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道德经讲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仙佛圣真,因其道果圆满,故皆能化身分神千万亿,变化无穷,为天下人做大善事、大好事。但这种大法象常人不可知、不可见。古之圣人,修身治国,德化天下,世人无法知其端倪,此正是“大象无形”之妙义。
天地万物本是一炁所化,大寰(hun宇宙;天下)包罗万象。天居高,地位卑,人立中,而世界成。追溯到鸿蒙未判,天地混沌,日月未分,那时便是无穷无尽的先天,并无一物一象。至混元一炁运转虚空,运转既满周圆,气始分散,化为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玄、元、始三位一体,三清分化有形,清轻之炁上升,子会开天,日月星生成,三宝完成。三清再化五老,东方木公、西方金母、南方火精、北方水精、中央黄老,五行既全,重浊之气下降,丑会地辟生。天地运化真炁,五方定位,世界成形。五老运化五炁,至寅会时人降生。五行之偏气分散天下,而生动植飞潜等物,如山水草木,电光石火,尘土动物等。
大道无形无象,却可以生宇宙万物,所以天下最大之象就是无极大道。天地人万物,原由无极元始一动而生太极,太极含阴阳两仪,而化三才四象五行……。一本而散万物殊,故曰“众生”。又谓之“九六原灵”,意取天九地六之象数,包罗无穷无尽,所以太极是一个无形的大象。天下万物,物物有太极,太极之中,又分太极,大至宇宙天地,小至微尘内核,无不有太极之象,大中有小,小中含大,人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其形皆隐存于万物之中,此即是“大象无形”之义。
【道隐无名。】
“道隐无名”句,是总结归纳以上十三句之妙意。
道本为宇宙大主,但因道又隐于无名,与万物和光同尘,默默无闻,潜藏在万象之内,所以不被人知。大道无形无迹,无声无息,至玄至微,至神至虚;隐含在天地万物之中,天地万物并不知。无名无象,不可睹,不可闻,使人无法指其名,无法见其象。道之有,隐于无;道之无,藏于万物之有。万物皆有心,天理在人心,万物皆含道性,其道性精华物质皆包藏在物内的核心之中。所以,道之真实在中心、核心、本源之中,而不在物之表层。万物的外在形象,皆是道体之枝叶末梢;万事之表,皆是理德之皮毛。自然本质的核心,皆隐藏于内。故曰“道隐无名”。
人之真我,本是虚灵一团光炁,光圆觉照,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又何需执相,徒增做作?但人落入凡尘以后,执于万有,执于形相,以致使自己的真我真知,如乌云蔽日,明珠蒙尘,其光不彰。修道者若不能深悟真我实相,空执物相,不能率性实践,犹如画饼充饥,终难得饱。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窥见道之真貌,才能真正体悟“道隐无名”的含义。当还有“我”字存在,以主观意识认识万事万物时,就只能在道的末梢上打转,难以深入其本质之中。
大道的本体特性贵于隐藏。《易经》有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民间俗话说:“人要实心,竹要空心”,都是指的道心。所谓“洗心”,就是要把心中的一切私心妄念都清洗干净,达到洗无可洗,寂然空明的最高圣洁境界,那就是得道。真正成道之人,不仅可以“神以知来”,而且要“知以藏往”,过去、未来什么都知道,但心里什么都不留,像一张白纸一样,一切都归于无,一切都深藏不露,混迹世俗,与众生和光同尘,“吉凶与民同患”,这才是最高的智慧。一般世俗人没有不喜欢表现自己的,尤其是喜欢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真道无形,真佛无相,三清、五老、一炁,皆在无极境内。故修道一定要去相化执,道隐无名,退之于密,方可证无极道果。无极图内空无一物,心若不能虚怀若谷,则无法归空,虽是功德圆满,亦难得上乘果位。这即是“道隐无名”之真义。
【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即施与、帮助。“成”者,即成就之意。
“夫唯道,善贷且成”,是说唯有大道最慈悲,广施大德化生万物,养育众生,且能成就天地万物之始终。道生万物从来都是由孕育开始,也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地促使万物终有大成,善待一切,把自己的一切都倾注给天下众生万物,唯独没有自己的私利。
此二句是总结归纳全文之义,太上唯恐后世不知大道之体用,不能正确理解领会文中真义,故而再次昭示世人:天下唯有大道至公无私,善施万物以精气,帮助成就天地万物,恩德浩荡。本章经文自“明道若昧”,至“道隐无名”,共十三句,从各个不同侧面,反复论证大道之妙。其意在于告诉世人,大道造物之圆机,无所不善施,无所不成就。若不归从大道进修,则无处进修;不从大道而存养,则无所存养。不识大道之理,不立诚心修大道,便得不到大道的滋养和帮助,不能成就大器,只能顺着人道,在烦恼苦海中流浪生死,枉费了天赐人身生命的苦慈心。
大道无私有缘求,大道无私唯德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道的助与不助,多助与少助,皆需以真心去应,以无心去悟,以诚心去换取。当进入无物无我境界之时,才能真正体悟天心慈爱,大道无私,才能真正理解“唯道善贷且成”的真义。
《易经》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此义是说,凡事人助天助,最根本的还要靠自己。正如空净师在玄灵修真学“三因论”中所说:“一切事物的变化,本因是根据,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这是玄灵学“三元(源)”理论的哲学认识论,与西方哲学观有着根本不同点。自助、人助、道助,自证、互证、共证,三者虽为一体,但最根本、最核心的还是内心的自助。只要心境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人心合天心,天就是我,我就是天,哪有不成之理?
大道无亲,唯与善人。天有好生之德,人若无厚德去应合,即使天道再有心助佑,你心中不应,心门紧闭,再好的宝贝也装不进去,再大的助力也难以推动。所以,唯有修自心、累厚德,才能得道之助,才能自度自救。
“善贷且成”,是指大道成就万物都是“全始全终”。人做事也应当善始善终,要有好的开始,也要慎其终。但慎终不如慎始,慎始即是慎终,好的开端是从慎始得来的。要有好的始,而后才能有全终。所以佛家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名言。有道之人,无论做人做事,无论处俗修真,都特别注重开始之“因”,有好因才有好果。所以说“菩萨畏因”。动机是起心动念之因,“因”一旦种下去,无论何人,必尝其果。“凡夫畏果”,是说凡夫不明因果规律,不知天道的威严,只图一时痛快,黑灯骑瞎马,横冲直撞,直到碰到南墙,撞得头破血流,果报来了,这才害怕。太上在此是教人要像大道那样,笃信淳朴,返归道本。
诚信之心是入道的金钥匙,万圣千仙,都是从笃信入道而修。下士闻道之所以大笑之,正是不信之义。信为功德母,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修真入门的敲门砖,离开诚信二字,任你有万般聪明智慧,也难以真闻大道,只能顺人道向下滑行,坠(zhui)落海底深渊。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乃是教人认识自然大道,当以笃信诚实为前提,作为入道之门。自古以来,万圣千真,皆从诚信而入。“上士闻道,勤行之”,正是笃信之义;“下士闻道,大笑之”,正是不信之义。可见信与不信,乃是道与非道之分水岭,是圣与凡的试金石。
大道之不可不闻,犹如人之性不能不有一样。人若无灵性的主宰,则眼不能视,耳不能听,鼻不能嗅,口不能言。人若不闻道,则心不能修,身不能固,德不能立,家不能齐,国不能治。所以身之为人,于道不可不闻。
人之根有深浅之不一,性有智愚之不同。能闻道而潜修力行,大志不改,一了百当者,是谓根深智慧之上士。闻道信而习之,但志心不坚,修而不勤,悟而不深,若即若离者,此为之中根。信道不诚,似信非信,自暴自弃者,是为浅根。下士乃无根之人,非但不信,反而嘲笑。
闻道亦有层次之分,有声尘之闻,有非声非尘之闻。声尘之闻,外有耳根之用,内有识性之尘,只能闻于有声,不能闻于无声;只能听闻有声之理,不能心悟无声无音之道,故称之为“声尘之闻”。非声非尘之闻,外不入于耳尘,内不起于识心,反闻于自性的空明之中,反听于无音心声之内。不用耳根,能听天籁天音等无声之音;不入耳尘,能闻凡耳不能闻之闻。无闻之闻我能闻,而人不能闻者,谓之“妙闻”。此等妙闻,方可谓之“闻道”,方可初尝道味,见道之真。若能如此闻之,即可与大象同入于无形,可与大道同隐于无名。至此,大道之实理,未有不善施于我,未有不成就我之大器也。
本章要旨,在于教人明道信道,大道虽深妙,但至简至易,惟信可入,没有诚信心,难闻真道,此乃千古不易之理。
中和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道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之实理,谓之“道”,道即无极而太极也。“道一”,“一”是道,是宇宙的核心。万物之本源生万象,“一”这个核心,决定着万物整体的基本状态,一元为根本,为总纲。玄灵修真理法学称之为“一元四素全息论”。《庄子·天地篇》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皆源于一,根于一,始于核心。正如《列子·天瑞》篇所言:“一者,形变之始也。”万物众生皆源出于此“一”,此“心”、此“核”,皆含有全息性物质。只因人被后天所裹,有此而不识此,有此而未能调动它的全能。此一即“质心”,万物产生的条件,是以质心为前提。自然界的物质,以质心的凝聚力为基础。有如几何学中的画圆,是以圆心来凝聚质心。若没有质心吸引运动,圆规就只能作无序或直线性运动。
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即在内观、微观中认识了“生物原子核”,在慧观、宏观、宇观中认识了宇宙之“本源”。先辈们对人身的生理原子核、中子核的分解和生理核聚合水平,是现代科学所望尘莫及的。道家认为“物由心生”,唯心生万象,这个心就是“一”,就是道。正如三十九章所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天下贞。”万物能得此“一”,归于本源,形性合一,则清、宁、灵、盈、生、贞之象自然生发,宇宙升平,世界大同矣。
无极在静时为○,动时则为太极,太极即是一,即是道。此一流行于天地,便是五行四象;此一流行于人事,便是三纲五常;此一流行于身心,便是性命魂魄;此一流行于五常,便是仁义礼智信。故此“一”为万物总汇之理,万物总汇之源。若能得此一,则万事毕矣。
【一生二,】
“一生二”,就是道所生太极之两仪,两仪中含有阴阳二气。气之动为阳,气之静为阴。有此动静,才有此阴阳。阴阳本非有二,在太极未发动之前,静而为阴;太极已发之后,动而为阳。未发之前为理,已发之后为气,气行而理随,一理生二之阴阳。故曰“一生二”。
“二”者,是言其动静与阴阳。动则气机流通,其理即着。静则气之反复,其理即贞。动不妄动,必静极而后动;静不妄静,必动极而后静。动静之两端,是自然大道之流行,万物之成始成终。人能知此动静之妙,修之于身,便可以见天地之心;用之于事,则可以见大道之本。
世间万物,皆是由阴阳两大物质所构成,阴阳二气之动静,引起万物之变化。三维空间可见之物质,是道生的阳性物质;四维和四维以上空间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不可见的阴性物质,是隐态的物元、质元物质。
“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一阳一阴、一显一隐两种物质,就是“二”,共存于宇宙空间,只是其表现形式、存在的时空不同而已。阳者,肉眼可观可见;阴者,非肉眼可观可见。这种不可见的微观“元”性物质,以隐态形式存在于高维空间。它虽然至今不被常人所认识,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着的,更为高级的玄源微观质元性物质。即西方科学家所说的“暗物质”。
隐态显态这两大物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世间的万事万物。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长阳消,阳生阴退,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修真者的性命双修,就是把握阴阳的方法,所要掌握和突破的,就是太极阴阳鱼中的弦线。太极本是阴阳一体,复扭其弦线的目的,是要将阴阳复扭为无极○。太极之阴阳弦线,本是无极边沿线的挤压重迭状态,复扭就是扭转到无极本来状态,也就是复归于道。
宇宙间的阴阳两大物质,是隐态的更高级的大道本源物质的产物。道的阳性物质,是“常道”的必然产物;道的阴性物质,是隐态的道性物质。故修真者特别重视执两用中,其意在于整体把握阴阳,运用阴阳精华物质,运用太极中的太极弦和鱼眼,复归于无极态。这就是修真理法学的精髓所在。
自古圣人修道设教,皆不离此动静之理。人身分为阴阳两大系统,人心也包含阴阳两个系统,即先天真心与后天识心。后天识心为阴,先天真心为阳。后天识心又分阴阳,善为阳,恶为阴。先天真心中也分阴阳,如心阳神,心阴神等。以性言之,静者湛然无欲,所以为性;以情言之,动生喜怒哀乐,所以为妄情。人若能知动静之妙,执两用中,抱元守一,不偏不倚,立于中黄一点,守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以中正之道行持,便是知一生二,由二返一之妙理,则大道近矣。
【二生三,】
“二生三”,“二”指阴阳二炁,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皆含有阴阳二气,由此二气交合冲荡之后所生的中和之气,才生出“三”。“三”即三元、三才等。道所生者为一,就其名而言谓之道,就其数而言谓之三。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由此而生生不穷。太上以“三”数表示道生万物之数,即愈生愈多,生生不息之义。“三”是由道的混沌状态,到万物显象成形的过渡阶段,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
万物皆一气含三。得气之清轻者,天之道;得气之重浊者,地之道;得气之中和者,人之道。若无阴阳二气之交合,则五行之气不能行于天,五气之质不能具于地,五性之理不能存于人。有天便有地,有地便有人。天地人三才皆本于阴阳二气交合所生,故曰“二生三”。
以三才之理蕴之于心,纪纲造化,经理人物,精粗本末,以一贯之,由一生二,二再生三,则天地人万物才得以孕育而生成。修真者以此理逆返而修,归一返心,回复自然真境,既完整又科学。
《易经》包含了三大原则,即简易、变易、不易,合称为“三易”。
所谓“简易”,是说大道之理至简至易,既平凡,又简单,世间无论多么错综复杂的现象,都是由一至二,由二生三的变化过程。人常形容某事时有一句口头语:“简单得像个一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变易”,是说世间的人事物,都处在一定的时空中,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个事物不随着时空的运转而变化。虽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但都是在其本因、内因的基础上,随着时空的运转,发生着千差万别的变化,这是大道的永恒规律。所以学道要知“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其变。
所谓“不易”,是说世间万物虽时刻都在运动变化,但生万物的大道本体,却是永恒存在的,这个主宰宇宙的本源,宗教家叫做“上帝”、“神仙”、“佛菩萨”。哲学家称它为“本体”。科学家称它为“物理功能”。无论怎么称呼,都是指大道本源之一。
“二”是太极两仪所生的阴阳,是大道生万物的应用,是道生万物的过渡阶段。比如人体这个小宇宙、小天地,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巨系统,它以“心机”为总枢、为核心,不停地运转变化着。在这个总枢纽的统领下,先分为阴阳、显隐两大系统,或称为太极。在太极之下,又生三才,或称为三宝,即精、炁、神。此三宝必需和太极阴阳这两个系统共论,用三源理论阐述。例如精、炁、神这三个质元系统,元神、玉神、圣神这三个体元系统等等不同性质的子系统。三才之下又生四象,四象之下又分五行。五行之下再分为八卦、九宫等许许多多子系统。人体内道场基本上由这九大系统组成,层层分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含互纳,围绕方寸这个中心,共同构成人体这个巨系统。
人体这个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修真者的人天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为了求证、打通这种联系的信道。完成九大系统的和合,攒簇五行,合和四象,由三返二,由二返一,就是五气朝元,步入更完美的天人合一,这就是“观心得道”的变化机理。也是顺变“二生三”,逆变“三返二”的辩证之理。
三生万物。
“三生万物”,大道就其名而言,谓之道。大道就其数而言,谓之一。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三”是三元、三才,万物皆是一气含三。“一元四素全息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是玄灵修真理法学认识宇宙万物的整体观和方法论。
“三元一炁”,在人则是元精、元炁、元神;在“河图”、“洛书”,则是内外三圆数图;在卦辞,则是上元、下元、中元。三元备,而万物之性成。其性之质量层次,再决定由三生四象,四象成而五气流行,六爻成象,而八卦演序万物。道家此学说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由内至外,由根到末,由隐至显,由核心到宇空万象,由三至万物,象数理气四大要素,包容于万物的任何一体。
仙佛圣真,因其道果圆满,故皆能化身分神千万亿,变化无穷,为天下人做大善事、大好事。但这种大法象常人不可知、不可见。古之圣人,修身治国,德化天下,世人无法知其端倪,此正是“大象无形”之妙义。
天地万物本是一炁所化,大寰(hun宇宙;天下)包罗万象。天居高,地位卑,人立中,而世界成。追溯到鸿蒙未判,天地混沌,日月未分,那时便是无穷无尽的先天,并无一物一象。至混元一炁运转虚空,运转既满周圆,气始分散,化为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玄、元、始三位一体,三清分化有形,清轻之炁上升,子会开天,日月星生成,三宝完成。三清再化五老,东方木公、西方金母、南方火精、北方水精、中央黄老,五行既全,重浊之气下降,丑会地辟生。天地运化真炁,五方定位,世界成形。五老运化五炁,至寅会时人降生。五行之偏气分散天下,而生动植飞潜等物,如山水草木,电光石火,尘土动物等。
大道无形无象,却可以生宇宙万物,所以天下最大之象就是无极大道。天地人万物,原由无极元始一动而生太极,太极含阴阳两仪,而化三才四象五行……。一本而散万物殊,故曰“众生”。又谓之“九六原灵”,意取天九地六之象数,包罗无穷无尽,所以太极是一个无形的大象。天下万物,物物有太极,太极之中,又分太极,大至宇宙天地,小至微尘内核,无不有太极之象,大中有小,小中含大,人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其形皆隐存于万物之中,此即是“大象无形”之义。
【道隐无名。】
“道隐无名”句,是总结归纳以上十三句之妙意。
道本为宇宙大主,但因道又隐于无名,与万物和光同尘,默默无闻,潜藏在万象之内,所以不被人知。大道无形无迹,无声无息,至玄至微,至神至虚;隐含在天地万物之中,天地万物并不知。无名无象,不可睹,不可闻,使人无法指其名,无法见其象。道之有,隐于无;道之无,藏于万物之有。万物皆有心,天理在人心,万物皆含道性,其道性精华物质皆包藏在物内的核心之中。所以,道之真实在中心、核心、本源之中,而不在物之表层。万物的外在形象,皆是道体之枝叶末梢;万事之表,皆是理德之皮毛。自然本质的核心,皆隐藏于内。故曰“道隐无名”。
人之真我,本是虚灵一团光炁,光圆觉照,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又何需执相,徒增做作?但人落入凡尘以后,执于万有,执于形相,以致使自己的真我真知,如乌云蔽日,明珠蒙尘,其光不彰。修道者若不能深悟真我实相,空执物相,不能率性实践,犹如画饼充饥,终难得饱。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窥见道之真貌,才能真正体悟“道隐无名”的含义。当还有“我”字存在,以主观意识认识万事万物时,就只能在道的末梢上打转,难以深入其本质之中。
大道的本体特性贵于隐藏。《易经》有云:“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民间俗话说:“人要实心,竹要空心”,都是指的道心。所谓“洗心”,就是要把心中的一切私心妄念都清洗干净,达到洗无可洗,寂然空明的最高圣洁境界,那就是得道。真正成道之人,不仅可以“神以知来”,而且要“知以藏往”,过去、未来什么都知道,但心里什么都不留,像一张白纸一样,一切都归于无,一切都深藏不露,混迹世俗,与众生和光同尘,“吉凶与民同患”,这才是最高的智慧。一般世俗人没有不喜欢表现自己的,尤其是喜欢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真道无形,真佛无相,三清、五老、一炁,皆在无极境内。故修道一定要去相化执,道隐无名,退之于密,方可证无极道果。无极图内空无一物,心若不能虚怀若谷,则无法归空,虽是功德圆满,亦难得上乘果位。这即是“道隐无名”之真义。
【夫唯道,善贷且成。】
“贷”,即施与、帮助。“成”者,即成就之意。
“夫唯道,善贷且成”,是说唯有大道最慈悲,广施大德化生万物,养育众生,且能成就天地万物之始终。道生万物从来都是由孕育开始,也从来都是不遗余力地促使万物终有大成,善待一切,把自己的一切都倾注给天下众生万物,唯独没有自己的私利。
此二句是总结归纳全文之义,太上唯恐后世不知大道之体用,不能正确理解领会文中真义,故而再次昭示世人:天下唯有大道至公无私,善施万物以精气,帮助成就天地万物,恩德浩荡。本章经文自“明道若昧”,至“道隐无名”,共十三句,从各个不同侧面,反复论证大道之妙。其意在于告诉世人,大道造物之圆机,无所不善施,无所不成就。若不归从大道进修,则无处进修;不从大道而存养,则无所存养。不识大道之理,不立诚心修大道,便得不到大道的滋养和帮助,不能成就大器,只能顺着人道,在烦恼苦海中流浪生死,枉费了天赐人身生命的苦慈心。
大道无私有缘求,大道无私唯德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道的助与不助,多助与少助,皆需以真心去应,以无心去悟,以诚心去换取。当进入无物无我境界之时,才能真正体悟天心慈爱,大道无私,才能真正理解“唯道善贷且成”的真义。
《易经》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此义是说,凡事人助天助,最根本的还要靠自己。正如空净师在玄灵修真学“三因论”中所说:“一切事物的变化,本因是根据,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这是玄灵学“三元(源)”理论的哲学认识论,与西方哲学观有着根本不同点。自助、人助、道助,自证、互证、共证,三者虽为一体,但最根本、最核心的还是内心的自助。只要心境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人心合天心,天就是我,我就是天,哪有不成之理?
大道无亲,唯与善人。天有好生之德,人若无厚德去应合,即使天道再有心助佑,你心中不应,心门紧闭,再好的宝贝也装不进去,再大的助力也难以推动。所以,唯有修自心、累厚德,才能得道之助,才能自度自救。
“善贷且成”,是指大道成就万物都是“全始全终”。人做事也应当善始善终,要有好的开始,也要慎其终。但慎终不如慎始,慎始即是慎终,好的开端是从慎始得来的。要有好的始,而后才能有全终。所以佛家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名言。有道之人,无论做人做事,无论处俗修真,都特别注重开始之“因”,有好因才有好果。所以说“菩萨畏因”。动机是起心动念之因,“因”一旦种下去,无论何人,必尝其果。“凡夫畏果”,是说凡夫不明因果规律,不知天道的威严,只图一时痛快,黑灯骑瞎马,横冲直撞,直到碰到南墙,撞得头破血流,果报来了,这才害怕。太上在此是教人要像大道那样,笃信淳朴,返归道本。
诚信之心是入道的金钥匙,万圣千仙,都是从笃信入道而修。下士闻道之所以大笑之,正是不信之义。信为功德母,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修真入门的敲门砖,离开诚信二字,任你有万般聪明智慧,也难以真闻大道,只能顺人道向下滑行,坠(zhui)落海底深渊。
【本章说解】
本章经旨,乃是教人认识自然大道,当以笃信诚实为前提,作为入道之门。自古以来,万圣千真,皆从诚信而入。“上士闻道,勤行之”,正是笃信之义;“下士闻道,大笑之”,正是不信之义。可见信与不信,乃是道与非道之分水岭,是圣与凡的试金石。
大道之不可不闻,犹如人之性不能不有一样。人若无灵性的主宰,则眼不能视,耳不能听,鼻不能嗅,口不能言。人若不闻道,则心不能修,身不能固,德不能立,家不能齐,国不能治。所以身之为人,于道不可不闻。
人之根有深浅之不一,性有智愚之不同。能闻道而潜修力行,大志不改,一了百当者,是谓根深智慧之上士。闻道信而习之,但志心不坚,修而不勤,悟而不深,若即若离者,此为之中根。信道不诚,似信非信,自暴自弃者,是为浅根。下士乃无根之人,非但不信,反而嘲笑。
闻道亦有层次之分,有声尘之闻,有非声非尘之闻。声尘之闻,外有耳根之用,内有识性之尘,只能闻于有声,不能闻于无声;只能听闻有声之理,不能心悟无声无音之道,故称之为“声尘之闻”。非声非尘之闻,外不入于耳尘,内不起于识心,反闻于自性的空明之中,反听于无音心声之内。不用耳根,能听天籁天音等无声之音;不入耳尘,能闻凡耳不能闻之闻。无闻之闻我能闻,而人不能闻者,谓之“妙闻”。此等妙闻,方可谓之“闻道”,方可初尝道味,见道之真。若能如此闻之,即可与大象同入于无形,可与大道同隐于无名。至此,大道之实理,未有不善施于我,未有不成就我之大器也。
本章要旨,在于教人明道信道,大道虽深妙,但至简至易,惟信可入,没有诚信心,难闻真道,此乃千古不易之理。
中和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道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之实理,谓之“道”,道即无极而太极也。“道一”,“一”是道,是宇宙的核心。万物之本源生万象,“一”这个核心,决定着万物整体的基本状态,一元为根本,为总纲。玄灵修真理法学称之为“一元四素全息论”。《庄子·天地篇》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皆源于一,根于一,始于核心。正如《列子·天瑞》篇所言:“一者,形变之始也。”万物众生皆源出于此“一”,此“心”、此“核”,皆含有全息性物质。只因人被后天所裹,有此而不识此,有此而未能调动它的全能。此一即“质心”,万物产生的条件,是以质心为前提。自然界的物质,以质心的凝聚力为基础。有如几何学中的画圆,是以圆心来凝聚质心。若没有质心吸引运动,圆规就只能作无序或直线性运动。
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即在内观、微观中认识了“生物原子核”,在慧观、宏观、宇观中认识了宇宙之“本源”。先辈们对人身的生理原子核、中子核的分解和生理核聚合水平,是现代科学所望尘莫及的。道家认为“物由心生”,唯心生万象,这个心就是“一”,就是道。正如三十九章所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天下贞。”万物能得此“一”,归于本源,形性合一,则清、宁、灵、盈、生、贞之象自然生发,宇宙升平,世界大同矣。
无极在静时为○,动时则为太极,太极即是一,即是道。此一流行于天地,便是五行四象;此一流行于人事,便是三纲五常;此一流行于身心,便是性命魂魄;此一流行于五常,便是仁义礼智信。故此“一”为万物总汇之理,万物总汇之源。若能得此一,则万事毕矣。
【一生二,】
“一生二”,就是道所生太极之两仪,两仪中含有阴阳二气。气之动为阳,气之静为阴。有此动静,才有此阴阳。阴阳本非有二,在太极未发动之前,静而为阴;太极已发之后,动而为阳。未发之前为理,已发之后为气,气行而理随,一理生二之阴阳。故曰“一生二”。
“二”者,是言其动静与阴阳。动则气机流通,其理即着。静则气之反复,其理即贞。动不妄动,必静极而后动;静不妄静,必动极而后静。动静之两端,是自然大道之流行,万物之成始成终。人能知此动静之妙,修之于身,便可以见天地之心;用之于事,则可以见大道之本。
世间万物,皆是由阴阳两大物质所构成,阴阳二气之动静,引起万物之变化。三维空间可见之物质,是道生的阳性物质;四维和四维以上空间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不可见的阴性物质,是隐态的物元、质元物质。
“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一阳一阴、一显一隐两种物质,就是“二”,共存于宇宙空间,只是其表现形式、存在的时空不同而已。阳者,肉眼可观可见;阴者,非肉眼可观可见。这种不可见的微观“元”性物质,以隐态形式存在于高维空间。它虽然至今不被常人所认识,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着的,更为高级的玄源微观质元性物质。即西方科学家所说的“暗物质”。
隐态显态这两大物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世间的万事万物。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长阳消,阳生阴退,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修真者的性命双修,就是把握阴阳的方法,所要掌握和突破的,就是太极阴阳鱼中的弦线。太极本是阴阳一体,复扭其弦线的目的,是要将阴阳复扭为无极○。太极之阴阳弦线,本是无极边沿线的挤压重迭状态,复扭就是扭转到无极本来状态,也就是复归于道。
宇宙间的阴阳两大物质,是隐态的更高级的大道本源物质的产物。道的阳性物质,是“常道”的必然产物;道的阴性物质,是隐态的道性物质。故修真者特别重视执两用中,其意在于整体把握阴阳,运用阴阳精华物质,运用太极中的太极弦和鱼眼,复归于无极态。这就是修真理法学的精髓所在。
自古圣人修道设教,皆不离此动静之理。人身分为阴阳两大系统,人心也包含阴阳两个系统,即先天真心与后天识心。后天识心为阴,先天真心为阳。后天识心又分阴阳,善为阳,恶为阴。先天真心中也分阴阳,如心阳神,心阴神等。以性言之,静者湛然无欲,所以为性;以情言之,动生喜怒哀乐,所以为妄情。人若能知动静之妙,执两用中,抱元守一,不偏不倚,立于中黄一点,守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以中正之道行持,便是知一生二,由二返一之妙理,则大道近矣。
【二生三,】
“二生三”,“二”指阴阳二炁,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皆含有阴阳二气,由此二气交合冲荡之后所生的中和之气,才生出“三”。“三”即三元、三才等。道所生者为一,就其名而言谓之道,就其数而言谓之三。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由此而生生不穷。太上以“三”数表示道生万物之数,即愈生愈多,生生不息之义。“三”是由道的混沌状态,到万物显象成形的过渡阶段,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
万物皆一气含三。得气之清轻者,天之道;得气之重浊者,地之道;得气之中和者,人之道。若无阴阳二气之交合,则五行之气不能行于天,五气之质不能具于地,五性之理不能存于人。有天便有地,有地便有人。天地人三才皆本于阴阳二气交合所生,故曰“二生三”。
以三才之理蕴之于心,纪纲造化,经理人物,精粗本末,以一贯之,由一生二,二再生三,则天地人万物才得以孕育而生成。修真者以此理逆返而修,归一返心,回复自然真境,既完整又科学。
《易经》包含了三大原则,即简易、变易、不易,合称为“三易”。
所谓“简易”,是说大道之理至简至易,既平凡,又简单,世间无论多么错综复杂的现象,都是由一至二,由二生三的变化过程。人常形容某事时有一句口头语:“简单得像个一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变易”,是说世间的人事物,都处在一定的时空中,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个事物不随着时空的运转而变化。虽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但都是在其本因、内因的基础上,随着时空的运转,发生着千差万别的变化,这是大道的永恒规律。所以学道要知“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其变。
所谓“不易”,是说世间万物虽时刻都在运动变化,但生万物的大道本体,却是永恒存在的,这个主宰宇宙的本源,宗教家叫做“上帝”、“神仙”、“佛菩萨”。哲学家称它为“本体”。科学家称它为“物理功能”。无论怎么称呼,都是指大道本源之一。
“二”是太极两仪所生的阴阳,是大道生万物的应用,是道生万物的过渡阶段。比如人体这个小宇宙、小天地,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巨系统,它以“心机”为总枢、为核心,不停地运转变化着。在这个总枢纽的统领下,先分为阴阳、显隐两大系统,或称为太极。在太极之下,又生三才,或称为三宝,即精、炁、神。此三宝必需和太极阴阳这两个系统共论,用三源理论阐述。例如精、炁、神这三个质元系统,元神、玉神、圣神这三个体元系统等等不同性质的子系统。三才之下又生四象,四象之下又分五行。五行之下再分为八卦、九宫等许许多多子系统。人体内道场基本上由这九大系统组成,层层分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含互纳,围绕方寸这个中心,共同构成人体这个巨系统。
人体这个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修真者的人天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为了求证、打通这种联系的信道。完成九大系统的和合,攒簇五行,合和四象,由三返二,由二返一,就是五气朝元,步入更完美的天人合一,这就是“观心得道”的变化机理。也是顺变“二生三”,逆变“三返二”的辩证之理。
三生万物。
“三生万物”,大道就其名而言,谓之道。大道就其数而言,谓之一。有一即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万。“三”是三元、三才,万物皆是一气含三。“一元四素全息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是玄灵修真理法学认识宇宙万物的整体观和方法论。
“三元一炁”,在人则是元精、元炁、元神;在“河图”、“洛书”,则是内外三圆数图;在卦辞,则是上元、下元、中元。三元备,而万物之性成。其性之质量层次,再决定由三生四象,四象成而五气流行,六爻成象,而八卦演序万物。道家此学说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由内至外,由根到末,由隐至显,由核心到宇空万象,由三至万物,象数理气四大要素,包容于万物的任何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