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赤色三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边的政委刘刚,就是典型的地主家庭的儿子。
有了这样的先例,邓安国对眼前这位衣着朴素洁身自好的吴国将军自然也不算很抵触了。他又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身为军人,我也对你很钦佩,或许这就是惺惺相惜吧。”
诸葛恪露出了僵硬的笑容,他再次伸出手,主动和邓安国握了握手:“天下战乱多年,希望这一切能够尽快结束吧。”
邓安国面色严肃地点点头:“不会太久了。”
……
邓安国开始就地整顿部队。在长达十二天的围山之中,他麾下的一万骑兵损失高达八成,如今又要看管投降来的吴军士卒,这让他的兵力捉襟见肘。
好在诸葛恪也算是自愿投降,在主动交出了所有的武器之后,也主动帮助邓安国约束自己的军队。吴军降兵虽然情绪上有些许波动,但整体上还算没有什么波折。
邓安国派部队打开了附近几个县城的粮库,将粮草通通拉了过来,用以满足如今东线前线上足足将近二十万人的需求。邓安国部随即就地扎营,开始按照规定对俘虏们进行甄别,那些曾经在大清剿中犯下罪行的吴国士兵都将接受审判。
在邓安国驻兵不动的时间里,孙承彦一直在继续推进,他还不知道东线战场上诸葛恪已经投降的消息。为了早日和东线战场上的邓安国会师,孙承彦命令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推进,迅速通过了几乎无人防守的新郡和丹阳郡,进入了吴郡地界。
因为要保证行军速度,因此孙承彦没有接纳沿途的流民加入队伍。孙承彦的四万大军兵临建业城下,将守备空虚的建业城围得水泄不通。
孙承彦的进军速度太快,再加上吴国高层为了稳定人心,有意掩盖了消息,因此等到孙承彦兵临城下的时候,建业城内的大多数人甚至还不知道孙承彦已经打进了吴国境内。看着旷野上突然出现的遮天蔽日的红旗,城内陷入了相当的骚乱。
那些普通民众自然没什么好怕的,退一万步来讲,反正他们的财货乃至妻女早就在大清剿中被世家贵族们洗劫一空了,就算再被洗劫一次,也没什么好失去的了。何况他们又听说,工农人民军一向军纪严明,据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那些世家贵族们则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建业城已经被围,世家们无处可逃,纷纷惊慌失措地来到皇宫寻找孙权,请求孙权想办法解建业之围。
世家们请求诸葛恪回来救援建业城,可孙权知道,自己的信使已经和诸葛恪失联很久了。诸葛恪要么被消灭了,要么就是已经投降了。孙权知道,自从自己强令他撤兵之后,诸葛恪就对国内失望透顶,如今吴国大势已去,诸葛恪还真有很大的可能顺势投降。
孙权召开了大吴国的最后一次朝会,文武百官急于得知具体的战况消息,悉数到场。他们左顾右盼,窃窃私语,讨论着家族将何去何从。
边的政委刘刚,就是典型的地主家庭的儿子。
有了这样的先例,邓安国对眼前这位衣着朴素洁身自好的吴国将军自然也不算很抵触了。他又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身为军人,我也对你很钦佩,或许这就是惺惺相惜吧。”
诸葛恪露出了僵硬的笑容,他再次伸出手,主动和邓安国握了握手:“天下战乱多年,希望这一切能够尽快结束吧。”
邓安国面色严肃地点点头:“不会太久了。”
……
邓安国开始就地整顿部队。在长达十二天的围山之中,他麾下的一万骑兵损失高达八成,如今又要看管投降来的吴军士卒,这让他的兵力捉襟见肘。
好在诸葛恪也算是自愿投降,在主动交出了所有的武器之后,也主动帮助邓安国约束自己的军队。吴军降兵虽然情绪上有些许波动,但整体上还算没有什么波折。
邓安国派部队打开了附近几个县城的粮库,将粮草通通拉了过来,用以满足如今东线前线上足足将近二十万人的需求。邓安国部随即就地扎营,开始按照规定对俘虏们进行甄别,那些曾经在大清剿中犯下罪行的吴国士兵都将接受审判。
在邓安国驻兵不动的时间里,孙承彦一直在继续推进,他还不知道东线战场上诸葛恪已经投降的消息。为了早日和东线战场上的邓安国会师,孙承彦命令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推进,迅速通过了几乎无人防守的新郡和丹阳郡,进入了吴郡地界。
因为要保证行军速度,因此孙承彦没有接纳沿途的流民加入队伍。孙承彦的四万大军兵临建业城下,将守备空虚的建业城围得水泄不通。
孙承彦的进军速度太快,再加上吴国高层为了稳定人心,有意掩盖了消息,因此等到孙承彦兵临城下的时候,建业城内的大多数人甚至还不知道孙承彦已经打进了吴国境内。看着旷野上突然出现的遮天蔽日的红旗,城内陷入了相当的骚乱。
那些普通民众自然没什么好怕的,退一万步来讲,反正他们的财货乃至妻女早就在大清剿中被世家贵族们洗劫一空了,就算再被洗劫一次,也没什么好失去的了。何况他们又听说,工农人民军一向军纪严明,据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那些世家贵族们则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建业城已经被围,世家们无处可逃,纷纷惊慌失措地来到皇宫寻找孙权,请求孙权想办法解建业之围。
世家们请求诸葛恪回来救援建业城,可孙权知道,自己的信使已经和诸葛恪失联很久了。诸葛恪要么被消灭了,要么就是已经投降了。孙权知道,自从自己强令他撤兵之后,诸葛恪就对国内失望透顶,如今吴国大势已去,诸葛恪还真有很大的可能顺势投降。
孙权召开了大吴国的最后一次朝会,文武百官急于得知具体的战况消息,悉数到场。他们左顾右盼,窃窃私语,讨论着家族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