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大明枭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思机发后来的人生轨迹分析起来其实很简单,因为在麓川之战结束后,思机发其实并没有继续活很久,而是很快迎来了人生的终结。
在麓川之战结束后,思机发重新掌控了孟养,并且把自己的势力建立在孟养城东北部的孟拱城。这个城镇一度被明军攻破,但是后来又被麓川势力控制,而因为阿瓦势力的同时介入,让这里成为了思机发的大本营。
阿瓦势力的介入,是思机发能够重新掌控孟养的原因,也是思机发能够召集军队,来进行孟养城战斗的原因,这些事迹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可以从一些史料来侧面推理出来,并且并不困难。
因为这些史料虽然没有直接说明阿瓦势力在思机发重新在孟养崛起的作用,但是却提到了两点,第一点是阿瓦王朝同样安排了自己的土官来控制孟养一带,作为孟养的昭法或者说城主。
这里的孟养之主,也就是隶属于阿瓦王朝势力的土官,并不是真正的孟养城的城主,只是孟养一带掌握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而他的实际势力范围,其实是比较远离麓川势力的核心区的,而是处在相对边缘的孟拱城一带,这些地方往日里远离地理位置上最重要的麓川核心区,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的繁荣程度都难以相比。
但是相对的,这些地方不像麓川的核心地带那样式明军与麓川军交战的核心地带,也因此没有遭受太多战火的洗礼,反而保证了比较稳定的环境,在战火洗礼之后,这些地方的形势稳定,繁荣程度也要高的多,甚至可以说是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太多影响。
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地方本来就算是阿瓦王朝的势力范围,有阿瓦王朝的人管理一方,而阿瓦王朝名义上是大明的臣属,是缅甸宣慰司,大明是不好对这个臣属做些什么过分的事情的,尽量还是之间爆发冲突。
于是就算是明军一度征服过这些地方,但是这些地方还是要交还给阿瓦王朝选择的人来管理,处于阿瓦王朝的治下。而思机发的转机也就来自于此。
第四次麓川之战爆发后,明军集结了比过去还要强大的兵力,借助过去的经验,直扑麓川的核心地区和关键城寨,一路强势进攻之下,麓川势力几乎是一路溃败。
虽然思机发颇有领袖魅力和组织能力,让这一次用于抵抗明军的麓川军具备了不低的战斗力,各种营寨的设置和安排也让明军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付出了不小的牺牲。
但是麓川势力毕竟在十年来的战争中受到了太大的打击,与明军相比,大明虽然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人力运转体系接近极限,但是仍然能够保证征伐麓川的基本人力,且十年来的战争也培养出来了不少身经百战的老兵,为控制从西南到中南半岛的局势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而麓川势力则没有明军的余裕了,一方面是举全麓川地区的能力来供应战争,几乎是在竭尽地区的发展潜力,造成了不小的住民流失离散和地区的荒凉,另一方面则是每一次麓川都是依靠大量的人力来抗衡明军的进攻。
麓川固然占有地利,可能还有一定程度上的人和,但是人力的消耗和明军也不是一个等级的,每一次战斗都要付出比明军沉重得多的代价,而这种战争的长期维持的结果,就是军队职业度和军事素质的不断下降,虽然在人数上还能够保持对大明的优势,依靠各种城镇的防护,如孟养城一带的营寨,也曾经让明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又例如江头城,甚至能够有效阻止明军的攻势。
但是麓川军本身才是到了真正的极限,曾经的有一定战争经验和军事素养的老兵几乎消耗殆尽,大量依靠新召集起来的新兵来补充队伍,而这些新兵又因为军事素养的低下和经验的不足,伤亡率更重,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之下,麓川势力对于麓川一带的控制力度和控制体系都面临崩溃,为了战争,麓川才是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姜榆罔才有了在莽古山的计划,利用莽古山麓川百姓对于麓川军的反感与抵抗情绪和心态来将麓川军从莽古山中赶出去。
相比大明,麓川的极限是真正的极限,大明的极限只是在一个余裕程度上的极限,是不伤筋动骨的极限,这也是大明前中期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度所具备的条件,而麓川的极限,是一种透支意义上的极限,这种透支其实是在承担自己所无法承担的代价。
在麓川之后,麓川一带再也没有出现过足够强大的势力,可能也与麓川国不断透支力量和元朝和大明这样的强大过度作战有关,而这种透支,其实是承担不起来战争失败的代价,只许胜不许负。
在这里的掌权者,几乎都是一群亡命徒,一旦输了,可能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在这样严酷... -->>
思机发后来的人生轨迹分析起来其实很简单,因为在麓川之战结束后,思机发其实并没有继续活很久,而是很快迎来了人生的终结。
在麓川之战结束后,思机发重新掌控了孟养,并且把自己的势力建立在孟养城东北部的孟拱城。这个城镇一度被明军攻破,但是后来又被麓川势力控制,而因为阿瓦势力的同时介入,让这里成为了思机发的大本营。
阿瓦势力的介入,是思机发能够重新掌控孟养的原因,也是思机发能够召集军队,来进行孟养城战斗的原因,这些事迹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可以从一些史料来侧面推理出来,并且并不困难。
因为这些史料虽然没有直接说明阿瓦势力在思机发重新在孟养崛起的作用,但是却提到了两点,第一点是阿瓦王朝同样安排了自己的土官来控制孟养一带,作为孟养的昭法或者说城主。
这里的孟养之主,也就是隶属于阿瓦王朝势力的土官,并不是真正的孟养城的城主,只是孟养一带掌握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而他的实际势力范围,其实是比较远离麓川势力的核心区的,而是处在相对边缘的孟拱城一带,这些地方往日里远离地理位置上最重要的麓川核心区,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的繁荣程度都难以相比。
但是相对的,这些地方不像麓川的核心地带那样式明军与麓川军交战的核心地带,也因此没有遭受太多战火的洗礼,反而保证了比较稳定的环境,在战火洗礼之后,这些地方的形势稳定,繁荣程度也要高的多,甚至可以说是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太多影响。
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地方本来就算是阿瓦王朝的势力范围,有阿瓦王朝的人管理一方,而阿瓦王朝名义上是大明的臣属,是缅甸宣慰司,大明是不好对这个臣属做些什么过分的事情的,尽量还是之间爆发冲突。
于是就算是明军一度征服过这些地方,但是这些地方还是要交还给阿瓦王朝选择的人来管理,处于阿瓦王朝的治下。而思机发的转机也就来自于此。
第四次麓川之战爆发后,明军集结了比过去还要强大的兵力,借助过去的经验,直扑麓川的核心地区和关键城寨,一路强势进攻之下,麓川势力几乎是一路溃败。
虽然思机发颇有领袖魅力和组织能力,让这一次用于抵抗明军的麓川军具备了不低的战斗力,各种营寨的设置和安排也让明军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付出了不小的牺牲。
但是麓川势力毕竟在十年来的战争中受到了太大的打击,与明军相比,大明虽然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人力运转体系接近极限,但是仍然能够保证征伐麓川的基本人力,且十年来的战争也培养出来了不少身经百战的老兵,为控制从西南到中南半岛的局势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而麓川势力则没有明军的余裕了,一方面是举全麓川地区的能力来供应战争,几乎是在竭尽地区的发展潜力,造成了不小的住民流失离散和地区的荒凉,另一方面则是每一次麓川都是依靠大量的人力来抗衡明军的进攻。
麓川固然占有地利,可能还有一定程度上的人和,但是人力的消耗和明军也不是一个等级的,每一次战斗都要付出比明军沉重得多的代价,而这种战争的长期维持的结果,就是军队职业度和军事素质的不断下降,虽然在人数上还能够保持对大明的优势,依靠各种城镇的防护,如孟养城一带的营寨,也曾经让明军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又例如江头城,甚至能够有效阻止明军的攻势。
但是麓川军本身才是到了真正的极限,曾经的有一定战争经验和军事素养的老兵几乎消耗殆尽,大量依靠新召集起来的新兵来补充队伍,而这些新兵又因为军事素养的低下和经验的不足,伤亡率更重,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之下,麓川势力对于麓川一带的控制力度和控制体系都面临崩溃,为了战争,麓川才是已经到了极限。所以姜榆罔才有了在莽古山的计划,利用莽古山麓川百姓对于麓川军的反感与抵抗情绪和心态来将麓川军从莽古山中赶出去。
相比大明,麓川的极限是真正的极限,大明的极限只是在一个余裕程度上的极限,是不伤筋动骨的极限,这也是大明前中期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度所具备的条件,而麓川的极限,是一种透支意义上的极限,这种透支其实是在承担自己所无法承担的代价。
在麓川之后,麓川一带再也没有出现过足够强大的势力,可能也与麓川国不断透支力量和元朝和大明这样的强大过度作战有关,而这种透支,其实是承担不起来战争失败的代价,只许胜不许负。
在这里的掌权者,几乎都是一群亡命徒,一旦输了,可能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在这样严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