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怜,给你几个赏钱。
牛的时候,怎么干都行。等到不牛了,还想怎么干都行,那就不行了。
明朝的官员思维,大致就是如此。就军事实力而言,谈判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没有人选择。
这种行为,说得好听点儿,叫坚持原则。说得不好听,叫不识时务。明朝最后妥协的机会,就这样被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拒绝了。
十年前,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曾经很讨厌黄道周,讨厌这个固执、不识时务的人。我始终认为,他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直到我知道了黄道周的结局。
七年后,当清军入关时,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
唐王的地盘,大致在福建一带,他是个比较有追求的人,很想打回老家,可惜他有个不太有追求的下属——郑芝龙。
郑芝龙的打算,是混,无论清朝明朝,自己混好就行。唐王打算北伐,郑芝龙说你想去就去,反正我不去。
唐王所有的兵力,都在郑芝龙的手里,所以说了一年多,只打雷不下雨。
这时黄道周站出来,他说:“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坐而待毙,何如出关迎敌。”
唐王很高兴,说你去北伐吧,然后他说,我没有兵给你。
黄道周说,不用,我自己招兵。
然后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乡、同学、学生,招来了一千多人。
大部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号,1645),黄道周出师北伐。他的军队没有经验,从未上过战场,甚至没有武器。他们拥有的最大杀伤力武器,叫做锄头、扁担。所以这支军队在历史上的名字,叫做“扁担军”。
黄道周的妻子随同出征,她召集了许多妇女,一同前往作战,这支部队连扁担都没有,史称“夫人军”。
就算是最白痴的白痴,也能明白,这是自寻死路。
然而,黄道周坚定地向前进发,明知必死无疑。正如当年他拒绝和谈,绝不妥协。
三个月后,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军,打了这支队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
结果毫无悬念,批判的武器没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黄道周全军覆没。黄道周被俘,被送到了南京,无数人轮番出面劝他投降,他严词拒绝。
三个月后,他在南京就义,死后衣中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落款:
大明孤臣黄道周。
正如当年的他,不识时务,绝不妥协。
有人曾对我说,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人祸、内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
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所以我想说的是,当年的这场辩论,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至少有一点儿。
怜,给你几个赏钱。
牛的时候,怎么干都行。等到不牛了,还想怎么干都行,那就不行了。
明朝的官员思维,大致就是如此。就军事实力而言,谈判是最好的选择,然而没有人选择。
这种行为,说得好听点儿,叫坚持原则。说得不好听,叫不识时务。明朝最后妥协的机会,就这样被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拒绝了。
十年前,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曾经很讨厌黄道周,讨厌这个固执、不识时务的人。我始终认为,他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直到我知道了黄道周的结局。
七年后,当清军入关时,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
唐王的地盘,大致在福建一带,他是个比较有追求的人,很想打回老家,可惜他有个不太有追求的下属——郑芝龙。
郑芝龙的打算,是混,无论清朝明朝,自己混好就行。唐王打算北伐,郑芝龙说你想去就去,反正我不去。
唐王所有的兵力,都在郑芝龙的手里,所以说了一年多,只打雷不下雨。
这时黄道周站出来,他说:“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坐而待毙,何如出关迎敌。”
唐王很高兴,说你去北伐吧,然后他说,我没有兵给你。
黄道周说,不用,我自己招兵。
然后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乡、同学、学生,招来了一千多人。
大部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号,1645),黄道周出师北伐。他的军队没有经验,从未上过战场,甚至没有武器。他们拥有的最大杀伤力武器,叫做锄头、扁担。所以这支军队在历史上的名字,叫做“扁担军”。
黄道周的妻子随同出征,她召集了许多妇女,一同前往作战,这支部队连扁担都没有,史称“夫人军”。
就算是最白痴的白痴,也能明白,这是自寻死路。
然而,黄道周坚定地向前进发,明知必死无疑。正如当年他拒绝和谈,绝不妥协。
三个月后,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军,打了这支队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
结果毫无悬念,批判的武器没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黄道周全军覆没。黄道周被俘,被送到了南京,无数人轮番出面劝他投降,他严词拒绝。
三个月后,他在南京就义,死后衣中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落款:
大明孤臣黄道周。
正如当年的他,不识时务,绝不妥协。
有人曾对我说,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人祸、内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
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所以我想说的是,当年的这场辩论,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一点儿精神的,至少有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