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帝国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拜仁”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战舰?
提到“拜仁”级,就必须提到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即由冯承乾发起,最终由德皇批准成立的“帝国战略储备机制”。
在建立战略储备机制之前,帝国海军的所有主力舰、以及大部分巡洋舰等辅助战舰都采用燃煤锅炉。主要就是,帝国严重缺乏石油,煤炭却有不少。问题是,燃煤锅炉的效率远不如燃油锅炉。理论上,在动力系统所占吨位比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燃油锅炉能使战舰的航速提高二到四节。
二到四节,就是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差距。
正是如此,冯承乾觉得建造“快速战列舰”的时机成熟了。
当然,有这个看法与认识的,不仅仅是冯承乾。
在燃油锅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一直主张建造战列巡洋舰,把速度当成主力舰首要性能的费希尔也意识到,可以在不降低速度指标的情况下,提升战舰的防护能力,建造出拥有战列舰的防护与火力、战列巡洋舰速度的快速战列舰,从而把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完美的整合到一起。
费希尔这个推断的结果,就是大名鼎鼎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准,“伊丽莎白女王”级完全算得上是快速战列舰,而且该级战列舰在服役之后,没有编入战列舰分队。而是编入了战列巡洋舰分队,即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速度上。
问题是,为了追求速度,“伊丽莎白女王”级也牺牲了其他性能。比如,该级战舰主装甲带的最大厚度只有三百三十毫米。在同期战列舰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准,跟一向重视防护的帝国战列舰相比。更是差了很大一截。此外,为了控制住排水量,“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舰体构造上也有很多缺陷。
相对而言。“拜仁”级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虽然燃油锅炉与蒸汽轮机赋予战舰更加强大的动力。但是冯承乾非常清楚,动力系统还没有先进到让设计师可以随意挥霍的地步。在设计阶段就得考虑好战舰的用途,即战术使用价值。只有在明确了目的的情况下,才能在各项性能上做出取舍,设计出最适合本国海军战术使命的战舰。
最初的时候,冯承乾就明确提出,“拜仁”级不应该把速度放在首位。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保证了火力与防护之后,再尽力提高速度。因为“拜仁”级不是以速度见长的战列巡洋舰,而是用于舰队决战的战列舰,因此火力与防护的重要性在速度之上。
可惜的是,冯承乾的主张到了提尔皮茨那里,并没得到贯彻。
这也可以理解,在提尔皮茨担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的时候,战列巡洋舰大行其道,速度成为衡量主力舰的首要指标。
结果就是,“拜仁”级在正式开始设计的时候,速度指标提高到了二十六节。
显然。这是有针对性的。
当时,“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建造工作已经启动,而帝国海军获得的情报是,该级战列舰的设计最高航速为二十五节,仅比同期的战列巡洋舰低两节,而且配备了八门十五英寸主炮,而不是英国皇家海军宣称的,只配备十门十四英寸主炮。显然,“拜仁”级的对手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级,因此帝国海军在制订“拜仁”级的性能指标时,基本上参照了“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性能。
问题是,有这个必要吗?
可以说,在基本设计理念上,“伊丽莎白女王”级与“拜仁”级就不一样。前者在一开始就被当做战列巡洋舰的加强版,至少费希尔是这么认为的,在设计上也体现了出来,即在保证速度与火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强装甲防护。后者则是作为战列舰的加强版,即在保证了火力与防护的基础上,再提高航速。
很明显,这种本质上的区别,让照搬对手的性能指标变得很没必要。
当然,二十六节的最高航速,肯定会对战舰的其他性能造成严重影响。
很快,提尔皮茨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让“拜仁”级的速度达到二十六节,又把排水量控制在二万八千吨以内,并且至少保留八门主炮,防护性能甚至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比如侧舷主装甲带只能做到三百一十毫米,装甲隔舱不到三百毫米,炮塔、炮座与司令塔这些关键部位都在三百五十毫米以内。
这样的防护性能,显然严重不足。
结果,提尔皮茨推翻了第一份设计书,也因此耽搁了几个月。>
“拜仁”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战舰?
提到“拜仁”级,就必须提到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即由冯承乾发起,最终由德皇批准成立的“帝国战略储备机制”。
在建立战略储备机制之前,帝国海军的所有主力舰、以及大部分巡洋舰等辅助战舰都采用燃煤锅炉。主要就是,帝国严重缺乏石油,煤炭却有不少。问题是,燃煤锅炉的效率远不如燃油锅炉。理论上,在动力系统所占吨位比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燃油锅炉能使战舰的航速提高二到四节。
二到四节,就是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差距。
正是如此,冯承乾觉得建造“快速战列舰”的时机成熟了。
当然,有这个看法与认识的,不仅仅是冯承乾。
在燃油锅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一直主张建造战列巡洋舰,把速度当成主力舰首要性能的费希尔也意识到,可以在不降低速度指标的情况下,提升战舰的防护能力,建造出拥有战列舰的防护与火力、战列巡洋舰速度的快速战列舰,从而把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完美的整合到一起。
费希尔这个推断的结果,就是大名鼎鼎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准,“伊丽莎白女王”级完全算得上是快速战列舰,而且该级战列舰在服役之后,没有编入战列舰分队。而是编入了战列巡洋舰分队,即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速度上。
问题是,为了追求速度,“伊丽莎白女王”级也牺牲了其他性能。比如,该级战舰主装甲带的最大厚度只有三百三十毫米。在同期战列舰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准,跟一向重视防护的帝国战列舰相比。更是差了很大一截。此外,为了控制住排水量,“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舰体构造上也有很多缺陷。
相对而言。“拜仁”级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了这些问题。
虽然燃油锅炉与蒸汽轮机赋予战舰更加强大的动力。但是冯承乾非常清楚,动力系统还没有先进到让设计师可以随意挥霍的地步。在设计阶段就得考虑好战舰的用途,即战术使用价值。只有在明确了目的的情况下,才能在各项性能上做出取舍,设计出最适合本国海军战术使命的战舰。
最初的时候,冯承乾就明确提出,“拜仁”级不应该把速度放在首位。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保证了火力与防护之后,再尽力提高速度。因为“拜仁”级不是以速度见长的战列巡洋舰,而是用于舰队决战的战列舰,因此火力与防护的重要性在速度之上。
可惜的是,冯承乾的主张到了提尔皮茨那里,并没得到贯彻。
这也可以理解,在提尔皮茨担任帝国海军战争大臣的时候,战列巡洋舰大行其道,速度成为衡量主力舰的首要指标。
结果就是,“拜仁”级在正式开始设计的时候,速度指标提高到了二十六节。
显然。这是有针对性的。
当时,“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建造工作已经启动,而帝国海军获得的情报是,该级战列舰的设计最高航速为二十五节,仅比同期的战列巡洋舰低两节,而且配备了八门十五英寸主炮,而不是英国皇家海军宣称的,只配备十门十四英寸主炮。显然,“拜仁”级的对手就是“伊丽莎白女王”级,因此帝国海军在制订“拜仁”级的性能指标时,基本上参照了“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性能。
问题是,有这个必要吗?
可以说,在基本设计理念上,“伊丽莎白女王”级与“拜仁”级就不一样。前者在一开始就被当做战列巡洋舰的加强版,至少费希尔是这么认为的,在设计上也体现了出来,即在保证速度与火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强装甲防护。后者则是作为战列舰的加强版,即在保证了火力与防护的基础上,再提高航速。
很明显,这种本质上的区别,让照搬对手的性能指标变得很没必要。
当然,二十六节的最高航速,肯定会对战舰的其他性能造成严重影响。
很快,提尔皮茨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让“拜仁”级的速度达到二十六节,又把排水量控制在二万八千吨以内,并且至少保留八门主炮,防护性能甚至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比如侧舷主装甲带只能做到三百一十毫米,装甲隔舱不到三百毫米,炮塔、炮座与司令塔这些关键部位都在三百五十毫米以内。
这样的防护性能,显然严重不足。
结果,提尔皮茨推翻了第一份设计书,也因此耽搁了几个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