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3gzw.net,重回明朝当暴君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都要承担实物税,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亲自指示,让人民纳税实物不入仓库直接供应军士家庭,军士则不再发给粮饷,并规定先在应天府抽派若干税民和金吾卫的五千军士对口。试验一年后朱元璋认为成绩良好,乃通令全国一体施行。这一办法之脱离实际窒碍难通,自不待言而自明,于是只好虎头蛇尾,销声匿迹…
军队也如此,实行卫所制,官兵在驻地自耕自食,亦农亦兵。实际上这种制度,并非不能实行,只是实行起来却非常的困难,大多数时候只不过是皇帝的一厢情愿。
一分钱不用花,就能养活庞大的军队,这种一本万利的事情,谁不做谁是傻的。明太祖很得意,说他是养百万兵而不用花国家一分钱,但结果只是养活了百万名集体农庄的农民而已。
到了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队与普通农民无异,毫无战斗力。
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伟、最长的南京城墙时,每一块城砖竟然是从全国各地烧造好后运来的。
朱元璋也许没有想到,在南京建一个烧制城砖的工厂会是更高效、更经济的手段。
一个拥有着小农思想的皇帝,想要让他有远见,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明太祖的思路和治国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明太祖实行海禁就一点也不奇怪,连国内贸易都想要禁止,更何况是对外贸易?防御倭寇不过是实行海禁的一个很好的借口。
但是事情有例外,明朝皇帝曾有一次公然违背了明太祖海禁的命令,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来自于篡夺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皇位的明成祖朱棣,一是朱棣怀疑建文帝隐藏在西洋,所以进行搜寻追捕。
二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进行的政治游行。
从这两个出发点来看,郑和下西洋的实际意义就不会大,因为所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纯粹的赔本赚吆喝。
郑和七下西洋一不殖民,二不贸易,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因此遭到臣下的普遍反对。
明成祖好大喜功,执政时间一长,必然结果就是国家财政的破产。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价值,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这一华而不实的举动很符合好大喜功如明成祖的胃口,但却是国力所不允许的。
大臣们慑于明成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只好借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刚刚落成即被雷电击中烧光的机会发难,逼得他罢下西洋。其实不要说七下西洋,就是七十次下西洋,按照这种动机和做法,对中国只是有害无利的,徒费国力的政治游行而已。
明朝一直陷于财政困难的窘境,因此国家动员能力极差。到了明朝末年,人口已经差不多两亿,但最大一次动员的兵力不过就是松山会战时的13万军队,这已经是穷尽国力。
军队的动员能力不仅仅单纯是军事上的动员,军队远征的数量和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能动员多少人参军,而是后勤能否保障,这纯粹就是国家的全面动员能力了,尤其要有财政能力作为支撑。
太多太多的原因制约了明朝军力的发展,有些是对的,有些不见得是错的,只不过是在某个时间点不太合适而已。
就像魏忠贤的死,究竟是好还是坏,崇祯也说不出来。
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都要承担实物税,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亲自指示,让人民纳税实物不入仓库直接供应军士家庭,军士则不再发给粮饷,并规定先在应天府抽派若干税民和金吾卫的五千军士对口。试验一年后朱元璋认为成绩良好,乃通令全国一体施行。这一办法之脱离实际窒碍难通,自不待言而自明,于是只好虎头蛇尾,销声匿迹…
军队也如此,实行卫所制,官兵在驻地自耕自食,亦农亦兵。实际上这种制度,并非不能实行,只是实行起来却非常的困难,大多数时候只不过是皇帝的一厢情愿。
一分钱不用花,就能养活庞大的军队,这种一本万利的事情,谁不做谁是傻的。明太祖很得意,说他是养百万兵而不用花国家一分钱,但结果只是养活了百万名集体农庄的农民而已。
到了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队与普通农民无异,毫无战斗力。
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伟、最长的南京城墙时,每一块城砖竟然是从全国各地烧造好后运来的。
朱元璋也许没有想到,在南京建一个烧制城砖的工厂会是更高效、更经济的手段。
一个拥有着小农思想的皇帝,想要让他有远见,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明太祖的思路和治国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明太祖实行海禁就一点也不奇怪,连国内贸易都想要禁止,更何况是对外贸易?防御倭寇不过是实行海禁的一个很好的借口。
但是事情有例外,明朝皇帝曾有一次公然违背了明太祖海禁的命令,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来自于篡夺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皇位的明成祖朱棣,一是朱棣怀疑建文帝隐藏在西洋,所以进行搜寻追捕。
二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进行的政治游行。
从这两个出发点来看,郑和下西洋的实际意义就不会大,因为所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纯粹的赔本赚吆喝。
郑和七下西洋一不殖民,二不贸易,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因此遭到臣下的普遍反对。
明成祖好大喜功,执政时间一长,必然结果就是国家财政的破产。
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价值,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这一华而不实的举动很符合好大喜功如明成祖的胃口,但却是国力所不允许的。
大臣们慑于明成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只好借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刚刚落成即被雷电击中烧光的机会发难,逼得他罢下西洋。其实不要说七下西洋,就是七十次下西洋,按照这种动机和做法,对中国只是有害无利的,徒费国力的政治游行而已。
明朝一直陷于财政困难的窘境,因此国家动员能力极差。到了明朝末年,人口已经差不多两亿,但最大一次动员的兵力不过就是松山会战时的13万军队,这已经是穷尽国力。
军队的动员能力不仅仅单纯是军事上的动员,军队远征的数量和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能动员多少人参军,而是后勤能否保障,这纯粹就是国家的全面动员能力了,尤其要有财政能力作为支撑。
太多太多的原因制约了明朝军力的发展,有些是对的,有些不见得是错的,只不过是在某个时间点不太合适而已。
就像魏忠贤的死,究竟是好还是坏,崇祯也说不出来。
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