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里提携备至的子侄,从小娇生惯养,谁能吃得了这样的苦?不要说收拾秽物,就是探望一次都是待不了一会儿就匆匆离去。相比之下,王凤不禁为自己以前对王莽的忽视深感愧疚。弥留之际,王凤郑重地把王莽托付给太后,要求多加关照。
根据王凤的遗愿,朝廷任命王莽为黄门郎。以前,每次王氏子弟入仕后,经常能听到各种风言风语,而任命王莽后,王政君听到的却是由衷的欢迎之声。大家都觉得,这样出众的人才早就应该进入仕途了。太后对王莽不禁刮目相看,她没想到这个几乎被自己遗忘的侄子居然拥有这样的影响力。老谋深算的她立刻看到了王莽的价值:他有助于挽回王氏家族不佳的名声。不久,又升王莽为射声校尉,使他进入中级官员行列。
王莽给官场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王莽一点儿也不因身为外戚而有任何骄气,对任何人都是和和气气,谦恭有礼。王氏子弟大都不学无术,而王莽精通典籍,学问出众;王氏子弟争相揽权纳贿,王莽却清廉自守,一尘不染;别人处理政务难免掺杂私心,王莽却不偏不倚,处事至公。大家提起王莽,有口皆碑。对王莽不遗余力的赞誉,实际上就是对其他权贵行为的批判。
这一年,王莽二十四岁,达到了心智完全成熟的成年。在他谦恭和气的外表下,隐藏着说出来会吓任何人一跳的雄心——他要彻底改变这个不合理的社会,为天下立万世太平之基,使自己跻身孔孟之列,被后世永远景仰。
这是一个真诚的、儒家式的雄心壮志。
要达到这个目标,他首先要一步步攀登到权力的顶峰,成为王凤那样的人物。
从自己的晋升之路中,他已经切实体会到了声誉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攀登过程中,他下意识地重复自己的成功经验,他的道德热情被进一步激发,行动也更加有力。
《汉书·王莽传》记载了如下事迹:
他俸禄不多,却经常倾囊资助别人,特别是自己以前的同学。
他倾其所有,把长兄的遗腹子的婚事办得隆重盛大。侄子婚礼那天,正好王莽的母亲身体不适,在婚宴上,王莽屡次离席,进入后堂。客人们不解其故,询问仆人,才知道是王莽不放心母亲的病体,去服侍母亲用药了。
他买了一个漂亮的女子,放在家中。此举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王莽也这样好色?在众说纷纭之际,王莽对朋友公布了答案,原来,这个女子是他为朋友朱博买的。这位朱博,政绩卓异,可惜一直没有儿子,王莽此举是为了帮助朋友延续后代。
王莽的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像所有乱世一样,西汉末年也是个道德沦丧的年代。越是在污浊的空气中,人们越渴望清新。
不知不觉,王莽入仕已经六年,可是由于洁身自好、不结交权贵、不请托送礼,官位升迁得很慢。
终于有人出来发言了。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叔成都侯王商向汉成帝上书,要求把自己的封地分给王莽。这实际上是为王莽讨封。有人带头,众多儒学名士也趁机上书,颂扬王莽的品行。于是,在三十岁这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封邑一千五百户,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由此,王莽经常随侍在皇帝和太后左右,成为一个颇有影响力和权势的大臣。而他依然作风不改,居官恭谨有加,地位越高,为人越谦和。他把封地上的贡赋全部用来资助儒生和名士,自己依然简朴度日。他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通宵达旦,把自己任内的事处理得井井有条,非常符合儒家标准。太后和皇帝都庆幸选对了人,不断对其委以重任。又过了八年,深受舆论支持的他接替退休的叔叔王根,成为大司马,社会舆论终于把他推上了权力的高峰。
六
汉朝时候,“天人感应论”蔚为流行。董仲舒说,国君受命于天,如果称职,上天会让他江山永固;如果荒淫无道,就会更换代理人。当然,上天是讲道理也讲策略的,给犯错误的人出路,在改朝换代之前,会降下种种异常的自然现象来警告皇帝,直到确认这个人不可救药了,才会从他手里收回成命。反之,如果皇帝任务完成得出色,上天就会降下种种祥瑞,鼓励他再接再厉。
董仲舒说,皇帝轮流做,然而,这种轮流是有顺序的,这个顺序就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比如秦朝是水德,那么,继承秦朝的汉朝就是火德。
西汉末年,社会上经常流传着改朝换代的传说。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小道消息,说某地出了什么怪事,预示着将要改朝换代了,汉朝的火运已经到头了,土德皇帝将要出现了。
大汉王朝的气数看起来也确实快要尽了。
西汉末期,贫富分化达到了社会不能承受的极点。贵族拥有土地动辄几十万亩,而常年有数百万流民无家可归。上层社会风气奢侈,靡费巨大,而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卖身为奴。灾异频发,饿死者的白骨相望于道。人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整个社会充斥着紧张不安的气息,起义的烈火在四野蔓延。
皇室也惶惶不安,汉成帝在诏书中也不得不痛心疾首:“灾异数见,岁比不登,仓廪空虚,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汉书·薛宣朱博传》)
皇帝一次又一次下罪己诏,到天坛去跪拜上天,承认错误,可是形势丝毫不能好转。
《汉书·眭弘传》载,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正月,泰山脚下突然降下一块巨石。一位儒生上书昭帝,说泰山乃神山,泰山坠石,预示将有匹夫而为天子。他劝皇帝顺天应人,择天下贤者,让出帝位。
理所当然,这位天真的儒生被砍了头。
可是,后继者居然络绎不绝。《汉书·盖宽饶传》载,宣帝之时,当时的一个小官盖宽饶又上书,建议皇帝传位于贤者。
这次皇帝没敢动手杀他,而是迫令他自杀了。
汉成帝时,一个叫甘忠可的普通儒生写了一本《包元太平经》,宣称汉朝天命已终,应该重新受命,这样就能延续汉朝的命运。他还组织了许多学生,到全国各地去宣传自己的理论。甘忠可被关进了监狱,但他的弟子锲而不舍地继续宣传,到了汉哀帝时期,居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汉书·哀帝纪》载,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汉哀帝真的举行典礼,宣布重新“受天命”,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
可是改号之后,天下甚至比以前更乱了。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有传言说,大祸将要降临,关东各地的人民“无故惊走”,数十万人手持麻秆在全国各地奔走祈祷,据说这样可以避免天崩地裂的大祸。几万人聚集到长安城里,半夜三更祭祀“西王母”,点火游行,“击鼓号呼相惊恐”,弄得整个长安城彻夜无眠。
看来,文字游戏骗不了上天,上天改朝换代的决心已经下定了。
七
登上了权力顶峰的王莽俯视天下,看到的是一片末世衰败的景象。
混乱他不怕,甚至希望再乱一些,那样,他的能力才会更好地体现。他要让奄奄一息的大汉王朝在他手里重新强壮起来,他要让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相信自己的雄才大略,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圣人之学,他以《周礼》和《论语》为指导,澄清天下,应该指日可待。
他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改造帝国的计划。
《汉书·王莽传》记载,首先,他希望以自己为表率,扭转社会奢侈的风气。他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刹住浪费之风,自己上下班坐的马车、穿的衣服,都俭朴得不能再俭朴。
做了大司马之后不久,王莽的母亲病了,达官贵人纷纷到王莽家探望。出来待客的妇人穿着粗布衣裙,脸上也不施脂粉。贵夫人们都以为是王家的女仆,及至介绍,才知道竟然是王莽的夫人,轰动效应可想而知。一时间,王莽家的简朴作风传遍长安,奢侈之风果然大减。
第二步,王莽通过艰苦的斗争,动员政府通过了著名的“限田令”,禁止豪强大户占有过多土地。
上任第二年,王莽又以王太后的名义,宣布把王家的所有土地,除了坟园之外,全部捐给贫民,以此带头推动“限田令”的实施。
这几把火烧得非常漂亮,一时间,王莽为首的政府获得了极高的支持率,整个下层社会欢欣鼓舞,以为天下大治的时候终于就要到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极权政治中,每个人的政治生命都是脆弱的。汉成帝的死打乱了王莽的整个计划。
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王莽上任不到六个月,汉成帝去世。由于成帝无子,召定陶恭王之子继承帝位,是为汉哀帝。
汉哀帝上台的第一件事,是大搞自己的裙带。他违背礼仪规定,擅自尊自己的祖母傅氏为恭皇太后,与王政君并尊,并且在宴会的时候,把傅太后的座位与王太后平等安放。
这是完全不符合礼法的事情。傅太后的头衔本来已经可疑,即使真的做了太后,与王太后也有正庶之分,怎能并尊?王莽见此情形,严厉斥责太监:“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立刻命令把傅氏的座位搬到一边。
傅太后一怒之下,索性不出席宴会。就这样,王莽不识时务地得罪了新帝。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七月,王莽被免职,回到南阳封地闲居。
奋斗了几十年的成果就因为一次大义凛然而失去了。做模范有时必须付出代价。
这一年,王莽三十九岁。
八
这次挫折,对以政治为生命的王莽来说,无疑是严重的。但是,王莽有着钢铁般的性格,挫折于上升期的他,就像给好钢淬一次火,只会让他更加坚韧。
在血亲社会,血缘是最有力的理由。新帝登基,王氏的血统立刻贬值。王莽和王政君都是明智之人,他们顺从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离开政治中心,过起了隐居生活。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就看上天是否能再次给他们机会了。
然而,王莽并没有真的闲下来。二十年的政治生涯已经使他由一个单纯的儒生变成了政治动物。他已经深深领略了权力的滋味,这滋味让人尝了一口,就再也不能放弃。他渴望着再过日理万机、废寝忘食的生活,渴望着再次见到人们在他面前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渴望再次体验掌握千万人命运的强大感和改造山河建功立业的成就感。如果能够再次掌握权力,他甘愿付出任何代价。
多年周旋在政治旋涡之中,王莽已深谙政治的玄机。他的理想主义丝毫没有动摇,但是他实现理想的方式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刚入仕途,他只知一味刚强,做事恪守原则,说话直言不讳,这种性格使他在宦海沉浮的前几年吃尽了苦头。而现在,他在刚强中已经糅入了一丝阴柔,做事更讲究方式方法,他知道了进退,知道了等待,知道了利用他人的弱点。
他一如既往地维护着自己的道德形象,他知道,这是他政治生命的基础。人们对道德楷模的要求是苛刻的,他们把慷慨的赞美送给你的同时,要求你在道德枷锁下不能有一丝松懈。因此,他必须倾尽全力,战战兢兢,把自己打扮得毫无瑕疵。为了这一点,他有时也不得不矫饰自己。道德于他,此时已由单纯的目的变成了手段。
他知道,为了达到光明的目的,有时要用不光明的手段。
里提携备至的子侄,从小娇生惯养,谁能吃得了这样的苦?不要说收拾秽物,就是探望一次都是待不了一会儿就匆匆离去。相比之下,王凤不禁为自己以前对王莽的忽视深感愧疚。弥留之际,王凤郑重地把王莽托付给太后,要求多加关照。
根据王凤的遗愿,朝廷任命王莽为黄门郎。以前,每次王氏子弟入仕后,经常能听到各种风言风语,而任命王莽后,王政君听到的却是由衷的欢迎之声。大家都觉得,这样出众的人才早就应该进入仕途了。太后对王莽不禁刮目相看,她没想到这个几乎被自己遗忘的侄子居然拥有这样的影响力。老谋深算的她立刻看到了王莽的价值:他有助于挽回王氏家族不佳的名声。不久,又升王莽为射声校尉,使他进入中级官员行列。
王莽给官场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王莽一点儿也不因身为外戚而有任何骄气,对任何人都是和和气气,谦恭有礼。王氏子弟大都不学无术,而王莽精通典籍,学问出众;王氏子弟争相揽权纳贿,王莽却清廉自守,一尘不染;别人处理政务难免掺杂私心,王莽却不偏不倚,处事至公。大家提起王莽,有口皆碑。对王莽不遗余力的赞誉,实际上就是对其他权贵行为的批判。
这一年,王莽二十四岁,达到了心智完全成熟的成年。在他谦恭和气的外表下,隐藏着说出来会吓任何人一跳的雄心——他要彻底改变这个不合理的社会,为天下立万世太平之基,使自己跻身孔孟之列,被后世永远景仰。
这是一个真诚的、儒家式的雄心壮志。
要达到这个目标,他首先要一步步攀登到权力的顶峰,成为王凤那样的人物。
从自己的晋升之路中,他已经切实体会到了声誉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攀登过程中,他下意识地重复自己的成功经验,他的道德热情被进一步激发,行动也更加有力。
《汉书·王莽传》记载了如下事迹:
他俸禄不多,却经常倾囊资助别人,特别是自己以前的同学。
他倾其所有,把长兄的遗腹子的婚事办得隆重盛大。侄子婚礼那天,正好王莽的母亲身体不适,在婚宴上,王莽屡次离席,进入后堂。客人们不解其故,询问仆人,才知道是王莽不放心母亲的病体,去服侍母亲用药了。
他买了一个漂亮的女子,放在家中。此举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王莽也这样好色?在众说纷纭之际,王莽对朋友公布了答案,原来,这个女子是他为朋友朱博买的。这位朱博,政绩卓异,可惜一直没有儿子,王莽此举是为了帮助朋友延续后代。
王莽的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像所有乱世一样,西汉末年也是个道德沦丧的年代。越是在污浊的空气中,人们越渴望清新。
不知不觉,王莽入仕已经六年,可是由于洁身自好、不结交权贵、不请托送礼,官位升迁得很慢。
终于有人出来发言了。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叔成都侯王商向汉成帝上书,要求把自己的封地分给王莽。这实际上是为王莽讨封。有人带头,众多儒学名士也趁机上书,颂扬王莽的品行。于是,在三十岁这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封邑一千五百户,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由此,王莽经常随侍在皇帝和太后左右,成为一个颇有影响力和权势的大臣。而他依然作风不改,居官恭谨有加,地位越高,为人越谦和。他把封地上的贡赋全部用来资助儒生和名士,自己依然简朴度日。他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通宵达旦,把自己任内的事处理得井井有条,非常符合儒家标准。太后和皇帝都庆幸选对了人,不断对其委以重任。又过了八年,深受舆论支持的他接替退休的叔叔王根,成为大司马,社会舆论终于把他推上了权力的高峰。
六
汉朝时候,“天人感应论”蔚为流行。董仲舒说,国君受命于天,如果称职,上天会让他江山永固;如果荒淫无道,就会更换代理人。当然,上天是讲道理也讲策略的,给犯错误的人出路,在改朝换代之前,会降下种种异常的自然现象来警告皇帝,直到确认这个人不可救药了,才会从他手里收回成命。反之,如果皇帝任务完成得出色,上天就会降下种种祥瑞,鼓励他再接再厉。
董仲舒说,皇帝轮流做,然而,这种轮流是有顺序的,这个顺序就是“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比如秦朝是水德,那么,继承秦朝的汉朝就是火德。
西汉末年,社会上经常流传着改朝换代的传说。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小道消息,说某地出了什么怪事,预示着将要改朝换代了,汉朝的火运已经到头了,土德皇帝将要出现了。
大汉王朝的气数看起来也确实快要尽了。
西汉末期,贫富分化达到了社会不能承受的极点。贵族拥有土地动辄几十万亩,而常年有数百万流民无家可归。上层社会风气奢侈,靡费巨大,而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卖身为奴。灾异频发,饿死者的白骨相望于道。人民的不满情绪越来越浓,整个社会充斥着紧张不安的气息,起义的烈火在四野蔓延。
皇室也惶惶不安,汉成帝在诏书中也不得不痛心疾首:“灾异数见,岁比不登,仓廪空虚,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汉书·薛宣朱博传》)
皇帝一次又一次下罪己诏,到天坛去跪拜上天,承认错误,可是形势丝毫不能好转。
《汉书·眭弘传》载,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正月,泰山脚下突然降下一块巨石。一位儒生上书昭帝,说泰山乃神山,泰山坠石,预示将有匹夫而为天子。他劝皇帝顺天应人,择天下贤者,让出帝位。
理所当然,这位天真的儒生被砍了头。
可是,后继者居然络绎不绝。《汉书·盖宽饶传》载,宣帝之时,当时的一个小官盖宽饶又上书,建议皇帝传位于贤者。
这次皇帝没敢动手杀他,而是迫令他自杀了。
汉成帝时,一个叫甘忠可的普通儒生写了一本《包元太平经》,宣称汉朝天命已终,应该重新受命,这样就能延续汉朝的命运。他还组织了许多学生,到全国各地去宣传自己的理论。甘忠可被关进了监狱,但他的弟子锲而不舍地继续宣传,到了汉哀帝时期,居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汉书·哀帝纪》载,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汉哀帝真的举行典礼,宣布重新“受天命”,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
可是改号之后,天下甚至比以前更乱了。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有传言说,大祸将要降临,关东各地的人民“无故惊走”,数十万人手持麻秆在全国各地奔走祈祷,据说这样可以避免天崩地裂的大祸。几万人聚集到长安城里,半夜三更祭祀“西王母”,点火游行,“击鼓号呼相惊恐”,弄得整个长安城彻夜无眠。
看来,文字游戏骗不了上天,上天改朝换代的决心已经下定了。
七
登上了权力顶峰的王莽俯视天下,看到的是一片末世衰败的景象。
混乱他不怕,甚至希望再乱一些,那样,他的能力才会更好地体现。他要让奄奄一息的大汉王朝在他手里重新强壮起来,他要让流离失所的百姓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相信自己的雄才大略,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圣人之学,他以《周礼》和《论语》为指导,澄清天下,应该指日可待。
他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改造帝国的计划。
《汉书·王莽传》记载,首先,他希望以自己为表率,扭转社会奢侈的风气。他要求政府工作人员刹住浪费之风,自己上下班坐的马车、穿的衣服,都俭朴得不能再俭朴。
做了大司马之后不久,王莽的母亲病了,达官贵人纷纷到王莽家探望。出来待客的妇人穿着粗布衣裙,脸上也不施脂粉。贵夫人们都以为是王家的女仆,及至介绍,才知道竟然是王莽的夫人,轰动效应可想而知。一时间,王莽家的简朴作风传遍长安,奢侈之风果然大减。
第二步,王莽通过艰苦的斗争,动员政府通过了著名的“限田令”,禁止豪强大户占有过多土地。
上任第二年,王莽又以王太后的名义,宣布把王家的所有土地,除了坟园之外,全部捐给贫民,以此带头推动“限田令”的实施。
这几把火烧得非常漂亮,一时间,王莽为首的政府获得了极高的支持率,整个下层社会欢欣鼓舞,以为天下大治的时候终于就要到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极权政治中,每个人的政治生命都是脆弱的。汉成帝的死打乱了王莽的整个计划。
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王莽上任不到六个月,汉成帝去世。由于成帝无子,召定陶恭王之子继承帝位,是为汉哀帝。
汉哀帝上台的第一件事,是大搞自己的裙带。他违背礼仪规定,擅自尊自己的祖母傅氏为恭皇太后,与王政君并尊,并且在宴会的时候,把傅太后的座位与王太后平等安放。
这是完全不符合礼法的事情。傅太后的头衔本来已经可疑,即使真的做了太后,与王太后也有正庶之分,怎能并尊?王莽见此情形,严厉斥责太监:“定陶太后藩妾,何以得与至尊并?”立刻命令把傅氏的座位搬到一边。
傅太后一怒之下,索性不出席宴会。就这样,王莽不识时务地得罪了新帝。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七月,王莽被免职,回到南阳封地闲居。
奋斗了几十年的成果就因为一次大义凛然而失去了。做模范有时必须付出代价。
这一年,王莽三十九岁。
八
这次挫折,对以政治为生命的王莽来说,无疑是严重的。但是,王莽有着钢铁般的性格,挫折于上升期的他,就像给好钢淬一次火,只会让他更加坚韧。
在血亲社会,血缘是最有力的理由。新帝登基,王氏的血统立刻贬值。王莽和王政君都是明智之人,他们顺从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离开政治中心,过起了隐居生活。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就看上天是否能再次给他们机会了。
然而,王莽并没有真的闲下来。二十年的政治生涯已经使他由一个单纯的儒生变成了政治动物。他已经深深领略了权力的滋味,这滋味让人尝了一口,就再也不能放弃。他渴望着再过日理万机、废寝忘食的生活,渴望着再次见到人们在他面前毕恭毕敬、诚惶诚恐,渴望再次体验掌握千万人命运的强大感和改造山河建功立业的成就感。如果能够再次掌握权力,他甘愿付出任何代价。
多年周旋在政治旋涡之中,王莽已深谙政治的玄机。他的理想主义丝毫没有动摇,但是他实现理想的方式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刚入仕途,他只知一味刚强,做事恪守原则,说话直言不讳,这种性格使他在宦海沉浮的前几年吃尽了苦头。而现在,他在刚强中已经糅入了一丝阴柔,做事更讲究方式方法,他知道了进退,知道了等待,知道了利用他人的弱点。
他一如既往地维护着自己的道德形象,他知道,这是他政治生命的基础。人们对道德楷模的要求是苛刻的,他们把慷慨的赞美送给你的同时,要求你在道德枷锁下不能有一丝松懈。因此,他必须倾尽全力,战战兢兢,把自己打扮得毫无瑕疵。为了这一点,他有时也不得不矫饰自己。道德于他,此时已由单纯的目的变成了手段。
他知道,为了达到光明的目的,有时要用不光明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