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3G中文网 www.3gzw.net,沉雪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草堂远离城郭,视野开阔,树木葱茏,繁花似锦。在春日的蒙蒙细雨中,游鱼欢跃,微微清风中,燕子斜飞。

    虽然草堂周围只有两三户人家,远离十万户人家的繁华城中,但在诗人的心中,却拥有一片诗歌的海洋,那是一颗伟大的心灵找到的一块停泊之地。当然,在事实上那并不是一片宁静的港湾,而是一片涌动着喜怒哀乐等等复杂情绪,并将其进一步升华为诗情的汪洋大海。

    毕竟是荒郊野外,先生的生活条件总体上还是比较差。一到“八月秋高风怒号”的时节,简陋的茅屋便遭遇尴尬,展露“茅飞渡江洒江郊”“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惨象。即使如此,先生依然未忘记自己忧国忧民的本色和使命,依然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

    在那块刻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石碑前,我们久久不肯离去,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感动于诗人一颗赤诚的忧国忧民之心。

    半生流离“百年多病”的杜甫,再加上不能报国的忧愤,虽然在草堂的生活较为安定,但内心的孤苦还是常常在不经意间袭上心头。“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孤凄寂寞、沉郁愁苦的心绪实在难以遮掩。

    在诗人离开成都后两年,即公元767年的秋天,先生在夔州重阳节登高时写下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诗句。“沉郁顿挫”是学者们概括的杜诗的显著特征,而“饱经沧桑”该是诗人生命的本色吧!因为“饱经沧桑”遭受过物质的极度匮乏,又郁郁不得志,所以先生枯瘦而显得苍老。

    在茅屋旧居前方刻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石碑旁边,就有诗人枯瘦形象的雕像。虽然枯瘦,但先生目光如炬,炯炯有神。应该是这样的吧?这应该是历史的真实。“路有冻死骨,朱门酒肉臭。”先生早就穿透历史的尘雾看到了时代的不公。如果活在现在,面对老百姓沦为房奴的现状,先生岂不气得捶胸顿足,呼天抢地?

    历史的悲剧,大概就在于美好的理想总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

    诗人多难,少陵枯瘦,但他不是为自己的前途而瘦,而是为百姓的生活忧愤愁闷而消瘦,可是他的遭遇和心思又常常被人们误解,我实在不知、也无法推测后人和前人心灵上的隔膜究竟有多深。

    中午和诗人李自国先生小聚,谈起现代人的精神追求问题,先生讲了杜甫雕像前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两位男青年在杜甫先生雕像旁照完相,一个女青年立即走上前去,拉着“杜甫”的手准备合影。

    两位男青年看不惯女青年的轻佻行为,不满地说:“你怎么能拉着伟大的诗圣的手呢?”

    “我是要向他请教减肥良方的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不过,比起文革中那个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卷我屋上三重茅”来把杜甫当作生活奢侈的地主进行群体性批判的故事来,这个故事中的主角只能算得上无知,还够不上荒唐。

    时代的隔膜,有时真的能够让人们颠倒是非。

    翟永明先生在飘零叶送往来风中写道:“为了修一条诗歌大道,更是请来名家为杜甫重塑雕像,新塑的雕像一改旧日杜甫枯廋的形象,使其略为丰润了些许。带了点贵相。想当年杜甫住在成都城西草堂,那时成都的风水也尚未转到西边;当时的草堂哪里如得现在,也不能是几进几园了,想来也就是几间茅屋吧,被秋风所破时,还得受小儿之欺负。确是一沦落形象。”

    先生所言极是。诗歌大道旁的杜甫,比起茅屋旧居前枯瘦的杜甫,确实丰润了些许,帅气了些许,成都作为文化名城的地位也许随之抬高了些许,但这个丰润而帅气的杜甫还是历史上的那个杜甫吗?从这个丰润而帅气的杜甫身上,究竟还有多少人能够看到历史的影子,究竟还有多少人能够看到诗人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

    客居浣花溪畔的少陵先生,本是枯瘦的,愁闷的,而现在却在此冒出了一个丰润帅气的杜甫,我感到困惑!真的很困惑!

    在一个曾经盛产诗人、而如今却不知诗歌的位置在何处的国度,却可以通过改造诗人的形象来打造文化品牌,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隐喻呢?我真的感到好困惑!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