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3gzw.net,沧州子系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的一生会有多种经历。酸、甜、苦、辣、辛都会遇到,不同的是哪些多哪些少罢了。
我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人,对酸、苦、辛、辣有着深刻的记忆,对甜蜜的生活也有别样的感悟。
18岁走出农村前,我并不知道农村人的生活与城里人的生活有多大差距。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常在我和弟、妹面前叨念的几句话就是:“孩子们,你们知足吧,现在你们生活在蜜罐里了。”老人们也常诉说他们小时候吃糠咽菜和逃荒要饭的经历,打心眼里也会感到与他们相比是“生活在蜜罐里”了。面对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中的酸、苦、辛、辣从没感到难过,相反还有甜蜜的感受。这些,是现在生活在城里的人和富裕起来的乡下年轻人无法感受的到的。
1961年,在我8岁的时候我上学了。学校在与我们村隔一座山梁5里地的高家地沟村。爸爸专门向生产队长请假,耽误一个早晨的上工时间,到10里地外的旧营村供销社为我买回了一块石板(上世纪60年代小学学生写字专用文具)和和两只铅笔,妈妈用一块旧毛巾给我缝了一个袋子就算书包。
当时我是多么的高兴,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那个年代,小学生学费不算很贵,一年学费1元钱,其他书本费加起来也只有6角钱。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们全家6口人,只有爸爸1个劳动力挣工分,时常吃的食盐和点灯照明(农村夜晚点灯需用的是煤油)油钱都时常向邻居借钱。记得上学的头天晚上,爸爸和爷爷谈到了拿不出1元6角钱学费和书本费的事,爷爷告诉爸爸,钱的事你就不要管了。晚上,奶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布包,在煤油灯下数出了3张5角钱的票子和两个五分钱的钢镚子,用一块麻纸包扎好放在了我的棉衣口袋里,并反复嘱咐我不要拿出来看,到学校后直接交给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第二天,上学的路上我把手放进衣袋里紧攥着包钱的纸包,生怕它飞走。等到了学校,因手中出汗,那两个五分钱的“钢镚儿”已经掉在了我的手中,我把钱交给了老师,心里的紧张才慢慢消退。
这是家里大人给我上学交的第一次学费和书本费,也是最后一次。
那个年代,农村生活不是只有我们家穷,家家都是如此。记的9岁上二年级的时候,我与村里的几个伙伴就开始自己挣钱交学费和书本费。我们三、四个伙伴每到星期日(当时星期六上半天课),带上干粮一早出发到山上刨药材。那时候我们那里有种药材叫“黄荆茶”卖给供销社每斤只有五分钱。我们拿不动镢头,只能扛上爸爸锄地用的锄头上山。由于我们年岁小走不了远路,再加上“黄荆茶”是扎在地下很深的植物,发现一株“黄荆茶”也只能挖出药材地下的一小段,每个星期日上山一整天,也只能刨一、两斤。
我们把药材放进冬天储存菜的窖里,等攒够五、六斤后专门花一个星期天的时间到供销社卖药材。卖药材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每次都能有两、三角钱的收入。我们会把整角的钱用小布块做成的钱包包起来,如果有几分“钢镚儿”都要换成糖块,当时一分钱能够每一颗糖块。记的那时,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还都很小,每当我要去供销社卖药材,他们都会期盼能给他们买回几颗糖块。我从没有独自吃过一颗完整的糖块,如果能买到5颗以上糖块,我都留给最小的妹妹。在她晚上哭闹时,一颗糖块就能让她安静下来。即是只买回一、两颗糖块,我都会用家里的切菜刀把糖块分成若干小块,弟弟、妹妹们都能吃到一小块。当时那种糖的甜蜜,感觉长大后我从来再没有体会过。
上小学三年级后,我们开始用笔和纸张了,上学费用更多了。我和伙伴们为了能够挣到更多的钱,开始卖干柴。我和伙伴们从十多里外的高山上背上50多斤干柴卖到17里路程的供销社需要两天时间,每斤干柴1。5分,每次也能收入八、九角钱。除了上学的花费,还能给家里买些食盐、煤油等日用生活品。爸爸、妈妈常在人前夸我,孩子长大了,已经能为家里的生活扛担子了。我听到后心里总是感到美滋滋的。
那时候的农村,每家都有五、六个孩子,一家人的穿戴都是靠母亲亲手缝制。有的人家,不是母亲针线活慢,有的是家穷,夏天换不上单衣,冬天穿不上棉衣服是常有的事。
我母亲针线活快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但为了减轻母亲做针线活的劳累,我和其他伙伴一样,春、秋上学都不穿鞋子。上小学时,我们必须要翻过一座山梁,山上的路都很难走,我们都是光脚板行走,开始走得慢些,脚底感到疼痛,半个月后脚底就会长出老茧,再也不会感到疼痛了。在光脚板走路时,最怕脚趾头碰在像刀子那样锋利的石头上。曾有两次不小心脚趾甲被碰掉,疼痛感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和其他伙伴都有过这样的伤痛,我们都会抓一把黄土按在流血的伤口上,止血后照样上学,从没感到这是什么大事。就是到现在想起来还感到奇怪,我们从没有因碰伤发炎或发过高烧。
每次到山上背干柴,我们都会鸡一叫就出发,等天黑了才能把干柴背回家,背上的汗渍从棉衣里面浸湿到外面,干燥后留下了点点汗碱白点,硬邦邦的一大块贴在背部,早晚出门只感到背部“冷嗖嗖”的凉风往里钻。
很多大山都有回音。每次爬上山顶,我们都会在山上大喊大叫一顿,杂乱无章的喊声回荡在远山深处,好像另外的山头上也有一群孩子还在喊叫,喜悦的心情大概与城里的孩子看电影差不多。我和伙伴们也会站在山顶上向老远、老远眺望,老远那边的山也和这里一样,黑黒的山头周围有白色的云雾缭绕,我们幼稚的认为,远处的大山外可能就是县城和平原。
我和伙伴都没有出过远门,最远去过14里地外的公社所在地。县城离我们这里有50... -->>
人的一生会有多种经历。酸、甜、苦、辣、辛都会遇到,不同的是哪些多哪些少罢了。
我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人,对酸、苦、辛、辣有着深刻的记忆,对甜蜜的生活也有别样的感悟。
18岁走出农村前,我并不知道农村人的生活与城里人的生活有多大差距。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常在我和弟、妹面前叨念的几句话就是:“孩子们,你们知足吧,现在你们生活在蜜罐里了。”老人们也常诉说他们小时候吃糠咽菜和逃荒要饭的经历,打心眼里也会感到与他们相比是“生活在蜜罐里”了。面对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中的酸、苦、辛、辣从没感到难过,相反还有甜蜜的感受。这些,是现在生活在城里的人和富裕起来的乡下年轻人无法感受的到的。
1961年,在我8岁的时候我上学了。学校在与我们村隔一座山梁5里地的高家地沟村。爸爸专门向生产队长请假,耽误一个早晨的上工时间,到10里地外的旧营村供销社为我买回了一块石板(上世纪60年代小学学生写字专用文具)和和两只铅笔,妈妈用一块旧毛巾给我缝了一个袋子就算书包。
当时我是多么的高兴,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那个年代,小学生学费不算很贵,一年学费1元钱,其他书本费加起来也只有6角钱。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们全家6口人,只有爸爸1个劳动力挣工分,时常吃的食盐和点灯照明(农村夜晚点灯需用的是煤油)油钱都时常向邻居借钱。记得上学的头天晚上,爸爸和爷爷谈到了拿不出1元6角钱学费和书本费的事,爷爷告诉爸爸,钱的事你就不要管了。晚上,奶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小布包,在煤油灯下数出了3张5角钱的票子和两个五分钱的钢镚子,用一块麻纸包扎好放在了我的棉衣口袋里,并反复嘱咐我不要拿出来看,到学校后直接交给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第二天,上学的路上我把手放进衣袋里紧攥着包钱的纸包,生怕它飞走。等到了学校,因手中出汗,那两个五分钱的“钢镚儿”已经掉在了我的手中,我把钱交给了老师,心里的紧张才慢慢消退。
这是家里大人给我上学交的第一次学费和书本费,也是最后一次。
那个年代,农村生活不是只有我们家穷,家家都是如此。记的9岁上二年级的时候,我与村里的几个伙伴就开始自己挣钱交学费和书本费。我们三、四个伙伴每到星期日(当时星期六上半天课),带上干粮一早出发到山上刨药材。那时候我们那里有种药材叫“黄荆茶”卖给供销社每斤只有五分钱。我们拿不动镢头,只能扛上爸爸锄地用的锄头上山。由于我们年岁小走不了远路,再加上“黄荆茶”是扎在地下很深的植物,发现一株“黄荆茶”也只能挖出药材地下的一小段,每个星期日上山一整天,也只能刨一、两斤。
我们把药材放进冬天储存菜的窖里,等攒够五、六斤后专门花一个星期天的时间到供销社卖药材。卖药材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每次都能有两、三角钱的收入。我们会把整角的钱用小布块做成的钱包包起来,如果有几分“钢镚儿”都要换成糖块,当时一分钱能够每一颗糖块。记的那时,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还都很小,每当我要去供销社卖药材,他们都会期盼能给他们买回几颗糖块。我从没有独自吃过一颗完整的糖块,如果能买到5颗以上糖块,我都留给最小的妹妹。在她晚上哭闹时,一颗糖块就能让她安静下来。即是只买回一、两颗糖块,我都会用家里的切菜刀把糖块分成若干小块,弟弟、妹妹们都能吃到一小块。当时那种糖的甜蜜,感觉长大后我从来再没有体会过。
上小学三年级后,我们开始用笔和纸张了,上学费用更多了。我和伙伴们为了能够挣到更多的钱,开始卖干柴。我和伙伴们从十多里外的高山上背上50多斤干柴卖到17里路程的供销社需要两天时间,每斤干柴1。5分,每次也能收入八、九角钱。除了上学的花费,还能给家里买些食盐、煤油等日用生活品。爸爸、妈妈常在人前夸我,孩子长大了,已经能为家里的生活扛担子了。我听到后心里总是感到美滋滋的。
那时候的农村,每家都有五、六个孩子,一家人的穿戴都是靠母亲亲手缝制。有的人家,不是母亲针线活慢,有的是家穷,夏天换不上单衣,冬天穿不上棉衣服是常有的事。
我母亲针线活快是十里八乡有名的。但为了减轻母亲做针线活的劳累,我和其他伙伴一样,春、秋上学都不穿鞋子。上小学时,我们必须要翻过一座山梁,山上的路都很难走,我们都是光脚板行走,开始走得慢些,脚底感到疼痛,半个月后脚底就会长出老茧,再也不会感到疼痛了。在光脚板走路时,最怕脚趾头碰在像刀子那样锋利的石头上。曾有两次不小心脚趾甲被碰掉,疼痛感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和其他伙伴都有过这样的伤痛,我们都会抓一把黄土按在流血的伤口上,止血后照样上学,从没感到这是什么大事。就是到现在想起来还感到奇怪,我们从没有因碰伤发炎或发过高烧。
每次到山上背干柴,我们都会鸡一叫就出发,等天黑了才能把干柴背回家,背上的汗渍从棉衣里面浸湿到外面,干燥后留下了点点汗碱白点,硬邦邦的一大块贴在背部,早晚出门只感到背部“冷嗖嗖”的凉风往里钻。
很多大山都有回音。每次爬上山顶,我们都会在山上大喊大叫一顿,杂乱无章的喊声回荡在远山深处,好像另外的山头上也有一群孩子还在喊叫,喜悦的心情大概与城里的孩子看电影差不多。我和伙伴们也会站在山顶上向老远、老远眺望,老远那边的山也和这里一样,黑黒的山头周围有白色的云雾缭绕,我们幼稚的认为,远处的大山外可能就是县城和平原。
我和伙伴都没有出过远门,最远去过14里地外的公社所在地。县城离我们这里有50...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