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如果说三国的城墙,就是荆州古城这棵参天大树目前所能够见到的最早根基,那么培育这最早根基的关键人物,就是关羽和朱然。关羽是最早的扩建者,朱然则是紧接其后的大规模翻修加固者,而且作用完全不亚于关羽,原因在哪里呢?
关羽曾经建造江陵城池,郦道元《水经注》有明确记载,这在上一节已经提到。另外,散佚的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山南道》还记载,关羽是在旧城的南面扩建新城:“江陵府城。州城本有中隔:以北,旧城也;以南,关羽所筑。”关羽被孙吴攻杀之后,他扩建的城池自然就被吕蒙所推荐的朱然所占据。朱然因此在黄武元年(222),打了一场漂亮的江陵保卫战。之后,朱然继续在江陵镇守,又镇守了二十七年,直到他在这里去世,加起来长达三十年之久。
到了朱然临死前一年,即赤乌十一年(245),朱然开始大规模翻修加固江陵城池,史书记载:“赤乌十一年春正月,朱然城江陵。”这段记载见于《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此处的“城”字是动词,即修建城池的意思。朱然这一次举措,在荆州古城最早根基的培育上,意义非同一般,理由有三:
第一,《三国志》中对此进行记载的《吴主传》,是孙权时期的国家编年大事档案,所以措辞非常精炼。整个《吴主传》,对孙权在位时期大规模修建城池的档案记载,总共只有六处。孙权在位长达五十二年,曾经一再下令“诸郡县,治城郭”。全国大大小小的城池,虽然修建很多,然而记入国家档案的,却只有这寥寥六处,可见这六处的规模必定非同一般。
第二,最早出现在《吴主传》中的两处记载,是建安十七年(212)的“城石头”,建安二十五年(220)的“城武昌”。所谓“城石头”,就是兴修石头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内清凉山),在秦淮河边修建城堡,以拱卫首都建业;“城武昌”,则是修建武昌县的城池(今湖北省鄂州市)。当时的建业和武昌,是孙吴的两大都城。所以这两次工程,都是属于首都基本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修建江陵城池能够与两者并列,可见也具有国家重点工程的性质。
第三,关羽单独镇守荆州,是从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前往益州后开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被杀为止,历时只有八年。但是朱然在江陵镇守,是从建安二十四年(219)起,直到赤乌十二年(249)去世为止,历时长达三十年,是关羽的三倍还不止。不言而喻,镇守的时间越长,在城池修建上,积累的资源就越是丰富,经验也越是充足。
规模非同一般,重要性堪比国家重点工程,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又更加丰富和充足,那么这次江陵城池的大规模翻修加固,效果究竟如何呢?客观的见证者,是我们在后面将要讲到的陆抗。凤凰元年(272),也就是朱然这次修建工程完成二十四年之后,陆抗凭借超级坚固的江陵城池,使得西晋大军在进攻江陵时无功而返,可见工程质量非常优良,绝非现今那些人一踩就塌,车一压就垮,甚至是不踩不压也要垮塌的豆腐渣工程。
既然这次城池修建,朱然拥有的各种条件都比关羽优越,二十四年后质量又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加之他在时间上又紧接在关羽之后,关羽修的城池,残缺了的他必定要修补,薄弱了的他必定要加强,崩塌了的他必定要加固。因此,考古工作者发现的这段三国高大城墙,真正起主要作用的主持修建者,应当是朱然。换言之,这段三国城墙,以及还埋藏在地下的其他部分,就是关羽和朱然,特别是朱然朱大帅留给后世的珍贵实物遗产。
朱然的第一笔珍贵实物遗产,其特征是体量巨大但又深藏不露,静静等待重见天日。他留给后世的第二笔珍贵实物遗产,特征则是品种丰富而且光彩璀璨,这又是一笔什么样的实物性遗产呢?
1984年6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郊发现一座墓葬,出土了上百件木器、漆器、瓷器、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被评为当时中国十大考古收获之一,这就是朱然的墓地。现今,在原址上建立起“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朱然墓葬中的文物,就是他朱大帅留给后世的第二笔珍贵实物性遗产。现在就选择其中与我们名将主题密切相关的部分精品,与大家共同欣赏。
首先欣赏两件物品,这是笔者亲手按照原尺寸做的模型。这是什么东西呢?答案是朱然朱大帅生前所使用的名片,现今名片的老祖宗。
图1名刺模型图
体形苗条的这一种,三国时的全名叫“爵里刺”,简称为“奏刺”或“名刺”。共出土十四枚,用本色木料制成,长度是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四厘米左右。正面直行书写礼节性措辞,字体是向楷书转变的隶书。图1这一枚是: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
措辞被空格分为三段:第一段的“故鄣”,是朱然籍贯所在的县名,后面是姓名“朱然”和敬语“再拜”;第二段是固定的问候语“问起居”,即问候对方生活起居。再拜,意思是向您致敬两次;问起居,意思是问候您身体安好。第三段标明自己“字义封”,是方便让对方称呼自己。因为按照当时的社交礼仪,称呼自己要称名,比如朱然要自称“然”,以表示谦虚;称呼对方则要称字,比如称朱然要叫“义封”,以表示尊敬。总结起来,措辞包括籍贯、姓氏、名字、敬语和问候语共计五项,其中的籍贯一项,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熟悉程度而增减变化,其余四项则必须具备,所以十四枚的措辞大同而小异。
体形壮实的这一种,叫做“谒”或“版谒”,共出土三枚。也用本色木料制成,长度也是一尺,但是宽度和厚度都超过了名刺。正面顶端中央书写“谒”字,然后在右侧边缘,用小一点的字体,直行书写同样字体的礼节性措辞。图2这一枚是:假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再拜。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朱然临终前,担任的职务正是右军师、左大司马,被封为当阳侯,与此处的措辞完全吻合。开头的“假”字,出土时完全腐蚀缺损,但是《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记载,孙权曾经“假然节”,即给予朱然一柄节旄。所谓“假节”,是当时军事上一种专门名号。“假”的意思是给予,“节”是用竹竿与牦牛尾做成,作为君主所赐威权的凭证。享有这一名号者,有权诛杀违反军法的普通将士。据《三国志》记载,陆逊、陆抗父子,都曾拥有“假节”的名号。比照陆氏父子,这版谒上缺损的第一个字,可以肯定是“假”字。
图2版谒模型图
大体说来,名刺应当用于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而版谒则用在比较正式的官方场合。
不要看这些名片的老祖宗原生态十足,文化价值却很高,堪称朱然家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因为有了它们,有关专家才能够将墓主确凿无误地锁定为朱然;因为有了它们,我们也才能够穿越时空,直接感知一千七百年前三国历史文化的动人风韵。在当时,与名刺、版谒相关的有趣故事很多。比如《三国志》卷十《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祢衡传》记载,那位恃才傲物的老愤青祢衡,漫游到东汉朝廷所在的许县,自己书写了一枚名刺,揣在怀里想去访问社会名流。谁知走了一圈,他一个都看不上眼,最后名刺上的字迹都褪了色看不清了,也没能递送出去:“衡尝书一刺怀之,字漫灭无所适。”还有《三国志》卷九《夏侯渊传》裴松之注引《世语》记载,夏侯渊七岁的儿子夏侯荣,记忆力相当惊人,曹丕曾经在一次大会上,让他先看一遍在座上百位宾客的奏刺,然后逐一测试,他能够将每个人的姓氏、名字、籍贯全部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宾客百余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还有《三国志》卷十一《邴原传》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记载,曹操北伐塞外乌丸之后凯旋途中,门口送进一块社会名流的版谒,此人叫做邴原,曹操见了大喜,抓起鞋子一边穿一边跑出去迎接:“邴原先至,门下通谒。太祖大惊喜,揽履而起。”还有《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记载,刘备第一次当官当了一个分管全县治安的县尉。不料没有当几天,就碰上精简机构,上级郡政府的督邮老爷来到县里,准备通知刘备下岗。刘备去向督邮大人求情,门口拒绝把他的版谒递送进去通报:“先主求谒,不通。”刘备大怒,暴打督邮一顿之后弃官而去。
这些故事非常有趣,但是名刺、版谒的实物,却长期无缘看到,实在遗憾之至。现今终于可以一饱眼福了,要知道在三国的风云人物当中,名刺和版谒同时出土从而呈现在人间者,迄今还只有朱然朱大帅这独一份,实在是极其珍贵!
这些名片的老祖宗,看起来有点土,但是蕴含的文化格调却很高,在措辞上充分展现出咱们古人的高尚风范。什么风范?也就是礼仪之邦的风范。现今流行的名片,特征是突出自己:姓名用大字,放在正中,所有头衔,这个总,那个董,这个局长,那个主任,全部罗列,不把对方雷倒不算完。但是你看人家朱然朱大帅的名片,格调完全不同。他的名片,特征是尊重对方。用在一般场合的名刺,自己的官衔、爵位一律不写,只有姓名和表字,而且“字义封”三个字还特别写得小一点,那是非常之低调。为何这三个字写得小?前面说了,古人在社交场合中,对自己要称名,以示谦卑;对别人却要称字,以示尊重。写出自己的字,是为了便于别人显示礼貌;但是写小一点,则是预先表示对别人的感谢,意思是您对我的尊敬,实在不敢当,实在承受不起。但是对于对方,既有“再拜”的敬语,接着又有“问起居”的问候语,那是非常之尊重。至于用在正式官场的版谒,虽然罗列了自己的职务和爵位,却是用小字写在右侧的边缘,而把向对方致敬拜谒的“谒”字,用大字放在上端的正中位置,下面还空出一大块空白,表明这也属于对方的范围,自己不敢使用。其特征也是充分尊重对方,而不是突出自己。堂堂孙吴军界的头号人物,皇帝孙权的陪读发小,如此谦虚低调,如此尊重对方,这种礼仪风范,本身就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有一点相当重要,值得注意。只要仔细端详就会发现,这十七枚名刺和名谒,其笔迹的书写特征完全相同,应当是出自一人之手。比照上面祢衡自己书写名刺的事例,再考虑到朱然为人的谦虚低调和尊重对方,这些名刺和版谒上文字的书写,极有可能是他亲力亲为。换句话说,这些文字,应当是朱然本人生前的亲笔。如果真的是这样,这笔遗产更是他朱大帅对后世的亲手馈赠,就更是非常珍贵的镇馆之宝了。
在朱然墓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是漆器。这些漆器不仅制作工艺令人赞叹,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这些漆器来自何方?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欣赏的精品呢?
三国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蜀郡,是精品漆器的制造中心。漆器和丝锦,是蜀汉两大拳头外贸产品。朱然墓的漆器上就有“蜀郡作牢”字样,可以确认为蜀郡的产品。前面说到,朱然曾经在江陵镇守长达三十年。不仅在地理上接近蜀汉,而且在时间上,除了前面三年孙刘两家处于交战状态之外,从第四年诸葛亮开始辅佐刘禅起,两国就重新变成盟国,友好往来不断。因此,朱然完全有充分的条件,得到来自蜀郡的漆器。
先欣赏一件漆盒的盒盖。盒盖呈椭圆形,长约十五厘米,宽约九厘米,高七厘米。隆起的顶部中央,镶嵌一块方形铁片,铁片的两侧和中央,横刻三道细缝。这漆盒究竟是什么器物呢?
考虑到朱然的军队主帅身份,这应当是当时军事机密文件的传送盒,也就是三国版的密码箱。使用程序应当是五步:1使用丝绢或纸张书写机密文件,折叠之后放进漆盒,再盖上盒盖;2在铁片的位置,用细绳横向依次紧紧缠绕盒身,形成一排细绳的平面。3与三条细缝对应位置的细绳,要借助类似于针的工具,横向穿过细缝,从而使得整个绳圈完全固定,绝不会从盒身上滑脱出去。4将细绳打上死结,剪去多余部分,再用黏性很强的封泥,平铺在铁片上,压紧压平后,加盖印章进行密封。5等封泥干硬之后,即可派专人送出。如果途中有人想要偷看盒子里面的机密文件,必须破坏封泥或者细绳,一旦破坏就不可复原,所以必定会被发现。因此,三国版密码箱的构造虽然很简单,设计却极为巧妙,保密功能堪称一流。图3是笔者亲手制作的示意模型,读者诸君可以参看。
图3漆盒模型图
前面讲陆逊之死时就提到,诸葛亮与孙吴重新建立联盟后,镇守上游荆州的陆逊,成为孙权与蜀汉的联系纽带。孙权给对方的公文,中途要给陆逊过目,陆逊可以自行修改,然后再用孙权留给他的大印,重新加封后送出。孙权的公文,正是用这样的漆盒传送,所以陆逊打开看了再放进去之后,才会用孙权本人的印章在外面重新加封。
说到印章,现今三国影视画面上出现的官印,几乎有人头那样大,完全不对。究竟当时印章的尺寸有多大?“三国探客”告诉你。
当时的官方印章,由中央专门机构统一制作,规格是见方一寸,习称“方寸印”。当时的一寸,是二点四厘米,大约是成人食指一个指节的长度。至于官印的材质,以及系在印纽上绶带的颜色,也因官阶的高低而不同。顶级高官金印紫绶;次高级官员银印青绶;中级官员铜印黑绶;低级官员铜印黄绶。不仅官印是如此,就连皇帝、亲王的玺印,尺寸也是如此,故有“方寸玺”之称。孙坚攻入洛阳得到西汉高祖传下来的“传国玺”,其大小是“方圜四寸”,这明确记载于《三国志》卷四十六《孙坚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所谓“方圜四寸”,即方形的圆周共计四寸,正好每边一寸。1981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出土的东汉初广陵王金玺,正方形边长二点三厘米,正是东汉初期的一寸。至于三国的私人印章,尺寸比官印还要小一点。2010年5月河南省孟津县出土的曹魏大将曹休私印,正方形边长就只有两厘米。
再欣赏一件敞口漆盘:上部口径十四厘米,底部口径六点八厘米,高度一点八厘米。值得注意的是盘底中央的彩绘:两名五六岁的儿童,将衣衫缠在腰间,各自手持木棍,正在比试武功的高低。右边那位向左跨步,双手举棍出击;左边那位一面向左撤步避让,一面举棍伺机还击,全都是像模像样的练家子。前面讲吕蒙时说过,孙吴的军队,与领兵将领有强烈的依附关系;家属也在驻地一起生活,儿孙是军队兵员的主要补充。这件漆盘的图景,应当就是朱然军营中将士后代真实生活的写照。三国时代,不仅武功从娃娃就开始抓起,而且就连“武艺”这个词汇,也最早出现在三国的史书中。陈寿评价曹操的儿子曹彰,“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这见于《三国志》卷十九《曹彰传》。刘备的养子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这见于《三国志》卷四十《刘封传》。“袁敏有武艺”,这见于《三国志》卷十一《袁涣传》。就连女性,比如孙权的老妹,也是“才捷刚猛,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这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七《法正传》。三国啊三国,真是一个充满尚武精神的时代啊!
最后欣赏漆尺。根据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的陈列说明,是用木胎打底,再涂腻子油漆,长度为二十四厘米。三国的一尺,以往大多认为相当于二十三厘米,那是因为没有实物,只好书面折算出来的近似值。现在有了朱然本人给出的实物证据,准确数值从此可以确定为二十四厘米。没有实物,刘备七尺五寸的身高,只相当于一米七二,那很平常,完全不值得在史书中写上一笔;有了实物,刘备的身高一下子提高到了一米八零,在营养远不及当今的三国时代,着实是引人注目的大个儿了!
笔者最近一次到安徽省马鞍山市考察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是在2012年的10月,笔者同时还考察了该市的采石矶名胜区。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就是孙策攻取江东时的登陆渡口。俯瞰长江,波涛东去;回首三国,浮想联翩。想当年孙策挥兵数千在此渡江,打拼孙吴基业,才不过二十一虚岁,年轻得被人称为“孙郎”。为何会“自古英雄出少年”呢?主要原因之一,是古人尚武,特别是在三国时代,从娃娃就抓起,朱然墓中出土的漆盘彩绘就是明证。尚武,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能够强健精神。精神和体魄都强健的下一代,就是少年英雄的后备军。难怪当时会出现名将辈出的闪亮图景,因为有充足的后备军啊!如果当今我们的中华民族,也拥有雄厚的少年英雄后备军,再嚣张的恶邻也不敢小觑我们,对不对?看来尚武还是不尚武,能不能从娃娃就开始抓尚武,可以算得上关乎民族兴衰的大事了。这正是:
尚武优良传统在,发扬光大待何时?
关于朱然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五名,陆逊的儿子陆抗。
主帅型名将第五名——陆抗
他是全力支撑国家危难局面的栋梁,因为有他在,北面的强敌西晋不敢对孙吴动兵;因为他去世,几年后孙吴就被西晋大军灭亡;他四个儿子全都成器,老大和老二为国尽忠,牺牲在疆场,老三和老四则是西晋文坛的兄弟双星,留名于青史……
将门虎子
本节要说的这位名将,他父亲是孙吴中期的军界首脑,本人则继承父业,成为孙吴后期的杰出主帅;他是全力支撑国家危难局面的栋梁,在上游荆州镇守整整十五年;因为有他在,北面的强敌西晋不敢对孙吴动兵;因为他去世,几年后孙吴就被西晋大军灭亡;他四个儿子全都成器,老大和老二为国尽忠,牺牲在疆场,老三和老四则是西晋文坛的兄弟双星,留名青史。他,就是陆逊的儿子陆抗。陆抗究竟是怎么从高门公子哥,成长为三国名将的呢?他是靠吃父亲的老本,还是凭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呢?
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氏,是陆逊的次子。因为大哥陆延早死,所以赤乌八年(245)其父陆逊去世的时候,刚刚才满二十岁的他,就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并且经受了一场突然的严峻考验。考验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上一节讲过,陆逊是在孙权的有意打击之下,悲愤含冤而死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的。陆逊死后,陆抗护送父亲的遗体,准备回下游江东的故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安葬。途中经过京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时,他顾全大局,特地去向皇帝孙权谢恩。孙权刚刚逼死了他的父亲,他去向孙权谢什么恩呢?原来,陆逊死的时候,他手下长期追随的亲兵,还有五千人马。前面讲过,孙吴实行了一种特殊的军队制度,后世学者称为“领兵制”。领兵将领与他部下之间,具有强烈的依附关系:部下长期跟随将领,部下的妻室儿女家属长期随军驻防,子弟成年后也继续在这支军队当兵。为了暂时安抚这支长期依附陆逊的部队,防止出现动乱,孙权便任命陆抗为建武校尉,作为这支部队的首领。陆抗去谢恩,就是谢这个职务的恩。
但是陆抗一到京城,就被孙权下令软禁在规定的地方,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问题,而且不准与外界来往,等于是被双规了。他才二十岁,此前没有介入政治,也没有违法乱纪,为何会遭到如此对待呢?原因是孙权还想在他身上,继续清查他父亲陆逊的问题。于是,孙权又从皇宫中派出特使,拿出当初一个名叫杨竺的告密者告发陆逊的二十条罪状,一条又一条地追根究底,要陆抗如实回答。《三国志》卷五十八《陆抗传》记载是“送葬东还,诣都谢恩,孙权以杨竺所白二十事问抗,禁绝宾客,中使临诘”。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如果碰上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早吓得尿裤子了。而陆抗的表现如何呢?两个字:淡定。他一条一条地回答,而且回答得比当初他父亲还冷静,还清晰,还更有说服力。孙权本来以为,当初在陆逊那里没有追问出什么罪过的问题,在陆抗这里,总会挖出一点纰漏或差错来,却没有想到竟然问出这样的结果。一点没有抓到小辫子的孙权,反应究竟如何呢?《陆抗传》上的描述,说是“权意渐解”,即孙权的心结逐渐消解了。其实,孙权恐怕还有相当大的尴尬,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第二年,也就是赤乌九年(246),陆抗晋升为立节中郎将。当时军官的名称,按等级的高低,大体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和都尉几大类。每一类的前面,又冠以不同的形容词。陆抗从建武校尉,变成立节中郎将,属于提升。所谓“立节”,即建立节操,从这一官职的命名看,孙权是有深意的,他希望陆抗建立节操,实际上就是要陆抗放下父亲被逼死的恩怨,继续效忠自己。在陆抗这一方面,他的家族是深深扎根在江东的土著,而且一直是名门大族,脱离不了江东。既然脱离不了江东,从整个家族和自己的发展前途考虑,除了继续为孙吴政权效力,没有其他的选择。因此,他带领手下兵马,前往新的江防要塞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驻守,以便将武昌的大营腾出来,交给新来的长官诸葛恪。而陆抗的节操究竟如何,从驻地交换的行动中就能清晰地展现出来。
新来的诸葛恪,是诸葛亮大哥诸葛瑾的长子,新生代将领中最受孙权青睐的风头人物。他人很聪慧,特别是玩脑筋急转弯,反应极快。《三国志》卷六十四《诸葛恪传》中记载,孙权大宴群臣,酒酣耳热之际,令人牵进一头驴,驴头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诸葛子瑜”四个字,众人一见,不禁大笑。原来,诸葛瑾字子瑜,他是长条脸,很像驴。好开玩笑的孙权,就拿忠厚的他来取乐。在座的诸葛恪,立刻拿笔上前,加上“之驴”二字,变成“诸葛子瑜之驴”了。众人莫不佩服,孙权马上把驴赏给诸葛恪。但是他又骄傲自满,当初... -->>
如果说三国的城墙,就是荆州古城这棵参天大树目前所能够见到的最早根基,那么培育这最早根基的关键人物,就是关羽和朱然。关羽是最早的扩建者,朱然则是紧接其后的大规模翻修加固者,而且作用完全不亚于关羽,原因在哪里呢?
关羽曾经建造江陵城池,郦道元《水经注》有明确记载,这在上一节已经提到。另外,散佚的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山南道》还记载,关羽是在旧城的南面扩建新城:“江陵府城。州城本有中隔:以北,旧城也;以南,关羽所筑。”关羽被孙吴攻杀之后,他扩建的城池自然就被吕蒙所推荐的朱然所占据。朱然因此在黄武元年(222),打了一场漂亮的江陵保卫战。之后,朱然继续在江陵镇守,又镇守了二十七年,直到他在这里去世,加起来长达三十年之久。
到了朱然临死前一年,即赤乌十一年(245),朱然开始大规模翻修加固江陵城池,史书记载:“赤乌十一年春正月,朱然城江陵。”这段记载见于《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此处的“城”字是动词,即修建城池的意思。朱然这一次举措,在荆州古城最早根基的培育上,意义非同一般,理由有三:
第一,《三国志》中对此进行记载的《吴主传》,是孙权时期的国家编年大事档案,所以措辞非常精炼。整个《吴主传》,对孙权在位时期大规模修建城池的档案记载,总共只有六处。孙权在位长达五十二年,曾经一再下令“诸郡县,治城郭”。全国大大小小的城池,虽然修建很多,然而记入国家档案的,却只有这寥寥六处,可见这六处的规模必定非同一般。
第二,最早出现在《吴主传》中的两处记载,是建安十七年(212)的“城石头”,建安二十五年(220)的“城武昌”。所谓“城石头”,就是兴修石头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内清凉山),在秦淮河边修建城堡,以拱卫首都建业;“城武昌”,则是修建武昌县的城池(今湖北省鄂州市)。当时的建业和武昌,是孙吴的两大都城。所以这两次工程,都是属于首都基本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修建江陵城池能够与两者并列,可见也具有国家重点工程的性质。
第三,关羽单独镇守荆州,是从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前往益州后开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被杀为止,历时只有八年。但是朱然在江陵镇守,是从建安二十四年(219)起,直到赤乌十二年(249)去世为止,历时长达三十年,是关羽的三倍还不止。不言而喻,镇守的时间越长,在城池修建上,积累的资源就越是丰富,经验也越是充足。
规模非同一般,重要性堪比国家重点工程,积累的资源和经验又更加丰富和充足,那么这次江陵城池的大规模翻修加固,效果究竟如何呢?客观的见证者,是我们在后面将要讲到的陆抗。凤凰元年(272),也就是朱然这次修建工程完成二十四年之后,陆抗凭借超级坚固的江陵城池,使得西晋大军在进攻江陵时无功而返,可见工程质量非常优良,绝非现今那些人一踩就塌,车一压就垮,甚至是不踩不压也要垮塌的豆腐渣工程。
既然这次城池修建,朱然拥有的各种条件都比关羽优越,二十四年后质量又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加之他在时间上又紧接在关羽之后,关羽修的城池,残缺了的他必定要修补,薄弱了的他必定要加强,崩塌了的他必定要加固。因此,考古工作者发现的这段三国高大城墙,真正起主要作用的主持修建者,应当是朱然。换言之,这段三国城墙,以及还埋藏在地下的其他部分,就是关羽和朱然,特别是朱然朱大帅留给后世的珍贵实物遗产。
朱然的第一笔珍贵实物遗产,其特征是体量巨大但又深藏不露,静静等待重见天日。他留给后世的第二笔珍贵实物遗产,特征则是品种丰富而且光彩璀璨,这又是一笔什么样的实物性遗产呢?
1984年6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南郊发现一座墓葬,出土了上百件木器、漆器、瓷器、铜器、陶器等珍贵文物,被评为当时中国十大考古收获之一,这就是朱然的墓地。现今,在原址上建立起“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朱然墓葬中的文物,就是他朱大帅留给后世的第二笔珍贵实物性遗产。现在就选择其中与我们名将主题密切相关的部分精品,与大家共同欣赏。
首先欣赏两件物品,这是笔者亲手按照原尺寸做的模型。这是什么东西呢?答案是朱然朱大帅生前所使用的名片,现今名片的老祖宗。
图1名刺模型图
体形苗条的这一种,三国时的全名叫“爵里刺”,简称为“奏刺”或“名刺”。共出土十四枚,用本色木料制成,长度是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四厘米左右。正面直行书写礼节性措辞,字体是向楷书转变的隶书。图1这一枚是:故鄣朱然再拜问起居字义封。
措辞被空格分为三段:第一段的“故鄣”,是朱然籍贯所在的县名,后面是姓名“朱然”和敬语“再拜”;第二段是固定的问候语“问起居”,即问候对方生活起居。再拜,意思是向您致敬两次;问起居,意思是问候您身体安好。第三段标明自己“字义封”,是方便让对方称呼自己。因为按照当时的社交礼仪,称呼自己要称名,比如朱然要自称“然”,以表示谦虚;称呼对方则要称字,比如称朱然要叫“义封”,以表示尊敬。总结起来,措辞包括籍贯、姓氏、名字、敬语和问候语共计五项,其中的籍贯一项,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熟悉程度而增减变化,其余四项则必须具备,所以十四枚的措辞大同而小异。
体形壮实的这一种,叫做“谒”或“版谒”,共出土三枚。也用本色木料制成,长度也是一尺,但是宽度和厚度都超过了名刺。正面顶端中央书写“谒”字,然后在右侧边缘,用小一点的字体,直行书写同样字体的礼节性措辞。图2这一枚是:假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杨朱然再拜。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朱然临终前,担任的职务正是右军师、左大司马,被封为当阳侯,与此处的措辞完全吻合。开头的“假”字,出土时完全腐蚀缺损,但是《三国志》卷五十六《朱然传》记载,孙权曾经“假然节”,即给予朱然一柄节旄。所谓“假节”,是当时军事上一种专门名号。“假”的意思是给予,“节”是用竹竿与牦牛尾做成,作为君主所赐威权的凭证。享有这一名号者,有权诛杀违反军法的普通将士。据《三国志》记载,陆逊、陆抗父子,都曾拥有“假节”的名号。比照陆氏父子,这版谒上缺损的第一个字,可以肯定是“假”字。
图2版谒模型图
大体说来,名刺应当用于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而版谒则用在比较正式的官方场合。
不要看这些名片的老祖宗原生态十足,文化价值却很高,堪称朱然家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因为有了它们,有关专家才能够将墓主确凿无误地锁定为朱然;因为有了它们,我们也才能够穿越时空,直接感知一千七百年前三国历史文化的动人风韵。在当时,与名刺、版谒相关的有趣故事很多。比如《三国志》卷十《荀彧传》裴松之注引《祢衡传》记载,那位恃才傲物的老愤青祢衡,漫游到东汉朝廷所在的许县,自己书写了一枚名刺,揣在怀里想去访问社会名流。谁知走了一圈,他一个都看不上眼,最后名刺上的字迹都褪了色看不清了,也没能递送出去:“衡尝书一刺怀之,字漫灭无所适。”还有《三国志》卷九《夏侯渊传》裴松之注引《世语》记载,夏侯渊七岁的儿子夏侯荣,记忆力相当惊人,曹丕曾经在一次大会上,让他先看一遍在座上百位宾客的奏刺,然后逐一测试,他能够将每个人的姓氏、名字、籍贯全部准确无误地说出来:“宾客百余人,人一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还有《三国志》卷十一《邴原传》裴松之注引《邴原别传》记载,曹操北伐塞外乌丸之后凯旋途中,门口送进一块社会名流的版谒,此人叫做邴原,曹操见了大喜,抓起鞋子一边穿一边跑出去迎接:“邴原先至,门下通谒。太祖大惊喜,揽履而起。”还有《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记载,刘备第一次当官当了一个分管全县治安的县尉。不料没有当几天,就碰上精简机构,上级郡政府的督邮老爷来到县里,准备通知刘备下岗。刘备去向督邮大人求情,门口拒绝把他的版谒递送进去通报:“先主求谒,不通。”刘备大怒,暴打督邮一顿之后弃官而去。
这些故事非常有趣,但是名刺、版谒的实物,却长期无缘看到,实在遗憾之至。现今终于可以一饱眼福了,要知道在三国的风云人物当中,名刺和版谒同时出土从而呈现在人间者,迄今还只有朱然朱大帅这独一份,实在是极其珍贵!
这些名片的老祖宗,看起来有点土,但是蕴含的文化格调却很高,在措辞上充分展现出咱们古人的高尚风范。什么风范?也就是礼仪之邦的风范。现今流行的名片,特征是突出自己:姓名用大字,放在正中,所有头衔,这个总,那个董,这个局长,那个主任,全部罗列,不把对方雷倒不算完。但是你看人家朱然朱大帅的名片,格调完全不同。他的名片,特征是尊重对方。用在一般场合的名刺,自己的官衔、爵位一律不写,只有姓名和表字,而且“字义封”三个字还特别写得小一点,那是非常之低调。为何这三个字写得小?前面说了,古人在社交场合中,对自己要称名,以示谦卑;对别人却要称字,以示尊重。写出自己的字,是为了便于别人显示礼貌;但是写小一点,则是预先表示对别人的感谢,意思是您对我的尊敬,实在不敢当,实在承受不起。但是对于对方,既有“再拜”的敬语,接着又有“问起居”的问候语,那是非常之尊重。至于用在正式官场的版谒,虽然罗列了自己的职务和爵位,却是用小字写在右侧的边缘,而把向对方致敬拜谒的“谒”字,用大字放在上端的正中位置,下面还空出一大块空白,表明这也属于对方的范围,自己不敢使用。其特征也是充分尊重对方,而不是突出自己。堂堂孙吴军界的头号人物,皇帝孙权的陪读发小,如此谦虚低调,如此尊重对方,这种礼仪风范,本身就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有一点相当重要,值得注意。只要仔细端详就会发现,这十七枚名刺和名谒,其笔迹的书写特征完全相同,应当是出自一人之手。比照上面祢衡自己书写名刺的事例,再考虑到朱然为人的谦虚低调和尊重对方,这些名刺和版谒上文字的书写,极有可能是他亲力亲为。换句话说,这些文字,应当是朱然本人生前的亲笔。如果真的是这样,这笔遗产更是他朱大帅对后世的亲手馈赠,就更是非常珍贵的镇馆之宝了。
在朱然墓中,出土数量最多的是漆器。这些漆器不仅制作工艺令人赞叹,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这些漆器来自何方?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欣赏的精品呢?
三国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蜀郡,是精品漆器的制造中心。漆器和丝锦,是蜀汉两大拳头外贸产品。朱然墓的漆器上就有“蜀郡作牢”字样,可以确认为蜀郡的产品。前面说到,朱然曾经在江陵镇守长达三十年。不仅在地理上接近蜀汉,而且在时间上,除了前面三年孙刘两家处于交战状态之外,从第四年诸葛亮开始辅佐刘禅起,两国就重新变成盟国,友好往来不断。因此,朱然完全有充分的条件,得到来自蜀郡的漆器。
先欣赏一件漆盒的盒盖。盒盖呈椭圆形,长约十五厘米,宽约九厘米,高七厘米。隆起的顶部中央,镶嵌一块方形铁片,铁片的两侧和中央,横刻三道细缝。这漆盒究竟是什么器物呢?
考虑到朱然的军队主帅身份,这应当是当时军事机密文件的传送盒,也就是三国版的密码箱。使用程序应当是五步:1使用丝绢或纸张书写机密文件,折叠之后放进漆盒,再盖上盒盖;2在铁片的位置,用细绳横向依次紧紧缠绕盒身,形成一排细绳的平面。3与三条细缝对应位置的细绳,要借助类似于针的工具,横向穿过细缝,从而使得整个绳圈完全固定,绝不会从盒身上滑脱出去。4将细绳打上死结,剪去多余部分,再用黏性很强的封泥,平铺在铁片上,压紧压平后,加盖印章进行密封。5等封泥干硬之后,即可派专人送出。如果途中有人想要偷看盒子里面的机密文件,必须破坏封泥或者细绳,一旦破坏就不可复原,所以必定会被发现。因此,三国版密码箱的构造虽然很简单,设计却极为巧妙,保密功能堪称一流。图3是笔者亲手制作的示意模型,读者诸君可以参看。
图3漆盒模型图
前面讲陆逊之死时就提到,诸葛亮与孙吴重新建立联盟后,镇守上游荆州的陆逊,成为孙权与蜀汉的联系纽带。孙权给对方的公文,中途要给陆逊过目,陆逊可以自行修改,然后再用孙权留给他的大印,重新加封后送出。孙权的公文,正是用这样的漆盒传送,所以陆逊打开看了再放进去之后,才会用孙权本人的印章在外面重新加封。
说到印章,现今三国影视画面上出现的官印,几乎有人头那样大,完全不对。究竟当时印章的尺寸有多大?“三国探客”告诉你。
当时的官方印章,由中央专门机构统一制作,规格是见方一寸,习称“方寸印”。当时的一寸,是二点四厘米,大约是成人食指一个指节的长度。至于官印的材质,以及系在印纽上绶带的颜色,也因官阶的高低而不同。顶级高官金印紫绶;次高级官员银印青绶;中级官员铜印黑绶;低级官员铜印黄绶。不仅官印是如此,就连皇帝、亲王的玺印,尺寸也是如此,故有“方寸玺”之称。孙坚攻入洛阳得到西汉高祖传下来的“传国玺”,其大小是“方圜四寸”,这明确记载于《三国志》卷四十六《孙坚传》裴松之注引《吴书》。所谓“方圜四寸”,即方形的圆周共计四寸,正好每边一寸。1981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出土的东汉初广陵王金玺,正方形边长二点三厘米,正是东汉初期的一寸。至于三国的私人印章,尺寸比官印还要小一点。2010年5月河南省孟津县出土的曹魏大将曹休私印,正方形边长就只有两厘米。
再欣赏一件敞口漆盘:上部口径十四厘米,底部口径六点八厘米,高度一点八厘米。值得注意的是盘底中央的彩绘:两名五六岁的儿童,将衣衫缠在腰间,各自手持木棍,正在比试武功的高低。右边那位向左跨步,双手举棍出击;左边那位一面向左撤步避让,一面举棍伺机还击,全都是像模像样的练家子。前面讲吕蒙时说过,孙吴的军队,与领兵将领有强烈的依附关系;家属也在驻地一起生活,儿孙是军队兵员的主要补充。这件漆盘的图景,应当就是朱然军营中将士后代真实生活的写照。三国时代,不仅武功从娃娃就开始抓起,而且就连“武艺”这个词汇,也最早出现在三国的史书中。陈寿评价曹操的儿子曹彰,“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这见于《三国志》卷十九《曹彰传》。刘备的养子刘封,“有武艺,气力过人”,这见于《三国志》卷四十《刘封传》。“袁敏有武艺”,这见于《三国志》卷十一《袁涣传》。就连女性,比如孙权的老妹,也是“才捷刚猛,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这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七《法正传》。三国啊三国,真是一个充满尚武精神的时代啊!
最后欣赏漆尺。根据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的陈列说明,是用木胎打底,再涂腻子油漆,长度为二十四厘米。三国的一尺,以往大多认为相当于二十三厘米,那是因为没有实物,只好书面折算出来的近似值。现在有了朱然本人给出的实物证据,准确数值从此可以确定为二十四厘米。没有实物,刘备七尺五寸的身高,只相当于一米七二,那很平常,完全不值得在史书中写上一笔;有了实物,刘备的身高一下子提高到了一米八零,在营养远不及当今的三国时代,着实是引人注目的大个儿了!
笔者最近一次到安徽省马鞍山市考察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是在2012年的10月,笔者同时还考察了该市的采石矶名胜区。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就是孙策攻取江东时的登陆渡口。俯瞰长江,波涛东去;回首三国,浮想联翩。想当年孙策挥兵数千在此渡江,打拼孙吴基业,才不过二十一虚岁,年轻得被人称为“孙郎”。为何会“自古英雄出少年”呢?主要原因之一,是古人尚武,特别是在三国时代,从娃娃就抓起,朱然墓中出土的漆盘彩绘就是明证。尚武,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能够强健精神。精神和体魄都强健的下一代,就是少年英雄的后备军。难怪当时会出现名将辈出的闪亮图景,因为有充足的后备军啊!如果当今我们的中华民族,也拥有雄厚的少年英雄后备军,再嚣张的恶邻也不敢小觑我们,对不对?看来尚武还是不尚武,能不能从娃娃就开始抓尚武,可以算得上关乎民族兴衰的大事了。这正是:
尚武优良传统在,发扬光大待何时?
关于朱然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孙吴主帅型名将的第五名,陆逊的儿子陆抗。
主帅型名将第五名——陆抗
他是全力支撑国家危难局面的栋梁,因为有他在,北面的强敌西晋不敢对孙吴动兵;因为他去世,几年后孙吴就被西晋大军灭亡;他四个儿子全都成器,老大和老二为国尽忠,牺牲在疆场,老三和老四则是西晋文坛的兄弟双星,留名于青史……
将门虎子
本节要说的这位名将,他父亲是孙吴中期的军界首脑,本人则继承父业,成为孙吴后期的杰出主帅;他是全力支撑国家危难局面的栋梁,在上游荆州镇守整整十五年;因为有他在,北面的强敌西晋不敢对孙吴动兵;因为他去世,几年后孙吴就被西晋大军灭亡;他四个儿子全都成器,老大和老二为国尽忠,牺牲在疆场,老三和老四则是西晋文坛的兄弟双星,留名青史。他,就是陆逊的儿子陆抗。陆抗究竟是怎么从高门公子哥,成长为三国名将的呢?他是靠吃父亲的老本,还是凭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呢?
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氏,是陆逊的次子。因为大哥陆延早死,所以赤乌八年(245)其父陆逊去世的时候,刚刚才满二十岁的他,就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并且经受了一场突然的严峻考验。考验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上一节讲过,陆逊是在孙权的有意打击之下,悲愤含冤而死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的。陆逊死后,陆抗护送父亲的遗体,准备回下游江东的故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安葬。途中经过京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时,他顾全大局,特地去向皇帝孙权谢恩。孙权刚刚逼死了他的父亲,他去向孙权谢什么恩呢?原来,陆逊死的时候,他手下长期追随的亲兵,还有五千人马。前面讲过,孙吴实行了一种特殊的军队制度,后世学者称为“领兵制”。领兵将领与他部下之间,具有强烈的依附关系:部下长期跟随将领,部下的妻室儿女家属长期随军驻防,子弟成年后也继续在这支军队当兵。为了暂时安抚这支长期依附陆逊的部队,防止出现动乱,孙权便任命陆抗为建武校尉,作为这支部队的首领。陆抗去谢恩,就是谢这个职务的恩。
但是陆抗一到京城,就被孙权下令软禁在规定的地方,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问题,而且不准与外界来往,等于是被双规了。他才二十岁,此前没有介入政治,也没有违法乱纪,为何会遭到如此对待呢?原因是孙权还想在他身上,继续清查他父亲陆逊的问题。于是,孙权又从皇宫中派出特使,拿出当初一个名叫杨竺的告密者告发陆逊的二十条罪状,一条又一条地追根究底,要陆抗如实回答。《三国志》卷五十八《陆抗传》记载是“送葬东还,诣都谢恩,孙权以杨竺所白二十事问抗,禁绝宾客,中使临诘”。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如果碰上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早吓得尿裤子了。而陆抗的表现如何呢?两个字:淡定。他一条一条地回答,而且回答得比当初他父亲还冷静,还清晰,还更有说服力。孙权本来以为,当初在陆逊那里没有追问出什么罪过的问题,在陆抗这里,总会挖出一点纰漏或差错来,却没有想到竟然问出这样的结果。一点没有抓到小辫子的孙权,反应究竟如何呢?《陆抗传》上的描述,说是“权意渐解”,即孙权的心结逐渐消解了。其实,孙权恐怕还有相当大的尴尬,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第二年,也就是赤乌九年(246),陆抗晋升为立节中郎将。当时军官的名称,按等级的高低,大体分为将军、中郎将、校尉和都尉几大类。每一类的前面,又冠以不同的形容词。陆抗从建武校尉,变成立节中郎将,属于提升。所谓“立节”,即建立节操,从这一官职的命名看,孙权是有深意的,他希望陆抗建立节操,实际上就是要陆抗放下父亲被逼死的恩怨,继续效忠自己。在陆抗这一方面,他的家族是深深扎根在江东的土著,而且一直是名门大族,脱离不了江东。既然脱离不了江东,从整个家族和自己的发展前途考虑,除了继续为孙吴政权效力,没有其他的选择。因此,他带领手下兵马,前往新的江防要塞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驻守,以便将武昌的大营腾出来,交给新来的长官诸葛恪。而陆抗的节操究竟如何,从驻地交换的行动中就能清晰地展现出来。
新来的诸葛恪,是诸葛亮大哥诸葛瑾的长子,新生代将领中最受孙权青睐的风头人物。他人很聪慧,特别是玩脑筋急转弯,反应极快。《三国志》卷六十四《诸葛恪传》中记载,孙权大宴群臣,酒酣耳热之际,令人牵进一头驴,驴头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诸葛子瑜”四个字,众人一见,不禁大笑。原来,诸葛瑾字子瑜,他是长条脸,很像驴。好开玩笑的孙权,就拿忠厚的他来取乐。在座的诸葛恪,立刻拿笔上前,加上“之驴”二字,变成“诸葛子瑜之驴”了。众人莫不佩服,孙权马上把驴赏给诸葛恪。但是他又骄傲自满,当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