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纯阳剑尊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靖王早有反意,弄得路人皆知,造反造到这等境界,也算千古一人。偏生惠帝昏庸,就有大臣禀告靖王有不臣之心,也只一笑而过,毫不在意。靖王闻听,越加骄横,行事也大胆许多。大明祖制,皇室亲王皇子,成年之后,皆有分封藩地,一旦就藩,无诏不得轻入京师,否则以叛乱论处。
藩王于藩地之中,绝无自由,除却一应开销由朝廷供给,非但不能训练兵马甲胄,王府中护卫也只有区区数十人,若有多了,地方大员便可上奏朝廷,仍以叛乱论处。地方大员本身对藩王就有监视上报之责。
靖王得惠帝恩宠,花钱买通地方官员,对其训练刀兵,图谋造反之事,睁一眼闭一眼。他的藩地就在北方,离北方魔国不远,当年镇远大将军萧远年秉性刚直,一折奏章上报朝廷,言道靖王暗中训练死士,豢养客卿,早晚必成大患。谁知被惠帝留中不发,又有宫中太监收了靖王好处,暗中送信。
靖王怀恨在心,使计命人诬告萧远年与魔国暗通款曲,欲放开北方要塞,任由蛮兵入侵中原。惠帝接报大怒,将萧远年投入狱中,不久处死,连带萧家上下判了个斩立决。幸有忠仆义士以自家骨血替换了萧厉出来,才有其后萧厉学成魔道功法,快意恩仇之事。只是萧厉已入歧途,又拜入星宿魔宗,成为魔道修士,却又始料未及了。世事变化无常,便是如此。
凌冲道:“我已修书给张首辅,将曹靖与靖王勾结之事言明,就看朝廷如何处置了。”凌真道:“张阁老为国之擎天柱,有他老人家,靖王这等跳梁小丑,也翻不出甚么花样。”父子秘议了半宿,各自歇息。
炼罡境界,就是一个水磨功夫,耐得住孤寂,用心修持。凌冲放下心结,连星斗元神剑也不修炼,专攻太黄罡气修炼。七日之后,玄剑灵光幻境中罡气凛然,太黄罡气修炼赫然破入炼罡第二层境界。太黄罡气为三十六天罡中最下者,最易修炼,因此进步神速。但十几日过去,也只修炼到第二层境界,离这一道罡气九层圆满还差了许多火候。就算太黄罡气修炼圆满,尚有三十五种罡气要炼,每一种皆要九层境界圆满,不知耗费多少苦功。
罡气修炼,本无捷径可寻,沙通虽是过来人,也无甚么经验传授,只凭凌冲自悟自修。凌冲在家行冠礼已毕,按儒家说法,二十弱冠,已可独当一面。再下来便是三十而立,立言、立功、立德。凌康与父母家人团聚几日,又自返回,依旧做他的县官老爷。
凌冲归家省亲将毕,亦要北上北冥之地,攒炼罡气,寻求还幽寒水铸剑。这一日闲来无事,又去碧霞寺找碧霞和尚论道。碧霞和尚自度化冤魂之后,道行大进,于佛法领悟臻至不可思议之境,想来不久便可突破一层境界,证就佛门第七识,亦即玄门中法相境修为。
凌冲此来,乃是为讨教炼罡之密。碧霞虽是和尚,但佛道修行之理相通,未始不能指点他修行路数。碧霞和尚听闻他欲求炼罡妙法,沉思良久,说道:“我楞伽寺修行佛门九识之道,寂了空无,性体虚寂。所谓识者,以了别为义。谓能照了分别一切诸法故也。一眼识谓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是能见者。名为眼识。二耳识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是能听者。名为耳识。三鼻识谓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能齅。是能齅者。名为鼻识。四舌识谓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是能尝者。名为舌识。五身识谓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身识依根而生。身根因识能觉。是能觉者。名为身识。六意识谓间法为缘而生意识。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即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
“此为老衲修行境界。佛法修持与玄门修行并行不悖,义理虽异,妙旨一源。师弟修炼罡气,当不着于罡气之体相,罡煞之意,因因缘而起,了无分别。佛门观照,当分别了悟其缘起性空之意,还归虚空本来之性。”
一番道理,说的玄之又玄,将佛门九识之道与玄门罡煞之意贯通。凌冲甚是聪慧,闻言眼光一亮,说道:“师兄之意,是说我采炼罡气,不可着相于其形,要以元神观照其性?”
碧霞和尚抚掌笑道:“师弟天资颖悟,果然不凡。无论罡气煞气,皆为大道所化,与天地元气一同,其性或阳刚或阴寒,最合融于神魂真气。玄门修炼罡气,取其大哉乾阳之意。三十六种天罡,就有三十六重意境,师弟修炼之时,可细心体悟,自有收获。”
碧霞和尚不愧为修成六识的佛门高僧,抛开佛门义理,纯以玄门阴阳之道,注解炼罡之意,亦是信手拈来,循循善诱,比之沙通只知冷着脸照本宣科,不知高妙多少。
凌冲心头如雷鸣电闪,豁然开悟。玄门炼罡,并非只汲取罡气混于真气之中那般简单,而是要妙悟罡气所蕴至理。三十六种罡气,皆有来历。如真龙罡便是真龙气息与天地元气相合化成。仙云罡则是云霞精气,受大日笼罩而生。当年去往神木道途中,叶向天曾令他与张亦如两个修炼冰魄罡气与太白玄罡。
冰魄罡气是北极极光与北极寒气相交而生,缥缈寒烈。太白玄罡则是太白精金矿脉,受大日蒸晒,太白精气上浮于天,久久自生。种种天罡皆有其来历,莫不为天地元气异变,妙合至理。炼罡炼罡,炼的却是其中所蕴意境道理,以之存思神魂丹田,自可得造化玄妙。
凌冲悟通此理,种种桎梏豁然洞开,颇有醍醐灌顶之意,再拜说道:“师兄点化之恩,永不敢忘!”
靖王早有反意,弄得路人皆知,造反造到这等境界,也算千古一人。偏生惠帝昏庸,就有大臣禀告靖王有不臣之心,也只一笑而过,毫不在意。靖王闻听,越加骄横,行事也大胆许多。大明祖制,皇室亲王皇子,成年之后,皆有分封藩地,一旦就藩,无诏不得轻入京师,否则以叛乱论处。
藩王于藩地之中,绝无自由,除却一应开销由朝廷供给,非但不能训练兵马甲胄,王府中护卫也只有区区数十人,若有多了,地方大员便可上奏朝廷,仍以叛乱论处。地方大员本身对藩王就有监视上报之责。
靖王得惠帝恩宠,花钱买通地方官员,对其训练刀兵,图谋造反之事,睁一眼闭一眼。他的藩地就在北方,离北方魔国不远,当年镇远大将军萧远年秉性刚直,一折奏章上报朝廷,言道靖王暗中训练死士,豢养客卿,早晚必成大患。谁知被惠帝留中不发,又有宫中太监收了靖王好处,暗中送信。
靖王怀恨在心,使计命人诬告萧远年与魔国暗通款曲,欲放开北方要塞,任由蛮兵入侵中原。惠帝接报大怒,将萧远年投入狱中,不久处死,连带萧家上下判了个斩立决。幸有忠仆义士以自家骨血替换了萧厉出来,才有其后萧厉学成魔道功法,快意恩仇之事。只是萧厉已入歧途,又拜入星宿魔宗,成为魔道修士,却又始料未及了。世事变化无常,便是如此。
凌冲道:“我已修书给张首辅,将曹靖与靖王勾结之事言明,就看朝廷如何处置了。”凌真道:“张阁老为国之擎天柱,有他老人家,靖王这等跳梁小丑,也翻不出甚么花样。”父子秘议了半宿,各自歇息。
炼罡境界,就是一个水磨功夫,耐得住孤寂,用心修持。凌冲放下心结,连星斗元神剑也不修炼,专攻太黄罡气修炼。七日之后,玄剑灵光幻境中罡气凛然,太黄罡气修炼赫然破入炼罡第二层境界。太黄罡气为三十六天罡中最下者,最易修炼,因此进步神速。但十几日过去,也只修炼到第二层境界,离这一道罡气九层圆满还差了许多火候。就算太黄罡气修炼圆满,尚有三十五种罡气要炼,每一种皆要九层境界圆满,不知耗费多少苦功。
罡气修炼,本无捷径可寻,沙通虽是过来人,也无甚么经验传授,只凭凌冲自悟自修。凌冲在家行冠礼已毕,按儒家说法,二十弱冠,已可独当一面。再下来便是三十而立,立言、立功、立德。凌康与父母家人团聚几日,又自返回,依旧做他的县官老爷。
凌冲归家省亲将毕,亦要北上北冥之地,攒炼罡气,寻求还幽寒水铸剑。这一日闲来无事,又去碧霞寺找碧霞和尚论道。碧霞和尚自度化冤魂之后,道行大进,于佛法领悟臻至不可思议之境,想来不久便可突破一层境界,证就佛门第七识,亦即玄门中法相境修为。
凌冲此来,乃是为讨教炼罡之密。碧霞虽是和尚,但佛道修行之理相通,未始不能指点他修行路数。碧霞和尚听闻他欲求炼罡妙法,沉思良久,说道:“我楞伽寺修行佛门九识之道,寂了空无,性体虚寂。所谓识者,以了别为义。谓能照了分别一切诸法故也。一眼识谓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是能见者。名为眼识。二耳识谓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听。是能听者。名为耳识。三鼻识谓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能齅。是能齅者。名为鼻识。四舌识谓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根因识能尝。是能尝者。名为舌识。五身识谓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身识依根而生。身根因识能觉。是能觉者。名为身识。六意识谓间法为缘而生意识。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即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
“此为老衲修行境界。佛法修持与玄门修行并行不悖,义理虽异,妙旨一源。师弟修炼罡气,当不着于罡气之体相,罡煞之意,因因缘而起,了无分别。佛门观照,当分别了悟其缘起性空之意,还归虚空本来之性。”
一番道理,说的玄之又玄,将佛门九识之道与玄门罡煞之意贯通。凌冲甚是聪慧,闻言眼光一亮,说道:“师兄之意,是说我采炼罡气,不可着相于其形,要以元神观照其性?”
碧霞和尚抚掌笑道:“师弟天资颖悟,果然不凡。无论罡气煞气,皆为大道所化,与天地元气一同,其性或阳刚或阴寒,最合融于神魂真气。玄门修炼罡气,取其大哉乾阳之意。三十六种天罡,就有三十六重意境,师弟修炼之时,可细心体悟,自有收获。”
碧霞和尚不愧为修成六识的佛门高僧,抛开佛门义理,纯以玄门阴阳之道,注解炼罡之意,亦是信手拈来,循循善诱,比之沙通只知冷着脸照本宣科,不知高妙多少。
凌冲心头如雷鸣电闪,豁然开悟。玄门炼罡,并非只汲取罡气混于真气之中那般简单,而是要妙悟罡气所蕴至理。三十六种罡气,皆有来历。如真龙罡便是真龙气息与天地元气相合化成。仙云罡则是云霞精气,受大日笼罩而生。当年去往神木道途中,叶向天曾令他与张亦如两个修炼冰魄罡气与太白玄罡。
冰魄罡气是北极极光与北极寒气相交而生,缥缈寒烈。太白玄罡则是太白精金矿脉,受大日蒸晒,太白精气上浮于天,久久自生。种种天罡皆有其来历,莫不为天地元气异变,妙合至理。炼罡炼罡,炼的却是其中所蕴意境道理,以之存思神魂丹田,自可得造化玄妙。
凌冲悟通此理,种种桎梏豁然洞开,颇有醍醐灌顶之意,再拜说道:“师兄点化之恩,永不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