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帝国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这就是动力系统。
虽然冯承乾为帝国工程师指明了方向,即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但是技术突破需要雄厚的积累,而帝国欠缺的就是积累。
别说在设计阶段,即便三年之后,“威廉大帝”号建成时,帝国在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领域也没取得重大突破。要到十年后,也就是一九零零年前后,帝国才能制造出够用的蒸汽轮机。
通过设计“腓特烈大帝”号,冯承乾对战舰的设计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设计一艘战舰,首先考虑的就是动力系统,即首先根据性能指标大致定下动力系统的大致输出功率,再结合动力设备的性能确定需要采用多少台锅炉、多少台蒸汽机,也就能够确定动力系统所占吨位,然后在剩余吨位中分配装甲、火力等系统所占吨位,从而订下大致的设计方案。
动力系统性能落后,意味着要占用更多的吨位,也就意味着其他系统必须精简。
“威廉大帝”号的总拨款为一百六十万帝国马克,扣除设计费用之后,建造费用在一百三十万帝国马克左右。
以此标准,可以大致确定“威廉大帝”号的标准排水量在一万四千吨左右。
仅从排水量上看,“威廉大帝”号的性能比“腓特烈大帝”号高出了一大截,因此有更多的吨位用于装甲与火力。
问题是,“威廉大帝”号绝对不能是一艘最大航速只有十二节的主力舰。
为了说服宰相俾斯麦,腓特烈三世明确表示,“威廉大帝”号的最高速度必须达到同期战舰的平均水平。
以当时的标准,就应该达到十六节。
确定了吨位与航速,就能大致推算出,“威廉大帝”号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至少要达到一万六千马力。考虑到舰型在设计的时候会受火力系统布局影响,所以动力系统的设计输出功率还应适当提高。
以一万八千马力为准,“威廉大帝”号得安装十六座锅炉与四台三胀往复式蒸汽机。
算上三千五百海里续航力所需的一千五百吨燃煤,动力系统占用了五千吨。除掉船体基本结构占用的四千五百吨,其他设备占用的数百吨,留给装甲与火力的仅有四千吨,显得很不充足。
设计的时候,必须有所舍弃。
舍弃火力,还是舍弃装甲?
如果舍弃火力,“威廉大帝”号只能配备两座三百毫米长倍径火炮的三联装炮塔,火力连“腓特烈大帝”号都比不上。如果舍弃装甲,“威廉大帝”号在配备三座炮塔时,防护能力连“萨克森”级都不如。
当时,大部分工程师都认为,应该舍弃火力。
即便只有两座三联装炮塔,“威廉大帝”号也有六门主炮,在同时代的铁甲舰中属于中游水准。一些工程师提出,应该采用三座双联装炮塔的设计方案,这样才能在实战中提高炮塔的生存能力。
只是,冯承乾再次坚持己见,认为应该舍弃防护。
毫无疑问,冯承乾的认识是超前的,而且非常超前。
炮塔的数量、布置方式、以及火炮的安装方式,将直接决定舰体结构,而在后期改进的时候,最不能动的就是舰体结构。所以在冯承乾看来,舍弃装甲之后,“威廉大帝”号还能在今后的改进中焕发青春。
说得简单一些,在动力系统的性能得到提升之后,可以通过改进动力系统,在不影响其他性能的情况下,增大战舰的排水量,从而通过增强装甲厚度的方式增强防护能力,火力则能得到保留。
只是,这种设计方式,过得了腓特烈三世那一关吗?
要知道,这是德皇亲自下令建造的战舰,还以先皇的名字命名,如果又是一个二不挂五的半吊子,肯定无法向德皇交代。
这次,冯承乾又耍了个小花招。
按照他的要求,“威廉大帝”号被设计成了一艘三炮塔战舰,而且别具一格的采用了两前一后的炮塔布置方式,即两座炮塔位于首楼之前,另外一座炮塔位于副舰桥后方,其中前两座炮塔为背负式。至于装甲防护,冯承乾只要求重点保护炮塔、司令塔、弹药库、锅炉舱与轮机舱。
显然,当时没有一个工程师认可这种设计方法。
要知道,“威廉大帝”号除了主要部位之外,其他部位几乎没有装甲防护,即便是小艇上的火炮也能洞穿。
冯承乾没管那么多,拿到设计草图之后就递交给了腓特烈三世。
所幸的是,德皇不懂海军,也不懂战舰,看不出其中的问题,特别是被冯承乾刻意抹掉的装甲防护数据。
p; 这就是动力系统。
虽然冯承乾为帝国工程师指明了方向,即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但是技术突破需要雄厚的积累,而帝国欠缺的就是积累。
别说在设计阶段,即便三年之后,“威廉大帝”号建成时,帝国在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领域也没取得重大突破。要到十年后,也就是一九零零年前后,帝国才能制造出够用的蒸汽轮机。
通过设计“腓特烈大帝”号,冯承乾对战舰的设计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设计一艘战舰,首先考虑的就是动力系统,即首先根据性能指标大致定下动力系统的大致输出功率,再结合动力设备的性能确定需要采用多少台锅炉、多少台蒸汽机,也就能够确定动力系统所占吨位,然后在剩余吨位中分配装甲、火力等系统所占吨位,从而订下大致的设计方案。
动力系统性能落后,意味着要占用更多的吨位,也就意味着其他系统必须精简。
“威廉大帝”号的总拨款为一百六十万帝国马克,扣除设计费用之后,建造费用在一百三十万帝国马克左右。
以此标准,可以大致确定“威廉大帝”号的标准排水量在一万四千吨左右。
仅从排水量上看,“威廉大帝”号的性能比“腓特烈大帝”号高出了一大截,因此有更多的吨位用于装甲与火力。
问题是,“威廉大帝”号绝对不能是一艘最大航速只有十二节的主力舰。
为了说服宰相俾斯麦,腓特烈三世明确表示,“威廉大帝”号的最高速度必须达到同期战舰的平均水平。
以当时的标准,就应该达到十六节。
确定了吨位与航速,就能大致推算出,“威廉大帝”号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至少要达到一万六千马力。考虑到舰型在设计的时候会受火力系统布局影响,所以动力系统的设计输出功率还应适当提高。
以一万八千马力为准,“威廉大帝”号得安装十六座锅炉与四台三胀往复式蒸汽机。
算上三千五百海里续航力所需的一千五百吨燃煤,动力系统占用了五千吨。除掉船体基本结构占用的四千五百吨,其他设备占用的数百吨,留给装甲与火力的仅有四千吨,显得很不充足。
设计的时候,必须有所舍弃。
舍弃火力,还是舍弃装甲?
如果舍弃火力,“威廉大帝”号只能配备两座三百毫米长倍径火炮的三联装炮塔,火力连“腓特烈大帝”号都比不上。如果舍弃装甲,“威廉大帝”号在配备三座炮塔时,防护能力连“萨克森”级都不如。
当时,大部分工程师都认为,应该舍弃火力。
即便只有两座三联装炮塔,“威廉大帝”号也有六门主炮,在同时代的铁甲舰中属于中游水准。一些工程师提出,应该采用三座双联装炮塔的设计方案,这样才能在实战中提高炮塔的生存能力。
只是,冯承乾再次坚持己见,认为应该舍弃防护。
毫无疑问,冯承乾的认识是超前的,而且非常超前。
炮塔的数量、布置方式、以及火炮的安装方式,将直接决定舰体结构,而在后期改进的时候,最不能动的就是舰体结构。所以在冯承乾看来,舍弃装甲之后,“威廉大帝”号还能在今后的改进中焕发青春。
说得简单一些,在动力系统的性能得到提升之后,可以通过改进动力系统,在不影响其他性能的情况下,增大战舰的排水量,从而通过增强装甲厚度的方式增强防护能力,火力则能得到保留。
只是,这种设计方式,过得了腓特烈三世那一关吗?
要知道,这是德皇亲自下令建造的战舰,还以先皇的名字命名,如果又是一个二不挂五的半吊子,肯定无法向德皇交代。
这次,冯承乾又耍了个小花招。
按照他的要求,“威廉大帝”号被设计成了一艘三炮塔战舰,而且别具一格的采用了两前一后的炮塔布置方式,即两座炮塔位于首楼之前,另外一座炮塔位于副舰桥后方,其中前两座炮塔为背负式。至于装甲防护,冯承乾只要求重点保护炮塔、司令塔、弹药库、锅炉舱与轮机舱。
显然,当时没有一个工程师认可这种设计方法。
要知道,“威廉大帝”号除了主要部位之外,其他部位几乎没有装甲防护,即便是小艇上的火炮也能洞穿。
冯承乾没管那么多,拿到设计草图之后就递交给了腓特烈三世。
所幸的是,德皇不懂海军,也不懂战舰,看不出其中的问题,特别是被冯承乾刻意抹掉的装甲防护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