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荒村拾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题记:城则村隶属泽州县柳口镇浮山脚下,一条细瘦的丹河从村前的沟壑间流过,四围环山却地势开阔。城则村登记在册的据说有一百多口人,但常住村民只有二十多人,且大多是五十开外的老农。周边的邻村有东交河村、河东村、圪针掌村、小会村和大会村。这些村落的状况基本相似。
城则村自然风光殊胜,春有漫山遍野的迎春花和野桃花,灿若锦缎;秋来山山岭岭红叶如云,色彩缤纷。梯田层叠,山围水绕,都是可入画入诗的风景。城则村土地瘠薄,却种什么长什么,盛产玉米、谷子、小麦、红薯、土豆、南瓜、黄豆、绿豆、小豆等作物,经济树木有山楂、柿子。城则村的农民靠种地为生,虽不富裕,却也温饱不愁。蔬菜水果,五谷杂粮,`自供自给。
距离城则村不足一里处,早先有一个沟北村,沟北村的村名在卫星地图上还有,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因人口锐减,数年前合并到了城则。沟北村的旧址只剩下了一棵老槐树和一幢破房子。
城则村早年吃的是深沟之下的丹河水,挑一担水很艰难。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修建梯田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水源,于是城则村有了第一口水井,村民吃水不再到坡高路陡的河边去挑水了。通向城里的路原本是一条走了几辈子的崎岖小路,出入全靠两条腿,十分不便。1997年,随着村村通的政策,村里集资修建了一条乡村公路。2011年,又把新发现的一股清泉接进了村里,从此汽车可以开进村里,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属于城则村有八千多亩荒山,山上生长着各种野生中药材,有车前草、葛根、柴胡、地黄、茵陈、威灵仙、刘寄奴、远志、丹参、金银花等,最多见的是连翘。每年春夏季,村人都会利用于农闲空当上山去捋连翘,一斤连翘可卖三十多元。春天收的叫青翘,秋天以后收的叫老翘,一直到冬闲时节都有农民在山上采收。此外也有人家种植黄芩、鸡头参等中药材。黄芩三年一熟,一亩大约有千元左右的收入。冬天无事可做,有村民割了荆条编箩筐卖钱,一对儿箩筐可卖六十元左右。
早先的山上曾经有森林覆盖,有各种野生动物,如金钱豹、狼、花狸猫、狐狸等。人民公社时期,大队组织村民伐树烧木炭,一斤木炭可以卖两毛钱。为了这两毛钱,把山上的大树小树全部砍光了,所有的野生动物因为没有了生存条件,很快都绝种了。近些年浮山又长起了灌木,大多是黄栌、荆条。野生动物只有野猪和野兔存活了下来。常见的还有松鼠、黄鼬等小动物。如今野猪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没有了天敌,繁衍迅速。农民种的玉米、红薯等农作物如保护得不好,会在一夜之间被野猪糟蹋掉。据说也有花狸猫,但很少见到,其他的野生动物都没了踪影。
村庙在晋城方圆几百里内都很常见,通常是庙前住人,庙后筑坟。城则村也有着自己的村庙,这座庙据说叫“保安寺”,“保安寺”所有神像和庙门前照壁上的砖雕在上世纪60年代被捣毁。“保安寺”一度被作为小学使用,如今是神去庙空,青砖垒砌的墙也裂了缝隙,破旧不堪,存放着村里的一些杂物。
城则村的南头,在小会村的对面,曾经有一座二仙庙,据说庙里供奉的神仙一位是“秃姑奶奶”,一位是蚕神。本地人管蚕神叫“蚕姑姑”。又有人说供奉的是龙王,究竟是什么已经说不清楚了。
关于秃姑奶奶有一个传说,传说秃姑奶奶早先是一个秃头的小姑娘,早早没了爹娘,跟着哥嫂过日子。因为没有头发嫁不出去,哥嫂嫌弃她,让她干又苦又重的活儿,每天上山放牛的时候,必须把二斤棉花捻成线。有一天,秃姑把捻好的线放在碾盘上,不小心被一阵风给刮跑了,秃姑奶奶赶紧去追,追到大仙瓮就再也没有回来。村里人说是嫁给了大仙瓮的一条蟒蛇。秃姑奶奶的侄子听说了,就跑到大仙瓮看望她。走到悬崖边,不知道该从哪里下去,就大声喊着秃姑的名字。秃姑上山来接他,让他闭上眼睛,卷起一阵风把侄子带到大仙瓮,告诉侄子这里就是自己的家。侄子说想见见姑父,秃姑把他领进了水帘后面的山洞里,山洞后面一条白色的蟒蛇盘卧着在睡觉,秃姑说那就是你姑父。侄子一听吓坏了,嚷着要走。秃姑就送给他一斗黑豆,让他带回家去。侄子一路走一路抛洒着黑豆,回到家里只剩下十几颗了。秃姑的哥嫂说这不是黑豆,是黑珍珠,值大钱了。一家人连忙原路找过去,却一颗也没有找到。秃姑的哥嫂变卖了这十几颗珍珠,一下富了起来,村里的人们才知道秃姑成了神。于是给她修庙造像,和蚕姑姑一起供奉了起来,这就是“二仙庙”的由来。村民说这个庙很灵验,有求必应。二仙庙虽被拆毁多年,但每到逢年过节,村民依旧会到二仙庙的遗址上去烧香磕头,送衣服送鞋,以求得到秃姑奶奶的庇佑。
和其他村庄的情况大致一样,城则村年轻一代有读了大学中专端上了铁饭碗的,有在外面给人打工或者做买卖的,有为了照顾孩子上学跟着去了城里的,平日常住的也就十多口人,很冷清,只有在寒暑假或者才能见到儿童的身影。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是清明节和收秋。
城则村一样的经历了工农商学兵全体总动员的大炼钢铁,经历了“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经历了“包产到户”“农业学大寨”。上了一点年纪的村民至今还记得大炼钢铁时期的口号,诸如“卫星上天”“超英赶美”“过黄河,跨长江”。那个时期的城则村曾响应党的号召,在庙前老槐树下一块地里搞过亩产万斤的试验田:翻出一米多深的壕,把野青蒿轧碎了和牛粪拌在一起,翻一层撒一层,直到撒平为止,然后下上稠密的种子,结果因为下种太稠反而没了产量,最后以失败告终。老乡说,“当时的口号是‘科学种田’,其实一点也不科学。”
人民公社时期,城则村隶属于“柳树口火星人民公社,”公社下设有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早年的公社书记曾经带农民修造过一条水渠,每天住在工地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非常辛苦,动用了各村大量的人力物力,用时三年多,眼看水渠快要修成了,水源却断了,只好作罢。那条水渠如今还在,叫“三五灌渠”,大概是以第三个“五年计划”命名的。 三年困难时期,城则村粮食并没有减产,但却一样发生了灾荒。村民们说当时有粮食不让吃,都交给国家做了储备。储备的粮食都干了什么他们说不上来,只听说好像是给苏联还债了。其时的征购任务非常重,农民种田无论收成好坏,先得交够国家的统购任务,留下的不管够吃不够吃,有多少算多少。城则村的历史上还有过一个人一年只分给半斤麦子的记载。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都有着一肚子道不完的故事和吐不完的苦水,他们创造性地发明和发现了许多关于如何应对粮食不够吃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手段在今天也不时会拿出来使用,不过不再是为了充饥,而是为了调剂。
城则村在“大炼钢铁”期间,树木砍掉被国家收购了,农民家里棺材板、门板都被收了去。家家户户的铁锅铁铲全部被砸烂炼了钢铁。吃食堂的年月,所有人家的厨房全部断了炊烟。城则村因为靠着浮山,山上有许多野生植物可用来充饥。村干部对群众也还比较关照,因此村民尽管生活穷苦,普遍挨饿,却还没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
城则村还有另一个村名,叫“新角”,或许是“新珏”也未可知,究竟是哪一个字村民们也说不上来了。城则村的村名源于一个传说,传说这一带原本比较平整。乾隆年间,当地县衙准备在这里修建城池,却因一次洪水暴发引发了泥石流终止了。这次泥石流给城则村推出了一条深沟,成为了丹河的河床,城则村从此变得坑洼不平。近闻有专家考证城则为泽州古城垣遗址,所以称为“城侧”,久而演变为“城则”。民间传说不一定都是无中生有的杜撰。在城则村南丹河水库的上方与对岸的小会村边,有两座突兀的土锥,锥顶尖细,下面的土质多是河沙,证明了丹河水位曾经有过的高度。近闻有关历史资料确有丹河“倒灌晋城”的记载,那两座土锥应该就是大水冲刷后留下的痕迹。浮山所以叫浮山,或许是因为在某次泥石流中浮起来的一座山也未可知。城则一带土质酥松,比较容易发生泥石流,土里多有细碎的圆石头。许多地方一尺深的土下面就是大小不一的卵石,这些卵石外面包裹着一层土黄色的壳,猛一看像是料姜石,其实大都是青... -->>
题记:城则村隶属泽州县柳口镇浮山脚下,一条细瘦的丹河从村前的沟壑间流过,四围环山却地势开阔。城则村登记在册的据说有一百多口人,但常住村民只有二十多人,且大多是五十开外的老农。周边的邻村有东交河村、河东村、圪针掌村、小会村和大会村。这些村落的状况基本相似。
城则村自然风光殊胜,春有漫山遍野的迎春花和野桃花,灿若锦缎;秋来山山岭岭红叶如云,色彩缤纷。梯田层叠,山围水绕,都是可入画入诗的风景。城则村土地瘠薄,却种什么长什么,盛产玉米、谷子、小麦、红薯、土豆、南瓜、黄豆、绿豆、小豆等作物,经济树木有山楂、柿子。城则村的农民靠种地为生,虽不富裕,却也温饱不愁。蔬菜水果,五谷杂粮,`自供自给。
距离城则村不足一里处,早先有一个沟北村,沟北村的村名在卫星地图上还有,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因人口锐减,数年前合并到了城则。沟北村的旧址只剩下了一棵老槐树和一幢破房子。
城则村早年吃的是深沟之下的丹河水,挑一担水很艰难。上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修建梯田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水源,于是城则村有了第一口水井,村民吃水不再到坡高路陡的河边去挑水了。通向城里的路原本是一条走了几辈子的崎岖小路,出入全靠两条腿,十分不便。1997年,随着村村通的政策,村里集资修建了一条乡村公路。2011年,又把新发现的一股清泉接进了村里,从此汽车可以开进村里,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属于城则村有八千多亩荒山,山上生长着各种野生中药材,有车前草、葛根、柴胡、地黄、茵陈、威灵仙、刘寄奴、远志、丹参、金银花等,最多见的是连翘。每年春夏季,村人都会利用于农闲空当上山去捋连翘,一斤连翘可卖三十多元。春天收的叫青翘,秋天以后收的叫老翘,一直到冬闲时节都有农民在山上采收。此外也有人家种植黄芩、鸡头参等中药材。黄芩三年一熟,一亩大约有千元左右的收入。冬天无事可做,有村民割了荆条编箩筐卖钱,一对儿箩筐可卖六十元左右。
早先的山上曾经有森林覆盖,有各种野生动物,如金钱豹、狼、花狸猫、狐狸等。人民公社时期,大队组织村民伐树烧木炭,一斤木炭可以卖两毛钱。为了这两毛钱,把山上的大树小树全部砍光了,所有的野生动物因为没有了生存条件,很快都绝种了。近些年浮山又长起了灌木,大多是黄栌、荆条。野生动物只有野猪和野兔存活了下来。常见的还有松鼠、黄鼬等小动物。如今野猪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没有了天敌,繁衍迅速。农民种的玉米、红薯等农作物如保护得不好,会在一夜之间被野猪糟蹋掉。据说也有花狸猫,但很少见到,其他的野生动物都没了踪影。
村庙在晋城方圆几百里内都很常见,通常是庙前住人,庙后筑坟。城则村也有着自己的村庙,这座庙据说叫“保安寺”,“保安寺”所有神像和庙门前照壁上的砖雕在上世纪60年代被捣毁。“保安寺”一度被作为小学使用,如今是神去庙空,青砖垒砌的墙也裂了缝隙,破旧不堪,存放着村里的一些杂物。
城则村的南头,在小会村的对面,曾经有一座二仙庙,据说庙里供奉的神仙一位是“秃姑奶奶”,一位是蚕神。本地人管蚕神叫“蚕姑姑”。又有人说供奉的是龙王,究竟是什么已经说不清楚了。
关于秃姑奶奶有一个传说,传说秃姑奶奶早先是一个秃头的小姑娘,早早没了爹娘,跟着哥嫂过日子。因为没有头发嫁不出去,哥嫂嫌弃她,让她干又苦又重的活儿,每天上山放牛的时候,必须把二斤棉花捻成线。有一天,秃姑把捻好的线放在碾盘上,不小心被一阵风给刮跑了,秃姑奶奶赶紧去追,追到大仙瓮就再也没有回来。村里人说是嫁给了大仙瓮的一条蟒蛇。秃姑奶奶的侄子听说了,就跑到大仙瓮看望她。走到悬崖边,不知道该从哪里下去,就大声喊着秃姑的名字。秃姑上山来接他,让他闭上眼睛,卷起一阵风把侄子带到大仙瓮,告诉侄子这里就是自己的家。侄子说想见见姑父,秃姑把他领进了水帘后面的山洞里,山洞后面一条白色的蟒蛇盘卧着在睡觉,秃姑说那就是你姑父。侄子一听吓坏了,嚷着要走。秃姑就送给他一斗黑豆,让他带回家去。侄子一路走一路抛洒着黑豆,回到家里只剩下十几颗了。秃姑的哥嫂说这不是黑豆,是黑珍珠,值大钱了。一家人连忙原路找过去,却一颗也没有找到。秃姑的哥嫂变卖了这十几颗珍珠,一下富了起来,村里的人们才知道秃姑成了神。于是给她修庙造像,和蚕姑姑一起供奉了起来,这就是“二仙庙”的由来。村民说这个庙很灵验,有求必应。二仙庙虽被拆毁多年,但每到逢年过节,村民依旧会到二仙庙的遗址上去烧香磕头,送衣服送鞋,以求得到秃姑奶奶的庇佑。
和其他村庄的情况大致一样,城则村年轻一代有读了大学中专端上了铁饭碗的,有在外面给人打工或者做买卖的,有为了照顾孩子上学跟着去了城里的,平日常住的也就十多口人,很冷清,只有在寒暑假或者才能见到儿童的身影。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是清明节和收秋。
城则村一样的经历了工农商学兵全体总动员的大炼钢铁,经历了“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经历了“包产到户”“农业学大寨”。上了一点年纪的村民至今还记得大炼钢铁时期的口号,诸如“卫星上天”“超英赶美”“过黄河,跨长江”。那个时期的城则村曾响应党的号召,在庙前老槐树下一块地里搞过亩产万斤的试验田:翻出一米多深的壕,把野青蒿轧碎了和牛粪拌在一起,翻一层撒一层,直到撒平为止,然后下上稠密的种子,结果因为下种太稠反而没了产量,最后以失败告终。老乡说,“当时的口号是‘科学种田’,其实一点也不科学。”
人民公社时期,城则村隶属于“柳树口火星人民公社,”公社下设有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早年的公社书记曾经带农民修造过一条水渠,每天住在工地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非常辛苦,动用了各村大量的人力物力,用时三年多,眼看水渠快要修成了,水源却断了,只好作罢。那条水渠如今还在,叫“三五灌渠”,大概是以第三个“五年计划”命名的。 三年困难时期,城则村粮食并没有减产,但却一样发生了灾荒。村民们说当时有粮食不让吃,都交给国家做了储备。储备的粮食都干了什么他们说不上来,只听说好像是给苏联还债了。其时的征购任务非常重,农民种田无论收成好坏,先得交够国家的统购任务,留下的不管够吃不够吃,有多少算多少。城则村的历史上还有过一个人一年只分给半斤麦子的记载。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都有着一肚子道不完的故事和吐不完的苦水,他们创造性地发明和发现了许多关于如何应对粮食不够吃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手段在今天也不时会拿出来使用,不过不再是为了充饥,而是为了调剂。
城则村在“大炼钢铁”期间,树木砍掉被国家收购了,农民家里棺材板、门板都被收了去。家家户户的铁锅铁铲全部被砸烂炼了钢铁。吃食堂的年月,所有人家的厨房全部断了炊烟。城则村因为靠着浮山,山上有许多野生植物可用来充饥。村干部对群众也还比较关照,因此村民尽管生活穷苦,普遍挨饿,却还没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
城则村还有另一个村名,叫“新角”,或许是“新珏”也未可知,究竟是哪一个字村民们也说不上来了。城则村的村名源于一个传说,传说这一带原本比较平整。乾隆年间,当地县衙准备在这里修建城池,却因一次洪水暴发引发了泥石流终止了。这次泥石流给城则村推出了一条深沟,成为了丹河的河床,城则村从此变得坑洼不平。近闻有专家考证城则为泽州古城垣遗址,所以称为“城侧”,久而演变为“城则”。民间传说不一定都是无中生有的杜撰。在城则村南丹河水库的上方与对岸的小会村边,有两座突兀的土锥,锥顶尖细,下面的土质多是河沙,证明了丹河水位曾经有过的高度。近闻有关历史资料确有丹河“倒灌晋城”的记载,那两座土锥应该就是大水冲刷后留下的痕迹。浮山所以叫浮山,或许是因为在某次泥石流中浮起来的一座山也未可知。城则一带土质酥松,比较容易发生泥石流,土里多有细碎的圆石头。许多地方一尺深的土下面就是大小不一的卵石,这些卵石外面包裹着一层土黄色的壳,猛一看像是料姜石,其实大都是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