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关仝,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师从荆浩,而将荆浩开创的全景山水及钩、皴、擦、染、点的山水画技法推向成熟。工画山水,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种“关家山水”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富有生活气息。布境兼“高远”与“平远”两法,树木有技无干 ,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落墨则渍染生动,饶于墨韵。
其画特别擅于展现关陕一带山川的雄伟壮阔、苍茫荒疏,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刻画极其精细:石体坚凝,山峰峭拔,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画树则有枝无干,或谓此法出于毕宏。惟不善画人物,需时每邀画家胡翼代笔。“下笔甚辣”,往往一笔而成,“其辣擢之状,突入涌出”,《宣和画谱》称其“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尤善作秋山寒林,与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泽,使见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状。”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从一开始就是中国画的美之所在。关仝这种狠辣的笔墨,使观者不禁叹为观止,因为在极大地提高了画的观赏性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画的难度。因其美,后继者不穷,成功者如李成、郭熙;但也因其难,若不下深厚功夫,很难掌握。史载关仝在拜荆浩为师前,已以“能画”立名,既拜之后,又“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经过刻苦努力,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史书对此多有记载,甚至认为“晚年笔力过浩远甚”。中国传统书画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强调历史的积累和传承创新,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创新。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人应该有超越前人的壮志。关仝拜师后奋发努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超过老师。这实在可以给我们以很多的启迪。
《墨缘汇观》及《石渠宝笈续编》等画书著录,可以认为是代表关仝画风之作。
关仝生卒年不详,据史料推测,他曾在后梁时期的开封生活过。《五代名画补遗》上记述:“初师荆浩学山水,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后俗谚曰‘关家山水’。时四方辐凑,争求笔迹。其山中人物,惟求安定胡氏(或曰胡翼)添画耳。”从这些记述中可以了解到关仝自青少年时已从故乡陕西长安来到后梁的首都开封,拜荆浩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而获得青出于蓝的美名,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然而他只能画山水,不擅作人物,凡山中点景人物,都要请胡翼代笔。关于胡翼,据历史记载,字鹏云,工画佛道人物、车马楼台。后梁驸马都尉赵岩酷爱绘事,善画人马,喜爱收藏,珍藏多达五千余件。赵岩对胡翼十分器重,经常请他到府中,品第秘藏图画的优劣,中品以下者即加以修改。后梁龙德三年(923年),后梁被后唐所灭,赵岩被杀。这段史实可以证明,关仝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与胡翼同在开封,而且彼此有着友好的书画交往,才会请他添画人物。
《宣和画谱》上写道:“当时有关仝,号能画,犹师事浩为门弟子。”说明关仝是在有了“能画”的名气之后,才去拜荆浩为师的。从师的时间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后梁时期,也即荆浩隐居之前;二是荆浩隐居之后,关仝去洪谷拜师。根据推断,荆浩的生活年代大致在九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世纪四十年代之间,那么关仝所生活的年代则大致在九世纪九十年代至10世纪70年代之间,关仝比荆浩要年轻30岁左右。
北宋的史书中都认为关仝师法荆浩而又青出于蓝,甚至说“晚年笔力过浩远甚”。在宋徽宗御府中收藏了他九十四幅作品:关仝的山水画在构图上继承了荆浩全景式大山大水的格局:“坐突巍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而又峰谷苍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远,磴道邈绝,桥彴村堡,杳漠皆备。”从北宋《五代名画补遗》上所描述,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北方山水的雄伟气势,其间又不乏细节安排的丰富性。关仝山水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长于创造意境。他尤其喜作秋山寒林,时而渗入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这些景观所造成的荒疏气氛,使观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故当时人称赞他的画“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对关仝的画风特色概括得最准确的是北宋的《图画见闻志》,其中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等句。
现存的《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两幅,可以多少让人具体感受到关仝的艺术特色。 《山溪待渡图》(图1)是一幅大山堂堂、气势雄伟的全景画。当中主峰耸立,山势崔鬼,其下分布冈阜、峦岭,盘礴而上,丛木簇聚于山头。主峰右崖间有飞瀑倾泻而下,主峰左侧则一片空旷,远林映蔽,楼观显现;主峰之下为杂树丛林,村居掩映。坡岸小舟半露,对岸有行人策驴而来。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北方山水境界。
 ... -->>
关仝,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师从荆浩,而将荆浩开创的全景山水及钩、皴、擦、染、点的山水画技法推向成熟。工画山水,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种“关家山水”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富有生活气息。布境兼“高远”与“平远”两法,树木有技无干 ,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落墨则渍染生动,饶于墨韵。
其画特别擅于展现关陕一带山川的雄伟壮阔、苍茫荒疏,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刻画极其精细:石体坚凝,山峰峭拔,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画树则有枝无干,或谓此法出于毕宏。惟不善画人物,需时每邀画家胡翼代笔。“下笔甚辣”,往往一笔而成,“其辣擢之状,突入涌出”,《宣和画谱》称其“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尤善作秋山寒林,与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泽,使见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状。”
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从一开始就是中国画的美之所在。关仝这种狠辣的笔墨,使观者不禁叹为观止,因为在极大地提高了画的观赏性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画的难度。因其美,后继者不穷,成功者如李成、郭熙;但也因其难,若不下深厚功夫,很难掌握。史载关仝在拜荆浩为师前,已以“能画”立名,既拜之后,又“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经过刻苦努力,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史书对此多有记载,甚至认为“晚年笔力过浩远甚”。中国传统书画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强调历史的积累和传承创新,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创新。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人应该有超越前人的壮志。关仝拜师后奋发努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超过老师。这实在可以给我们以很多的启迪。
《墨缘汇观》及《石渠宝笈续编》等画书著录,可以认为是代表关仝画风之作。
关仝生卒年不详,据史料推测,他曾在后梁时期的开封生活过。《五代名画补遗》上记述:“初师荆浩学山水,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后俗谚曰‘关家山水’。时四方辐凑,争求笔迹。其山中人物,惟求安定胡氏(或曰胡翼)添画耳。”从这些记述中可以了解到关仝自青少年时已从故乡陕西长安来到后梁的首都开封,拜荆浩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而获得青出于蓝的美名,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然而他只能画山水,不擅作人物,凡山中点景人物,都要请胡翼代笔。关于胡翼,据历史记载,字鹏云,工画佛道人物、车马楼台。后梁驸马都尉赵岩酷爱绘事,善画人马,喜爱收藏,珍藏多达五千余件。赵岩对胡翼十分器重,经常请他到府中,品第秘藏图画的优劣,中品以下者即加以修改。后梁龙德三年(923年),后梁被后唐所灭,赵岩被杀。这段史实可以证明,关仝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与胡翼同在开封,而且彼此有着友好的书画交往,才会请他添画人物。
《宣和画谱》上写道:“当时有关仝,号能画,犹师事浩为门弟子。”说明关仝是在有了“能画”的名气之后,才去拜荆浩为师的。从师的时间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后梁时期,也即荆浩隐居之前;二是荆浩隐居之后,关仝去洪谷拜师。根据推断,荆浩的生活年代大致在九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世纪四十年代之间,那么关仝所生活的年代则大致在九世纪九十年代至10世纪70年代之间,关仝比荆浩要年轻30岁左右。
北宋的史书中都认为关仝师法荆浩而又青出于蓝,甚至说“晚年笔力过浩远甚”。在宋徽宗御府中收藏了他九十四幅作品:关仝的山水画在构图上继承了荆浩全景式大山大水的格局:“坐突巍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而又峰谷苍翠,林麓土石,加以地理平远,磴道邈绝,桥彴村堡,杳漠皆备。”从北宋《五代名画补遗》上所描述,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北方山水的雄伟气势,其间又不乏细节安排的丰富性。关仝山水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长于创造意境。他尤其喜作秋山寒林,时而渗入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这些景观所造成的荒疏气氛,使观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故当时人称赞他的画“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对关仝的画风特色概括得最准确的是北宋的《图画见闻志》,其中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风也”等句。
现存的《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两幅,可以多少让人具体感受到关仝的艺术特色。 《山溪待渡图》(图1)是一幅大山堂堂、气势雄伟的全景画。当中主峰耸立,山势崔鬼,其下分布冈阜、峦岭,盘礴而上,丛木簇聚于山头。主峰右崖间有飞瀑倾泻而下,主峰左侧则一片空旷,远林映蔽,楼观显现;主峰之下为杂树丛林,村居掩映。坡岸小舟半露,对岸有行人策驴而来。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北方山水境界。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