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慧眼识珠,捕捉灵感 (2) (1/2)
3G中文网 www.3gzw.net,开启青少年智慧的150个创意故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威尔逊颇懂经营之道,他为了招揽更多的顾客,在“假日旅馆”里增设了很多设施和娱乐场所。为了节省旅客的费用开支,他在父母们的房间里免费设置了婴儿床,深得父母们的欢迎。在“假日旅馆”内,设置了蒸汽浴、游泳池、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等设施和活动场所。这些服务项目所需开支都打入总收费中去,当顾客一住进“假日旅馆”中,就可以自由利用这些器具、场所,甚至连看病的诊所也免费。这样就赢得了很多旅客,这就是威尔逊经营的绝招。顾客一般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即使挣大钱花大钱,也都喜欢占小便宜。如果样样服务都跟他们算小账,不仅很麻烦,也使旅客每次都觉得被敲了竹杠,自然非常反感。“我们把这些可能提供的服务费预先打进总费用中,旅客使用时,不再收费,他们会觉得占了点便宜,有一种被优待的满足感。”这是威尔逊的高明之处。
创意点评:
威尔逊由母亲的声声抱怨而产生建立“假日旅馆”的想法,当我们在一些场所听到人们的闲来之“语”时,应该沉下心来,也许一个新的机会就在这闲聊中。因为,创意无处不在,就看你能否抓住每个在瞬间闪烁的创意火花。
事实上,公开信息中也蕴藏着创意的线索,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忽略那些公开信息,认为如此明显的机会根本就不是机会,就像某些人炒股,总喜欢探听内部消息,却对公司公开发布的中报、年报不认真研读一样,结果往往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无效的信息,据此而行,结果可想而知。
液体手套的发明
我国某机械厂工人廖基程在厂里劳动时看到,大部分精密零件的加工都需要用手操作。为了防止零件生锈,工人必须整天戴手套,而且手套还必须套得很紧,手指头才能灵活弯曲。这样,不但戴上脱下相当麻烦,手套还很容易弄坏。他常想:难道只能戴这样的手套吗?能不能想个办法改进一下呢?有一天,他在帮助妹妹做纸手工艺品时,手指上沾满了浆糊。浆糊很快干了以后,变成了一层透明的薄膜,紧紧地裹在手指头上。他当时就想:“真像个指头套,要是厂里的橡皮手套也这么方便就好了!”后来他又想起,小时候曾在雨后的泥泞路上行走,不小心滑倒了,双手沾满了泥污,干了后也像戴了泥手套似的。
过了不久,有一天清早醒来,他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天花板,头脑里突然想到:可以设法把手浸在一种像浆糊一样的液体里,干了以后就让手上沾的液体成为手套。不需要它时,手浸在另外一种液体里,泡一下就让它褪掉。这不比戴橡皮手套更方便得多吗?他将自己的这一设想向公司汇报后,公司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廖基程也从生产车间调到了这个组里。经过反复研究、试制,终于发明了“液体手套”。使用这种手套,只需将手浸入一种化学药液中,就能在手上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像真戴上了手套一样,而且它比戴任何一种手套都更柔软、更舒适、更富有弹性。不需要它时,把手放进水里泡一下,就能完全化掉。
创意点评:
廖基程“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天花板”,头脑里出现的关于研制“液体手套”的设想,是一段时间以来,他的显思维与潜思维共同对有关信息加工制作的成果。这一成果,这时突然由潜思维输送给显思维,于是便表现为一种灵感。这种灵感往往能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来说,最大的浪费就是灵感思维这一创新资源的浪费,别让灵感像流星一样从你思维的天空划过,抓住它,让它成为照高你成功之路的流星。
小麦铅笔出富翁
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曾经卖掉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药厂,这在当时令同行感到很不可思议。
药厂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前景被人看好,而且利润也十分诱人。哈默对此的解释是:“我不喜欢专注赚明天的钱,而在乎眼前。你可以说我目光短浅,但是,赚明天的钱需要时间。”
退出医药业后,哈默作了一个更为令人吃惊的举动,他到了当时政局混乱的苏联。当时的苏联因为十月革命后的果实没有很好巩固,地区之间战乱不断,许多地方瘟疫流行,特别是粮食缺乏,许多人被活活饿死。哈默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令他欣喜的信息:苏联的农民因为担心时局,把粮食堆在家中不肯出售,而另一部分人却购买不到粮食,他们的购买欲十分强烈。
哈默开始从美国运来大量的小麦,他的举动被人们称为“班门弄斧”,因为苏联大量种植小麦,长途运输来的小麦在苏联根本没有竞争力。
但是,人们的估量错了。哈默的小麦成为当时苏联人心目中的“定心丸”,销售量高得出人意料,他换取了苏联的大量毛皮和白金。
1921年,哈默在莫斯科官方报纸上看到苏联即将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看过这则新闻后,他并没有往心上去。但是,当他准备回国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苏联商店中的铅笔很少,而且价格很贵。
哈默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苏联办一个铅笔生产厂。他很快得到了苏联当地政府的同意。他在苏联的举动令朋友们大惑不解,并为他担心:可怜的哈默,莫非是被“伏特加”灌昏了头,他怎么会想到只需2美分一支的铅笔?
>
威尔逊颇懂经营之道,他为了招揽更多的顾客,在“假日旅馆”里增设了很多设施和娱乐场所。为了节省旅客的费用开支,他在父母们的房间里免费设置了婴儿床,深得父母们的欢迎。在“假日旅馆”内,设置了蒸汽浴、游泳池、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等设施和活动场所。这些服务项目所需开支都打入总收费中去,当顾客一住进“假日旅馆”中,就可以自由利用这些器具、场所,甚至连看病的诊所也免费。这样就赢得了很多旅客,这就是威尔逊经营的绝招。顾客一般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即使挣大钱花大钱,也都喜欢占小便宜。如果样样服务都跟他们算小账,不仅很麻烦,也使旅客每次都觉得被敲了竹杠,自然非常反感。“我们把这些可能提供的服务费预先打进总费用中,旅客使用时,不再收费,他们会觉得占了点便宜,有一种被优待的满足感。”这是威尔逊的高明之处。
创意点评:
威尔逊由母亲的声声抱怨而产生建立“假日旅馆”的想法,当我们在一些场所听到人们的闲来之“语”时,应该沉下心来,也许一个新的机会就在这闲聊中。因为,创意无处不在,就看你能否抓住每个在瞬间闪烁的创意火花。
事实上,公开信息中也蕴藏着创意的线索,但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忽略那些公开信息,认为如此明显的机会根本就不是机会,就像某些人炒股,总喜欢探听内部消息,却对公司公开发布的中报、年报不认真研读一样,结果往往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无效的信息,据此而行,结果可想而知。
液体手套的发明
我国某机械厂工人廖基程在厂里劳动时看到,大部分精密零件的加工都需要用手操作。为了防止零件生锈,工人必须整天戴手套,而且手套还必须套得很紧,手指头才能灵活弯曲。这样,不但戴上脱下相当麻烦,手套还很容易弄坏。他常想:难道只能戴这样的手套吗?能不能想个办法改进一下呢?有一天,他在帮助妹妹做纸手工艺品时,手指上沾满了浆糊。浆糊很快干了以后,变成了一层透明的薄膜,紧紧地裹在手指头上。他当时就想:“真像个指头套,要是厂里的橡皮手套也这么方便就好了!”后来他又想起,小时候曾在雨后的泥泞路上行走,不小心滑倒了,双手沾满了泥污,干了后也像戴了泥手套似的。
过了不久,有一天清早醒来,他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天花板,头脑里突然想到:可以设法把手浸在一种像浆糊一样的液体里,干了以后就让手上沾的液体成为手套。不需要它时,手浸在另外一种液体里,泡一下就让它褪掉。这不比戴橡皮手套更方便得多吗?他将自己的这一设想向公司汇报后,公司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廖基程也从生产车间调到了这个组里。经过反复研究、试制,终于发明了“液体手套”。使用这种手套,只需将手浸入一种化学药液中,就能在手上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像真戴上了手套一样,而且它比戴任何一种手套都更柔软、更舒适、更富有弹性。不需要它时,把手放进水里泡一下,就能完全化掉。
创意点评:
廖基程“躺在床上,眼睛望着天花板”,头脑里出现的关于研制“液体手套”的设想,是一段时间以来,他的显思维与潜思维共同对有关信息加工制作的成果。这一成果,这时突然由潜思维输送给显思维,于是便表现为一种灵感。这种灵感往往能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来说,最大的浪费就是灵感思维这一创新资源的浪费,别让灵感像流星一样从你思维的天空划过,抓住它,让它成为照高你成功之路的流星。
小麦铅笔出富翁
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曾经卖掉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药厂,这在当时令同行感到很不可思议。
药厂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前景被人看好,而且利润也十分诱人。哈默对此的解释是:“我不喜欢专注赚明天的钱,而在乎眼前。你可以说我目光短浅,但是,赚明天的钱需要时间。”
退出医药业后,哈默作了一个更为令人吃惊的举动,他到了当时政局混乱的苏联。当时的苏联因为十月革命后的果实没有很好巩固,地区之间战乱不断,许多地方瘟疫流行,特别是粮食缺乏,许多人被活活饿死。哈默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令他欣喜的信息:苏联的农民因为担心时局,把粮食堆在家中不肯出售,而另一部分人却购买不到粮食,他们的购买欲十分强烈。
哈默开始从美国运来大量的小麦,他的举动被人们称为“班门弄斧”,因为苏联大量种植小麦,长途运输来的小麦在苏联根本没有竞争力。
但是,人们的估量错了。哈默的小麦成为当时苏联人心目中的“定心丸”,销售量高得出人意料,他换取了苏联的大量毛皮和白金。
1921年,哈默在莫斯科官方报纸上看到苏联即将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扫盲运动。看过这则新闻后,他并没有往心上去。但是,当他准备回国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苏联商店中的铅笔很少,而且价格很贵。
哈默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苏联办一个铅笔生产厂。他很快得到了苏联当地政府的同意。他在苏联的举动令朋友们大惑不解,并为他担心:可怜的哈默,莫非是被“伏特加”灌昏了头,他怎么会想到只需2美分一支的铅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