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孙子兵法白话全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原文
用兵始于计谋,善策出自“庙算”,而精确的“庙算”又来自对各种因素的侦测考察。
孙子在第一章中非常具体地提出了“五事”、“七计”的考察标准,按照这个标准能对自己和敌人的优劣有个较全面的判断,即“先察”。在“先察”的基础上做到“后谋”。
孙子还在这些基础上总结了整部兵法的精粹:“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队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
所以,要用经过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比较而定的计谋去研究它,以探索战争的情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使民众与君王的意愿一致。这样,他们就可以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畏惧危险。所谓“天”,就是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所谓“地”,就是指地势的高低、路途的远近、地形的险阻平坦、地域的宽窄、死地与生地的利用。所谓“将”,就是指将帅的智谋、威信、仁慈、勇敢、严明。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供应。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的就能胜利,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胜利。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即是说,哪一方君主能够使民众与自己的意愿一致?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更具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如果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有利的计谋,已被采纳,还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自己有利的情况,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而装作不能打,要打而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而装作向远处,要向远处而装作向近处。敌人贪利,就引诱它;敌人混乱,就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它;敌人气势汹汹,就要阻挠它;敌人辞卑慎行,就要骄纵它;敌人休整得好,就要劳累它;敌人内部团结,就要离间它。在敌人毫无防备之时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的奥妙,是不能预先传授的。
开战之前,“庙算”能够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庙算”周密就能胜利,“庙算”疏漏就没有胜利,何况不做“庙算”呢?我们根据“五事”、“七计”来进行观察,谁胜谁败就可见端倪。
兵法精粹
五事——战斗力五要素
孙子强调在战前必须就敌我的五项基本要素加以衡量,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行计算比较,以掌握其真实的情势。这五项基本要素是:道、天、地、将、法。
“道”,指的是民众和君主之间,具备共同信念,民众可以为君国而死,不畏惧任何危险。
“天”,天时,指的是昼夜晴雨,寒冬、酷暑,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
“地”,地利,指的是路途的远近、地形的险要与平坦、地势的开阔与狭隘,以及地形进退的难(死地)易(生地)程度。
“将”,将领,指的是指挥官必须具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五大素养。
“法”,法制,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将吏的统制和军需补给等。
七计——判断胜负七准则
接着,孙子又提出七个判断胜负的基本标准,这就是“七计”:(1)哪一方的元首贤明,对国民有号召力?
(2)哪一方的将帅有才能,对军队有威信?
(3)哪一方得到天时与地利?
(4)哪一方的法制命令能够贯彻?
(5)哪一方的军力强大?
(6)哪一方的部队训练有素?
(7)哪一方的赏罚分明?
从以上七项比较中就可判断谁胜谁负。
十二诡道
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诡道)。能攻,要故意装作不能攻;要打装作不想打;要攻近处故意装作要攻远处;要攻远处,又装作要攻近处;或以小利引诱敌人;或使敌人内部混乱,乘乱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它;或者挑逗敌人,使其发怒;或者示以软弱,使其骄纵;当敌人安逸时,使其疲于奔命;当敌人团结时,设法离间瓦解。总之,这十二诡道强调的是要在敌人没有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用兵制胜的秘诀,必须随机应变,无法在事前传授。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家使用范例
李煜的悲剧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孙子兵法·计篇》的开头语,也是整部《孙子兵法》的开头语,体现出战争的严肃性,显露出孙子的“慎战”思想。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搞不好会导致国破家亡。因此,战争双方都希望一举战胜对手,增强国家实力。
在现实中,战局变化多端,没有人能稳操胜券。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后果不堪设想,而胜方也有可能遭受巨大损失。五代时,宋太祖赵匡胤稳定了内部以后,准备出兵统一全国。打到最后,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两个国家。当时,南唐的国主是李煜,历史上称为南唐后主。
李煜平时纵情诗酒,沉溺声色,疏于政务,对战争及国家大事一窍不通;既不谙事,又不识人,轻易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杀害了南唐能征善战的大将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军压境之时,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光着身子自缚请降。这位精于诗词、音乐和书画的南唐后主,由于不懂得“存亡之道”,忽视国家的政治和战争,终于酿成了国破家亡的惨剧。因此,《孙子兵法》开篇即强调:战争关系“死生”与“存亡”,应仔细思量和研究。
商战使用范例
为没有敌人而自豪
李嘉诚不仅靠他的诚信赢得他人的合作,同时也靠他的善良、仁慈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即使对竞争对手亦是如此。商场充满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要做到这点,不少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人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仍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答道:“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
“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
“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老竞争对手怡和。李嘉诚鼎助包玉刚购得九龙仓,又从置地购得港灯,还率领华商众豪“围攻”置地。李嘉诚并没为此而与纽璧坚、凯瑟克结为冤家而不共戴天。每一次战役后,他们都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地产项目。
“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商场上,人缘和朋友显得尤其重要。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正如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良好的人缘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
李嘉诚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一个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他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处世使用范例
向对手求助
战争是国君、将帅“不可不察”的“国之大事”,因为它关系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由此,再发散性思维到人生,人生中的一切冲突、对抗是个人的大事,它关涉个人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要认真审察。
俗话说:“男儿出门一步,就有七个敌人。”对现代人而言,敌人真是不胜枚举,如商敌、情敌、棋敌、牌敌、考敌等。其实,既然同样都是人,为什么要自己为自己设下那么多的敌人?为什么要那么怀恨别人?这种朝朝暮暮与人为敌的人,终有一天,会变成冷酷无情的人。
有的人一旦对立场相左的人产生恨意时(即使是假想敌),就会千方百计地攻击对方,直到彻底打倒对方为止。还有一些人,抱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心理,如果挨了一拳,一定要还以三拳才肯罢休。如此一来,不但永远无法和解,还会增加彼此之间的憎恨,落得两败俱伤,最后同归于尽。
为了避免产生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量欣赏对方的成就,体谅对方,而不是播下仇恨的种子。
美国的议会秘书任期也和议员一样,一年一选。这年,经营印刷业的富兰克林获得了议会秘书的提名。富兰克林非常想当选,不但这项工作很适合他,还能拿到一份报酬,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能使富兰克林同议员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印刷选票、法律文本、纸币等印刷业务,以获得更多的客户和利益。
但是,富兰克林的提名遭到一位新任议员的强烈反对,那位议员发表了一个演说,将富兰克林批评得一文不值,他认为富兰克林资历太浅,不是议会秘书的最佳人选。
面对这样一位出其不意的对手,起初富兰克林很头痛了一阵子,不过他还是想出了办法来化解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富兰克林了解到这位新议员家产殷实,受过高等教育,是个有名的绅士,他的才能和影响会使他在一定时间内对议员们产生作用,后来证实的确如此。他又打听到新议员收藏有一本罕见的珍本书,于是,他就写了一张便条,表达了热切想看到这本书的愿望,请求他能借给自己看上几日,新议员慷慨地借给了他。
一周后,富兰克林把书送还,又附上一张便条,诚挚地表示了热情的谢意。在他们下次见面时,新议员十分客气地同富兰克林说,以后随时都愿为你提供服务。不久,富兰克林如愿以偿当选议会秘书,同时他们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一直保持到他去世。
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它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对手、敌手、对立面,与其怨恨报复、对抗、无味的搅局,倒不如谨慎地、不卑不亢地先求助于对方,以此博取对方的好感而消弭以往的情绪和芥蒂更为有利。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兵家使用范例
五德将军祖逖
选将执法在《孙子兵法》中内容十分丰富,它是治国、治军的关键。历史证明,军事战略虽然从属于政治、自然及社会物质基础,然而操纵战争、导演战争、决策战争方略,最终由人执行。
孙子择将帅,重智、信、仁、勇、严五德,具备此五德方可为将。何谓“智”?第一是高瞻远瞩,从人类生存的大范围来把握战争的发展趋势;第二是清醒而准确的判断力,以驾驭现实各种因素;第三是当机立断的决策力。何谓“信”?即将帅个人威信,将帅的威信产生于仁爱、勇敢、严毅。何谓“仁”?“孝、悌、信、爱”是仁德的广义涵义,而仁德的将帅必然爱兵,用爱训练、管理军队,激发士兵的忠勇精神。何谓“勇”?勇是将帅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不是“一夫之勇”,而是“万夫不当之勇”,是勇与谋的统一。何谓“严”?即将帅凛然不可犯的气度,是号令严正、令出即行的纲纪。将帅五德是孙子治军思想中人才学说的集中体现。在五德方面,东晋著名的军事将领祖逖值得赞赏。
祖逖因平定黄河南北纷乱,率兵北伐立下战功,被封为镇西将军。在南征北战期间,祖逖对部下亲如兄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祖逖生活十分俭朴,并和士卒一起不失农时,参加生产,外出打柴,解决军需不足,振兴中原经济。他还十分体贴处在拉锯战中的人民和坞堡组织。当时散布在黄河南岸还有许多势力弱小的坞堡组织。由于常常受到羯人首领石勒的侵犯,不能自持,许多坞主的子弟被送到襄国做人质。祖逖来到后,这些人顾虑重重,不敢与之接近,怕石勒报复。祖逖知道后,立即宣布:凡儿子在襄国者“皆听两属”,即准许其在归属晋军后,表面上仍然附属石勒。还经常派出小分队佯击这些坞堡组织,让石勒知道他们没归顺晋军。这样,坞堡组织解除了顾虑,开始帮助祖逖。石勒稍有什么动静,他们便向祖逖报告,使祖逖打了许多胜仗。祖逖对战俘也采取优待办法。一次他的巡逻兵抓获了一个石勒辖区的人,他亲令款待,给他讲明道理,然后放回,此人回去后,到处讲祖逖的好处,并率乡里五百家投奔祖逖。祖逖对那些死于战乱中的百姓加倍重视。发现后,即命令部属予以掩埋,并为之焚香祭奠。许多百姓尤其是老人十分感动,有的置酒开会,流着眼泪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当时百姓中流传一首歌谣:“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可见人民对祖逖的感激之情。
由于祖逖深得人心,力量不断扩大,使石勒对他逐渐害怕起来。尤其是石勒正与东晋幽州刺史段匹(石单)激战于厌次(今山东无棣县境),无力南顾,又怕祖逖北上抄其后路,便主动讨好祖逖,亲自派人“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又致书祖逖,“求通使互市”。祖军逃到襄国的降卒,石勒不但不接纳,反斩其首级献与祖逖。祖逖巧妙地利用了石勒的和好政策,乘机休养生息,整训军队,发展民间贸易,使黄河以南“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经济迅速得到发展,为大举北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商战使用范例
要“安人”必先“修己”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孔子说:“修己以安人。”
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先把自己修治好,再透过做人做事的具体表现,来促进大家的安宁。中国文化中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尽管不同,但它们大多都认为管理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修己安人之学”,管理就是一个“修己安人”的历程。
对于儒家的修身学问,梁启超先生有过高度而精确的概括:“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曾仕强先生对此也有高论:“修己、安人都能够日新又新,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管理者以修己为第一纲领,从自身内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诚、正,然后层层扩大,齐家、立业、治国,推到平天下。所有决策,悉依止、定、静、安、虑、得的历程,时刻不忘安人为第二纲领。秉持光明正大的理念,执经达权,以不停滞的精神,适时调整而权宜应变,为第三纲领。这种管理之道,就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
“修己”的意思,是修造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有人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别人。这种错误的方向,浪费了很多管理成本。管理者若是一心一意想要改变员工,员工就会保持高度警觉,不是全力抗拒,便是表面接受,阳奉阴违。管理者不如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自动地改变自己,更为快速有效。
在与柳传志交往过的人中,没有人不赞美他谦和、友善的为人风范,没有人不被柳传志的个人魅力吸引、感佩。秦朔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写道:“和他在一起,你绝对感受不到来自他的声名与威望的压力,柳传志‘低’的这一步,让你海阔天空。这在中国的文化里,叫自谦、自抑。”
身边的工作人员评价他最大的优点是“自律、自持”,正如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对他的评价,“伟大在于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他还戏称柳传志作为中国企业领袖,已经可以把自己的像挂在墙上供人顶礼膜拜,换句话说,他已经是中国企业家中教父级的人物。
柳传志重视做人的理念在商界广为人知。他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做人要正。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确确实实极为重要。一个组织里面,人怎么用呢?我们是这么看的,人和人相当于一个个阿拉伯数字。比如说10000,前面的1是有效数字,带一个零就是10,带两个0就是100。企业中的一把手就像有效数字1,后边的人就是0,单位中领军人物选不好,也就发展不好。作为‘1’的你一定要正。”
柳传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联想公司开会不许迟到,凡是开会迟到的人,如果事先没有请假,要先罚站一分钟。这是很严肃的一分钟,所有人都在看着迟到的人,会议室里像默哀一样,那种感觉很难受。
2007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往“交流”。当时,暴雨侵袭温州,柳搭乘的飞机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员建议第二天早晨再乘机飞往温州,柳传志不同意,担心第二天飞机再延误无法准时参会,责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六点左右赶到了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温州的那位知名企业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说到的事情必须做到,除非不可抗力”,柳传志首先这样约束自己,然后再去影响他人。的确,联想在柳传志的带领下,由一个只有20万元的企业发展为有上百亿元的大企业,成为了中国电子工业的龙头老大,而柳传志也被人们看做民族英雄,成为一个具有崇高威望的企业领导人,这与柳传志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格是分不开的。
现代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85年为其专著《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再版作序时指出:“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别人,本书的目标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指望那些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管理者去管好他们的组织和机构。从很大意义上说,管理是树立榜样。那些不知道怎样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的管理者树立了错误的榜样。
修己代表个人的修治,做好自律的工作。因为中国人一方面不喜欢被管;另一方面不喜欢被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
不喜欢被管就应该自己管好自己,便是自律,也就是修己。不接受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的管,常常抱怨这种人管不好自己,还想来管人,表示每一个人在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也就是需要自律。可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通通应该修己。
“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从“修己”——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到“安人”——感化员工也自动修己,双方都主动修身养性,循序渐进,才是最为合理、有效的方式。
处世使用范例
好领导者的特征
孙子的“将帅五德”强调了三点:以“智”为上的指挥才能;以“信”、“严”为本的管理本领;以“仁”、“勇”为核心的带兵作风。将孙子的“将帅五德”发散到管理的领域,正是领导者要修炼的内功。
观察杰出的领导人物,我们能罗列出他们大多数人都具备的品质。一般来说,想当一名好领导者,需要具备以下的特征:要有超越别人的欲望。领导从不满足于屈居第二位,他们总想拔尖。他们是些主动性很强的人,总在尽力使自己获得成功。
要有责任感。领导从来不怕承担义务,承担责任,并永远不推卸所负的任何责任。
要有工作能力。出色的领导人总是愿意为取得领导的成功而付出必要的代价——长时间和艰苦的工作。
要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总要与同事打交道,研究他们,分析他们的需求,并努力去了解他们的问题。努力去发现同事的需求、兴趣和能力,是一名出色的领导人最为主要的特点。
要有富于感染力的激情。没有人愿意追随一个枯燥的、死气沉沉的领导人。
要有高度的正义感。成功的领导人对自己和追随者都必须诚实。可以一时愚弄某些人,但迟早会因为得不到信任而被迫离开领导岗位的。靠不住的人很少能成功地担任领导工作。作为出色的主管人,要想赢得信赖就必须公正地对待所有员工,而不去考虑他们的能力、地位,以及是否与其有交情,是否听话。换句话说,不能任人唯亲。员工愿意为这样的领导人工作。他们相信领导人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意图,对事实不采取骑墙态度,对摆脱尴尬局面不是反复地折腾,不说模棱两可的话。因此,领导者应该努力做一个直来直去的人,永远开诚布公、公正正直和光明正大。然而,这些并不是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仅有的品质,才智、声望和忠诚之类的品质也很重要。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家使用范例
重视分析敌我的优劣、长短
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因利制权”的核心内容,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做到因利制权。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战争充满了辩证法,既没有绝对的强,也没有纯粹的弱,强与弱都只能是相对而言的。战争中再强大的军队也会有其不足的地方,再弱小的军队,只要指挥得法,也会有不凡之举。
所以,一个聪明的指挥员就非常重视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合于利则动,无利则止。动则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猛击对方的短处和不足,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楚汉战争之初,刘邦出师不利,大将韩信勇于献策,刘邦果断地采取了他的计策,最终扭转了战争的局势。韩信的有利计策在刘邦的军事行动中得到了有效的执行,这正应了孙子的那句“计利以听”。这是楚汉战争刘邦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对韩信来讲,他在灭掉燕国之后,本来按原计划要出师燕国,东向攻齐,但赵国谋士李左车的建议却让他不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就说服了燕齐,使之归顺。韩信听从李左车的建议,同样也验证了孙子的那句话“计利以听”。
对于谋士李左车来讲,他在效命韩信之初并没有对韩信原来的军事计划极力推崇,而是根据当时所处的个体军事形势,灵活多变地制定了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军事策略,为楚军营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军事态势,从而轻而易举使燕齐归顺。这就是“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商战使用范例
顺势而为造焦点
公关活动是企业提升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毕竟,产品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形象,都离不开公关这个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传统上通过大众传媒宣传的模式,成本之高,并非每家企业都负担得起,而且吸引目标客户群的效果也不一。经费有限的中小企业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众所周知,政府公关当然是轰动效果最大的,可是,企业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形象与政府的行为整合到一起呢?
2006年7月17日中午11时30分,经历9个半月航行的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号”缓缓驶入广州南沙客运码头。18日上午11时,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和西尔维娅王后挥手致意着出现在“哥德堡号”上,面对他们的是广州市政府和广州人民隆重而诚挚的欢迎。
为了办好“哥德堡号”重返中国的活动,广州市仅政府一级投入就达3亿元,新建了黄埔古港和南海神庙两个码头,对洲头咀码头和南沙客运港码头共疏浚航道1500米。
“哥德堡号”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访问广州?原来早在1745年,瑞典的“哥德堡号”巨型商船曾从广州满载茶叶、瓷器、丝绸等货物返航,但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艘船在航行到离瑞典哥德堡港只有900米远的海域上却触礁沉没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打捞热潮再度兴起,令人们感到惊奇的是,被打捞出的“哥德堡号”那些瓷器竟还在闪烁着幽幽的光芒。随后瑞典人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以“哥德堡号”为原型,重建一艘仿古商船,再次远航中国,把先辈当年没有完成的旅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于是,2005年10月2日,历时10年完成的新“哥德堡号”从瑞典哥德堡市启航,开始260年后首次重返中国之旅。
但是,这次庞大的活动不是由政府组织和出资,而是民间策划,企业家赞助、由政府出面的公关活动。“哥德堡号”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商家顺势而为,把古船、国王和王后这些引人瞩目的焦点和自己的商务活动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对于广州市民来说,当然也希望能够亲眼目睹这艘仿古名船,而且见到尊贵的瑞典国王和王后。所以,“哥德堡号”复航中国引起轰动自然在情理之中。
从政府层面上讲,2006年恰逢中瑞建交55年,“‘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复航中国”是中瑞系列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次影响力强大的“大公关事件”重新唤起人们了解两国历史文化的渴望,更成为中瑞两国经贸、投资、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平台。
在两国交往之下,“哥德堡号”所访问到达的城市同样也从中受益良多。在停驻广州的一个月期间,中瑞两国在广州全方位地开展文化、旅游、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系列活动。在“哥德堡号”经过的上海,各种纪念庆典、国际航海文化节... -->>
原文
用兵始于计谋,善策出自“庙算”,而精确的“庙算”又来自对各种因素的侦测考察。
孙子在第一章中非常具体地提出了“五事”、“七计”的考察标准,按照这个标准能对自己和敌人的优劣有个较全面的判断,即“先察”。在“先察”的基础上做到“后谋”。
孙子还在这些基础上总结了整部兵法的精粹:“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队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
所以,要用经过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比较而定的计谋去研究它,以探索战争的情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使民众与君王的意愿一致。这样,他们就可以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畏惧危险。所谓“天”,就是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春夏秋冬。所谓“地”,就是指地势的高低、路途的远近、地形的险阻平坦、地域的宽窄、死地与生地的利用。所谓“将”,就是指将帅的智谋、威信、仁慈、勇敢、严明。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供应。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的就能胜利,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胜利。因此,要通过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即是说,哪一方君主能够使民众与自己的意愿一致?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更具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兵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我根据以上七个方面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了。
如果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听从我的计谋,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有利的计谋,已被采纳,还要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对自己有利的情况,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用兵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能打而装作不能打,要打而装作不要打,要向近处而装作向远处,要向远处而装作向近处。敌人贪利,就引诱它;敌人混乱,就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它;敌人气势汹汹,就要阻挠它;敌人辞卑慎行,就要骄纵它;敌人休整得好,就要劳累它;敌人内部团结,就要离间它。在敌人毫无防备之时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的奥妙,是不能预先传授的。
开战之前,“庙算”能够取得胜利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庙算”周密就能胜利,“庙算”疏漏就没有胜利,何况不做“庙算”呢?我们根据“五事”、“七计”来进行观察,谁胜谁败就可见端倪。
兵法精粹
五事——战斗力五要素
孙子强调在战前必须就敌我的五项基本要素加以衡量,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进行计算比较,以掌握其真实的情势。这五项基本要素是:道、天、地、将、法。
“道”,指的是民众和君主之间,具备共同信念,民众可以为君国而死,不畏惧任何危险。
“天”,天时,指的是昼夜晴雨,寒冬、酷暑,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
“地”,地利,指的是路途的远近、地形的险要与平坦、地势的开阔与狭隘,以及地形进退的难(死地)易(生地)程度。
“将”,将领,指的是指挥官必须具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五大素养。
“法”,法制,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将吏的统制和军需补给等。
七计——判断胜负七准则
接着,孙子又提出七个判断胜负的基本标准,这就是“七计”:(1)哪一方的元首贤明,对国民有号召力?
(2)哪一方的将帅有才能,对军队有威信?
(3)哪一方得到天时与地利?
(4)哪一方的法制命令能够贯彻?
(5)哪一方的军力强大?
(6)哪一方的部队训练有素?
(7)哪一方的赏罚分明?
从以上七项比较中就可判断谁胜谁负。
十二诡道
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诡道)。能攻,要故意装作不能攻;要打装作不想打;要攻近处故意装作要攻远处;要攻远处,又装作要攻近处;或以小利引诱敌人;或使敌人内部混乱,乘乱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人兵力强大,就要避开它;或者挑逗敌人,使其发怒;或者示以软弱,使其骄纵;当敌人安逸时,使其疲于奔命;当敌人团结时,设法离间瓦解。总之,这十二诡道强调的是要在敌人没有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用兵制胜的秘诀,必须随机应变,无法在事前传授。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兵家使用范例
李煜的悲剧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孙子兵法·计篇》的开头语,也是整部《孙子兵法》的开头语,体现出战争的严肃性,显露出孙子的“慎战”思想。战争是残酷而惨烈的,搞不好会导致国破家亡。因此,战争双方都希望一举战胜对手,增强国家实力。
在现实中,战局变化多端,没有人能稳操胜券。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后果不堪设想,而胜方也有可能遭受巨大损失。五代时,宋太祖赵匡胤稳定了内部以后,准备出兵统一全国。打到最后,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两个国家。当时,南唐的国主是李煜,历史上称为南唐后主。
李煜平时纵情诗酒,沉溺声色,疏于政务,对战争及国家大事一窍不通;既不谙事,又不识人,轻易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杀害了南唐能征善战的大将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军压境之时,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光着身子自缚请降。这位精于诗词、音乐和书画的南唐后主,由于不懂得“存亡之道”,忽视国家的政治和战争,终于酿成了国破家亡的惨剧。因此,《孙子兵法》开篇即强调:战争关系“死生”与“存亡”,应仔细思量和研究。
商战使用范例
为没有敌人而自豪
李嘉诚不仅靠他的诚信赢得他人的合作,同时也靠他的善良、仁慈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
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即使对竞争对手亦是如此。商场充满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要做到这点,不少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人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仍抱有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答道:“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
“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
“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老竞争对手怡和。李嘉诚鼎助包玉刚购得九龙仓,又从置地购得港灯,还率领华商众豪“围攻”置地。李嘉诚并没为此而与纽璧坚、凯瑟克结为冤家而不共戴天。每一次战役后,他们都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地产项目。
“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盆满钵满!”
商场上,人缘和朋友显得尤其重要。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正如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良好的人缘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
李嘉诚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一个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他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处世使用范例
向对手求助
战争是国君、将帅“不可不察”的“国之大事”,因为它关系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由此,再发散性思维到人生,人生中的一切冲突、对抗是个人的大事,它关涉个人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要认真审察。
俗话说:“男儿出门一步,就有七个敌人。”对现代人而言,敌人真是不胜枚举,如商敌、情敌、棋敌、牌敌、考敌等。其实,既然同样都是人,为什么要自己为自己设下那么多的敌人?为什么要那么怀恨别人?这种朝朝暮暮与人为敌的人,终有一天,会变成冷酷无情的人。
有的人一旦对立场相左的人产生恨意时(即使是假想敌),就会千方百计地攻击对方,直到彻底打倒对方为止。还有一些人,抱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心理,如果挨了一拳,一定要还以三拳才肯罢休。如此一来,不但永远无法和解,还会增加彼此之间的憎恨,落得两败俱伤,最后同归于尽。
为了避免产生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尽量欣赏对方的成就,体谅对方,而不是播下仇恨的种子。
美国的议会秘书任期也和议员一样,一年一选。这年,经营印刷业的富兰克林获得了议会秘书的提名。富兰克林非常想当选,不但这项工作很适合他,还能拿到一份报酬,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能使富兰克林同议员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印刷选票、法律文本、纸币等印刷业务,以获得更多的客户和利益。
但是,富兰克林的提名遭到一位新任议员的强烈反对,那位议员发表了一个演说,将富兰克林批评得一文不值,他认为富兰克林资历太浅,不是议会秘书的最佳人选。
面对这样一位出其不意的对手,起初富兰克林很头痛了一阵子,不过他还是想出了办法来化解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富兰克林了解到这位新议员家产殷实,受过高等教育,是个有名的绅士,他的才能和影响会使他在一定时间内对议员们产生作用,后来证实的确如此。他又打听到新议员收藏有一本罕见的珍本书,于是,他就写了一张便条,表达了热切想看到这本书的愿望,请求他能借给自己看上几日,新议员慷慨地借给了他。
一周后,富兰克林把书送还,又附上一张便条,诚挚地表示了热情的谢意。在他们下次见面时,新议员十分客气地同富兰克林说,以后随时都愿为你提供服务。不久,富兰克林如愿以偿当选议会秘书,同时他们成了好朋友,这种友谊一直保持到他去世。
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它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对手、敌手、对立面,与其怨恨报复、对抗、无味的搅局,倒不如谨慎地、不卑不亢地先求助于对方,以此博取对方的好感而消弭以往的情绪和芥蒂更为有利。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兵家使用范例
五德将军祖逖
选将执法在《孙子兵法》中内容十分丰富,它是治国、治军的关键。历史证明,军事战略虽然从属于政治、自然及社会物质基础,然而操纵战争、导演战争、决策战争方略,最终由人执行。
孙子择将帅,重智、信、仁、勇、严五德,具备此五德方可为将。何谓“智”?第一是高瞻远瞩,从人类生存的大范围来把握战争的发展趋势;第二是清醒而准确的判断力,以驾驭现实各种因素;第三是当机立断的决策力。何谓“信”?即将帅个人威信,将帅的威信产生于仁爱、勇敢、严毅。何谓“仁”?“孝、悌、信、爱”是仁德的广义涵义,而仁德的将帅必然爱兵,用爱训练、管理军队,激发士兵的忠勇精神。何谓“勇”?勇是将帅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不是“一夫之勇”,而是“万夫不当之勇”,是勇与谋的统一。何谓“严”?即将帅凛然不可犯的气度,是号令严正、令出即行的纲纪。将帅五德是孙子治军思想中人才学说的集中体现。在五德方面,东晋著名的军事将领祖逖值得赞赏。
祖逖因平定黄河南北纷乱,率兵北伐立下战功,被封为镇西将军。在南征北战期间,祖逖对部下亲如兄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祖逖生活十分俭朴,并和士卒一起不失农时,参加生产,外出打柴,解决军需不足,振兴中原经济。他还十分体贴处在拉锯战中的人民和坞堡组织。当时散布在黄河南岸还有许多势力弱小的坞堡组织。由于常常受到羯人首领石勒的侵犯,不能自持,许多坞主的子弟被送到襄国做人质。祖逖来到后,这些人顾虑重重,不敢与之接近,怕石勒报复。祖逖知道后,立即宣布:凡儿子在襄国者“皆听两属”,即准许其在归属晋军后,表面上仍然附属石勒。还经常派出小分队佯击这些坞堡组织,让石勒知道他们没归顺晋军。这样,坞堡组织解除了顾虑,开始帮助祖逖。石勒稍有什么动静,他们便向祖逖报告,使祖逖打了许多胜仗。祖逖对战俘也采取优待办法。一次他的巡逻兵抓获了一个石勒辖区的人,他亲令款待,给他讲明道理,然后放回,此人回去后,到处讲祖逖的好处,并率乡里五百家投奔祖逖。祖逖对那些死于战乱中的百姓加倍重视。发现后,即命令部属予以掩埋,并为之焚香祭奠。许多百姓尤其是老人十分感动,有的置酒开会,流着眼泪说:“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当时百姓中流传一首歌谣:“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可见人民对祖逖的感激之情。
由于祖逖深得人心,力量不断扩大,使石勒对他逐渐害怕起来。尤其是石勒正与东晋幽州刺史段匹(石单)激战于厌次(今山东无棣县境),无力南顾,又怕祖逖北上抄其后路,便主动讨好祖逖,亲自派人“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又致书祖逖,“求通使互市”。祖军逃到襄国的降卒,石勒不但不接纳,反斩其首级献与祖逖。祖逖巧妙地利用了石勒的和好政策,乘机休养生息,整训军队,发展民间贸易,使黄河以南“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经济迅速得到发展,为大举北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商战使用范例
要“安人”必先“修己”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孔子说:“修己以安人。”
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先把自己修治好,再透过做人做事的具体表现,来促进大家的安宁。中国文化中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尽管不同,但它们大多都认为管理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修己安人之学”,管理就是一个“修己安人”的历程。
对于儒家的修身学问,梁启超先生有过高度而精确的概括:“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曾仕强先生对此也有高论:“修己、安人都能够日新又新,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管理者以修己为第一纲领,从自身内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诚、正,然后层层扩大,齐家、立业、治国,推到平天下。所有决策,悉依止、定、静、安、虑、得的历程,时刻不忘安人为第二纲领。秉持光明正大的理念,执经达权,以不停滞的精神,适时调整而权宜应变,为第三纲领。这种管理之道,就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精义。”
“修己”的意思,是修造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有人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别人。这种错误的方向,浪费了很多管理成本。管理者若是一心一意想要改变员工,员工就会保持高度警觉,不是全力抗拒,便是表面接受,阳奉阴违。管理者不如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自动地改变自己,更为快速有效。
在与柳传志交往过的人中,没有人不赞美他谦和、友善的为人风范,没有人不被柳传志的个人魅力吸引、感佩。秦朔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写道:“和他在一起,你绝对感受不到来自他的声名与威望的压力,柳传志‘低’的这一步,让你海阔天空。这在中国的文化里,叫自谦、自抑。”
身边的工作人员评价他最大的优点是“自律、自持”,正如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对他的评价,“伟大在于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他还戏称柳传志作为中国企业领袖,已经可以把自己的像挂在墙上供人顶礼膜拜,换句话说,他已经是中国企业家中教父级的人物。
柳传志重视做人的理念在商界广为人知。他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做人要正。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确确实实极为重要。一个组织里面,人怎么用呢?我们是这么看的,人和人相当于一个个阿拉伯数字。比如说10000,前面的1是有效数字,带一个零就是10,带两个0就是100。企业中的一把手就像有效数字1,后边的人就是0,单位中领军人物选不好,也就发展不好。作为‘1’的你一定要正。”
柳传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联想公司开会不许迟到,凡是开会迟到的人,如果事先没有请假,要先罚站一分钟。这是很严肃的一分钟,所有人都在看着迟到的人,会议室里像默哀一样,那种感觉很难受。
2007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往“交流”。当时,暴雨侵袭温州,柳搭乘的飞机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员建议第二天早晨再乘机飞往温州,柳传志不同意,担心第二天飞机再延误无法准时参会,责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六点左右赶到了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温州的那位知名企业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说到的事情必须做到,除非不可抗力”,柳传志首先这样约束自己,然后再去影响他人。的确,联想在柳传志的带领下,由一个只有20万元的企业发展为有上百亿元的大企业,成为了中国电子工业的龙头老大,而柳传志也被人们看做民族英雄,成为一个具有崇高威望的企业领导人,这与柳传志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格是分不开的。
现代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85年为其专著《有效的管理者》一书再版作序时指出:“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别人,本书的目标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而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事实上,人们不可能指望那些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管理者去管好他们的组织和机构。从很大意义上说,管理是树立榜样。那些不知道怎样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的管理者树立了错误的榜样。
修己代表个人的修治,做好自律的工作。因为中国人一方面不喜欢被管;另一方面不喜欢被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
不喜欢被管就应该自己管好自己,便是自律,也就是修己。不接受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的管,常常抱怨这种人管不好自己,还想来管人,表示每一个人在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也就是需要自律。可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通通应该修己。
“修己安人”的领导方式,从“修己”——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到“安人”——感化员工也自动修己,双方都主动修身养性,循序渐进,才是最为合理、有效的方式。
处世使用范例
好领导者的特征
孙子的“将帅五德”强调了三点:以“智”为上的指挥才能;以“信”、“严”为本的管理本领;以“仁”、“勇”为核心的带兵作风。将孙子的“将帅五德”发散到管理的领域,正是领导者要修炼的内功。
观察杰出的领导人物,我们能罗列出他们大多数人都具备的品质。一般来说,想当一名好领导者,需要具备以下的特征:要有超越别人的欲望。领导从不满足于屈居第二位,他们总想拔尖。他们是些主动性很强的人,总在尽力使自己获得成功。
要有责任感。领导从来不怕承担义务,承担责任,并永远不推卸所负的任何责任。
要有工作能力。出色的领导人总是愿意为取得领导的成功而付出必要的代价——长时间和艰苦的工作。
要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总要与同事打交道,研究他们,分析他们的需求,并努力去了解他们的问题。努力去发现同事的需求、兴趣和能力,是一名出色的领导人最为主要的特点。
要有富于感染力的激情。没有人愿意追随一个枯燥的、死气沉沉的领导人。
要有高度的正义感。成功的领导人对自己和追随者都必须诚实。可以一时愚弄某些人,但迟早会因为得不到信任而被迫离开领导岗位的。靠不住的人很少能成功地担任领导工作。作为出色的主管人,要想赢得信赖就必须公正地对待所有员工,而不去考虑他们的能力、地位,以及是否与其有交情,是否听话。换句话说,不能任人唯亲。员工愿意为这样的领导人工作。他们相信领导人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意图,对事实不采取骑墙态度,对摆脱尴尬局面不是反复地折腾,不说模棱两可的话。因此,领导者应该努力做一个直来直去的人,永远开诚布公、公正正直和光明正大。然而,这些并不是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仅有的品质,才智、声望和忠诚之类的品质也很重要。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家使用范例
重视分析敌我的优劣、长短
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是“因利制权”的核心内容,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做到因利制权。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战争充满了辩证法,既没有绝对的强,也没有纯粹的弱,强与弱都只能是相对而言的。战争中再强大的军队也会有其不足的地方,再弱小的军队,只要指挥得法,也会有不凡之举。
所以,一个聪明的指挥员就非常重视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合于利则动,无利则止。动则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猛击对方的短处和不足,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楚汉战争之初,刘邦出师不利,大将韩信勇于献策,刘邦果断地采取了他的计策,最终扭转了战争的局势。韩信的有利计策在刘邦的军事行动中得到了有效的执行,这正应了孙子的那句“计利以听”。这是楚汉战争刘邦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对韩信来讲,他在灭掉燕国之后,本来按原计划要出师燕国,东向攻齐,但赵国谋士李左车的建议却让他不费一兵一卒,轻而易举就说服了燕齐,使之归顺。韩信听从李左车的建议,同样也验证了孙子的那句话“计利以听”。
对于谋士李左车来讲,他在效命韩信之初并没有对韩信原来的军事计划极力推崇,而是根据当时所处的个体军事形势,灵活多变地制定了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军事策略,为楚军营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军事态势,从而轻而易举使燕齐归顺。这就是“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商战使用范例
顺势而为造焦点
公关活动是企业提升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毕竟,产品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企业要树立自己的形象,都离不开公关这个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传统上通过大众传媒宣传的模式,成本之高,并非每家企业都负担得起,而且吸引目标客户群的效果也不一。经费有限的中小企业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众所周知,政府公关当然是轰动效果最大的,可是,企业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形象与政府的行为整合到一起呢?
2006年7月17日中午11时30分,经历9个半月航行的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号”缓缓驶入广州南沙客运码头。18日上午11时,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和西尔维娅王后挥手致意着出现在“哥德堡号”上,面对他们的是广州市政府和广州人民隆重而诚挚的欢迎。
为了办好“哥德堡号”重返中国的活动,广州市仅政府一级投入就达3亿元,新建了黄埔古港和南海神庙两个码头,对洲头咀码头和南沙客运港码头共疏浚航道1500米。
“哥德堡号”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访问广州?原来早在1745年,瑞典的“哥德堡号”巨型商船曾从广州满载茶叶、瓷器、丝绸等货物返航,但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艘船在航行到离瑞典哥德堡港只有900米远的海域上却触礁沉没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打捞热潮再度兴起,令人们感到惊奇的是,被打捞出的“哥德堡号”那些瓷器竟还在闪烁着幽幽的光芒。随后瑞典人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以“哥德堡号”为原型,重建一艘仿古商船,再次远航中国,把先辈当年没有完成的旅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于是,2005年10月2日,历时10年完成的新“哥德堡号”从瑞典哥德堡市启航,开始260年后首次重返中国之旅。
但是,这次庞大的活动不是由政府组织和出资,而是民间策划,企业家赞助、由政府出面的公关活动。“哥德堡号”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商家顺势而为,把古船、国王和王后这些引人瞩目的焦点和自己的商务活动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对于广州市民来说,当然也希望能够亲眼目睹这艘仿古名船,而且见到尊贵的瑞典国王和王后。所以,“哥德堡号”复航中国引起轰动自然在情理之中。
从政府层面上讲,2006年恰逢中瑞建交55年,“‘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复航中国”是中瑞系列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次影响力强大的“大公关事件”重新唤起人们了解两国历史文化的渴望,更成为中瑞两国经贸、投资、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平台。
在两国交往之下,“哥德堡号”所访问到达的城市同样也从中受益良多。在停驻广州的一个月期间,中瑞两国在广州全方位地开展文化、旅游、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系列活动。在“哥德堡号”经过的上海,各种纪念庆典、国际航海文化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