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3gzw.net,我的大明新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正月二十四,在朱棣接见了来自西洋学者们之后,一个消息就在应天府传播开来。
皇上打开内库,以二十万枚银币的造价,将会在清凉山下修建一座可以容纳十万人的竞技场。
这个竞技场不仅以后会成为大明阅兵,出征的聚集地,而且还会举办高水平的蹴鞠大赛。
朱瞻基一开始本来是不准备选址在清凉山的,应天府这些年随着大发展,内城已经人满为患。
夹江工业区的发展,带动了大量居民向城外迁徙,在清凉门外建立了大量的居民点。
朱瞻基虽然想把竞技场选址在城外,成为新的商业区,但是如今的建筑结构比不上后世,即便有了水泥,也需要坚固的根基。
在土地上挖根基虽然容易,但是怕以后会倒塌。经过跟一帮西洋建筑师的商议,还是决定将这个竞技场建在石头地基上。
罗马竞技场,同样是建在石头根基上面的。
选址在清凉山,是因为这里是西城的清凉门内,秦淮河从附近出了内城,阅兵将会更加方便。
不管什么时候,这种大型的建筑建造,都是为了政治服务。
在有了水泥之后,这种体育馆的建设,安全性其实问题不大。
后世的大部分体育馆都不到十万人,不是因为技术因素,而是因为利用率问题。
这个竞技场的建设,最困难的不是设计结构,朱瞻基并没有想要建一座异常另类的别出心裁的体育馆,第一座体育馆,还是要以安全为主。
最困难的是扩音装置的设计。
罗马竞技场的扩音设计是利用回声室来进行扩音,这种扩音失真的厉害,根本听不清放大的话说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虽然在声学方面并没有特别的研究成果,但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声音的共振和放大。
在唐朝时候,就有了利用铜管来监听他人对话的设施,利用的就是声音的共振性。
而这个体育馆的建设,也将会耗费数量众多的铜管,铺设一个覆盖整个体育馆的铜管扩音装置。
当然,这种扩音依旧失真的厉害,但是最少,能让远处的人也能听清说的话。
一时之间,有无数的百姓就向清凉山那里跑,竞技场还没有建成,已经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跟竞技场相比,朱瞻基要建设一座大明皇家工程学院的消息,根本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首先,朱瞻基并没有公布造价,其次,他在下马桥的十家研究院,其实跟一个初级工程学校差不多了。
许多在这里工作的工匠们,都把自己的子侄带了过来,跟着他们一起研究学习,做一些辅助工作。
他们也将是大明皇家工程学院的第一批学员,因为这个原因,朱瞻基现在并没有想过更改目前的大明户籍政策。
工匠的子弟们,暂时已经够把学校的架子搭建起来,必须要等到大明的殖民政策铺开以后,再取消目前的户籍限制,万民平等。
也因为目前有学生招收对象,朱瞻基并没有展开招生计划,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听说他要建一所综合学校。
只有一些大臣们看到了在孝陵卫的东侧,灵谷寺的下方那里,在兴建新的建筑,猜到了朱瞻基想要扩建研究院。
这个被朱瞻基寄以厚望的学校并没有遭遇到儒家的反对,因为现在大部分人根本搞不清楚朱瞻基在想什么。
一家专门培养工匠的学校,并不会让儒家如临大敌。
正月二十六,是解家与杨家定亲的日子,杨士奇为自己的独子求聘解缙之兄长解纶的长女解氏祯芳。
杨士奇是五品大学士,解纶虽然只是八品五经博士,但是文苑地位并不比杨士奇低。
甚至因为杨道自己只是个秀才,解纶当初还不想同意。
解缙与解祯期解桢亮两人都见过杨道,虽然其兄杨稷的名声不好,但是他本人看起来倒是个靠谱的。
而且解祯期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很清楚解家的清名是足够了,在文坛方面的底蕴也够,但是家族势力弱小。
解氏一门三进士,但是自己的父亲解纶,叔父解缙都是书呆子,叔父当初要不是太孙殿下搭救,恐怕早就被锦衣卫给害死了。
太孙重视武功,反倒对文臣不大感冒,为了迎合太孙的喜好,解祯期与解桢亮两人都在仔细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想要从五经释义,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不管当初的字母,标点符号,还有几何,解祯期两兄弟都在积极学习和研究,并且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在推广。
所以,他们知道,如今五经学的再好,也不管用,因为太孙根本不会用这样的书呆子。
姑父黄金华也是在翰林院任编撰,两个表兄弟同样在学文,整个家族都没有从军之人。
解祯期接触过杨道,知道他沉稳有度,而且一心向军中发展。
在得知杨家求亲之后,还专门带了妹妹,假装偶遇了杨道一次,让妹妹亲眼看一眼杨道。
解祯芳自小见的父亲和叔父都博学之人,其母欧阳婉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女人,而其兄解祯期英俊潇洒,更是在如今的大明文名远扬。
要是比文采,杨道拍马都及不上,但是杨道在幼军熏陶近四年。其兄的的恶名让他时时刻刻都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刻苦训练,一心出头。
在解祯芳的眼里,杨道固然是及不上自己的哥哥,却跟解家人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所以解祯芳看了杨道黑黑壮壮,像是个莽夫,却也一表人才,就应下了这门亲事。
至于杨道,看到了解祯芳的长相和气质,更是觉得是意外之喜,对这门亲事满意无比。
因为怕事有反复,他的年龄也不小了,加上解家今年有三门亲事,所以没出正月就定下了亲事,只等解祯期和解桢亮大婚之后就让他们成亲。
解缙是朱瞻基在文臣里面立下的典范,解家结亲,他当然要亲自上门祝贺。
见到杨道,他也忍不住点了点头。相由心生,这杨道一脸正气,又是幼军出身,身体健壮,不失为一个好男儿。
相比他那个一看上去就是个纨绔子弟的哥哥,他要强的多了。
朱瞻基问了几句,得知他不考功名,一心想往海军发展,对他心生好感,又拿羽林卫学的一些行军打仗,排兵布阵,包括如何巩固占领区的问题问了一番。
杨道的回答也是条理清晰,并且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思路。
朱瞻基觉得自己又挖了一个人才,当场摘下了自己腰间的横刀,赠送给他。
“此百炼宝刀非军功不得授,但今日孤特意赏你。望你今后不辜负孤的期望,成为孤的百炼宝刀,无往不利。”
杨道单膝跪拜,接下宝刀:“臣今后定当为殿下扬威四海,传我大明威名。”
这个插曲也让本来对自己儿子的选择还有些心结的杨士奇也释怀了,既然儿子一心从军,父子俩一文一武,也是一桩美谈。
而那些原本对解家找了个武夫女婿,还有些看不过眼的亲朋。
见了朱瞻基对杨道的重视,才知道各人有各人的缘分,这殿下如此重视武夫,恐怕他们这些文臣,今后还要难出头喽。
朱瞻基这个太孙并没久待,两家完成了礼聘,交换了生辰八字,朱瞻基一顿饭没吃,就准备离开。
众人一起欢送了朱瞻基离开,让他原本还想找解缙商议一下内阁人选,也没有机会开口。
而关于解祯期的安排,他也想征求一下解缙的意见。
解祯期如今只是举人,要参加明春举行的春闱,才会任官。
朱瞻基知道他的文采足够,能在士林成为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他的文采是不用怀疑的。
所以他也不想他今年的时间白白浪费,想要将他安排进自己的工程学院的组建。
因为接触到朱瞻基带来的新思想,解祯期以后是不会变成腐儒的。但是朱瞻基希望他能在大学组建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不同学科带来的影响。
只有接触了新思维影响的大臣,朱瞻基以后才会重用。
从解家离开,朱瞻基来到了下马桥农庄的西夷研究院。
这个研究院是刚刚组建,属于是一个大杂烩的研究院。
朱瞻基是不会给这些人一起抱团的机会,他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学好中文,然后进行备课,当然,每个人按照不同的特长,也被朱瞻基分配到了不同的研究院。
这里面,以船舶研究院,化学研究院,格物研究院,建筑研究院的人最多。
而他们这些人,只要进了研究院,那就是上了贼船,再也没有下船的机会了。
朱瞻基是绝对不会允许他们学到了大明的技术,还有机会回欧洲的。
而他们这些人带来的新技术,新思维,也会给大明的这些研究人员带来新的头脑风暴。
文艺复兴,还是先从大明开... -->>
正月二十四,在朱棣接见了来自西洋学者们之后,一个消息就在应天府传播开来。
皇上打开内库,以二十万枚银币的造价,将会在清凉山下修建一座可以容纳十万人的竞技场。
这个竞技场不仅以后会成为大明阅兵,出征的聚集地,而且还会举办高水平的蹴鞠大赛。
朱瞻基一开始本来是不准备选址在清凉山的,应天府这些年随着大发展,内城已经人满为患。
夹江工业区的发展,带动了大量居民向城外迁徙,在清凉门外建立了大量的居民点。
朱瞻基虽然想把竞技场选址在城外,成为新的商业区,但是如今的建筑结构比不上后世,即便有了水泥,也需要坚固的根基。
在土地上挖根基虽然容易,但是怕以后会倒塌。经过跟一帮西洋建筑师的商议,还是决定将这个竞技场建在石头地基上。
罗马竞技场,同样是建在石头根基上面的。
选址在清凉山,是因为这里是西城的清凉门内,秦淮河从附近出了内城,阅兵将会更加方便。
不管什么时候,这种大型的建筑建造,都是为了政治服务。
在有了水泥之后,这种体育馆的建设,安全性其实问题不大。
后世的大部分体育馆都不到十万人,不是因为技术因素,而是因为利用率问题。
这个竞技场的建设,最困难的不是设计结构,朱瞻基并没有想要建一座异常另类的别出心裁的体育馆,第一座体育馆,还是要以安全为主。
最困难的是扩音装置的设计。
罗马竞技场的扩音设计是利用回声室来进行扩音,这种扩音失真的厉害,根本听不清放大的话说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虽然在声学方面并没有特别的研究成果,但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声音的共振和放大。
在唐朝时候,就有了利用铜管来监听他人对话的设施,利用的就是声音的共振性。
而这个体育馆的建设,也将会耗费数量众多的铜管,铺设一个覆盖整个体育馆的铜管扩音装置。
当然,这种扩音依旧失真的厉害,但是最少,能让远处的人也能听清说的话。
一时之间,有无数的百姓就向清凉山那里跑,竞技场还没有建成,已经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跟竞技场相比,朱瞻基要建设一座大明皇家工程学院的消息,根本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首先,朱瞻基并没有公布造价,其次,他在下马桥的十家研究院,其实跟一个初级工程学校差不多了。
许多在这里工作的工匠们,都把自己的子侄带了过来,跟着他们一起研究学习,做一些辅助工作。
他们也将是大明皇家工程学院的第一批学员,因为这个原因,朱瞻基现在并没有想过更改目前的大明户籍政策。
工匠的子弟们,暂时已经够把学校的架子搭建起来,必须要等到大明的殖民政策铺开以后,再取消目前的户籍限制,万民平等。
也因为目前有学生招收对象,朱瞻基并没有展开招生计划,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听说他要建一所综合学校。
只有一些大臣们看到了在孝陵卫的东侧,灵谷寺的下方那里,在兴建新的建筑,猜到了朱瞻基想要扩建研究院。
这个被朱瞻基寄以厚望的学校并没有遭遇到儒家的反对,因为现在大部分人根本搞不清楚朱瞻基在想什么。
一家专门培养工匠的学校,并不会让儒家如临大敌。
正月二十六,是解家与杨家定亲的日子,杨士奇为自己的独子求聘解缙之兄长解纶的长女解氏祯芳。
杨士奇是五品大学士,解纶虽然只是八品五经博士,但是文苑地位并不比杨士奇低。
甚至因为杨道自己只是个秀才,解纶当初还不想同意。
解缙与解祯期解桢亮两人都见过杨道,虽然其兄杨稷的名声不好,但是他本人看起来倒是个靠谱的。
而且解祯期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很清楚解家的清名是足够了,在文坛方面的底蕴也够,但是家族势力弱小。
解氏一门三进士,但是自己的父亲解纶,叔父解缙都是书呆子,叔父当初要不是太孙殿下搭救,恐怕早就被锦衣卫给害死了。
太孙重视武功,反倒对文臣不大感冒,为了迎合太孙的喜好,解祯期与解桢亮两人都在仔细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想要从五经释义,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不管当初的字母,标点符号,还有几何,解祯期两兄弟都在积极学习和研究,并且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在推广。
所以,他们知道,如今五经学的再好,也不管用,因为太孙根本不会用这样的书呆子。
姑父黄金华也是在翰林院任编撰,两个表兄弟同样在学文,整个家族都没有从军之人。
解祯期接触过杨道,知道他沉稳有度,而且一心向军中发展。
在得知杨家求亲之后,还专门带了妹妹,假装偶遇了杨道一次,让妹妹亲眼看一眼杨道。
解祯芳自小见的父亲和叔父都博学之人,其母欧阳婉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女人,而其兄解祯期英俊潇洒,更是在如今的大明文名远扬。
要是比文采,杨道拍马都及不上,但是杨道在幼军熏陶近四年。其兄的的恶名让他时时刻刻都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刻苦训练,一心出头。
在解祯芳的眼里,杨道固然是及不上自己的哥哥,却跟解家人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所以解祯芳看了杨道黑黑壮壮,像是个莽夫,却也一表人才,就应下了这门亲事。
至于杨道,看到了解祯芳的长相和气质,更是觉得是意外之喜,对这门亲事满意无比。
因为怕事有反复,他的年龄也不小了,加上解家今年有三门亲事,所以没出正月就定下了亲事,只等解祯期和解桢亮大婚之后就让他们成亲。
解缙是朱瞻基在文臣里面立下的典范,解家结亲,他当然要亲自上门祝贺。
见到杨道,他也忍不住点了点头。相由心生,这杨道一脸正气,又是幼军出身,身体健壮,不失为一个好男儿。
相比他那个一看上去就是个纨绔子弟的哥哥,他要强的多了。
朱瞻基问了几句,得知他不考功名,一心想往海军发展,对他心生好感,又拿羽林卫学的一些行军打仗,排兵布阵,包括如何巩固占领区的问题问了一番。
杨道的回答也是条理清晰,并且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思路。
朱瞻基觉得自己又挖了一个人才,当场摘下了自己腰间的横刀,赠送给他。
“此百炼宝刀非军功不得授,但今日孤特意赏你。望你今后不辜负孤的期望,成为孤的百炼宝刀,无往不利。”
杨道单膝跪拜,接下宝刀:“臣今后定当为殿下扬威四海,传我大明威名。”
这个插曲也让本来对自己儿子的选择还有些心结的杨士奇也释怀了,既然儿子一心从军,父子俩一文一武,也是一桩美谈。
而那些原本对解家找了个武夫女婿,还有些看不过眼的亲朋。
见了朱瞻基对杨道的重视,才知道各人有各人的缘分,这殿下如此重视武夫,恐怕他们这些文臣,今后还要难出头喽。
朱瞻基这个太孙并没久待,两家完成了礼聘,交换了生辰八字,朱瞻基一顿饭没吃,就准备离开。
众人一起欢送了朱瞻基离开,让他原本还想找解缙商议一下内阁人选,也没有机会开口。
而关于解祯期的安排,他也想征求一下解缙的意见。
解祯期如今只是举人,要参加明春举行的春闱,才会任官。
朱瞻基知道他的文采足够,能在士林成为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他的文采是不用怀疑的。
所以他也不想他今年的时间白白浪费,想要将他安排进自己的工程学院的组建。
因为接触到朱瞻基带来的新思想,解祯期以后是不会变成腐儒的。但是朱瞻基希望他能在大学组建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不同学科带来的影响。
只有接触了新思维影响的大臣,朱瞻基以后才会重用。
从解家离开,朱瞻基来到了下马桥农庄的西夷研究院。
这个研究院是刚刚组建,属于是一个大杂烩的研究院。
朱瞻基是不会给这些人一起抱团的机会,他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学好中文,然后进行备课,当然,每个人按照不同的特长,也被朱瞻基分配到了不同的研究院。
这里面,以船舶研究院,化学研究院,格物研究院,建筑研究院的人最多。
而他们这些人,只要进了研究院,那就是上了贼船,再也没有下船的机会了。
朱瞻基是绝对不会允许他们学到了大明的技术,还有机会回欧洲的。
而他们这些人带来的新技术,新思维,也会给大明的这些研究人员带来新的头脑风暴。
文艺复兴,还是先从大明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