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道德经讲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为“不生不灭”,道家称之为“复”。《易经》六十四卦中之“复”,地在上,雷在下,合名为“地雷复”。雷表现为电能,是生命万物的源泉,天地靠雷电之力鼓动能源,从而生育万物。太上在其它章中所讲的“反者道之动”,就是复反回去,回到生命本初、父母未生前的先天状态。
任何生命都是时空中的一个过程而已。其实生命的进程,生就是死,死即是生,生死本是一体之两面,是自然因果律的不断循环。所谓“修道”,其实就是返回到道体本根中去,寻求自己的本来面目。“观其复”,并不是鲁莽地横冲直撞,也不是顺世俗常道向下滑,而是“颠倒颠”地回头走,逆世俗之常而倒行,直走到生命的源头处。禅宗曰“还我本来面目”。若真能反修到如此境界,便是明心见性,返本归根,与宇宙本源合而为一,真我即现,法身成就,与道合自然之妙!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夫物芸芸”,“芸芸”者,花叶繁茂,众多之义。天地间生长最快的就是草木,一夜春风,遍地生绿。草木的生命力最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形容草的顽强生命力。木代表东方青气,东方是万物生发之地。“芸芸”代表普通的草,此处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生发气象。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从不间息,而且愈生越多,故曰“芸芸”。佛家常用“芸芸众生”来形容天下万物众生之多。
“各归其根”,在太上看来,宇宙万物,林林总总,多彩多姿,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规律——“各归其根”。天下万物,每个生命体都是依根而生,凭根而活,离根即死,终又复归到根上。“归根”就是一种由动返静的过程,既返于静,依然复归于诞降之初始状态。在物为返本,在人为复命,都是由阳返阴的自然状态。一春一秋,一生一杀,无非是阴阳二气的交替而已,万物都是在这种自然规律中循环不断。
“人是一棵无根树”,上不挨天,下不扎地,两头看起来都不粘,似乎无根。其实人之根深深地置于天地中,头顶青天,与宇宙本源紧密相连;足踏大地,直通地球核心,与地球母亲脉脉相通,所以人的根植于天地的核心中。就人的肉体而言,大脑是人体的枢纽,智慧的渊源,性体的居所。内藏着宇宙天地的无穷全息信息源,可惜都被人白白浪费掉了。
人在出生之初,头顶的囱门凹下,洞门敞开,与天地相接,吸聚天地万物的真炁,滋养人体生命。待成长至十六岁(女十四岁),发育成熟,精血泄漏,七情六欲滋生,囱门也随之封闭。由先天之体,转为后天之身,逐渐与天地之气阻隔,顺着常道,损精耗神,直至衰老死亡。植物的根扎在泥土中,人的根扎在虚空中,这就是人与万物的不同。所以修真人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这个“虚”,就是人的本根。就性天而言,人与天地联结的根就在方寸之中,俗称为“心”。天有天心,地有地心,人有人心,物有物心。天地人物之心的共同特性,就是虚静。虚静则息息相通,否则就阻塞失灵,这即是人不能长生久视的根本原因。也是修道者孜孜以求的返本归根之道。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归根复命”的唯一办法,就是求静,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静是分层次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的静,决定着不同的性命层次变化。静到极点,连空也要打破,达到真静,才能复归于一,从自然之母的核心中获取大量光炁能量。宇宙核心的能量是全息性的,是一种“全息裂映式”。这种物质能量极高,故有破虚空,碎壁,破同光,混沌一片,复归于自然。也就是前人所说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玄珠心镜注》曰:“……成高真之时,功用既至,必先光含影藏,是骨肉都融,神凝形中,名曰天光内烛,此即纯阳神气含身,自然无影……”这是进入第四层次返先天的修证,也是返归自然大道的必由之路。万物皆法于心,自然之道能化生万物,万物皆复归于道,其根本都在于虚静。
“静曰复命”,天地尚且有复还虚静之妙,何况乎万物。万物形殊质异,芸芸而不齐者众多,虽都有生育、发展、壮大的过程,但终将无不枯落,各归其根。根是生命的本源,立物之命本,万物无不有命,其命无不有根;由根而生,终而又返归其根。所谓归根,就是归之于虚静;虚静就是万物的命根所在。万物之命,由太极阴阳静态的动中而生,故虚静是万物之根,亦是万物所复返之本。万物不静,就不能复命。复命就是一阳之来复,此一阳是由静极而后所生。故谓之“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归根复命之要旨,本是万物所剩的余气,归一于太极之整体,气聚而后静,静极则生动,动则阴阳形交;形交而后,阴阳之气交融混沌后,人与万物则生。由此可知,万物由静至动,由动再返于静,如此循环往复,永不止息。究万物所生之根本,皆是虚静之妙。所以归根就是复命,受形于太极之根本也;复命即是归根,完具于太极之本初。万物生生之理,正在于此。学道者如能归根复命,则大道得矣。杏林真人曰:“神气归根处,身心复命时;这些真窍妙,料得少人知。”即是此义。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复命曰常”,本句是说明道体的作用现象。“复”者,完具天命便是“复”。“命”者,阴阳运化、太极流行便是“命”。“复命曰常”就是找到了生命的本源,便能直接从本源上获取能量,使生命复归为先天之体,便能长生不死,与天地常在。就常道而言,在这个三维时空,乃至有阴阳的世界里,生灭不息,有生即有灭,有往即有复。只有复命才能不死,复命乃道之常行也。万物若不复命,就不能完具太极一来一往之理,不能吸聚宇宙一往一来之真炁。若此理不完具,性根必不能固;若此炁不具足,此命便难以长久。
人体生命的病死衰亡,皆是因为失去了真常的命根,故生命不能得以常久。比如嫁接果树,折棠梨之枝,接于杜梨树上,其树即活;能活者,是因为棠梨与杜梨二树同属于梨类,遗传信息相通,故易于成活。若取棠梨枝接于枣树上,其树即死。其死者,是因为梨枣之树不同类,遗传基因不同,违天背元,非类难成亲也。由此可知,人身这个后天之体,以一呼一吸而活命,一口气上不来,便是生命的终结。
在自然界空气中,含有大量宇宙先天真一之炁。此炁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多种元素,有些是人体无法合成的精华物质,只可惜人体的先天功能残缺不全,与这种先天性真炁不能相亲相合,不能被吸收利用,使空气中这些宝贵的营养,被排出体外,白白浪费。所以人体这个后天之躯,只好靠呼吸空气中的一般氧气维持生命,靠后天食物营养补充体能,却难以从浩大的宇宙自然中摄取能源,以颐养千年。人若能经过修炼,修复再造自己这个后天残缺之体,使之逐渐与先天相合,与真炁具有亲合力,便能与自然相融,得天道之助。从生老病死中走出来,得长生久视、复命归根之道。
太上在本节谈到了“归根复命”这个大问题,不仅为世人指明了一条长生久视之道,也是对修真者进入元神层次和圣神层次所讲的大道之理,是对修真者的必然指归。要在无心无欲这个高度上,来理解“归根”的深层含义。要“常明”,要“复命”,都是要由气到炁,再由炁至光的层次上,尤其是在光中才能真正实现。
“知常曰明”,是说修真者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必须在世俗常道中去修去炼,要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磨心炼性,苦证性命之道。以一个常人的身份,去修脱俗去凡的功夫,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的真人。所谓“常”,还有经常、平常等含义。也就是人常说的“平平常常才是真”,“平常心就是道”,“常道中有非常道”。惟在各人自修自悟自得了。
“明”和“光”这两个字,具有不同的含义。虚静至极,才能见万物的本根。“明”必须依靠光才能显现出来。“光明”一词有两重含义,一是照耀黑暗的意思;二是现法的意义。“自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自莹”是自身发出的光,能照耀万物则谓之明。前人对不同类型的光,都作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并给予各种不同的命名。修真界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三种光明:正如《瑜珈论》中所说,一种是“外光明”,例如日、月、星、火、珠等类所发出的光明;第二种是“法光明”,例如诸佛菩萨及诸天尊等法身的光明。……对于第三类光明,现代科学尚未进入其中进行研究,只有佛家道家高层次的修证者,才能进入这种高质量的光明之中。
生物的光炁,都是来源于大道之根,来自宇宙本源那个核心。没有这个核心,也就没有隐态和显态的整体三元与三源两大系统。人身显隐两大系统的存在和演变,特别是修道者的逆修逆变,都决定在自然大道核心所发出的光能源上,能否与这个光源接通,决定着能不能冲破、打开多个层次的时空障碍,穿越时空隧道,从宇宙核心上直接接收光源,以滋养自身,从而实践归根复命。这个核心光源才是性命之源(元)。质元光是一种全息生命能量物质,人体小宇宙内也携带着一部分,传统上称为“一点灵光”。这点灵光在常人体内处于一种弥散状态,分布在躯体各个系统中。一点灵光可与大宇宙交换,但若顺常道的七情六欲,体内之光则会被耗损。只有逆常道而修,才能得到光源的不断补充,从而获得性命质量的升华变化。由此可知,宇宙核心光对再造人体先天内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意义。
能知道之所常行者,则为明。真常之道,即天地之心,造化之本。人若能知“复命”的真常之妙,便可通天地之微,可了生死之事,可谓明白之人。一切众生虽有真常之性,但迷而不自知,痴而不自觉,所以入于红尘花花幻景,终而胡里胡涂,将先天光炁消耗殆尽,坠(zhui)入六趣之中,无休无歇,岂能谓之明白?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常”,“常”即真常之道。此句是反说上句之义。不知大道之常行,妄作聪明巧诈,违背大道规律,故自招凶患。人若不悟真常之道,不循归根之理,不行复命之要,纵欲败度,不当动而妄动;失正求邪,不可作而妄作,祸必应之所感,灾必随之而至。这便是“不知常,妄作凶”。
人若能认识生命的根源和人生的意义,知道从何而来,也知道从何而去,那便是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也才能求证不生不死之道,永远常在。能认识到生命的根源本是不生不灭,那就是“明道”,就是一个知常之人。就不会胡胡涂涂混人生,醉生梦死贪幻景。如果不明白道的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本来,那就是“不知常,妄作凶”,胡作非为,损德败性,自造罪业,自招凶祸。《感应篇》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天堂地狱由心造,善恶全在一念间。自然因果规律是宇宙间最根本的法则,无论尊卑上下,无论荣贵贫贱,皆一视同仁,毫无人情可言。只可惜世人不知因果,不信因果,“不信自然无以明”。待到因果报应临头,才有所畏,但己悔之晚矣。故先辈有“菩萨畏因,俗人畏果”之训。
“妄作凶”,人们不知生命的真理所在,真性被私欲妄心所蒙,常常背天理,逆人伦,乱用道体,干出违背天理良心的勾当,自以为聪明机巧,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害了卿卿性命”,岂不悲哉!自古至今,凡是“不知常,妄作凶”者,必然是大凶大害,都没有好结果。试想人类疯狂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滥伐森林,残害生灵,过度开采地下矿藏,私欲邪念膨胀。故招致天怒地怨,自然灾害频繁,战事连绵不绝,这都是人类“不知常,妄作凶”的沉痛代价,也是人类共造之业的苦果共尝。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永无止境,滔滔不息。但“常”并不等于永恒。人若不知常,那就回过头从生命的本源处去找。宇宙的生命本源,本来是清虚空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著名偈(ji)语出自佛教禅宗六祖,唐代高僧慧能之口。)知道人生的来龙去脉,明白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体生命的真正意义,弄清世间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又都是自己的。惟有那个来自本源,本是圆陀陀、光灼灼的本性才是真常,才是生命之本。这个“他”的本来,不生不灭,永远常在,并不随着躯壳的死亡而消失。只是修复他,使他复明圆满,回归本源?还是麻木人生,无尽地糟践他、损伤他,使他的光体愈耗愈暗,形象愈抹愈黑,躯体愈损愈残,在时空的轮转中愈滑愈下?那才是最最紧要的“知常”。
【知常容,容乃公,】
“知常容”,“知常”,就是知常道中有非常道。人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根本,真性不迷,明明白白去做人,坦坦荡去做事。心胸宽阔如宇宙,心明朗照万事物。“容”,就是胸怀宽广,心能包容一切,大肚能容天下能容之事。
“容乃公”,性既同于天地,德既贯于万物,我性之本体,无欲无为,湛然清静,视天下为一体,视万物为一身,无爱无憎,因物附物,不偏不倚,无一毫私仁小智之为。智慧如海,心地无私,惟公是从,岂非大公乎?人若能知大道常行之理,能明大道之无所不容,效法大道之常,去情忘欲,心像天地般宽广,就能包容一切,公正无私,众邪无避也。
所谓“常”,就是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无终,不变不易、不坏不灭的真道。人若能“知常”,天地虽浩大,都涵在我性体之中;变化虽幽微,则无不与我心灵感应相通;万物虽众多,未尝不在我的运化之中。修到此等境界,我的心体透亮,与太极一般,无所不容,无所不纳,即可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心,心中装着天地万物,毫无一己私利。此即“容乃公”之义。
【公乃王,王乃天,】
既然能“容乃公”,当然也能“公乃王”。“王”者旺也、望也、助也,一切万物皆欣欣向荣,活活泼泼,彼此得助。《易经》中有“旺相日”之说。是根据某人的命相五行所属,比照年月日时的五行运势,断定某人某时某事走向的旺与衰。视旺者为得天地之助,其事可成;视不旺者为失天地之助,其事少成或不成。皆以五行的生克制化等等综合系数的运化比较,才得出旺盛等不同结论。“相”是辅助、帮助之意。每个人的出生四柱不同,其旺相日必然各异。
“公乃王”,是说公正无私之人,可以为天下王。“王”者,众望之所归,人心之所向,人民所拥戴的圣人君子也。人若无私己之心,心宽性虚,则万物万事皆可归于性分之中,我之心如同物之量,自能与万物的自然场性兼容相通。“公乃王”之“王”字,也可以不作王解。按现代意思解释,就是一切为社会,一切为人民利益。按佛家所说就是“一切为度众生”。忘记自我的一切,处处为人民公利着想,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度众生,众生也在度我。我与众生同体,本无你我之分,这才是符合天理自然之道。
“王乃天”,古之圣君,以至公之道为公于天下,天下必以至公之道响应圣君。上下同公,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故王道可以稳立。德冠群伦者谓之“王”。王者,上顺乎天,下应乎人,体天道而立王道;虽说有王道之为,但皆是承顺天道之妙。以此观之,王之德即天之德,王之道即天之道。因此说,王即天,天即王。此即“王乃天”之义。
【天乃道,道乃久,】
“天乃道”此两句是说:有上德之人,德与天通,自然能与道体合同。身心既能与大道合为一体,必然能与天地一样长久。天虽高,而不能出于大道之外;地虽大,仍然包容在大道之中。天地皆由道而生,万物皆由道而成。能知大道真常之妙,皆包容在天地间,则天地人物万事,无处不是道也。天地生长万物,日月照临万物,公平无差,不分彼此,不计报酬,公而无私,这是“天乃道”的自然法则。天地大公无私,所以才能长存不灭。故曰“天乃道”。
所谓“道乃久”,道自亘古至今而常存,悠久无穷而不息。天地得于真常之道,天地才可以久存;人物得于真常之道,人物才可以长久。若能知此“常”者,则可与大道同体,可与造物同游,万古常存,此即“道乃久”之义。
人若能有天地那样的心怀,便是合乎大道的法则,那样才能像道样长久,长生不老。佛家所说的“老我”,就是“大公”,就是“天道”。天道至公,故曰“天下为公”。
【没身不殆。】
“没身”,是说人的肉身生命结束了,只是划了一个逗号,但生命的精神却永远长存。“殆”音代,危险之义。“没身不殆”,是说明白了天道之理,循天道而行,就不会有悔吝凶险之事。人若能有公心,能通天理,能行天道,合于自然之道,四者纯备,道德弘远,无殆无咎,即可与天地同在,永不会有危险祸患。人若不能与道合体,不能以道为用,对进退存亡有所不识,对吉凶消长有所不明。那么,人事中之艰险,取舍中之乖乱,都会在所难免。若能以身与道合一,则我身与道混然一体,道没有可危之患,又怎能危患于我身?
常言道:人生“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这是仅就肉身生命而言。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若就人的性体生命而言,却是“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人生在世时,修德所积的福业,作恶所造的罪业,都全息性地储存、携带在“来先去后作主人”的元性全息系统中,镶嵌在一点灵光里。当他离去后,背着沉重的包袱,在时空中轮转不休。是珍惜人生难得的机缘增福消业,还是醉生梦死消福增业,唯看自己的心念而已,一念之差常至万劫难复。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如何认识由一般到特殊,由常道到非常道,这其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是否认识“自然全息因果律”,承认因果律,遵从因果律。由于人生的态度各有不同,对待全息因果律的态度必然不同,因而便出现了边消旧业,边造新业;刚弥旧因,又生新因。因因果果,生生不息,为自己将来或高或低、不同层次的生命体,谱写着新的生命因果曲,再去沿着循环之路,去品尝酸甜苦辣,重新再“自作自受”。根据各类不同的因果,各自走完自己不同的人生之路。
修真者因为深明自然因果律是宇宙间最根本的法则,因而高度重视“因”的生成机制和机理,在本因、内因、外因这“三因”上,在身、口、意“三业”上,整体把握。在本因上痛下功夫,遵从自然因果律,不断消因化业,重新造化自己的人生和道生,自修道业,自造佛果,乐受永享,这才是“没身不殆”的真实含义。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重在归根复命。而长生不老,归根复命的重点,全在“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上。
天地阴阳,三才万物,莫不出自于太极,亦莫不归之于太极。故太极是造化之枢纽,万物之根柢(di),道之大源。“归根复命”四个字,便是造道之脊梁,修行之正路。太上静观天地日月,万物人事,虽千姿百态,林林总总,皆是循环往复,各归其根。本根虚静,故名“复命”。复命之理,皆是从虚极而动,动而后生;动极而静,静而复根。这是道之常则。不知常则,轻举妄动,必招祸端。明白常则,致虚极,守静笃,才能“复命”,才能知常、知明、知容、知公、知王、知天等,这“六知”皆是从静中来,都是守静的必然效应。
宇宙万物虽然复杂万端,但最终都复归于寂静虚无的本根。人之性为情态的本源,六欲的动现,七情的显露,皆是因为心性的妄动而生。欲心一静,即归于寂静圆明的本性之中。又如草木逢春夏,千姿百态,峥嵘参并。时临秋冬,枝枯叶黄,归根复命,返于静根。凡天地间一切有形的事物,虽然形态各异,错综复杂,但其规律都是由虚极而出,又由静笃而入。世间万物,皆遵循着“归根复命”这个不变的规律,生生息息,永无间歇,概莫能外。
“归根复命”之妙,变化莫测,无古无今,无生无灭,总是“这个”;证圣成真亦是“这个”。“这个”,就是天地万物之性命,也就是象帝之先,众妙之门。“这个”就像饮用美味茶饭一样,说不出,道不明,无法准确形容,只能由自己在受用中体悟其妙。修道之人,如能意净心空,了悟万物循环之妙,自然会默契经中之妙旨。
天有天之根,地有地之根,物有物之根。致虚极,即天之根;守静笃,即地之根。虚静相生,谷神不死,就是人之根。虚而神交,静而气感,即是物之根。不归根,则不能复命;不复命,则不能得虚静之妙;不得虚静之妙,则不能常久,不能公明,不能顺天体道,不能容而不殆。故虚静是天地之本,万物之宗。无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不能违背虚静之道。
知有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为“不生不灭”,道家称之为“复”。《易经》六十四卦中之“复”,地在上,雷在下,合名为“地雷复”。雷表现为电能,是生命万物的源泉,天地靠雷电之力鼓动能源,从而生育万物。太上在其它章中所讲的“反者道之动”,就是复反回去,回到生命本初、父母未生前的先天状态。
任何生命都是时空中的一个过程而已。其实生命的进程,生就是死,死即是生,生死本是一体之两面,是自然因果律的不断循环。所谓“修道”,其实就是返回到道体本根中去,寻求自己的本来面目。“观其复”,并不是鲁莽地横冲直撞,也不是顺世俗常道向下滑,而是“颠倒颠”地回头走,逆世俗之常而倒行,直走到生命的源头处。禅宗曰“还我本来面目”。若真能反修到如此境界,便是明心见性,返本归根,与宇宙本源合而为一,真我即现,法身成就,与道合自然之妙!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夫物芸芸”,“芸芸”者,花叶繁茂,众多之义。天地间生长最快的就是草木,一夜春风,遍地生绿。草木的生命力最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形容草的顽强生命力。木代表东方青气,东方是万物生发之地。“芸芸”代表普通的草,此处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生发气象。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从不间息,而且愈生越多,故曰“芸芸”。佛家常用“芸芸众生”来形容天下万物众生之多。
“各归其根”,在太上看来,宇宙万物,林林总总,多彩多姿,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规律——“各归其根”。天下万物,每个生命体都是依根而生,凭根而活,离根即死,终又复归到根上。“归根”就是一种由动返静的过程,既返于静,依然复归于诞降之初始状态。在物为返本,在人为复命,都是由阳返阴的自然状态。一春一秋,一生一杀,无非是阴阳二气的交替而已,万物都是在这种自然规律中循环不断。
“人是一棵无根树”,上不挨天,下不扎地,两头看起来都不粘,似乎无根。其实人之根深深地置于天地中,头顶青天,与宇宙本源紧密相连;足踏大地,直通地球核心,与地球母亲脉脉相通,所以人的根植于天地的核心中。就人的肉体而言,大脑是人体的枢纽,智慧的渊源,性体的居所。内藏着宇宙天地的无穷全息信息源,可惜都被人白白浪费掉了。
人在出生之初,头顶的囱门凹下,洞门敞开,与天地相接,吸聚天地万物的真炁,滋养人体生命。待成长至十六岁(女十四岁),发育成熟,精血泄漏,七情六欲滋生,囱门也随之封闭。由先天之体,转为后天之身,逐渐与天地之气阻隔,顺着常道,损精耗神,直至衰老死亡。植物的根扎在泥土中,人的根扎在虚空中,这就是人与万物的不同。所以修真人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这个“虚”,就是人的本根。就性天而言,人与天地联结的根就在方寸之中,俗称为“心”。天有天心,地有地心,人有人心,物有物心。天地人物之心的共同特性,就是虚静。虚静则息息相通,否则就阻塞失灵,这即是人不能长生久视的根本原因。也是修道者孜孜以求的返本归根之道。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归根复命”的唯一办法,就是求静,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静是分层次分阶段的,不同阶段的静,决定着不同的性命层次变化。静到极点,连空也要打破,达到真静,才能复归于一,从自然之母的核心中获取大量光炁能量。宇宙核心的能量是全息性的,是一种“全息裂映式”。这种物质能量极高,故有破虚空,碎壁,破同光,混沌一片,复归于自然。也就是前人所说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玄珠心镜注》曰:“……成高真之时,功用既至,必先光含影藏,是骨肉都融,神凝形中,名曰天光内烛,此即纯阳神气含身,自然无影……”这是进入第四层次返先天的修证,也是返归自然大道的必由之路。万物皆法于心,自然之道能化生万物,万物皆复归于道,其根本都在于虚静。
“静曰复命”,天地尚且有复还虚静之妙,何况乎万物。万物形殊质异,芸芸而不齐者众多,虽都有生育、发展、壮大的过程,但终将无不枯落,各归其根。根是生命的本源,立物之命本,万物无不有命,其命无不有根;由根而生,终而又返归其根。所谓归根,就是归之于虚静;虚静就是万物的命根所在。万物之命,由太极阴阳静态的动中而生,故虚静是万物之根,亦是万物所复返之本。万物不静,就不能复命。复命就是一阳之来复,此一阳是由静极而后所生。故谓之“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归根复命之要旨,本是万物所剩的余气,归一于太极之整体,气聚而后静,静极则生动,动则阴阳形交;形交而后,阴阳之气交融混沌后,人与万物则生。由此可知,万物由静至动,由动再返于静,如此循环往复,永不止息。究万物所生之根本,皆是虚静之妙。所以归根就是复命,受形于太极之根本也;复命即是归根,完具于太极之本初。万物生生之理,正在于此。学道者如能归根复命,则大道得矣。杏林真人曰:“神气归根处,身心复命时;这些真窍妙,料得少人知。”即是此义。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复命曰常”,本句是说明道体的作用现象。“复”者,完具天命便是“复”。“命”者,阴阳运化、太极流行便是“命”。“复命曰常”就是找到了生命的本源,便能直接从本源上获取能量,使生命复归为先天之体,便能长生不死,与天地常在。就常道而言,在这个三维时空,乃至有阴阳的世界里,生灭不息,有生即有灭,有往即有复。只有复命才能不死,复命乃道之常行也。万物若不复命,就不能完具太极一来一往之理,不能吸聚宇宙一往一来之真炁。若此理不完具,性根必不能固;若此炁不具足,此命便难以长久。
人体生命的病死衰亡,皆是因为失去了真常的命根,故生命不能得以常久。比如嫁接果树,折棠梨之枝,接于杜梨树上,其树即活;能活者,是因为棠梨与杜梨二树同属于梨类,遗传信息相通,故易于成活。若取棠梨枝接于枣树上,其树即死。其死者,是因为梨枣之树不同类,遗传基因不同,违天背元,非类难成亲也。由此可知,人身这个后天之体,以一呼一吸而活命,一口气上不来,便是生命的终结。
在自然界空气中,含有大量宇宙先天真一之炁。此炁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多种元素,有些是人体无法合成的精华物质,只可惜人体的先天功能残缺不全,与这种先天性真炁不能相亲相合,不能被吸收利用,使空气中这些宝贵的营养,被排出体外,白白浪费。所以人体这个后天之躯,只好靠呼吸空气中的一般氧气维持生命,靠后天食物营养补充体能,却难以从浩大的宇宙自然中摄取能源,以颐养千年。人若能经过修炼,修复再造自己这个后天残缺之体,使之逐渐与先天相合,与真炁具有亲合力,便能与自然相融,得天道之助。从生老病死中走出来,得长生久视、复命归根之道。
太上在本节谈到了“归根复命”这个大问题,不仅为世人指明了一条长生久视之道,也是对修真者进入元神层次和圣神层次所讲的大道之理,是对修真者的必然指归。要在无心无欲这个高度上,来理解“归根”的深层含义。要“常明”,要“复命”,都是要由气到炁,再由炁至光的层次上,尤其是在光中才能真正实现。
“知常曰明”,是说修真者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必须在世俗常道中去修去炼,要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磨心炼性,苦证性命之道。以一个常人的身份,去修脱俗去凡的功夫,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的真人。所谓“常”,还有经常、平常等含义。也就是人常说的“平平常常才是真”,“平常心就是道”,“常道中有非常道”。惟在各人自修自悟自得了。
“明”和“光”这两个字,具有不同的含义。虚静至极,才能见万物的本根。“明”必须依靠光才能显现出来。“光明”一词有两重含义,一是照耀黑暗的意思;二是现法的意义。“自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自莹”是自身发出的光,能照耀万物则谓之明。前人对不同类型的光,都作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并给予各种不同的命名。修真界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三种光明:正如《瑜珈论》中所说,一种是“外光明”,例如日、月、星、火、珠等类所发出的光明;第二种是“法光明”,例如诸佛菩萨及诸天尊等法身的光明。……对于第三类光明,现代科学尚未进入其中进行研究,只有佛家道家高层次的修证者,才能进入这种高质量的光明之中。
生物的光炁,都是来源于大道之根,来自宇宙本源那个核心。没有这个核心,也就没有隐态和显态的整体三元与三源两大系统。人身显隐两大系统的存在和演变,特别是修道者的逆修逆变,都决定在自然大道核心所发出的光能源上,能否与这个光源接通,决定着能不能冲破、打开多个层次的时空障碍,穿越时空隧道,从宇宙核心上直接接收光源,以滋养自身,从而实践归根复命。这个核心光源才是性命之源(元)。质元光是一种全息生命能量物质,人体小宇宙内也携带着一部分,传统上称为“一点灵光”。这点灵光在常人体内处于一种弥散状态,分布在躯体各个系统中。一点灵光可与大宇宙交换,但若顺常道的七情六欲,体内之光则会被耗损。只有逆常道而修,才能得到光源的不断补充,从而获得性命质量的升华变化。由此可知,宇宙核心光对再造人体先天内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意义。
能知道之所常行者,则为明。真常之道,即天地之心,造化之本。人若能知“复命”的真常之妙,便可通天地之微,可了生死之事,可谓明白之人。一切众生虽有真常之性,但迷而不自知,痴而不自觉,所以入于红尘花花幻景,终而胡里胡涂,将先天光炁消耗殆尽,坠(zhui)入六趣之中,无休无歇,岂能谓之明白?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常”,“常”即真常之道。此句是反说上句之义。不知大道之常行,妄作聪明巧诈,违背大道规律,故自招凶患。人若不悟真常之道,不循归根之理,不行复命之要,纵欲败度,不当动而妄动;失正求邪,不可作而妄作,祸必应之所感,灾必随之而至。这便是“不知常,妄作凶”。
人若能认识生命的根源和人生的意义,知道从何而来,也知道从何而去,那便是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也才能求证不生不死之道,永远常在。能认识到生命的根源本是不生不灭,那就是“明道”,就是一个知常之人。就不会胡胡涂涂混人生,醉生梦死贪幻景。如果不明白道的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本来,那就是“不知常,妄作凶”,胡作非为,损德败性,自造罪业,自招凶祸。《感应篇》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天堂地狱由心造,善恶全在一念间。自然因果规律是宇宙间最根本的法则,无论尊卑上下,无论荣贵贫贱,皆一视同仁,毫无人情可言。只可惜世人不知因果,不信因果,“不信自然无以明”。待到因果报应临头,才有所畏,但己悔之晚矣。故先辈有“菩萨畏因,俗人畏果”之训。
“妄作凶”,人们不知生命的真理所在,真性被私欲妄心所蒙,常常背天理,逆人伦,乱用道体,干出违背天理良心的勾当,自以为聪明机巧,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反害了卿卿性命”,岂不悲哉!自古至今,凡是“不知常,妄作凶”者,必然是大凶大害,都没有好结果。试想人类疯狂破坏自然生态平衡,滥伐森林,残害生灵,过度开采地下矿藏,私欲邪念膨胀。故招致天怒地怨,自然灾害频繁,战事连绵不绝,这都是人类“不知常,妄作凶”的沉痛代价,也是人类共造之业的苦果共尝。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永无止境,滔滔不息。但“常”并不等于永恒。人若不知常,那就回过头从生命的本源处去找。宇宙的生命本源,本来是清虚空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一著名偈(ji)语出自佛教禅宗六祖,唐代高僧慧能之口。)知道人生的来龙去脉,明白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体生命的真正意义,弄清世间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又都是自己的。惟有那个来自本源,本是圆陀陀、光灼灼的本性才是真常,才是生命之本。这个“他”的本来,不生不灭,永远常在,并不随着躯壳的死亡而消失。只是修复他,使他复明圆满,回归本源?还是麻木人生,无尽地糟践他、损伤他,使他的光体愈耗愈暗,形象愈抹愈黑,躯体愈损愈残,在时空的轮转中愈滑愈下?那才是最最紧要的“知常”。
【知常容,容乃公,】
“知常容”,“知常”,就是知常道中有非常道。人要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根本,真性不迷,明明白白去做人,坦坦荡去做事。心胸宽阔如宇宙,心明朗照万事物。“容”,就是胸怀宽广,心能包容一切,大肚能容天下能容之事。
“容乃公”,性既同于天地,德既贯于万物,我性之本体,无欲无为,湛然清静,视天下为一体,视万物为一身,无爱无憎,因物附物,不偏不倚,无一毫私仁小智之为。智慧如海,心地无私,惟公是从,岂非大公乎?人若能知大道常行之理,能明大道之无所不容,效法大道之常,去情忘欲,心像天地般宽广,就能包容一切,公正无私,众邪无避也。
所谓“常”,就是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无终,不变不易、不坏不灭的真道。人若能“知常”,天地虽浩大,都涵在我性体之中;变化虽幽微,则无不与我心灵感应相通;万物虽众多,未尝不在我的运化之中。修到此等境界,我的心体透亮,与太极一般,无所不容,无所不纳,即可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心,心中装着天地万物,毫无一己私利。此即“容乃公”之义。
【公乃王,王乃天,】
既然能“容乃公”,当然也能“公乃王”。“王”者旺也、望也、助也,一切万物皆欣欣向荣,活活泼泼,彼此得助。《易经》中有“旺相日”之说。是根据某人的命相五行所属,比照年月日时的五行运势,断定某人某时某事走向的旺与衰。视旺者为得天地之助,其事可成;视不旺者为失天地之助,其事少成或不成。皆以五行的生克制化等等综合系数的运化比较,才得出旺盛等不同结论。“相”是辅助、帮助之意。每个人的出生四柱不同,其旺相日必然各异。
“公乃王”,是说公正无私之人,可以为天下王。“王”者,众望之所归,人心之所向,人民所拥戴的圣人君子也。人若无私己之心,心宽性虚,则万物万事皆可归于性分之中,我之心如同物之量,自能与万物的自然场性兼容相通。“公乃王”之“王”字,也可以不作王解。按现代意思解释,就是一切为社会,一切为人民利益。按佛家所说就是“一切为度众生”。忘记自我的一切,处处为人民公利着想,把小我融于大我之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度众生,众生也在度我。我与众生同体,本无你我之分,这才是符合天理自然之道。
“王乃天”,古之圣君,以至公之道为公于天下,天下必以至公之道响应圣君。上下同公,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故王道可以稳立。德冠群伦者谓之“王”。王者,上顺乎天,下应乎人,体天道而立王道;虽说有王道之为,但皆是承顺天道之妙。以此观之,王之德即天之德,王之道即天之道。因此说,王即天,天即王。此即“王乃天”之义。
【天乃道,道乃久,】
“天乃道”此两句是说:有上德之人,德与天通,自然能与道体合同。身心既能与大道合为一体,必然能与天地一样长久。天虽高,而不能出于大道之外;地虽大,仍然包容在大道之中。天地皆由道而生,万物皆由道而成。能知大道真常之妙,皆包容在天地间,则天地人物万事,无处不是道也。天地生长万物,日月照临万物,公平无差,不分彼此,不计报酬,公而无私,这是“天乃道”的自然法则。天地大公无私,所以才能长存不灭。故曰“天乃道”。
所谓“道乃久”,道自亘古至今而常存,悠久无穷而不息。天地得于真常之道,天地才可以久存;人物得于真常之道,人物才可以长久。若能知此“常”者,则可与大道同体,可与造物同游,万古常存,此即“道乃久”之义。
人若能有天地那样的心怀,便是合乎大道的法则,那样才能像道样长久,长生不老。佛家所说的“老我”,就是“大公”,就是“天道”。天道至公,故曰“天下为公”。
【没身不殆。】
“没身”,是说人的肉身生命结束了,只是划了一个逗号,但生命的精神却永远长存。“殆”音代,危险之义。“没身不殆”,是说明白了天道之理,循天道而行,就不会有悔吝凶险之事。人若能有公心,能通天理,能行天道,合于自然之道,四者纯备,道德弘远,无殆无咎,即可与天地同在,永不会有危险祸患。人若不能与道合体,不能以道为用,对进退存亡有所不识,对吉凶消长有所不明。那么,人事中之艰险,取舍中之乖乱,都会在所难免。若能以身与道合一,则我身与道混然一体,道没有可危之患,又怎能危患于我身?
常言道:人生“赤条条而来,赤条条而去”,这是仅就肉身生命而言。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若就人的性体生命而言,却是“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人生在世时,修德所积的福业,作恶所造的罪业,都全息性地储存、携带在“来先去后作主人”的元性全息系统中,镶嵌在一点灵光里。当他离去后,背着沉重的包袱,在时空中轮转不休。是珍惜人生难得的机缘增福消业,还是醉生梦死消福增业,唯看自己的心念而已,一念之差常至万劫难复。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如何认识由一般到特殊,由常道到非常道,这其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是否认识“自然全息因果律”,承认因果律,遵从因果律。由于人生的态度各有不同,对待全息因果律的态度必然不同,因而便出现了边消旧业,边造新业;刚弥旧因,又生新因。因因果果,生生不息,为自己将来或高或低、不同层次的生命体,谱写着新的生命因果曲,再去沿着循环之路,去品尝酸甜苦辣,重新再“自作自受”。根据各类不同的因果,各自走完自己不同的人生之路。
修真者因为深明自然因果律是宇宙间最根本的法则,因而高度重视“因”的生成机制和机理,在本因、内因、外因这“三因”上,在身、口、意“三业”上,整体把握。在本因上痛下功夫,遵从自然因果律,不断消因化业,重新造化自己的人生和道生,自修道业,自造佛果,乐受永享,这才是“没身不殆”的真实含义。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重在归根复命。而长生不老,归根复命的重点,全在“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上。
天地阴阳,三才万物,莫不出自于太极,亦莫不归之于太极。故太极是造化之枢纽,万物之根柢(di),道之大源。“归根复命”四个字,便是造道之脊梁,修行之正路。太上静观天地日月,万物人事,虽千姿百态,林林总总,皆是循环往复,各归其根。本根虚静,故名“复命”。复命之理,皆是从虚极而动,动而后生;动极而静,静而复根。这是道之常则。不知常则,轻举妄动,必招祸端。明白常则,致虚极,守静笃,才能“复命”,才能知常、知明、知容、知公、知王、知天等,这“六知”皆是从静中来,都是守静的必然效应。
宇宙万物虽然复杂万端,但最终都复归于寂静虚无的本根。人之性为情态的本源,六欲的动现,七情的显露,皆是因为心性的妄动而生。欲心一静,即归于寂静圆明的本性之中。又如草木逢春夏,千姿百态,峥嵘参并。时临秋冬,枝枯叶黄,归根复命,返于静根。凡天地间一切有形的事物,虽然形态各异,错综复杂,但其规律都是由虚极而出,又由静笃而入。世间万物,皆遵循着“归根复命”这个不变的规律,生生息息,永无间歇,概莫能外。
“归根复命”之妙,变化莫测,无古无今,无生无灭,总是“这个”;证圣成真亦是“这个”。“这个”,就是天地万物之性命,也就是象帝之先,众妙之门。“这个”就像饮用美味茶饭一样,说不出,道不明,无法准确形容,只能由自己在受用中体悟其妙。修道之人,如能意净心空,了悟万物循环之妙,自然会默契经中之妙旨。
天有天之根,地有地之根,物有物之根。致虚极,即天之根;守静笃,即地之根。虚静相生,谷神不死,就是人之根。虚而神交,静而气感,即是物之根。不归根,则不能复命;不复命,则不能得虚静之妙;不得虚静之妙,则不能常久,不能公明,不能顺天体道,不能容而不殆。故虚静是天地之本,万物之宗。无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不能违背虚静之道。
知有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