,谨以本文祭奠和纪念敬爱的刘代启同志!
——是为记
一
庚寅年9月6日,原中共保康县委书记刘代启同志因病与世长辞。在哀乐低回的悼念大厅,前来告别的老领导、老部下及生前好友络绎不绝。怀着敬重的心情,拿着沉重的步子,我与大家缓缓地绕灵柩一圈,寄托着对一位朴实老人的哀思
5月的一个雨天,我与先福前往老书记家看望他,那时他从山西治病一年多回来不久,是病重难治而回的。所以知晓老书记的情况后,先福专程从保康来襄,约我一同去探视老书记。由于长期病痛,过去一直面色红润、精神抖擞的老书记,如今躺在病榻上脸色苍白,瘦弱无力。虽然连说话的力气也缺少,听力也不济,但看着当年他在保康做书记时身边的两个年轻人来看他,他打起十二分精神,声音微弱却吐词清晰地给我们说了许多保康的往事,人名、地名以及往事的前头后尾与来龙去脉都说得丝毫不差,我和先福都很惊异老书记有这么好的记忆力。但在他慢声慢气、时断时续地叙述中,我们感到心里酸酸的——无情的病魔正折磨着老人,吞噬着老人无多的岁月。
不知不觉,老书记就和我们拉了一个多小时的家常,我们不忍再不打扰老人静养,便起身作了握别。
不想,这一别却成永别。
如今虽与老书记阴阳两界,但他朴实无华的性格、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我和我当年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事,还有众多的保康干部群众都难以忘怀
二
保康全境皆山,自然条件恶劣,过去一直是荆巴山系贫困带上的特困县之一。
1978至1988年,刘代启同志整整在保康做了十年县委书记。这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也是保康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确立、丰富、完善和打基础的十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刘代启同志与县委一班人认真总结保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分析长期贫困的原因。他精辟地概括:受自然和非自然因素的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保康未能从山区特殊条件出发,而是一味“跟着平原跑,出力不讨好”导致“宝在山上睡,人在屋里穷”端着“金碗”讨饭吃。通过拨乱反正,重新认识县情,他同县委一班人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全部工作的总开关,坚持立足“山”字,力求“实”字,围绕“干”字,针对山场、矿藏、水能资源优势,组织论证并提出了“以多种经营(木龙)为主的农业结构,以磷化工(石龙)为主的工业结构,以小水电(水龙)为主的能源结构”的“三龙齐舞”的治穷致富方略,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在困难的环境中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扎扎实实地做出了打基础方面的重要贡献。
那十年,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以林、菌、茶、果、畜等多种经营为主的农业经济,彻底扭转了农村大面积的贫困状况。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水龙”开发,在只有5万现金、10吨炸药前期投入的情况下,刘代启同志利用当时特有的历史条件,动员组织全县2万精壮劳力,组成“民兵团”自理口粮,自备工具,亲任指挥长,率领8名县委成员与群众打成一片,背水一战,硬是靠一镐一锄的坚忍不拔精神,举全县之力建起了保康第一座装机5500千瓦的水电站。这一时期,县里还上马了一批磷矿开发和工业项目,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基础设施
实践证明“三龙”战略非常正确。20多年来,历届保康县委、县政府遵循这一方略,接力舞“三龙”实干兴百业,把保康建设成了经济长足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生态环境美好的景秀山乡。
抚今追昔,凡是走过保康之路的干部群众,提起当年发展思路的探索与形成,提起“三龙”战略的实施与硕果,没有不称颂、感念刘代启同志的。
三
人生有幸。1984年5月,党组织为我提供了为县委领导服务的机会。调入县委办公室工作的第三天,我便跟随刘代启同志到素有“保康屋脊”之称的大水乡,调研高寒山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当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保康河谷地区粮食产量有了普遍提高,但平均海拔1700多米的大水乡,是个“五月雪、八月霜,秋分十天雪花扬”的高寒山乡,庄稼“种早了不得出,种晚了不得熟”群众吃粮一直靠供应,由于山高坡陡,群众购粮也是“买得起,背不起”作为一名已在保康山区工作30多年、与群众接下深厚感情的县委书记,这一直是压在刘代启同志心坎上的一块石头。
在为期3天的调研中,他带着我与明树同志走遍了大水乡的山山岭岭,深入养牛、培菌、种药、植树专业户,与乡村干部群众广泛座谈。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为大水乡确立了“一畜、二菌、三药、四林、五(加)工”的脱贫致富之路。并反复向基层干部强调:高山粮食生产,决不能搞广种薄收,要利用好当家地,普及地膜包谷种植,其余土地该退则退,以利还药、还林、还草,搞立体开发,发展多种经营。
他把这次调研所得整理成调研报告,省委内刊湖北情况通报予以全文刊发,在全省高寒山区引起了反响。同时,大水乡按照他指的路子实施脱贫致富攻坚,仅用两年时间就基本解决了温饱,一些村组和农户还走上了致富之路,其中十字冲村更是成为全省高寒山区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
大水之行,是我到县委办工作后刘代启同志用其独到的领导智慧给我上的生动的第一课。他那种务实的调研作风,为群众探索脱贫致富路子的求实精神,对客观事物的敏锐研判力,以及把调研成果迅速演绎为正确决策的决断能力,深深感染了我,并一直影响和指导着我以后的实际工作。
四
实,是刘代启同志最为鲜明的领导风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保康境内的公路几乎都是土路,而且湾多窄险。县委、县政府机关没有轿车,领导同志出门都是乘的帆布棚吉普车,由于密封性差,下乡回来没有不是灰头土脸的。可是,只要不开会,刘代启同志最喜欢的事就是坐上这种老式吉普车,沉到基层,去了解实情,解决实际问题。
他到基层有个特点,就是走的是边远,进的是农户,住的是穷乡——大水、麻坪、台口、金斗、李家、百峰等十多个边远乡(当时的体制是区辖乡),我都随他走过住过。
记得1986年炎夏,他带领民政、水利等部门负责人,到寺坪区考察边远村治穷致富情况。我们一行在寺坪街头弃车,涉鳝鱼河,走稻场坪,过峡口、金堂,住板庙;再走升石坪,翻宦官山,下樟木沟,住台口,历时3天,步行60多公里,走访了6个村数十户群众。每到一地,刘代启同志都认真听取意见,征求建议,现场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治穷致富办法。
因为刘代启同志的影响,那些年,保康县委成员几乎达成了默契——每当春夏秋冬之交、年关之前、生产关键季节或天灾之际,大家都自觉分头深入到最贫困的边远乡村,进“四门”(校门、店门、厂门、福利院门)、看“两户”(弱智户、五保户),广纳群众意见,就地解决实际问题。
刘代启同志每次走边远,至少都要解决一到两个实际问题。那些年,边远乡村突出存在着行路、用电、饮水、住房等“几难”问题,刘代启对此提出了“组织上实行干部包干负责,劳力上村组统一使用义务工,资金上集体和国家共同筹集”的办法,先急后缓,分批解决。在他的亲历亲为和带动影响下,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到他离任的1988年底,保康县85 %的农户通了电,90 %的村通了公路,一大批群众吃水难和住草房危房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