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3gzw.net,崇云敬梅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南通盐业张荣生
历史溯源-开篇词
中国淮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从汉代以来大约2100年之久的封建时代,海盐是中国盐业的主体,而淮盐则是中国海盐久盛不衰的龙头和旗帜。所谓“两淮之盐法定,而天下之盐法准此矣。”(乾隆两淮盐法志序)
中国海盐产区,由北向南,旧称辽东、长芦、山东、两淮、两浙、福建、两广。而两淮海岸线多为淤泥质海岸,江淮泥沙日夜冲积,海涂不断绵延东伸,幅员广阔,盐民众多,盐区总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盐民总人口达数十万人,是中国盐业首屈一指的产区。
古代淮盐有记载的历史,发端于汉初吴王刘濞,昌明于中唐第五琦、刘晏,大行于两宋和元朝,盛行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江淮盐业见于史籍自濞始,由晏兴。如果说刘濞是淮盐鼻祖,则刘晏就是淮盐恩师,他熟谙气象与产盐依存关系“随时为令,遣吏晓导,倍于劝农”又列置巡院“捕私盐者,奸盗衰息”于是淮盐异军突起。
元代以降,直到明清,两淮盐区有30所盐场。以淮河为界,淮南27场,淮北3场。淮南滩涂广阔,草荡繁阜,利于煎卤为盐。淮北自明代中叶改煎为晒。嘉靖两淮盐法志称:“淮南之盐利用煎,淮北之盐利用晒。”长期间中,淮南小籽煎盐是淮盐主干,直到清末海势东迁,卤淡盐薄,南盐走向衰微。光绪年间,淮商为接济南盐缺产,在淮北铺池建滩,设立七大制盐公司,统称“济南场”是为近现代淮盐以淮北大籽晒盐为主干的转折点。
在漫长岁月里,两淮盐民在与大自然的合作和抗争中,不断发展着制盐工艺。汉代前后原为直接煎炼海水为盐;南北朝时期,逐步创造出先建筑亭场,然后刺土晒泥、淋泥得卤、再煎卤成盐;宋代,又把单纯刺土削泥,改进为掺杂草木灰晒灰淋卤,然后通过石莲子测试卤水浓度,最后煎煮高浓度卤水成盐,既节省草薪,提升产量,又改进盐色。
淮盐质量在中国海盐位列最上乘。早在唐代,淮南煎盐即擅有“吴盐”雅号,远近皆知“吴盐如花皎白雪”唐诗人李白、宋词人周邦彦吟咏所及,明科学家宋应星写有论断,明政府甚至立法限制商人专讨淮盐。近代以来,淮北晒盐素以“色白、粒大、干”著称于世,日韩等国有专索淮盐进口供食者。
自晚唐五代划分盐种销界,宋代乃有专属销区。淮盐产量巨、色质优,独占长江沿线湘鄂赣皖四岸,分占苏豫两省,销区广阔、人口繁盛,由宋及清,列全国盐区魁首。以辖区人口年人均食盐10斤计,五代以来10个世纪中,淮盐产销量总数以亿万吨计!
旧时国家财政,田赋而外,持盐课为大宗。国库收入,盐课居半,而淮课又居天下盐课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军用。以历朝历代军需民食四分之一为淮盐课入,则为数高达巨亿万两白银!
历代盐官承继管仲相齐优良传统,居官忧国,以行盐办课为职守,因时因地制宜,致力革新盐法、整饬盐政,给力淮盐、增产畅销。治盐之余,护商恤灶、爱民如伤,创兴文教、奖掖人才,留下了刘晏、范仲淹、史载德、范鏓、包柽芳、陶澍、曾国藩等人理民兴盐的生动佳话。
淮盐质优价高,经销即获巨益,吸引四方商人业盐牟利。明万历中运销改行“纲法”以来,淮商形成以徽商、晋商、陕商为主要成份的较为固定的盐商集团。康乾时代,累世承平,人民乐业、户口繁衍,淮商销勤利厚,多成巨富。日用极尽奢华,广治豪宅美园,又且言商向儒、尊德重文,济寒士以兴文教,以布衣上交天子。康熙、乾隆各六次南巡,淮商趋迎恐后,遂成绝世美谈。
民国改元,淮北盐走向振兴,淮南盐趋于衰微。盐务改革家张謇奔走呼号改革中国盐政,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改良盐业,所产精制盐在世界博览会获得中国盐业最早的大奖;他又发起废灶兴垦运动,把淮南盐区逐步改造成为新型农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两淮盐区沦为战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淮南北盐务干部,为发展盐业产销,增加盐税收入,支援战争胜利,同日伪军和国民政府军开展血与火的战斗,付出艰巨牺牲,终于迎来盐区解放。
历时2100余年的两淮盐区,创造了光荣灿烂的淮盐文化。淮盐的生产,留下为数众多以盐命名的城镇。淮盐的转输,造成扬州和淮安的轶世繁华。淮盐的课入,支撑历代国家机构正常运转。淮盐的利润,造就富甲天下的淮商集团。先后七次修撰的两淮盐法志,数以百计的遗址和文物,数以千计的文献和传说,向后人默默传达着淮盐昔日的辉煌。
第一板块煮海为盐前言
食盐是人类生存发展极重要的战略物资,华夏先人为争夺盐资源,不惜发动战争以决雌雄。远古山东半岛部落夙沙氏首创煮海水为盐,两淮毗邻其地,受其影响,先民纷纷学样煮盐。管子?海王篇为百代论述盐政之祖。淮盐有记载历史始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有海盐之饶。”东海即为后来的淮北盐场,广陵即指后来的淮南盐区。但淮北实际制盐生产,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赣榆的盐仓城。汉初吴王刘濞,立国广陵,东煮海水为盐,国富兵强,是两淮盐利、特别是淮南盐业走向持久兴盛的开端。海陵建仓,广陵转输,促成两地走向繁荣。汉武帝为充实国库军需,创行盐铁专营,开历代中央政府实行食盐专营的先河。东汉设置盐渎县,是江淮唯一以盐得名的县城。南北朝时,淮南盐生产规模扩大,海滨广斥,盐亭相望,多达一百二十三所;盐民发明先构筑亭场、削泥淋卤,再煎卤为盐的先进工艺,是中国海盐生产技术重大进步。
图1-1-01。远古时期居住在黄海海滨的华夏先人最早发现了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食盐。(盐城海盐博物馆)
图1-1-02。传说居住在山东半岛的部落夙沙氏最早发明了煮海水为盐。因而被后人尊为产盐之祖。(冯家道提供)
图1-1-03。海滨先民以煮海熬波的原始方式制取食盐。(盐城海盐博物馆)
图1-1-04。上古先民使用过的盔形煮盐器。现存盐城海盐博物馆。(冯家道提供)
图1-1-05。上古先民使用过的煮盐圜底罐。现存盐城海盐博物馆。(冯家道提供)
图1-1-06。上古先民使用的盛盐盆。盐城海盐博物馆藏。(冯家道提供)
图1-1-07。上古时代,食盐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为了争夺盐资源,中华始祖黄帝、炎帝、蚩尤之间,曾经发生惨烈的战争。(冯家道提供)
图1-1-08。胶鬲,殷商时人,中国最早的盐商,被后人尊为“贩盐之祖”(冯家道提供)
图1-1-09。胶鬲,殷商时人,中国最早的盐商,被尊为三大“盐宗”之一。(冯家道提供)
图1-1-10。管仲,春秋时人,齐桓公聘为相,首倡管制食盐的“官山海”政策,富国强兵,称霸诸侯,被后人尊为“管盐之祖”(冯家道提供)
图1-1-11。管子所著海王篇,是百代论述盐政之祖。
图1-1-12。宿沙、胶鬲、管仲被后人尊为盐宗,立庙祭祀。图为清同治年间两淮盐商捐建、2004年扬州市政府复建的盐宗庙。(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1-13。扬州盐宗庙。曾用于纪念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曾国藩,一名曾公祠。(原载中盐集团摄影协会主编盐画册,人民美术出版社)
图1-1-14。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国争霸,在扬州东开凿邗沟,沟通江淮粮盐运输,后经隋炀帝延凿,成为南北水路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李兆升摄)
图1-1-15。淮北产盐起自战国。赣榆有战国盐仓城遗址。坐落在龙河乡境内,城为方形,城墙由黄土夯成,为古代食盐集散地。(冯家道提供)
图1-1-16。赣榆盐仓城遗址远观。
图1-1-17。赣榆盐仓城遗址近观。
图1-1-18。赣榆盐仓城遗址一角。(肖玉平摄)
图1-1-19。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封国于广陵(今扬州市),最早开发淮东盐业,国用富强,免征民赋,是开发江淮盐业的鼻祖。(冯家道提供)
图1-1-20。为积贮封国内生产的海盐,吴王刘濞在海陵(今泰州市)建筑盐仓,以为中转。图为泰州望海楼。
图1-1-21。西汉时,如皋蟠溪一带生产海盐。吴王刘濞为转运海滨食盐,开凿扬州东郊经海陵盐仓直达如皋海滨的运盐河,始亦称邗沟,今称通扬运河。图为民国通州唐家闸段运盐河。(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1-22。西汉武帝为开疆拓土,下令实行盐铁官营,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
图1-1-23。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与经过。
图1-1-24。自汉武帝创行盐铁官营,煮盐器具统称牢盆。图为清嘉庆年间东台地方出土的古代煮盐牢盆,现存东台市范公镇三灶农家乐园。(图片待摄)
图1-1-25。汉代,淮北的东海地区有“海盐之饶”图为连云港猴嘴山地区鸟瞰。
图1-1-26。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彭城(今徐州)以东的“东海”地区和吴国的“广陵”(今扬州)地区生产食盐。(冯家道提供)
图1-1-27。西汉后期,朝野关于应否继续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有不同意见,昭帝召开著名的盐铁会议,会上发生热烈辩论,结果朝廷部分采纳民间意见,放弃榷酒,但坚持官营食盐如故。(冯家道提供)
图1-1-28。东汉时,朝廷在今盐城地区设置盐渎县,是江淮地区因盐设县的县城。图为朝廷颁发的“盐渎县丞”官印。现存盐城博物馆。(于海根摄)
图1-1-29。三国时,东吴据有扬、荆二州,食盐依赖淮盐供给。魏、吴先后于扬州设司盐监,置司盐校尉。(冯家道提供)
图1-1-30。南北朝时期,海滨盐民发明先构筑亭场、刨泥淋卤,再煎卤成盐的制盐方法,比直接煎炼海水为盐节省草薪,提高效率。淮南盐民一直沿用到民国及建国初。(冯家道提供)
图1-1-31。煮海为盐,备草为先。淮南沿海地区草荡极其丰富,为草煎盐业持续兴盛,准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冯家道提供)
图1-1-32。从南北朝直至民国,淮南盐民制取盐卤的地方,一直称为“亭场”图为民国时淮南盐民在亭场上摊灰淋卤。(原载拼茶史料)
图1-1-33。南北朝时,南兖州侨治扬州,在盐城以南沿海置有盐亭123所,扬州因盐兴盛,但两次毁于战火。诗人鲍照为作芜城赋。(到南京图书馆补拍古籍芜城赋)
第二板块淮盐兴起前言
中唐安史乱后,两京糜烂,为供给百官俸禄和军政开支,恢复食盐官营。第五琦、刘晏先后任中央盐铁使,创行灶籍、商籍等特殊户籍,新置监、场、亭、巡院等盐政机构,确保盐业产销正常进行。淮东各场亭分属海陵监、盐城监和涟水场,而统辖于扬子巡院。“吴盐”迅速崛起,盐运规模扩大。扬州畸形繁荣,市民文化发达。今南通一带尚为群岛,上多流人煮盐为业。由唐及宋,海陵监出盐浩瀚,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盐监。晚唐五代时,三余喇叭型海湾逐渐形成,沿海湾亭场密布,增设如皋场、东海都场。两淮各盐场得名多在五代宋初。北宋初将海陵监移治如皋,于通州新设利丰监。海盐生产技术完全成熟,继摊灰淋卤取代削泥淋卤之后,发明以石莲子测试卤水浓度,是中国海盐技术重大革新。盐官陈晔撰写通州煮海录,介绍淮盐。国家财政对盐课依赖程度加大,创行“折中法”以盐利接济边饷。创行火伏管理、盐引法和考绩制度,促进产销。范仲淹微官修堤,文天祥历险南归,传为盐区佳话。元承宋法,完善引制,创立团煮。两淮创设运盐使司,辖29场,场置盐司。盐民生活特殊困苦,激起白驹场张士诚盐民起义,割据称吴王,因战略失误,最终惨败,但影响深远。
图1-2-1。唐代安史乱后,国家财政极端困窘,决定恢复食盐专营。刘晏作为伟大的理财家,创行收盐粜商、引导生产、缉私护税等措施。经过第五琦、刘晏相继经理,淮盐迅速崛起。(冯家道提供)
图1-2-2。刘晏改革完善第五琦首创的榷盐法,在全国设置四场十监,在两淮设置海陵监和盐城监。对淮盐生产给予悉心指导,促使快速发展。(冯家道提供)
图1-2-3。海盐生产因天时而有丰歉,为确保有效供应,刘晏在吴越扬楚建筑仓廪,积贮盐斤二万余石。图为民国年间淮南盐商积盐待运的露天盐廪。(原载拼茶史料,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4。唐时两淮盐以精细洁白著名,美称“吴盐”大诗人李白在梁园吟里盛赞“吴盐如花皎白雪”(补拍全唐诗李白梁园吟诗)
图1-2-5。唐时,淮北的中云台山周围煎灶广布,产盐甚丰。为方便山民购买,官府特在白果树村设立“取盐处”(冯家道提供)
图1-2-6。南通地区南部古为大海,由于江淮入海泥沙堆积,渐次淤沙成岛连陆,因而有鱼盐之利。此为唐以前南通地区江海岸变迁示意图。
图1-2-7。今如东县城唐时为煎盐亭场。晚唐时日本国遣唐使团圆仁和尚一行,在长江口失风历险,曾遇盐官之助,在掘港亭国清寺宿息待行。图为掘港镇国清寺。(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8。晚唐时日本国圆仁和尚随遣唐使团来华,在长江口失风登岸,由掘港经如皋、海陵、扬州向长安。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详记淮南食盐船队运输繁忙。(补拍行记封面及相关内容,合为一页。)
图1-2-9。始凿于唐代的北串场河(初称掘沟,今称如泰运河),沟通如皋东乡盐产与海陵及扬州的水路运输。图为如泰运河。(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10。两淮盐务中心扬州,因淮南盛产食盐,于此转运分销,而成为江右中心商业大都会,唐时有“扬一益二”之誉。
图1-2-11。扬州繁华以盐盛。唐代扬州市民生活丰富华丽,夜生活尤为远近称道。诗人徐凝为作忆扬州诗。(翻拍全唐诗徐凝诗)
图1-2-12。唐代扬州商贾云集,城市建设发达,跨河建二十四桥,风光绮丽,多有歌女陪客卖唱。
图1-2-13。晚唐大诗人杜牧曾在扬州节度使客幕,对扬州市民文化耳濡目染,后奉调他就,仍然十分留恋,作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以达其意。图为扬州瘦西湖景区内毛泽东手书杜诗碑。(补拍全唐诗中杜牧原诗)
图1-2-14。晚唐至宋元明清,南通地区沿北海喇叭形海湾亭场密布,煎盐生产持续兴盛。图为宋明清南通地区江海岸变迁示意图。
图1-2-15。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为就近管理如皋沿海盐场,海陵监从泰州移治如皋。图为从遗址出土古盐井。(沈荣秋提供)
图1-2-16。北宋初年,在南通州设置利丰监,管理南通、海门一带盐场。图为从利丰监遗址出土的铁钱石。(南通博物苑藏)
图1-2-17。北宋初年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具体记载了晚唐至宋初如皋海陵监、通州利丰监和刺土淋卤制盐工艺。(补拍有内容的内页。冯家道提供)
图1-2-18。宋代淮盐的煎煮工艺已经完全成熟。图为宋版本草刊登的海盐生产图。(原载盐业史研究杂志)
图1-2-19。宋代煮盐工艺的一大进步,是把削泥淋卤演变为摊晒草木灰淋卤,卤洁而盐色白青,提高了食盐品质。图为宋元间人所绘摊灰淋卤图。(冯家道提供)
图1-2-20。宋元间人所绘煮卤成盐图。(冯家道提供)
图1-2-21。宋代发明了先测试卤水浓度,然后利用饱和卤水煎盐的方法,既节省柴草,又提高效率。图为测试卤水浓度的石莲子。(省盐志编写组提供)
图1-2-22。宋代创行对产盐灶户控制煮盐时间、严格掌控产量、防止透漏私盐的“火伏制度”后代沿用到民国前期。图为清代通州余西场煎盐火伏牌(缪自平摄,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23。宋代创行对产区盐官的考绩制度,完成定额指标有赏,欠额有罚。图为康熙时通州盐运分司黄家徵,因绩优受奖,众盐商为其刻立长生禄位碑,以示祝贺。(孙鹏飞摄)
图1-2-24。宋代财政专仰盐课,故对包括盐税在内的各种税务十分重视。图为矗立泰州的税碑亭。(孙永友摄)
图1-2-25。泰州的古税务街。(邱利海摄)
图1-2-26。宋代政府为确保财政收入,十分重视保护盐运,优惠盐商,不准随意拉差,以免延误运盐。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图为清代地方官所立奉宪永禁盐船小车不准封差碑柱。现存淮阴区图书馆。(着淮安盐务局补拍)
图1-2-27。北宋庆历年间铸造的“泰州西溪镇茶盐酒税务王记”铜印,见证着泰州作为盐运枢纽和盐税据点的悠久历史。
图1-2-28。通州区骑岸镇纪念宋代范公堤倡筑人范仲淹的塑像。(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29。宋人范仲淹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仓官时,悯于风潮伤民,以微官向上司倡言修筑唐代捍海堰,成堤143里;后人陆续延筑,终成苏中海堤800里,后人将其统称为“范公堤”以感恩他的首倡。
图1-2-30。建国后如东县境内尚能见到的范公堤遗迹。(如东县志办提供)
图1-2-31。民国以前遍布淮南各盐场的范公祠,纪念宋人范仲淹倡言筑堤障海的历史功绩。(原载拼茶史料)
图1-2-32。坐落在扬州西北郊蜀冈上的大明寺。宋代以来,盐官知府常于此聚集文人墨客饮酒赋诗。
图1-2-33。扬州大明寺的“淮东第一观”墨宝,相传为宋代大词家秦观所题。
图1-2-34。宋代淮盐色味兼优,受到销区真诚欢迎。大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感旧词作中,称赞它是“吴盐胜雪”(补拍全宋词中周邦彦原作)
图1-2-35。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国灭被拘,乘隙得脱,由镇江渡江,经扬州、高邮、泰州、海安、如皋,隐姓埋名、夜行晓宿,历尽千辛万苦,始得经通州石港场出北海湾,入海南寻宋室,忠肝义胆,感人至深。图为建于渡口旧址的渡海亭。(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2-36。元代在煮盐灶区实行分散制卤,集中煎盐。聚煎处名之曰“团”有兵把守,防止透漏。
图1-2-37。元人手绘制盐工艺图之一:刮咸。(冯家道提供)
图1-2-38。元人手绘制盐工艺图之二:聚溜取卤。(冯家道提供)
图1-2-39。元人手绘制盐工艺图之三:装盘煎煮。(冯家道提供)
图1-2-40。陆续出土的宋元时期煮盐盘铁,整齐地摆放在南通博物苑林荫道旁。
图1-2-41。南通博物苑藏宋元时期煮盐盘铁。(缪自平摄,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42。收藏于连云港市博物馆的古老产盐器具——盐铁。(冯家道摄)
图1-2-43。近年来通州石港镇出土的宋元以来贮卤井砖。(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44。自元代各盐场设置司令、司丞之后,盐场场署所在地为盐服务的各种服务业逐步兴起。图为民间钱庄。(冯家道提供)
图1-2-45。宋元以来,盐业的发展带动工商百业配套发展,促进了城镇的形成和扩大。(冯家道提供)
图1-2-46。宋代诗词家柳永所作的煮海歌,全面描写了江浙灶户从事盐业劳动的特殊艰辛,为后人所传诵。(冯家道提供)
图1-2-47。元末天下大乱,淮南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率同乡盐民起义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不久,割据江南苏州,称“吴王”后被朱元璋攻灭。(冯家道提供)
图1-2-48。张士诚起义后,在所辖区域轻徭薄赋,人民为感谢他,在他死后,长久地用隐晦方式祭奠他。图为苏州玉皇宫,内设张士诚纪念馆。(邱利海摄)
图1-2-49。苏州玉皇宫福德殿内,供奉着张士诚(中)及其胞弟张士德(右)、张士信(左)的坐像。(邱利海摄)
图1-2-50。元代淮南盐民起义首领张士诚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民国时江苏省长、督军韩国钧主持收集整理,出版了多卷本的吴王张士诚载记。(江苏海安县博物馆藏)
图1-2-51。元、明间文学家施耐庵,早年曾参与过张士诚起义军,后隐居著书,著成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邱利海摄)
图1-2-52。淮阴人吴承恩,曾游历盐场,熟悉淮北花果山一带地理风土民情,所作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不时流露曾在盐区生活的历史痕迹。(冯家道提供)
第三板块淮盐鼎盛前言
明沿元制,行盐办课,仍用引制。两淮设运盐使司,辖30场,场设盐课司,创设通、泰、淮3分司分领之。运使之上增... -->>
南通盐业张荣生
历史溯源-开篇词
中国淮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从汉代以来大约2100年之久的封建时代,海盐是中国盐业的主体,而淮盐则是中国海盐久盛不衰的龙头和旗帜。所谓“两淮之盐法定,而天下之盐法准此矣。”(乾隆两淮盐法志序)
中国海盐产区,由北向南,旧称辽东、长芦、山东、两淮、两浙、福建、两广。而两淮海岸线多为淤泥质海岸,江淮泥沙日夜冲积,海涂不断绵延东伸,幅员广阔,盐民众多,盐区总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盐民总人口达数十万人,是中国盐业首屈一指的产区。
古代淮盐有记载的历史,发端于汉初吴王刘濞,昌明于中唐第五琦、刘晏,大行于两宋和元朝,盛行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江淮盐业见于史籍自濞始,由晏兴。如果说刘濞是淮盐鼻祖,则刘晏就是淮盐恩师,他熟谙气象与产盐依存关系“随时为令,遣吏晓导,倍于劝农”又列置巡院“捕私盐者,奸盗衰息”于是淮盐异军突起。
元代以降,直到明清,两淮盐区有30所盐场。以淮河为界,淮南27场,淮北3场。淮南滩涂广阔,草荡繁阜,利于煎卤为盐。淮北自明代中叶改煎为晒。嘉靖两淮盐法志称:“淮南之盐利用煎,淮北之盐利用晒。”长期间中,淮南小籽煎盐是淮盐主干,直到清末海势东迁,卤淡盐薄,南盐走向衰微。光绪年间,淮商为接济南盐缺产,在淮北铺池建滩,设立七大制盐公司,统称“济南场”是为近现代淮盐以淮北大籽晒盐为主干的转折点。
在漫长岁月里,两淮盐民在与大自然的合作和抗争中,不断发展着制盐工艺。汉代前后原为直接煎炼海水为盐;南北朝时期,逐步创造出先建筑亭场,然后刺土晒泥、淋泥得卤、再煎卤成盐;宋代,又把单纯刺土削泥,改进为掺杂草木灰晒灰淋卤,然后通过石莲子测试卤水浓度,最后煎煮高浓度卤水成盐,既节省草薪,提升产量,又改进盐色。
淮盐质量在中国海盐位列最上乘。早在唐代,淮南煎盐即擅有“吴盐”雅号,远近皆知“吴盐如花皎白雪”唐诗人李白、宋词人周邦彦吟咏所及,明科学家宋应星写有论断,明政府甚至立法限制商人专讨淮盐。近代以来,淮北晒盐素以“色白、粒大、干”著称于世,日韩等国有专索淮盐进口供食者。
自晚唐五代划分盐种销界,宋代乃有专属销区。淮盐产量巨、色质优,独占长江沿线湘鄂赣皖四岸,分占苏豫两省,销区广阔、人口繁盛,由宋及清,列全国盐区魁首。以辖区人口年人均食盐10斤计,五代以来10个世纪中,淮盐产销量总数以亿万吨计!
旧时国家财政,田赋而外,持盐课为大宗。国库收入,盐课居半,而淮课又居天下盐课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军用。以历朝历代军需民食四分之一为淮盐课入,则为数高达巨亿万两白银!
历代盐官承继管仲相齐优良传统,居官忧国,以行盐办课为职守,因时因地制宜,致力革新盐法、整饬盐政,给力淮盐、增产畅销。治盐之余,护商恤灶、爱民如伤,创兴文教、奖掖人才,留下了刘晏、范仲淹、史载德、范鏓、包柽芳、陶澍、曾国藩等人理民兴盐的生动佳话。
淮盐质优价高,经销即获巨益,吸引四方商人业盐牟利。明万历中运销改行“纲法”以来,淮商形成以徽商、晋商、陕商为主要成份的较为固定的盐商集团。康乾时代,累世承平,人民乐业、户口繁衍,淮商销勤利厚,多成巨富。日用极尽奢华,广治豪宅美园,又且言商向儒、尊德重文,济寒士以兴文教,以布衣上交天子。康熙、乾隆各六次南巡,淮商趋迎恐后,遂成绝世美谈。
民国改元,淮北盐走向振兴,淮南盐趋于衰微。盐务改革家张謇奔走呼号改革中国盐政,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改良盐业,所产精制盐在世界博览会获得中国盐业最早的大奖;他又发起废灶兴垦运动,把淮南盐区逐步改造成为新型农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两淮盐区沦为战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淮南北盐务干部,为发展盐业产销,增加盐税收入,支援战争胜利,同日伪军和国民政府军开展血与火的战斗,付出艰巨牺牲,终于迎来盐区解放。
历时2100余年的两淮盐区,创造了光荣灿烂的淮盐文化。淮盐的生产,留下为数众多以盐命名的城镇。淮盐的转输,造成扬州和淮安的轶世繁华。淮盐的课入,支撑历代国家机构正常运转。淮盐的利润,造就富甲天下的淮商集团。先后七次修撰的两淮盐法志,数以百计的遗址和文物,数以千计的文献和传说,向后人默默传达着淮盐昔日的辉煌。
第一板块煮海为盐前言
食盐是人类生存发展极重要的战略物资,华夏先人为争夺盐资源,不惜发动战争以决雌雄。远古山东半岛部落夙沙氏首创煮海水为盐,两淮毗邻其地,受其影响,先民纷纷学样煮盐。管子?海王篇为百代论述盐政之祖。淮盐有记载历史始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有海盐之饶。”东海即为后来的淮北盐场,广陵即指后来的淮南盐区。但淮北实际制盐生产,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赣榆的盐仓城。汉初吴王刘濞,立国广陵,东煮海水为盐,国富兵强,是两淮盐利、特别是淮南盐业走向持久兴盛的开端。海陵建仓,广陵转输,促成两地走向繁荣。汉武帝为充实国库军需,创行盐铁专营,开历代中央政府实行食盐专营的先河。东汉设置盐渎县,是江淮唯一以盐得名的县城。南北朝时,淮南盐生产规模扩大,海滨广斥,盐亭相望,多达一百二十三所;盐民发明先构筑亭场、削泥淋卤,再煎卤为盐的先进工艺,是中国海盐生产技术重大进步。
图1-1-01。远古时期居住在黄海海滨的华夏先人最早发现了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食盐。(盐城海盐博物馆)
图1-1-02。传说居住在山东半岛的部落夙沙氏最早发明了煮海水为盐。因而被后人尊为产盐之祖。(冯家道提供)
图1-1-03。海滨先民以煮海熬波的原始方式制取食盐。(盐城海盐博物馆)
图1-1-04。上古先民使用过的盔形煮盐器。现存盐城海盐博物馆。(冯家道提供)
图1-1-05。上古先民使用过的煮盐圜底罐。现存盐城海盐博物馆。(冯家道提供)
图1-1-06。上古先民使用的盛盐盆。盐城海盐博物馆藏。(冯家道提供)
图1-1-07。上古时代,食盐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为了争夺盐资源,中华始祖黄帝、炎帝、蚩尤之间,曾经发生惨烈的战争。(冯家道提供)
图1-1-08。胶鬲,殷商时人,中国最早的盐商,被后人尊为“贩盐之祖”(冯家道提供)
图1-1-09。胶鬲,殷商时人,中国最早的盐商,被尊为三大“盐宗”之一。(冯家道提供)
图1-1-10。管仲,春秋时人,齐桓公聘为相,首倡管制食盐的“官山海”政策,富国强兵,称霸诸侯,被后人尊为“管盐之祖”(冯家道提供)
图1-1-11。管子所著海王篇,是百代论述盐政之祖。
图1-1-12。宿沙、胶鬲、管仲被后人尊为盐宗,立庙祭祀。图为清同治年间两淮盐商捐建、2004年扬州市政府复建的盐宗庙。(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1-13。扬州盐宗庙。曾用于纪念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曾国藩,一名曾公祠。(原载中盐集团摄影协会主编盐画册,人民美术出版社)
图1-1-14。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国争霸,在扬州东开凿邗沟,沟通江淮粮盐运输,后经隋炀帝延凿,成为南北水路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李兆升摄)
图1-1-15。淮北产盐起自战国。赣榆有战国盐仓城遗址。坐落在龙河乡境内,城为方形,城墙由黄土夯成,为古代食盐集散地。(冯家道提供)
图1-1-16。赣榆盐仓城遗址远观。
图1-1-17。赣榆盐仓城遗址近观。
图1-1-18。赣榆盐仓城遗址一角。(肖玉平摄)
图1-1-19。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封国于广陵(今扬州市),最早开发淮东盐业,国用富强,免征民赋,是开发江淮盐业的鼻祖。(冯家道提供)
图1-1-20。为积贮封国内生产的海盐,吴王刘濞在海陵(今泰州市)建筑盐仓,以为中转。图为泰州望海楼。
图1-1-21。西汉时,如皋蟠溪一带生产海盐。吴王刘濞为转运海滨食盐,开凿扬州东郊经海陵盐仓直达如皋海滨的运盐河,始亦称邗沟,今称通扬运河。图为民国通州唐家闸段运盐河。(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1-22。西汉武帝为开疆拓土,下令实行盐铁官营,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
图1-1-23。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原因与经过。
图1-1-24。自汉武帝创行盐铁官营,煮盐器具统称牢盆。图为清嘉庆年间东台地方出土的古代煮盐牢盆,现存东台市范公镇三灶农家乐园。(图片待摄)
图1-1-25。汉代,淮北的东海地区有“海盐之饶”图为连云港猴嘴山地区鸟瞰。
图1-1-26。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彭城(今徐州)以东的“东海”地区和吴国的“广陵”(今扬州)地区生产食盐。(冯家道提供)
图1-1-27。西汉后期,朝野关于应否继续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有不同意见,昭帝召开著名的盐铁会议,会上发生热烈辩论,结果朝廷部分采纳民间意见,放弃榷酒,但坚持官营食盐如故。(冯家道提供)
图1-1-28。东汉时,朝廷在今盐城地区设置盐渎县,是江淮地区因盐设县的县城。图为朝廷颁发的“盐渎县丞”官印。现存盐城博物馆。(于海根摄)
图1-1-29。三国时,东吴据有扬、荆二州,食盐依赖淮盐供给。魏、吴先后于扬州设司盐监,置司盐校尉。(冯家道提供)
图1-1-30。南北朝时期,海滨盐民发明先构筑亭场、刨泥淋卤,再煎卤成盐的制盐方法,比直接煎炼海水为盐节省草薪,提高效率。淮南盐民一直沿用到民国及建国初。(冯家道提供)
图1-1-31。煮海为盐,备草为先。淮南沿海地区草荡极其丰富,为草煎盐业持续兴盛,准备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冯家道提供)
图1-1-32。从南北朝直至民国,淮南盐民制取盐卤的地方,一直称为“亭场”图为民国时淮南盐民在亭场上摊灰淋卤。(原载拼茶史料)
图1-1-33。南北朝时,南兖州侨治扬州,在盐城以南沿海置有盐亭123所,扬州因盐兴盛,但两次毁于战火。诗人鲍照为作芜城赋。(到南京图书馆补拍古籍芜城赋)
第二板块淮盐兴起前言
中唐安史乱后,两京糜烂,为供给百官俸禄和军政开支,恢复食盐官营。第五琦、刘晏先后任中央盐铁使,创行灶籍、商籍等特殊户籍,新置监、场、亭、巡院等盐政机构,确保盐业产销正常进行。淮东各场亭分属海陵监、盐城监和涟水场,而统辖于扬子巡院。“吴盐”迅速崛起,盐运规模扩大。扬州畸形繁荣,市民文化发达。今南通一带尚为群岛,上多流人煮盐为业。由唐及宋,海陵监出盐浩瀚,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盐监。晚唐五代时,三余喇叭型海湾逐渐形成,沿海湾亭场密布,增设如皋场、东海都场。两淮各盐场得名多在五代宋初。北宋初将海陵监移治如皋,于通州新设利丰监。海盐生产技术完全成熟,继摊灰淋卤取代削泥淋卤之后,发明以石莲子测试卤水浓度,是中国海盐技术重大革新。盐官陈晔撰写通州煮海录,介绍淮盐。国家财政对盐课依赖程度加大,创行“折中法”以盐利接济边饷。创行火伏管理、盐引法和考绩制度,促进产销。范仲淹微官修堤,文天祥历险南归,传为盐区佳话。元承宋法,完善引制,创立团煮。两淮创设运盐使司,辖29场,场置盐司。盐民生活特殊困苦,激起白驹场张士诚盐民起义,割据称吴王,因战略失误,最终惨败,但影响深远。
图1-2-1。唐代安史乱后,国家财政极端困窘,决定恢复食盐专营。刘晏作为伟大的理财家,创行收盐粜商、引导生产、缉私护税等措施。经过第五琦、刘晏相继经理,淮盐迅速崛起。(冯家道提供)
图1-2-2。刘晏改革完善第五琦首创的榷盐法,在全国设置四场十监,在两淮设置海陵监和盐城监。对淮盐生产给予悉心指导,促使快速发展。(冯家道提供)
图1-2-3。海盐生产因天时而有丰歉,为确保有效供应,刘晏在吴越扬楚建筑仓廪,积贮盐斤二万余石。图为民国年间淮南盐商积盐待运的露天盐廪。(原载拼茶史料,收入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4。唐时两淮盐以精细洁白著名,美称“吴盐”大诗人李白在梁园吟里盛赞“吴盐如花皎白雪”(补拍全唐诗李白梁园吟诗)
图1-2-5。唐时,淮北的中云台山周围煎灶广布,产盐甚丰。为方便山民购买,官府特在白果树村设立“取盐处”(冯家道提供)
图1-2-6。南通地区南部古为大海,由于江淮入海泥沙堆积,渐次淤沙成岛连陆,因而有鱼盐之利。此为唐以前南通地区江海岸变迁示意图。
图1-2-7。今如东县城唐时为煎盐亭场。晚唐时日本国遣唐使团圆仁和尚一行,在长江口失风历险,曾遇盐官之助,在掘港亭国清寺宿息待行。图为掘港镇国清寺。(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8。晚唐时日本国圆仁和尚随遣唐使团来华,在长江口失风登岸,由掘港经如皋、海陵、扬州向长安。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详记淮南食盐船队运输繁忙。(补拍行记封面及相关内容,合为一页。)
图1-2-9。始凿于唐代的北串场河(初称掘沟,今称如泰运河),沟通如皋东乡盐产与海陵及扬州的水路运输。图为如泰运河。(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10。两淮盐务中心扬州,因淮南盛产食盐,于此转运分销,而成为江右中心商业大都会,唐时有“扬一益二”之誉。
图1-2-11。扬州繁华以盐盛。唐代扬州市民生活丰富华丽,夜生活尤为远近称道。诗人徐凝为作忆扬州诗。(翻拍全唐诗徐凝诗)
图1-2-12。唐代扬州商贾云集,城市建设发达,跨河建二十四桥,风光绮丽,多有歌女陪客卖唱。
图1-2-13。晚唐大诗人杜牧曾在扬州节度使客幕,对扬州市民文化耳濡目染,后奉调他就,仍然十分留恋,作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以达其意。图为扬州瘦西湖景区内毛泽东手书杜诗碑。(补拍全唐诗中杜牧原诗)
图1-2-14。晚唐至宋元明清,南通地区沿北海喇叭形海湾亭场密布,煎盐生产持续兴盛。图为宋明清南通地区江海岸变迁示意图。
图1-2-15。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为就近管理如皋沿海盐场,海陵监从泰州移治如皋。图为从遗址出土古盐井。(沈荣秋提供)
图1-2-16。北宋初年,在南通州设置利丰监,管理南通、海门一带盐场。图为从利丰监遗址出土的铁钱石。(南通博物苑藏)
图1-2-17。北宋初年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具体记载了晚唐至宋初如皋海陵监、通州利丰监和刺土淋卤制盐工艺。(补拍有内容的内页。冯家道提供)
图1-2-18。宋代淮盐的煎煮工艺已经完全成熟。图为宋版本草刊登的海盐生产图。(原载盐业史研究杂志)
图1-2-19。宋代煮盐工艺的一大进步,是把削泥淋卤演变为摊晒草木灰淋卤,卤洁而盐色白青,提高了食盐品质。图为宋元间人所绘摊灰淋卤图。(冯家道提供)
图1-2-20。宋元间人所绘煮卤成盐图。(冯家道提供)
图1-2-21。宋代发明了先测试卤水浓度,然后利用饱和卤水煎盐的方法,既节省柴草,又提高效率。图为测试卤水浓度的石莲子。(省盐志编写组提供)
图1-2-22。宋代创行对产盐灶户控制煮盐时间、严格掌控产量、防止透漏私盐的“火伏制度”后代沿用到民国前期。图为清代通州余西场煎盐火伏牌(缪自平摄,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23。宋代创行对产区盐官的考绩制度,完成定额指标有赏,欠额有罚。图为康熙时通州盐运分司黄家徵,因绩优受奖,众盐商为其刻立长生禄位碑,以示祝贺。(孙鹏飞摄)
图1-2-24。宋代财政专仰盐课,故对包括盐税在内的各种税务十分重视。图为矗立泰州的税碑亭。(孙永友摄)
图1-2-25。泰州的古税务街。(邱利海摄)
图1-2-26。宋代政府为确保财政收入,十分重视保护盐运,优惠盐商,不准随意拉差,以免延误运盐。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图为清代地方官所立奉宪永禁盐船小车不准封差碑柱。现存淮阴区图书馆。(着淮安盐务局补拍)
图1-2-27。北宋庆历年间铸造的“泰州西溪镇茶盐酒税务王记”铜印,见证着泰州作为盐运枢纽和盐税据点的悠久历史。
图1-2-28。通州区骑岸镇纪念宋代范公堤倡筑人范仲淹的塑像。(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29。宋人范仲淹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仓官时,悯于风潮伤民,以微官向上司倡言修筑唐代捍海堰,成堤143里;后人陆续延筑,终成苏中海堤800里,后人将其统称为“范公堤”以感恩他的首倡。
图1-2-30。建国后如东县境内尚能见到的范公堤遗迹。(如东县志办提供)
图1-2-31。民国以前遍布淮南各盐场的范公祠,纪念宋人范仲淹倡言筑堤障海的历史功绩。(原载拼茶史料)
图1-2-32。坐落在扬州西北郊蜀冈上的大明寺。宋代以来,盐官知府常于此聚集文人墨客饮酒赋诗。
图1-2-33。扬州大明寺的“淮东第一观”墨宝,相传为宋代大词家秦观所题。
图1-2-34。宋代淮盐色味兼优,受到销区真诚欢迎。大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感旧词作中,称赞它是“吴盐胜雪”(补拍全宋词中周邦彦原作)
图1-2-35。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国灭被拘,乘隙得脱,由镇江渡江,经扬州、高邮、泰州、海安、如皋,隐姓埋名、夜行晓宿,历尽千辛万苦,始得经通州石港场出北海湾,入海南寻宋室,忠肝义胆,感人至深。图为建于渡口旧址的渡海亭。(原载张謇画册,张慎欣提供)
图1-2-36。元代在煮盐灶区实行分散制卤,集中煎盐。聚煎处名之曰“团”有兵把守,防止透漏。
图1-2-37。元人手绘制盐工艺图之一:刮咸。(冯家道提供)
图1-2-38。元人手绘制盐工艺图之二:聚溜取卤。(冯家道提供)
图1-2-39。元人手绘制盐工艺图之三:装盘煎煮。(冯家道提供)
图1-2-40。陆续出土的宋元时期煮盐盘铁,整齐地摆放在南通博物苑林荫道旁。
图1-2-41。南通博物苑藏宋元时期煮盐盘铁。(缪自平摄,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42。收藏于连云港市博物馆的古老产盐器具——盐铁。(冯家道摄)
图1-2-43。近年来通州石港镇出土的宋元以来贮卤井砖。(原载张荣生南通盐业志)
图1-2-44。自元代各盐场设置司令、司丞之后,盐场场署所在地为盐服务的各种服务业逐步兴起。图为民间钱庄。(冯家道提供)
图1-2-45。宋元以来,盐业的发展带动工商百业配套发展,促进了城镇的形成和扩大。(冯家道提供)
图1-2-46。宋代诗词家柳永所作的煮海歌,全面描写了江浙灶户从事盐业劳动的特殊艰辛,为后人所传诵。(冯家道提供)
图1-2-47。元末天下大乱,淮南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率同乡盐民起义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不久,割据江南苏州,称“吴王”后被朱元璋攻灭。(冯家道提供)
图1-2-48。张士诚起义后,在所辖区域轻徭薄赋,人民为感谢他,在他死后,长久地用隐晦方式祭奠他。图为苏州玉皇宫,内设张士诚纪念馆。(邱利海摄)
图1-2-49。苏州玉皇宫福德殿内,供奉着张士诚(中)及其胞弟张士德(右)、张士信(左)的坐像。(邱利海摄)
图1-2-50。元代淮南盐民起义首领张士诚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民国时江苏省长、督军韩国钧主持收集整理,出版了多卷本的吴王张士诚载记。(江苏海安县博物馆藏)
图1-2-51。元、明间文学家施耐庵,早年曾参与过张士诚起义军,后隐居著书,著成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邱利海摄)
图1-2-52。淮阴人吴承恩,曾游历盐场,熟悉淮北花果山一带地理风土民情,所作神魔小说西游记中,不时流露曾在盐区生活的历史痕迹。(冯家道提供)
第三板块淮盐鼎盛前言
明沿元制,行盐办课,仍用引制。两淮设运盐使司,辖30场,场设盐课司,创设通、泰、淮3分司分领之。运使之上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