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大国崛起1644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前线北伐之战打得火热,后方的政治斗争也在悄悄酝酿着。
李鸿飞这边,漕帮早已转型,并将重要的漕运业务,逐渐转交给朝廷,主力则悄然退往广东新安县。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从此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
之后明朝万历年间,又从广东省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即后世的香港。
从明朝开始,香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便成为了海路货物转运的集散地,从浙江,福建等地前往南洋的商船,基本都会在此停留,补充淡水物资。
加上其天然港口的优势,使得南洋各地,乃至于欧洲的远洋货船,都将香港作为了,进入华夏的第一站。
李鸿飞让司徒燕在这里立足,一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如果在此次权力争夺中失势,他也有一个落脚之地。
其二则是因为葡萄牙人。
澳门半岛有记载的大量华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倾覆之际。
当年几十万南宋军民从福建败退,乘船长驱到达澳门一带,有部分人便踏上了这片半岛汲取淡水、寻找食物,甚至有部分人,将这片荒凉地区,开辟成了藏身定居之所。
澳门半岛上名为“永福古社”的沙梨头土地庙,便相传邕建于南宋末年。
大约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门半岛上的望厦、濠镜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点了。
也是从这以后,澳门开始稍有人烟,但由于地方小,耕地缺,物产少,立足生活繁衍后代并不容易,所以直至16世纪中叶,即明世宗嘉靖年间(1557年),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门的居住权后,澳门才开始逐渐繁荣起来。
葡萄牙人在此居住,为的就是与明朝进行通商贸易,所以自从他们占据澳门后,便将此处经营成了广东省最大的海运物资中转站。
当然,这与明朝的禁海措施不无关系。
明朝实施禁海以来,香港这个最具优势的中转站,便逐渐走向没落,反而成全了相距并不远的澳门。
李鸿飞派船队进驻香港,为的就是与葡萄牙人竞争海运市场。
做海盗只是副业,司徒燕的主业还是运输,不过是从漕运,改成了海运。
至于经营殖民地,则由郑芝龙负责,不过如今还时机还未到,先在香港站稳脚跟,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漕帮的船队,从南洋地区带回了大量香料与橡胶之后,财力(当时的香料等同于黄金)与物力(天然橡胶是除钢铁之外,最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之一)都充沛起来的苏州重工,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业发展计划。
至少橡胶轮胎的出现,不仅方便了军队,同时也大大方便了苏州地区的老百姓。
军队方面,橡胶轮胎应用到了炮架之上,木制轮轴换成了橡胶轮胎,不仅减轻了火炮重量,更是增加了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
民用方面,由于工业发展的原因,整个苏州地区的老百姓,生活节奏逐渐变快,就连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不少在工厂上班的老百姓,因为居住地距离工厂较远,导致每日上班,都得早早起床赶路,虽说工作时间只有十二个小时(民营企业都是十二小时制),但加上来回赶路的时间,有些距离较远的工人,差不多得花费十六个小时左右。
而他们以前赶路的唯一交通工具,便是依靠双腿,毕竟马车这种高档交通工具,可不是一般工人能买得起的。
但是自行车的出现,却极大地改善了这种局面,虽然没有马车速度快,可这家伙不需要吃草料,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而且还能适应各种路况,简直就是城市交通的必备工具。
最主要的是,自行车比马匹便宜许多,一般的工人,花费半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到,虽然价格也不便宜,但节省出来的时间,足够他们挣回更多的利润了。
自行车一经研发,苏州的各县衙门便迫不及待地下了第一批订单,倒不是他们在巴结苏州知府吴浩,而是这种东西确实实用,给衙门捕快配发自行车,在办案的过程中,能更加快速地抵达现场。
如今城市发展太快,各地涌入的人口太多,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治安方面难免有些疏漏,增加衙门出勤效率,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事情。
苏州正在飞速发展阶段,良好的治安环境,才能更多地留住那些前来投资的商人,这一点,吴浩曾多次听李鸿飞提起过,所以他丝毫不敢懈怠。
民众的生活质量提高,自然对李鸿飞感恩戴德,虽然他早已不在苏州知府这个位置上了,但老百姓心里都不傻,苏州如今的发展,都离不开李鸿飞当初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再加上李鸿飞作为穿越者,更是善于使用舆论手段,以前他有朱由检这个保护伞,自然不屑于用舆论抬高自己的地位,如今他已经跟朱由检翻脸,那就必须大力拉拢人心,这样就算在政治角力中失败,也不会因此招惹杀身之祸。
苏州是他起家的地方,在这里群众基础牢固,不管谣传还是事实,只要有关于李鸿飞,基本没人敢说坏话,不少老百姓家里,甚至给李鸿飞立了长生牌。
朱由检之所以不敢轻易动李鸿飞,除了其“神仙”的身份,更多还是民心问题。
当初魏忠贤为何在政治斗争失败后,便被砍头抄家,就是因为他失了民心,连老百姓们都恨不得生吞了他,这种人一旦失势,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李鸿飞不同,支持他的人太多了,这令朱由检头疼不已,担心牵一发而动全身。
加上李鸿飞品行端正,很少犯错误,没有足够的理由,动一个朝廷重臣,而且是挽救大明于危难之际的朝廷重臣,他朱由检还没这个胆量。
&... -->>
前线北伐之战打得火热,后方的政治斗争也在悄悄酝酿着。
李鸿飞这边,漕帮早已转型,并将重要的漕运业务,逐渐转交给朝廷,主力则悄然退往广东新安县。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从此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
之后明朝万历年间,又从广东省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即后世的香港。
从明朝开始,香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便成为了海路货物转运的集散地,从浙江,福建等地前往南洋的商船,基本都会在此停留,补充淡水物资。
加上其天然港口的优势,使得南洋各地,乃至于欧洲的远洋货船,都将香港作为了,进入华夏的第一站。
李鸿飞让司徒燕在这里立足,一是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如果在此次权力争夺中失势,他也有一个落脚之地。
其二则是因为葡萄牙人。
澳门半岛有记载的大量华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倾覆之际。
当年几十万南宋军民从福建败退,乘船长驱到达澳门一带,有部分人便踏上了这片半岛汲取淡水、寻找食物,甚至有部分人,将这片荒凉地区,开辟成了藏身定居之所。
澳门半岛上名为“永福古社”的沙梨头土地庙,便相传邕建于南宋末年。
大约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门半岛上的望厦、濠镜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点了。
也是从这以后,澳门开始稍有人烟,但由于地方小,耕地缺,物产少,立足生活繁衍后代并不容易,所以直至16世纪中叶,即明世宗嘉靖年间(1557年),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门的居住权后,澳门才开始逐渐繁荣起来。
葡萄牙人在此居住,为的就是与明朝进行通商贸易,所以自从他们占据澳门后,便将此处经营成了广东省最大的海运物资中转站。
当然,这与明朝的禁海措施不无关系。
明朝实施禁海以来,香港这个最具优势的中转站,便逐渐走向没落,反而成全了相距并不远的澳门。
李鸿飞派船队进驻香港,为的就是与葡萄牙人竞争海运市场。
做海盗只是副业,司徒燕的主业还是运输,不过是从漕运,改成了海运。
至于经营殖民地,则由郑芝龙负责,不过如今还时机还未到,先在香港站稳脚跟,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漕帮的船队,从南洋地区带回了大量香料与橡胶之后,财力(当时的香料等同于黄金)与物力(天然橡胶是除钢铁之外,最重要的工业原材料之一)都充沛起来的苏州重工,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业发展计划。
至少橡胶轮胎的出现,不仅方便了军队,同时也大大方便了苏州地区的老百姓。
军队方面,橡胶轮胎应用到了炮架之上,木制轮轴换成了橡胶轮胎,不仅减轻了火炮重量,更是增加了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
民用方面,由于工业发展的原因,整个苏州地区的老百姓,生活节奏逐渐变快,就连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不少在工厂上班的老百姓,因为居住地距离工厂较远,导致每日上班,都得早早起床赶路,虽说工作时间只有十二个小时(民营企业都是十二小时制),但加上来回赶路的时间,有些距离较远的工人,差不多得花费十六个小时左右。
而他们以前赶路的唯一交通工具,便是依靠双腿,毕竟马车这种高档交通工具,可不是一般工人能买得起的。
但是自行车的出现,却极大地改善了这种局面,虽然没有马车速度快,可这家伙不需要吃草料,操作起来也十分简便,而且还能适应各种路况,简直就是城市交通的必备工具。
最主要的是,自行车比马匹便宜许多,一般的工人,花费半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到,虽然价格也不便宜,但节省出来的时间,足够他们挣回更多的利润了。
自行车一经研发,苏州的各县衙门便迫不及待地下了第一批订单,倒不是他们在巴结苏州知府吴浩,而是这种东西确实实用,给衙门捕快配发自行车,在办案的过程中,能更加快速地抵达现场。
如今城市发展太快,各地涌入的人口太多,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治安方面难免有些疏漏,增加衙门出勤效率,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事情。
苏州正在飞速发展阶段,良好的治安环境,才能更多地留住那些前来投资的商人,这一点,吴浩曾多次听李鸿飞提起过,所以他丝毫不敢懈怠。
民众的生活质量提高,自然对李鸿飞感恩戴德,虽然他早已不在苏州知府这个位置上了,但老百姓心里都不傻,苏州如今的发展,都离不开李鸿飞当初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再加上李鸿飞作为穿越者,更是善于使用舆论手段,以前他有朱由检这个保护伞,自然不屑于用舆论抬高自己的地位,如今他已经跟朱由检翻脸,那就必须大力拉拢人心,这样就算在政治角力中失败,也不会因此招惹杀身之祸。
苏州是他起家的地方,在这里群众基础牢固,不管谣传还是事实,只要有关于李鸿飞,基本没人敢说坏话,不少老百姓家里,甚至给李鸿飞立了长生牌。
朱由检之所以不敢轻易动李鸿飞,除了其“神仙”的身份,更多还是民心问题。
当初魏忠贤为何在政治斗争失败后,便被砍头抄家,就是因为他失了民心,连老百姓们都恨不得生吞了他,这种人一旦失势,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李鸿飞不同,支持他的人太多了,这令朱由检头疼不已,担心牵一发而动全身。
加上李鸿飞品行端正,很少犯错误,没有足够的理由,动一个朝廷重臣,而且是挽救大明于危难之际的朝廷重臣,他朱由检还没这个胆量。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