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曾国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过一会,曾国藩穿戴整齐,坐在小客厅藤椅上,赵烈文、杨国栋、彭寿颐等人分坐两侧。他拿起放在茶几上的两张名刺,见一张上写着:长洲王韬紫诠。"这是个名士呀!"曾国藩笑着说。
"此人在上海墨海书馆替洋人做了十多年的事。"赵烈文说。
"墨海书馆?"杨国栋问,"那不是跟壬叔在一起共过事吗?""是的。"彭寿颐回答,"李壬叔说起过他。""此人怎样?"曾国藩问彭寿颐。
"据李壬叔说,此人聪明异常,中文洋文都很好,但生性放荡,喜寻花问柳,是个唐伯虎、祝枝山式的人。"
王韬字紫诠,江苏吴县人,秀才出身。二十岁时随父到上海,后进入英国传教士办的墨海书馆,在馆中前后达十三年之久。王韬中西学问俱精,思想通达,也颇放荡不羁,曾上书太平军,劝其缓攻上海而强夺安庆。有野史记载,王韬曾劝曾氏吸取韩信的教训,将湘军置于清朝廷与太平军之外,成为鼎足而立的第三种军事力量。
曾国藩一听这话,心中便有三分不喜。正说着,王韬走了进来。曾国藩见他长得矮胖臃肿,眉毛粗黑,两只鱼泡眼松松垮垮的,没有神采。"酒色之徒。"曾国藩心里说。
"拜见中堂大人!"王韬在曾国藩面前叩头。
"请起请起!"曾国藩起身回礼,指着旁边一个座位说,"紫诠先生,请这里坐。""听说紫诠先生在墨海书馆多年,翻译了不少洋文书,这是桩好事呀!"待王韬坐定后,曾国藩先开腔。
"也是混口饭吃而已。"墨海书馆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的一家印书铺,当时读书人都不屑于与洋人打交道,王韬说的是实话。但听曾国藩一称赞,又高兴得很,便将墨海书馆的情况,向曾国藩简略地禀报了一番。
"他们用机器印书,一天印多少张?"曾国藩问王韬。
"一天可印七八千张。"
"啊!这么多!"赵烈文轻轻地叫了一声。
"一架机器抵我们五六十个人了。"曾国藩笑着说。
说了一阵墨海书馆后,曾国藩问:"先生到鄙人这里来,有何事见教?"王韬望了赵、杨等人一眼,说:"在下有一要事跟中堂大人说,请屏退左右。""不必了,你讲吧!"曾国藩淡淡地答复。
"好吧,请恕在下直言。"王韬碰了一个软钉子,心上飘过一丝不快,他将身子略向前倾,对曾国藩说,"大人今日拥重兵,居高位,其身虽荣耀,而其势却危殆。""你这是什么意思?"曾国藩拉长着脸,两眼冷气逼人。
"中堂大人,"王韬似乎没有看见曾国藩面孔的变化,继续说下去,"大人精通典籍,熟读史册,当知蒯通劝韩信事,而今日事正与当年同。清廷、太平天国、湘军好比当年的刘、项、韩。湘军助清廷,则清廷强;助太平天国,则太平天国兴。大人何苦要为别人出力?不如既不为清廷,亦不为太平天国,让他们两虎相争,最后由大人来收拾残局。这是大人你的最好选择。"从王韬刚进门的那一刻起,曾国藩便对他的印象很不好。心想:他居然敢以素昧平生之身份,赤裸裸地劝我行非分之举,他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曾国藩压住心中的厌恶,铁青着脸说:"紫诠先生,你我素不相识,你不了解鄙人。鄙人是宁愿遭到韩信那样的下场,也不会背叛朝廷的!"说着端起了茶杯,荆七见状,高喊:"送客!"王韬怀着一肚子希望而来,没想遇到这样的冷遇,只得沮丧着起身告辞。走到门口,他对天长叹一声:"不料两千年前的故事又要重演了!""大人,此人有一技之长,留下能起作用。比如我们今后要请洋匠传授军火技艺,他可以当翻译。"杨国栋并不认为王韬有什么过错,倒是觉得曾国藩的态度太冷淡了。
"此人虽不护细行,但究竟有点薄名,又懂洋文,本可留下他做点事。但他偏偏不安分,野心不小,思维怪诞,这种人留在我身边,是一个大隐患。两江总督幕府不能有这样的僚属。"曾国藩将端起的茶杯放下,他其实并没有喝。
"大人,我看王韬非等闲之辈,大人既不用他,不如杀掉,免得他投靠长毛,为虎作伥。"赵烈文谏道。
"惠甫,你把他看得太高了。"曾国藩冷笑道:"此人不过一无知妄人而已。我料他此生成不了什么事,你们放心好了。"他顺手拿起茶几上的另一张名刺,对荆七说:"叫容闳进来。"
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说他同治二年在江西九江一带做茶叶生意时,接到曾氏幕中一张姓人的书信,称曾氏想见他。两个月后,张姓人又来信催促,内中并附数学家李善兰的一封信。不久,张李二人又有信致容闳。容闳接到三次邀请后,决定去安庆见曾氏。书中这样描写曾氏初见他的情形:"寒暄数语后,总督命予坐其前,含笑不语者约数分钟。予察其笑容,知其心甚忻慰。总督又以锐利之眼光,将予自顶及踵仔细估量,似欲察予外貌有异常人否。最后乃双眸炯炯,直射予面,若特别注意于予之二目者。... -->>
过一会,曾国藩穿戴整齐,坐在小客厅藤椅上,赵烈文、杨国栋、彭寿颐等人分坐两侧。他拿起放在茶几上的两张名刺,见一张上写着:长洲王韬紫诠。"这是个名士呀!"曾国藩笑着说。
"此人在上海墨海书馆替洋人做了十多年的事。"赵烈文说。
"墨海书馆?"杨国栋问,"那不是跟壬叔在一起共过事吗?""是的。"彭寿颐回答,"李壬叔说起过他。""此人怎样?"曾国藩问彭寿颐。
"据李壬叔说,此人聪明异常,中文洋文都很好,但生性放荡,喜寻花问柳,是个唐伯虎、祝枝山式的人。"
王韬字紫诠,江苏吴县人,秀才出身。二十岁时随父到上海,后进入英国传教士办的墨海书馆,在馆中前后达十三年之久。王韬中西学问俱精,思想通达,也颇放荡不羁,曾上书太平军,劝其缓攻上海而强夺安庆。有野史记载,王韬曾劝曾氏吸取韩信的教训,将湘军置于清朝廷与太平军之外,成为鼎足而立的第三种军事力量。
曾国藩一听这话,心中便有三分不喜。正说着,王韬走了进来。曾国藩见他长得矮胖臃肿,眉毛粗黑,两只鱼泡眼松松垮垮的,没有神采。"酒色之徒。"曾国藩心里说。
"拜见中堂大人!"王韬在曾国藩面前叩头。
"请起请起!"曾国藩起身回礼,指着旁边一个座位说,"紫诠先生,请这里坐。""听说紫诠先生在墨海书馆多年,翻译了不少洋文书,这是桩好事呀!"待王韬坐定后,曾国藩先开腔。
"也是混口饭吃而已。"墨海书馆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创办的一家印书铺,当时读书人都不屑于与洋人打交道,王韬说的是实话。但听曾国藩一称赞,又高兴得很,便将墨海书馆的情况,向曾国藩简略地禀报了一番。
"他们用机器印书,一天印多少张?"曾国藩问王韬。
"一天可印七八千张。"
"啊!这么多!"赵烈文轻轻地叫了一声。
"一架机器抵我们五六十个人了。"曾国藩笑着说。
说了一阵墨海书馆后,曾国藩问:"先生到鄙人这里来,有何事见教?"王韬望了赵、杨等人一眼,说:"在下有一要事跟中堂大人说,请屏退左右。""不必了,你讲吧!"曾国藩淡淡地答复。
"好吧,请恕在下直言。"王韬碰了一个软钉子,心上飘过一丝不快,他将身子略向前倾,对曾国藩说,"大人今日拥重兵,居高位,其身虽荣耀,而其势却危殆。""你这是什么意思?"曾国藩拉长着脸,两眼冷气逼人。
"中堂大人,"王韬似乎没有看见曾国藩面孔的变化,继续说下去,"大人精通典籍,熟读史册,当知蒯通劝韩信事,而今日事正与当年同。清廷、太平天国、湘军好比当年的刘、项、韩。湘军助清廷,则清廷强;助太平天国,则太平天国兴。大人何苦要为别人出力?不如既不为清廷,亦不为太平天国,让他们两虎相争,最后由大人来收拾残局。这是大人你的最好选择。"从王韬刚进门的那一刻起,曾国藩便对他的印象很不好。心想:他居然敢以素昧平生之身份,赤裸裸地劝我行非分之举,他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曾国藩压住心中的厌恶,铁青着脸说:"紫诠先生,你我素不相识,你不了解鄙人。鄙人是宁愿遭到韩信那样的下场,也不会背叛朝廷的!"说着端起了茶杯,荆七见状,高喊:"送客!"王韬怀着一肚子希望而来,没想遇到这样的冷遇,只得沮丧着起身告辞。走到门口,他对天长叹一声:"不料两千年前的故事又要重演了!""大人,此人有一技之长,留下能起作用。比如我们今后要请洋匠传授军火技艺,他可以当翻译。"杨国栋并不认为王韬有什么过错,倒是觉得曾国藩的态度太冷淡了。
"此人虽不护细行,但究竟有点薄名,又懂洋文,本可留下他做点事。但他偏偏不安分,野心不小,思维怪诞,这种人留在我身边,是一个大隐患。两江总督幕府不能有这样的僚属。"曾国藩将端起的茶杯放下,他其实并没有喝。
"大人,我看王韬非等闲之辈,大人既不用他,不如杀掉,免得他投靠长毛,为虎作伥。"赵烈文谏道。
"惠甫,你把他看得太高了。"曾国藩冷笑道:"此人不过一无知妄人而已。我料他此生成不了什么事,你们放心好了。"他顺手拿起茶几上的另一张名刺,对荆七说:"叫容闳进来。"
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说他同治二年在江西九江一带做茶叶生意时,接到曾氏幕中一张姓人的书信,称曾氏想见他。两个月后,张姓人又来信催促,内中并附数学家李善兰的一封信。不久,张李二人又有信致容闳。容闳接到三次邀请后,决定去安庆见曾氏。书中这样描写曾氏初见他的情形:"寒暄数语后,总督命予坐其前,含笑不语者约数分钟。予察其笑容,知其心甚忻慰。总督又以锐利之眼光,将予自顶及踵仔细估量,似欲察予外貌有异常人否。最后乃双眸炯炯,直射予面,若特别注意于予之二目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