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赤脚走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备推着斗车回家去。至于鱼饲料接下来的调配和挤压成型和烘干工作等明天再来做。
回去之前,他围着鱼塘转了一圈,看看有没有异常,比如是否有死鱼出现,岸边有没有老鼠钻洞,还有看看增氧机是否在工作等等。
这鱼塘是建在一条小山谷中的,堤坝下方一百米是县级公路,从公路到这堤坝上有一条临时修的简易公路,够一辆车通行。堤坝高度十三米,上底宽15米,下底宽10米。堤坝很小,到了堤坝上向里边山谷看去,却有十多亩的面积。当初玉如义只是想建一个五米高的堤坝,那时设想的只是弄个二三亩大小的塘就够了,后来等那怀仁来一看,建议他们要建就高点建,提高八米就可以拥有十多亩的大小的鱼塘,比起二亩鱼塘的产出量要大多了。于是就把计划改成堤高13米。结果是家里债台高筑,到现在还欠着五叔家的钱呢。
鱼塘两边都有小道可供人行走,都已经太阳在山后边去了,但这鱼塘里还有小鱼在跃出水面发出轻啵。不过这不是玉如义家养的那种鱼,是本来就在这条山沟里小水凼里的一种小鱼,最大的能长到二两左右,母的腹部纯白色,背部青绿色,公的鱼翅带红色,腹部也有红带紫的条纹。本地对这种鱼的叫法很是形象,分别称”白婆子和红翅膀“,外地人称这种鱼叫什么马口鱼还是什么的。这种鱼平时浮游于水面,见岸边或者有物体在动,它们会猛地一闪动来躲避感知到的所谓危险。这种鱼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比如太浑的水不能存活,氧气浓度太低不能存活,遇毒是最先死亡的一批,作为水质监测员是再好不过的。这种鱼虽然缺点很明显,但优势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就是繁殖速度很快,一年中从农历四月到农历八月每个月都有繁殖,故以前也有人叫它们”月月季“的。哪怕是后来经过二十年的电鱼机的疯狂电击下,其它鱼类和一些鱼类可食用的虫虾及微生物近乎于灭绝,溪沟里食物严重匮乏,但还能在水凼里见到它们努力的摆动着纤细的身体顽强的活着。
从坝堤向里走二十来米远,里面豁然开阔,这个渐渐变宽的塘肚长约120米,最宽处60米。两边的山林地是玉如义自己家跟叔伯家的。鱼塘下面水淹的这一片是种苞谷之类的旱地,玉如义家有将近八亩,大伯家有一亩多,五叔家有差不多一亩。后来建了鱼塘,把大伯跟五叔的地给淹了,大伯跟五叔说到时候养鱼了给点鱼就行,没鱼就不作话说了。
鱼虽然说是水产,不需要怎么管理,但真要养起来需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夏季防洪,秋冬季防旱,平时除了防人来偷捕外还要防水老鼠、野鸭、蛇等灾害造成减产。其它霉菌引起的肤霉病啊,乌头瘟啊,疖虫病啊,红细线虫病啊,竖鳞病啊,最不济还来个烂肠瘟之类的,只要是鱼塘卫生没有搞好,有一点疏忽就会有减产的可能。所以每天早晚巡塘是必不可少的。
塘巡得多了,问题也就容易发现,及时处理,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再说这鱼塘也不大,绕塘一周也就将近三百米,边走边看,半个小时就可以巡完。当然巡塘也不光是只看一下有没有死鱼和病害,比如早上八点多要在投喂点投点食料,下午三四点也去投喂点撒点食看看。
说实话,看着投下去的食物被一阵阵浪花淹没,看着一张张黑白相间的鱼嘴组成的一幅争食图,心里高兴,但同时也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看着它们的争抢,好像是看到了一些美好被它们撕碎吞噬一般。高兴的是看着它们喁喁求食,似是对主人的索求,食不裹腹,饥肠漉辘,下一秒不给就是对不起它们那期待的小眼神;又似是在玩团体表演,伴随着水被搅动出来的哗然轻响,舞姿婀娜曼妙,声音美妙而动听。
到鱼塘最里头,石壁上方伸出一根水管,水管下拉到十米外的塘里,然后是水上喷到二十厘米高的一块圆盘上,然后水从圆盘边沿散落下来。当初制作这个的时候,玉如义说是利用水的分散落下达到增氧的效果。是不是真的增氧,不知道上,但水散落下来发出的声音倒是蛮好听的,似是有一个无聊的人在玩水。
巡完一圈,推着斗车回家去了。走在回家的路上,黄昏的风是轻柔且清凉的,打在脸上,吹在耳边,哈着凉意,感觉不到它的恶意,只觉得这晚风是很爱自己的,似在问”小义,累吗,小义,热吗,小义我好看吗,小义你为什么不说话,小义,你的脸咋这么黑呀,小义,我给你扇扇风吧驱赶一下热浪吧……没完没了的絮叨着。
黄昏的长沟村是那么的宁静,远处的山本是一动不动的,但在玉如义的行走中,它们也跟着节奏动了起来,似是在说义,我青山也陪你走一程,送你回家。黄昏催人归,也催其他生灵归,林地里如果不是有一些还在叫同伴的鸟偶尔叫那么一声,还以为只是一片没有生命的坡地呢。公路外边一条小溪弯弯绕绕的向西而去,溪水在一个又一个石坎上翻过,发出啦啦潺潺的欢快歌声,似是在奔赴大好前程似的欢呼雀跃着。
此时,山边和公路边稀稀拉拉点缀着一些木房子,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大部分是已经全屋安装木壁了的,个别人家不知是忙还是什么原因只安装了上下一间木壁用于生活居住,其它几间还是只见柱子在那里寂寞而孤独的承载着屋顶上那几千上万片的青瓦。
有些收工比较晚的大叔大伯这个时候正在田埂上地头收拾东西准备往家赶。就刚才在一棵四个人合抱的大野梨树下遇到西下边的一位家族大爷,错身而过时,互相招呼一声,似是表示今天在路上遇到的不是魂魄而是人,听见大爷爷一脸皱纹眉眼带笑的问“小义,忙到这里候才因去啊,真是好孩子”
自然玉如义要回一声“嗯,刚去鱼塘有点晚。爷,这么晚才收工啊,高坡那地的杂草还没除完吗”。
大爷爷也只是“嗯,明天还要一天就差不多了”,脚步不停往家赶去。
备推着斗车回家去。至于鱼饲料接下来的调配和挤压成型和烘干工作等明天再来做。
回去之前,他围着鱼塘转了一圈,看看有没有异常,比如是否有死鱼出现,岸边有没有老鼠钻洞,还有看看增氧机是否在工作等等。
这鱼塘是建在一条小山谷中的,堤坝下方一百米是县级公路,从公路到这堤坝上有一条临时修的简易公路,够一辆车通行。堤坝高度十三米,上底宽15米,下底宽10米。堤坝很小,到了堤坝上向里边山谷看去,却有十多亩的面积。当初玉如义只是想建一个五米高的堤坝,那时设想的只是弄个二三亩大小的塘就够了,后来等那怀仁来一看,建议他们要建就高点建,提高八米就可以拥有十多亩的大小的鱼塘,比起二亩鱼塘的产出量要大多了。于是就把计划改成堤高13米。结果是家里债台高筑,到现在还欠着五叔家的钱呢。
鱼塘两边都有小道可供人行走,都已经太阳在山后边去了,但这鱼塘里还有小鱼在跃出水面发出轻啵。不过这不是玉如义家养的那种鱼,是本来就在这条山沟里小水凼里的一种小鱼,最大的能长到二两左右,母的腹部纯白色,背部青绿色,公的鱼翅带红色,腹部也有红带紫的条纹。本地对这种鱼的叫法很是形象,分别称”白婆子和红翅膀“,外地人称这种鱼叫什么马口鱼还是什么的。这种鱼平时浮游于水面,见岸边或者有物体在动,它们会猛地一闪动来躲避感知到的所谓危险。这种鱼对水质要求比较高,比如太浑的水不能存活,氧气浓度太低不能存活,遇毒是最先死亡的一批,作为水质监测员是再好不过的。这种鱼虽然缺点很明显,但优势也是很明显的,比如它的最大的特点是就是繁殖速度很快,一年中从农历四月到农历八月每个月都有繁殖,故以前也有人叫它们”月月季“的。哪怕是后来经过二十年的电鱼机的疯狂电击下,其它鱼类和一些鱼类可食用的虫虾及微生物近乎于灭绝,溪沟里食物严重匮乏,但还能在水凼里见到它们努力的摆动着纤细的身体顽强的活着。
从坝堤向里走二十来米远,里面豁然开阔,这个渐渐变宽的塘肚长约120米,最宽处60米。两边的山林地是玉如义自己家跟叔伯家的。鱼塘下面水淹的这一片是种苞谷之类的旱地,玉如义家有将近八亩,大伯家有一亩多,五叔家有差不多一亩。后来建了鱼塘,把大伯跟五叔的地给淹了,大伯跟五叔说到时候养鱼了给点鱼就行,没鱼就不作话说了。
鱼虽然说是水产,不需要怎么管理,但真要养起来需要做的事情还是很多,夏季防洪,秋冬季防旱,平时除了防人来偷捕外还要防水老鼠、野鸭、蛇等灾害造成减产。其它霉菌引起的肤霉病啊,乌头瘟啊,疖虫病啊,红细线虫病啊,竖鳞病啊,最不济还来个烂肠瘟之类的,只要是鱼塘卫生没有搞好,有一点疏忽就会有减产的可能。所以每天早晚巡塘是必不可少的。
塘巡得多了,问题也就容易发现,及时处理,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再说这鱼塘也不大,绕塘一周也就将近三百米,边走边看,半个小时就可以巡完。当然巡塘也不光是只看一下有没有死鱼和病害,比如早上八点多要在投喂点投点食料,下午三四点也去投喂点撒点食看看。
说实话,看着投下去的食物被一阵阵浪花淹没,看着一张张黑白相间的鱼嘴组成的一幅争食图,心里高兴,但同时也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看着它们的争抢,好像是看到了一些美好被它们撕碎吞噬一般。高兴的是看着它们喁喁求食,似是对主人的索求,食不裹腹,饥肠漉辘,下一秒不给就是对不起它们那期待的小眼神;又似是在玩团体表演,伴随着水被搅动出来的哗然轻响,舞姿婀娜曼妙,声音美妙而动听。
到鱼塘最里头,石壁上方伸出一根水管,水管下拉到十米外的塘里,然后是水上喷到二十厘米高的一块圆盘上,然后水从圆盘边沿散落下来。当初制作这个的时候,玉如义说是利用水的分散落下达到增氧的效果。是不是真的增氧,不知道上,但水散落下来发出的声音倒是蛮好听的,似是有一个无聊的人在玩水。
巡完一圈,推着斗车回家去了。走在回家的路上,黄昏的风是轻柔且清凉的,打在脸上,吹在耳边,哈着凉意,感觉不到它的恶意,只觉得这晚风是很爱自己的,似在问”小义,累吗,小义,热吗,小义我好看吗,小义你为什么不说话,小义,你的脸咋这么黑呀,小义,我给你扇扇风吧驱赶一下热浪吧……没完没了的絮叨着。
黄昏的长沟村是那么的宁静,远处的山本是一动不动的,但在玉如义的行走中,它们也跟着节奏动了起来,似是在说义,我青山也陪你走一程,送你回家。黄昏催人归,也催其他生灵归,林地里如果不是有一些还在叫同伴的鸟偶尔叫那么一声,还以为只是一片没有生命的坡地呢。公路外边一条小溪弯弯绕绕的向西而去,溪水在一个又一个石坎上翻过,发出啦啦潺潺的欢快歌声,似是在奔赴大好前程似的欢呼雀跃着。
此时,山边和公路边稀稀拉拉点缀着一些木房子,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大部分是已经全屋安装木壁了的,个别人家不知是忙还是什么原因只安装了上下一间木壁用于生活居住,其它几间还是只见柱子在那里寂寞而孤独的承载着屋顶上那几千上万片的青瓦。
有些收工比较晚的大叔大伯这个时候正在田埂上地头收拾东西准备往家赶。就刚才在一棵四个人合抱的大野梨树下遇到西下边的一位家族大爷,错身而过时,互相招呼一声,似是表示今天在路上遇到的不是魂魄而是人,听见大爷爷一脸皱纹眉眼带笑的问“小义,忙到这里候才因去啊,真是好孩子”
自然玉如义要回一声“嗯,刚去鱼塘有点晚。爷,这么晚才收工啊,高坡那地的杂草还没除完吗”。
大爷爷也只是“嗯,明天还要一天就差不多了”,脚步不停往家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