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3gzw.net,东晋门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而水平很高的儒士能够治理一个弱国,让大国不敢轻易敌视他。而由一个超一流的儒士来治理一个小国,那么不出三年他身边的大国就得向他臣服。当然荀子比较爱吹牛,最后这一点牛吹得比较大,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早期儒学经以致用的色彩非常浓厚。
儒学个人服从社会有其缺陷,就像让孔孟和荀子一块去治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韩国,这个韩国也是要被灭掉的。不尊重自然客观规律,是儒学的缺陷。
社会自有社会的规律,道家失之于否认社会。
早期儒学有很深的经学致用的原则,因此追求修身、立业的儒学人士,和追求修生养心的玄学人士比,显出一分的鄙俗;玄学人士一切求之于心,显出一分轻薄。
而儒学第二次改革是在隋唐之后,随着“钢”的普及,庄园经济没落,人们学习儒学,不再能轻易地当官或治人,儒学向修身、安命发展。从隋唐后,荀子的儒学逐渐向思孟儒学转变。孟子的“义”被深刻引入社会,唐人以韩愈为首发起了开除荀子,拔高孟子的运动。
儒学慢慢的演化成主讲“德”的哲学。学习儒学的首要功能是学习修身,安身立命。这一时期后,思孟哲学被深入挖掘。
宋明理学主要探讨“德”,以孟子的性善为起点,推导出性本善,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假定‘性本善’为起点,推理出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讲,人的本性是善德,要把善德的一面全部挖掘出来(穷理尽性);认清这些善德(致良知),并且人的行为要围绕着人的善德(知行合一)。
在社会治理上,更加深入挖掘孟子的义,在自然村、宗族围绕着义来治理,仍然采用无为之治,儒教仅以孝‘义’作为对村民的约束。
我们今天知道的孔孟儒学,是宋之后的孔孟儒学。在宋以前,孟子的地位非常低,到了元朝,《孟子》才成为十三经中的最后一本入选者。而荀子在唐以前的地位非常高。从韩愈开始儒家掀起了开除荀子的运动。
我们惊奇的发现,孟子崛起的过程正是士族最后彻底衰亡的时代。为什么?为什么?!
孟子在宋代被竖立起来,不是他自己变得高深了,也不是人们突然读懂他了,而是社会需要他了。在贵族被中国社会彻底抛弃之后,不管是上层还是社会最底层都失去了原有的‘秩序’。这样‘义’被深刻引入社会。‘义’在社会上层引申为‘忠义’。
而‘义’在社会底层开放出正义之花。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无力管制到农村的。一直走的是农村自制的路。随着士族在社会中消亡,宋朝之后的小农社会的农村中,宗族长老既没有士族的法律特权,又缺少管制村民的财力、人力和威望。‘义’成为其管制村民的伦理基础。‘义’在这时起到了‘法’的基础。社会出现更高一级的公正。淡定点儿,我们不能以今天对‘公正’的心理准绳来衡量他。
道家的道侧重于自然,儒学的道侧重于社会。二者虽有抵触,却更多的表现为互补。因此中国两千年的思想是儒道媾和的。
怎么还用这么难听的词。笔者说西方文明是自由派媾和宗教。因为两方虽然知道离不开对方,可是谁得势了就会去批判另一方。
而儒道并存两千年,早在西汉儒学就被道家嘲笑为‘腐儒’。而儒家则干脆把道家清一色都划入法家。因为指鹿为马的法家早就臭了,划入法家使他们不批自倒。
总的来说,道家突出一点,社会更加自由,粗犷一点;儒家突出一点,更加公正一点。
总的来看儒道两家还要搭帮走下去。你要造个潜水艇,用社会的仁义‘道’做指导是不行的。我的孩子老是考鸭蛋,将来可能成为自己的负担,咱也不能把他扔到垃圾堆上。
儒家遵循个人服从社会规律。形成以仁义为道德体系的社会观。道德是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妥协,是人对社会的妥协。因此道德不是自然存在的,是由人们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因而儒学只是道德的一个流派。
历史上成功的道德标准有儒学道德、佛教、基督、伊斯兰教道德等等。好像没有资本主义道德···
我们在上一章探讨了玄学的世界观,本来这一章该探讨玄学的社会观。由于玄学核心是个人服从自然规律,这就缺失了社会观。可是没有社会观有不行。玄学要求人们自由放达,可是庄园中的奴隶和部曲也都自由放达,那样士族们就去喝西北风了。因此玄学又急切需要一个社会观来指导庄园生产。
而在玄学兴起的时代,道教和佛教道德还没有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到的成熟的社会观只有儒学,因此玄学只有硬着头皮赖上儒学。
如何把儒学社会观纳入玄学体系,成为玄学开启后第一个重大课题。下一章我们继续探讨玄学的社会观。
。而水平很高的儒士能够治理一个弱国,让大国不敢轻易敌视他。而由一个超一流的儒士来治理一个小国,那么不出三年他身边的大国就得向他臣服。当然荀子比较爱吹牛,最后这一点牛吹得比较大,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早期儒学经以致用的色彩非常浓厚。
儒学个人服从社会有其缺陷,就像让孔孟和荀子一块去治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韩国,这个韩国也是要被灭掉的。不尊重自然客观规律,是儒学的缺陷。
社会自有社会的规律,道家失之于否认社会。
早期儒学有很深的经学致用的原则,因此追求修身、立业的儒学人士,和追求修生养心的玄学人士比,显出一分的鄙俗;玄学人士一切求之于心,显出一分轻薄。
而儒学第二次改革是在隋唐之后,随着“钢”的普及,庄园经济没落,人们学习儒学,不再能轻易地当官或治人,儒学向修身、安命发展。从隋唐后,荀子的儒学逐渐向思孟儒学转变。孟子的“义”被深刻引入社会,唐人以韩愈为首发起了开除荀子,拔高孟子的运动。
儒学慢慢的演化成主讲“德”的哲学。学习儒学的首要功能是学习修身,安身立命。这一时期后,思孟哲学被深入挖掘。
宋明理学主要探讨“德”,以孟子的性善为起点,推导出性本善,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假定‘性本善’为起点,推理出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
讲,人的本性是善德,要把善德的一面全部挖掘出来(穷理尽性);认清这些善德(致良知),并且人的行为要围绕着人的善德(知行合一)。
在社会治理上,更加深入挖掘孟子的义,在自然村、宗族围绕着义来治理,仍然采用无为之治,儒教仅以孝‘义’作为对村民的约束。
我们今天知道的孔孟儒学,是宋之后的孔孟儒学。在宋以前,孟子的地位非常低,到了元朝,《孟子》才成为十三经中的最后一本入选者。而荀子在唐以前的地位非常高。从韩愈开始儒家掀起了开除荀子的运动。
我们惊奇的发现,孟子崛起的过程正是士族最后彻底衰亡的时代。为什么?为什么?!
孟子在宋代被竖立起来,不是他自己变得高深了,也不是人们突然读懂他了,而是社会需要他了。在贵族被中国社会彻底抛弃之后,不管是上层还是社会最底层都失去了原有的‘秩序’。这样‘义’被深刻引入社会。‘义’在社会上层引申为‘忠义’。
而‘义’在社会底层开放出正义之花。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无力管制到农村的。一直走的是农村自制的路。随着士族在社会中消亡,宋朝之后的小农社会的农村中,宗族长老既没有士族的法律特权,又缺少管制村民的财力、人力和威望。‘义’成为其管制村民的伦理基础。‘义’在这时起到了‘法’的基础。社会出现更高一级的公正。淡定点儿,我们不能以今天对‘公正’的心理准绳来衡量他。
道家的道侧重于自然,儒学的道侧重于社会。二者虽有抵触,却更多的表现为互补。因此中国两千年的思想是儒道媾和的。
怎么还用这么难听的词。笔者说西方文明是自由派媾和宗教。因为两方虽然知道离不开对方,可是谁得势了就会去批判另一方。
而儒道并存两千年,早在西汉儒学就被道家嘲笑为‘腐儒’。而儒家则干脆把道家清一色都划入法家。因为指鹿为马的法家早就臭了,划入法家使他们不批自倒。
总的来说,道家突出一点,社会更加自由,粗犷一点;儒家突出一点,更加公正一点。
总的来看儒道两家还要搭帮走下去。你要造个潜水艇,用社会的仁义‘道’做指导是不行的。我的孩子老是考鸭蛋,将来可能成为自己的负担,咱也不能把他扔到垃圾堆上。
儒家遵循个人服从社会规律。形成以仁义为道德体系的社会观。道德是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妥协,是人对社会的妥协。因此道德不是自然存在的,是由人们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因而儒学只是道德的一个流派。
历史上成功的道德标准有儒学道德、佛教、基督、伊斯兰教道德等等。好像没有资本主义道德···
我们在上一章探讨了玄学的世界观,本来这一章该探讨玄学的社会观。由于玄学核心是个人服从自然规律,这就缺失了社会观。可是没有社会观有不行。玄学要求人们自由放达,可是庄园中的奴隶和部曲也都自由放达,那样士族们就去喝西北风了。因此玄学又急切需要一个社会观来指导庄园生产。
而在玄学兴起的时代,道教和佛教道德还没有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到的成熟的社会观只有儒学,因此玄学只有硬着头皮赖上儒学。
如何把儒学社会观纳入玄学体系,成为玄学开启后第一个重大课题。下一章我们继续探讨玄学的社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