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们要说的这第一件小事,便是发生在司马睿身上。
“三叔(司马繇)因为一句话就被司马颖给杀了……”时年二十九岁的司马睿吓得坐立不安。
不行,待在邺城早晚会步三叔后尘,必须得逃出去!
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司马睿在侍从宋典的陪同下悄悄潜逃出邺城,踏着泥泞往洛阳而去。他为什么要去洛阳?这是因为他的母亲夏侯光姬仍身陷于此,他急于把母亲接出来一起回琅邪藩国。
心急如焚的司马睿骑马一路狂奔,侍从宋典被远远甩到了身后。等他来到黄河北岸的重要关隘——河阳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已是孑然一身。
“宋典真够磨蹭!”司马睿低声嘀咕着,往关门处走去。
“站住!”守关军吏横戟拦住了司马睿,“奉皇太弟之命,任何官员不得出关!”
糟糕!早知道应该假扮成平民。司马睿这才意识到自己穿的衣服太好了。
在这危急关头,侍从宋典从后面追了上来。他瞧见窘迫的司马睿,立刻猜到是怎么回事。
宋典急中生智,故作镇静,骑着马慢悠悠来到司马睿身旁。接着,他像对待下人一样拿马鞭戳了戳司马睿,嘲弄道:“官府禁止权贵通行,没想到你这个舍长(管客栈的低级官吏)也算权贵啦!”言罢,开怀大笑。
守关军吏听对方只是个舍长,遂不再盘查。
司马睿在宋典的帮助下穿过河阳,南渡黄河,来到被张方控制的洛阳,成功救出了母亲夏侯光姬,随后火速逃到自己的藩国——位于东部的徐州琅邪郡。
司马睿在后面还会有很多故事。这里,我们暂且先把他放下,再来看看另一个逃离邺城的重要人物。
逃出邺城:匈奴王
要讲述下面这个人,我们必须要把时间线往前倒很久很久。
距晋朝建国四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匈奴,却被栾提冒顿(栾提是姓,冒顿是名)单于(匈奴部落首领的称呼)打得惨败。刘邦迫不得已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一位皇室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结为兄弟。从此,冒顿的子孙世代多改姓刘。公元48年,匈奴内部分裂成北匈奴与南匈奴。北匈奴在南匈奴和汉朝廷的轮番攻击下不断西迁,后来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南匈奴则依附汉朝,定居河套地区(黄河“几”字弯流域)。到了东汉黄巾党起义时,南匈奴羌渠单于的儿子于夫罗率领一支匈奴兵增援汉朝廷,恰逢南匈奴发生政变,羌渠单于被刺杀,于夫罗留在中原,最终归顺了曹操。曹操为进一步分化匈奴,又将南匈划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并任命于夫罗的儿子刘豹为左部帅,其余四部也都由刘姓匈奴贵族担任,一举终结了匈奴单于王朝。
左部帅刘豹从此定居山西太原郡。
正始末年,公元249年,太原郡刘豹的府邸洋溢着一片欢庆气氛,刘豹喜得贵子。也就是这一年,魏朝权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将曹爽一党尽数诛灭。司马懿当然想不到,这个刚呱呱坠地的婴儿未来会给他的子孙带来何等严重的影响。
刘豹为儿子取名刘渊。刘渊打小接受汉族文化熏陶,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和《孙吴兵法》,在武学方面的造诣也相当出众。另外,这支定居太原的匈奴刘氏家族与同郡的王家——太原王氏来往甚密,刘渊母丧期间,王昶(魏朝名将)派人前去吊唁,王浑、王济父子跟刘渊更是交情笃深。
刘渊二十五岁时以匈奴人质的身份迁居洛阳。晋朝初年,王浑多次跟司马炎举荐刘渊为官,王济甚至提议让刘渊担任东南方面军事统帅对抗吴国。
孔恂(“恂恂济济”之一)和杨珧(“三杨”中的老二)则持不同意见,二人警告司马炎说:“刘渊才略出众不假,但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臣担心的不是他没法平定吴国,而是他平定了吴国后不会乖乖地回来。”
司马炎这才打消了让刘渊当藩镇的念头。顺便提一句,正因为此,司马炎驳了王浑、王济的面子,自然要好生安抚,便让王浑担任豫州都督,为最终扫平吴国奠定了基础。
秦州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叛乱时,李憙(曾弹劾过裴秀和山涛私占官田)提议让刘渊率军讨伐。李憙是上党人,上党郡紧邻平原郡,同属于并州,是故李憙跟刘渊也有同乡情谊。
孔恂再度反对:“刘渊斩杀秃发树机能的那天,将是秦州真正大乱的开始。蛟龙得云雨,不再是池中之物!”
司马炎再度弃用刘渊。
刘渊的处境并非不得志那么简单,杀身之祸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他。
司马攸曾对司马炎说:“不杀刘渊,并州怕是永无宁日。”
王浑想保住自己的朋友,苦劝司马炎:“刘渊是宽厚之人,臣可以担保。况且朝廷号称以诚信对待匈奴,怎能以莫须有的猜忌杀戮匈奴人质?”
刘渊的性命因王浑得以保全。
公元279年,刘豹死后,刘渊继任匈奴左部帅。到公元290年司马衷继位,杨骏疯狂赐官授爵,居然任命刘渊为五部大都督,由此,五部匈奴再度合而为一,全部归属刘渊麾下,曹操煞费苦心分裂匈奴的举措宣告终结。不过,毕竟匈奴人分裂了半个多世纪,刘渊统一匈奴的大业进展得并不太顺利,没多久,因匈奴人叛逃的事屡有发生,刘渊被罢免。此后不久,刘渊接受司马颖的笼络,居住在邺城。
我虽生在汉地,长在汉地,身体里却流淌着匈奴人的血。终有一天,我要重振匈奴声威!多年来,刘渊从没忘记过自己的誓言。
再说司马颖虽然在荡阴打了大胜仗,又挟持着皇帝,但他处境着实不妙。眼下,他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在冀州西边,是身兼并州刺史与并州都督,独揽并州军政大权的司马腾,司马腾正是司马颖政敌司马越的胞弟。在冀州北边,则是幽州都督王浚(王昶侄孙,“文籍先生”王沈的儿子,太原王氏成员),早在司马伦篡位时代,王浚暗中支持司马伦,由此跟勤王联军北线统帅司马颖结下了梁子。
这个时候,司马腾和王浚已经公然举起讨伐司马颖的旗帜了。
刘渊抓住机遇,对司马颖言道:“司马腾和王浚有十余万大军,恐非邺城所能抵挡。”
司马颖说:“我想护送皇帝回洛阳,暂且避其锋芒,然后再昭示天下,讨伐叛逆。”
刘渊又说:“殿下此言不妥。您是武皇帝(司马炎)之子,于皇室有殊勋,威望遍布四海,天下人谁不愿为您赴汤蹈火?王浚和司马腾的声望根本没法跟您比。如果您放弃大好优势离开邺城,就等于向敌人示弱,即便到达洛阳,权威也荡然无存,到时候怕是没人再听您的了……”
司马颖不住点头。刘渊的话看似有道理,但实则是把司马颖引入了一个陷阱。接下来,刘渊说出了他这番引言的重点。
“下臣想去说服五部匈奴协助殿下。幽州和并州的兵力不及五部匈奴,您安心镇守邺城,臣不日将率五部匈奴为您斩杀司马腾和王浚!”
司马颖动心了。
“好!我任命你为北单于!即刻出城,去召集五部匈奴的人马来帮我!”
刘渊终于出了邺城。什么北单于……匈奴人的尊号,不是由汉人来封的!刘渊怀着满腔热血奔赴并州左国城(今山西省方山县)。随后,他被族人推举为大单于,短短二十天内便纠合了五万匈奴军。
没多久,幽州都督王浚和并州都督司马腾果然发兵讨伐司马颖。刘渊象征性地派出五千匈奴军声援司马颖。这支匈奴军队只是远远地看热闹,坐观司马颖被王浚和司马腾打得节节败退,便退回左国城,不再管司马颖了。
王浚向邺城步步逼近,卢志劝司马颖逃跑。
“邺城尚有一万五千士卒,带着这些兵去洛阳,还能重整旗鼓。”
但司马颖的母亲程太妃不想走。司马颖也犹犹豫豫。卢志只好再去劝程太妃。好不容易把程太妃劝动了,一万五千士卒早逃得踪影全无了。卢志最后勉强凑了几十名骑兵,带着皇帝司马衷、成都王司马颖以及众多朝臣逃向洛阳。王浚攻破邺城后,纵容部下鲜卑士卒奸淫掳掠,屠杀了八千平民后返回幽州。
刘渊闻听司马颖撤离邺城,虚情假意地说道:“不听我良言,自投死路,真是个庸才!但我与他有约在先,不能不救他。”
刘渊的叔祖刘宣言道:“晋人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我们,今天他们骨肉相残,是上天为复兴匈奴抛弃他们。鲜卑人和我们一样都属于少数民族,我们该去帮他们推倒晋朝,怎么能阻挡他们帮助仇敌呢?”
无论是刘渊还是刘宣,都深受汉族文化熏陶,刘宣更是经学名家,他们从汉族文化中吸纳了令人咂舌的厚黑学。二人合力演了一出戏,一方面凸显刘渊重道义,另一方面则激起匈奴人反抗晋朝的意愿。
听了刘宣一席话,刘渊佯装醒悟:“说得对!我们有十余万兵力,要想踏平晋朝易如反掌。大业若成,我可以做汉高祖,即便最差的情况也可做个曹操!遥想汉朝统治天下四百余年,恩泽深入人心,所以,刘备仅凭巴蜀之地就敢跟曹操争锋。我本是汉朝刘氏的外甥,我们的祖先又跟汉高祖誓同兄弟,常言说,兄终弟及,我提议国号称‘汉’,尊奉后主刘禅,以让天下归心。”
公元304年底,刘渊自称汉王,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立... -->>
我们要说的这第一件小事,便是发生在司马睿身上。
“三叔(司马繇)因为一句话就被司马颖给杀了……”时年二十九岁的司马睿吓得坐立不安。
不行,待在邺城早晚会步三叔后尘,必须得逃出去!
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司马睿在侍从宋典的陪同下悄悄潜逃出邺城,踏着泥泞往洛阳而去。他为什么要去洛阳?这是因为他的母亲夏侯光姬仍身陷于此,他急于把母亲接出来一起回琅邪藩国。
心急如焚的司马睿骑马一路狂奔,侍从宋典被远远甩到了身后。等他来到黄河北岸的重要关隘——河阳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已是孑然一身。
“宋典真够磨蹭!”司马睿低声嘀咕着,往关门处走去。
“站住!”守关军吏横戟拦住了司马睿,“奉皇太弟之命,任何官员不得出关!”
糟糕!早知道应该假扮成平民。司马睿这才意识到自己穿的衣服太好了。
在这危急关头,侍从宋典从后面追了上来。他瞧见窘迫的司马睿,立刻猜到是怎么回事。
宋典急中生智,故作镇静,骑着马慢悠悠来到司马睿身旁。接着,他像对待下人一样拿马鞭戳了戳司马睿,嘲弄道:“官府禁止权贵通行,没想到你这个舍长(管客栈的低级官吏)也算权贵啦!”言罢,开怀大笑。
守关军吏听对方只是个舍长,遂不再盘查。
司马睿在宋典的帮助下穿过河阳,南渡黄河,来到被张方控制的洛阳,成功救出了母亲夏侯光姬,随后火速逃到自己的藩国——位于东部的徐州琅邪郡。
司马睿在后面还会有很多故事。这里,我们暂且先把他放下,再来看看另一个逃离邺城的重要人物。
逃出邺城:匈奴王
要讲述下面这个人,我们必须要把时间线往前倒很久很久。
距晋朝建国四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匈奴,却被栾提冒顿(栾提是姓,冒顿是名)单于(匈奴部落首领的称呼)打得惨败。刘邦迫不得已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一位皇室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并与冒顿结为兄弟。从此,冒顿的子孙世代多改姓刘。公元48年,匈奴内部分裂成北匈奴与南匈奴。北匈奴在南匈奴和汉朝廷的轮番攻击下不断西迁,后来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南匈奴则依附汉朝,定居河套地区(黄河“几”字弯流域)。到了东汉黄巾党起义时,南匈奴羌渠单于的儿子于夫罗率领一支匈奴兵增援汉朝廷,恰逢南匈奴发生政变,羌渠单于被刺杀,于夫罗留在中原,最终归顺了曹操。曹操为进一步分化匈奴,又将南匈划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并任命于夫罗的儿子刘豹为左部帅,其余四部也都由刘姓匈奴贵族担任,一举终结了匈奴单于王朝。
左部帅刘豹从此定居山西太原郡。
正始末年,公元249年,太原郡刘豹的府邸洋溢着一片欢庆气氛,刘豹喜得贵子。也就是这一年,魏朝权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将曹爽一党尽数诛灭。司马懿当然想不到,这个刚呱呱坠地的婴儿未来会给他的子孙带来何等严重的影响。
刘豹为儿子取名刘渊。刘渊打小接受汉族文化熏陶,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和《孙吴兵法》,在武学方面的造诣也相当出众。另外,这支定居太原的匈奴刘氏家族与同郡的王家——太原王氏来往甚密,刘渊母丧期间,王昶(魏朝名将)派人前去吊唁,王浑、王济父子跟刘渊更是交情笃深。
刘渊二十五岁时以匈奴人质的身份迁居洛阳。晋朝初年,王浑多次跟司马炎举荐刘渊为官,王济甚至提议让刘渊担任东南方面军事统帅对抗吴国。
孔恂(“恂恂济济”之一)和杨珧(“三杨”中的老二)则持不同意见,二人警告司马炎说:“刘渊才略出众不假,但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臣担心的不是他没法平定吴国,而是他平定了吴国后不会乖乖地回来。”
司马炎这才打消了让刘渊当藩镇的念头。顺便提一句,正因为此,司马炎驳了王浑、王济的面子,自然要好生安抚,便让王浑担任豫州都督,为最终扫平吴国奠定了基础。
秦州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叛乱时,李憙(曾弹劾过裴秀和山涛私占官田)提议让刘渊率军讨伐。李憙是上党人,上党郡紧邻平原郡,同属于并州,是故李憙跟刘渊也有同乡情谊。
孔恂再度反对:“刘渊斩杀秃发树机能的那天,将是秦州真正大乱的开始。蛟龙得云雨,不再是池中之物!”
司马炎再度弃用刘渊。
刘渊的处境并非不得志那么简单,杀身之祸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他。
司马攸曾对司马炎说:“不杀刘渊,并州怕是永无宁日。”
王浑想保住自己的朋友,苦劝司马炎:“刘渊是宽厚之人,臣可以担保。况且朝廷号称以诚信对待匈奴,怎能以莫须有的猜忌杀戮匈奴人质?”
刘渊的性命因王浑得以保全。
公元279年,刘豹死后,刘渊继任匈奴左部帅。到公元290年司马衷继位,杨骏疯狂赐官授爵,居然任命刘渊为五部大都督,由此,五部匈奴再度合而为一,全部归属刘渊麾下,曹操煞费苦心分裂匈奴的举措宣告终结。不过,毕竟匈奴人分裂了半个多世纪,刘渊统一匈奴的大业进展得并不太顺利,没多久,因匈奴人叛逃的事屡有发生,刘渊被罢免。此后不久,刘渊接受司马颖的笼络,居住在邺城。
我虽生在汉地,长在汉地,身体里却流淌着匈奴人的血。终有一天,我要重振匈奴声威!多年来,刘渊从没忘记过自己的誓言。
再说司马颖虽然在荡阴打了大胜仗,又挟持着皇帝,但他处境着实不妙。眼下,他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在冀州西边,是身兼并州刺史与并州都督,独揽并州军政大权的司马腾,司马腾正是司马颖政敌司马越的胞弟。在冀州北边,则是幽州都督王浚(王昶侄孙,“文籍先生”王沈的儿子,太原王氏成员),早在司马伦篡位时代,王浚暗中支持司马伦,由此跟勤王联军北线统帅司马颖结下了梁子。
这个时候,司马腾和王浚已经公然举起讨伐司马颖的旗帜了。
刘渊抓住机遇,对司马颖言道:“司马腾和王浚有十余万大军,恐非邺城所能抵挡。”
司马颖说:“我想护送皇帝回洛阳,暂且避其锋芒,然后再昭示天下,讨伐叛逆。”
刘渊又说:“殿下此言不妥。您是武皇帝(司马炎)之子,于皇室有殊勋,威望遍布四海,天下人谁不愿为您赴汤蹈火?王浚和司马腾的声望根本没法跟您比。如果您放弃大好优势离开邺城,就等于向敌人示弱,即便到达洛阳,权威也荡然无存,到时候怕是没人再听您的了……”
司马颖不住点头。刘渊的话看似有道理,但实则是把司马颖引入了一个陷阱。接下来,刘渊说出了他这番引言的重点。
“下臣想去说服五部匈奴协助殿下。幽州和并州的兵力不及五部匈奴,您安心镇守邺城,臣不日将率五部匈奴为您斩杀司马腾和王浚!”
司马颖动心了。
“好!我任命你为北单于!即刻出城,去召集五部匈奴的人马来帮我!”
刘渊终于出了邺城。什么北单于……匈奴人的尊号,不是由汉人来封的!刘渊怀着满腔热血奔赴并州左国城(今山西省方山县)。随后,他被族人推举为大单于,短短二十天内便纠合了五万匈奴军。
没多久,幽州都督王浚和并州都督司马腾果然发兵讨伐司马颖。刘渊象征性地派出五千匈奴军声援司马颖。这支匈奴军队只是远远地看热闹,坐观司马颖被王浚和司马腾打得节节败退,便退回左国城,不再管司马颖了。
王浚向邺城步步逼近,卢志劝司马颖逃跑。
“邺城尚有一万五千士卒,带着这些兵去洛阳,还能重整旗鼓。”
但司马颖的母亲程太妃不想走。司马颖也犹犹豫豫。卢志只好再去劝程太妃。好不容易把程太妃劝动了,一万五千士卒早逃得踪影全无了。卢志最后勉强凑了几十名骑兵,带着皇帝司马衷、成都王司马颖以及众多朝臣逃向洛阳。王浚攻破邺城后,纵容部下鲜卑士卒奸淫掳掠,屠杀了八千平民后返回幽州。
刘渊闻听司马颖撤离邺城,虚情假意地说道:“不听我良言,自投死路,真是个庸才!但我与他有约在先,不能不救他。”
刘渊的叔祖刘宣言道:“晋人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我们,今天他们骨肉相残,是上天为复兴匈奴抛弃他们。鲜卑人和我们一样都属于少数民族,我们该去帮他们推倒晋朝,怎么能阻挡他们帮助仇敌呢?”
无论是刘渊还是刘宣,都深受汉族文化熏陶,刘宣更是经学名家,他们从汉族文化中吸纳了令人咂舌的厚黑学。二人合力演了一出戏,一方面凸显刘渊重道义,另一方面则激起匈奴人反抗晋朝的意愿。
听了刘宣一席话,刘渊佯装醒悟:“说得对!我们有十余万兵力,要想踏平晋朝易如反掌。大业若成,我可以做汉高祖,即便最差的情况也可做个曹操!遥想汉朝统治天下四百余年,恩泽深入人心,所以,刘备仅凭巴蜀之地就敢跟曹操争锋。我本是汉朝刘氏的外甥,我们的祖先又跟汉高祖誓同兄弟,常言说,兄终弟及,我提议国号称‘汉’,尊奉后主刘禅,以让天下归心。”
公元304年底,刘渊自称汉王,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