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虽然这个纪录并不光彩。
综合看来,这个案件是存在着很大疑点的,但这也并不能说明此案就是子虚乌有,郭桓的贪污行为很有可能是存在的,只不过数量没有这么大、所谓的同党没有这么多罢了,不然为何朱元璋不找张三李四,偏要找你郭桓呢。
郭桓案最终还是结束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此案中被杀的最后一个人正是此案的主审法官,杀掉无数官员的右审刑吴庸。
经过这一连串大案,朝中官员如惊弓之鸟,每天都担心自己脑袋不保,有些好事的人就拿这些官员开涮,说朱元璋上朝时如果玉带系在肚皮下面,就是要杀人了,如果玉带在肚皮上代表今天平安无事。
如果这样判断,那是要出问题的,万一哪一天朱元璋吃得太饱,肚子胀,玉带只能放在肚皮上,心情又不好,官员们可就要吃苦头了。
史料记载,官员们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什么仪式呢?穿戴整齐,抱抱老婆孩子,交代清楚谁还欠我多少债、我的私房钱藏在床底之类的后事,然后诀别而去,老婆孩子就在背后哭,除了人还是活的,和开追悼会没什么区别。
散朝的时候,老婆孩子在家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会大事庆祝一番,庆祝的内容是今天我又活了一天。
这些并不是玩笑,而是真实的历史景象,在不知明日祸福这种极大的压力下,很多官员承受不住,纷纷表示自己就当白读了几十年书,情愿回家种地。
官我也不做了,回家总行了吧。
哼哼,没有那么容易。“奸贪无福小人,故行诽谤,皆说朝廷官难做。”诽谤朝廷,这又是一条重罪。于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正是“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
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总能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明朝的官员们在这个矛盾上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他们想出了一个很绝的方法——装疯。
在洪武年间的朝廷里,好好的一个人突然间得了精神病是常见的,具体表现为痴呆、神情木然、披头散发、见到人就叫爹、拿着菜刀四处和人打招呼等,形式多种多样,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多活两年。
话说回来,这招也是不错的,而且当时也没有精神鉴定这一招,只要你能下血本,多恶心的事都做得出来,就一定能够成功。
下面我们就举一个成功者的例子,那装疯意志可真是坚强。
这个倒霉(或者是幸运)的人叫袁凯,是监察御史,有一次朱元璋派了个工作给他,把处决人犯的名单交给太子朱标。这应该是个很简单的工作,但袁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他把名单交给太子,太子看到名单上人太多,主张从宽处理,可问题是他并没有自己去找老爹说这句话,而是转告袁凯,让他去告诉朱元璋自己的意见。
袁凯心想,去就去吧,见了朱元璋,老实地把太子的话原样说了一遍,完后叩个头,准备走人。谁知就在此时,朱元璋问他:“太子意见和我相反啊,你看谁说得对呢?”
见鬼了,你们父子俩的事情,是我一个小官能掺和的吗?袁凯左右为难,没有办法,想出了回答的话:“皇上也没错,太子也没错,皇上杀人是维持法纪,太子放人是发善心。”
太难为袁凯了。
谁知朱元璋听后大怒,当面斥责袁凯狡猾,不说真话,然后把他赶了出去。袁凯回家后越想越怕,下了决心装疯。第二天,他就不上朝了,让家里人传话说自己已经疯了。
朱元璋果然不信,派人到他家打探,派去的这个人也不是空手来的,还拿了一件木工钻,传朱元璋的话,疯子是不怕疼的,就看看你是真疯还是假疯。于是便用木工钻去扎袁凯。
袁凯不愧是装疯高手,发扬了关云长刮骨疗伤的优良品质,任人来钻只是不出声,来人这才相信,便回去报告了朱元璋。袁凯躲过了这一关。
然而朱元璋还是不相信他疯了,便偷偷地派另一使者去看袁凯家里的情况,这位使者刚走到袁凯家的院子里,就被一个景象惊呆了,直庆幸自己还没吃饭(诸位吃饭前最好也不要看)。
原来袁凯脖子被铁链锁住,正趴在地上吃狗屎,还一段段地嚼。使者大倒胃口,到这个地步,如果袁凯还没有疯,那就是自己疯了,连忙回去告诉朱元璋。朱元璋听后也是一阵恶心,便没有继续追究袁凯。
大家应该知道,袁凯是装疯的,吃狗屎这一招也太狠了,不过袁凯并不是吃的真狗屎,他在都察院的同僚事先得到消息,便告诉了他,他灵机一动,把面粉和上酱料做成狗屎状物体,当饭给吃了。这才躲过了朱元璋的耳目。
朱元璋时期,官员们的日子是不好过的,从肃贪到空印案、郭桓案,朱元璋杀了很多人,有些是该杀的,而有些则是错杀、冤枉的。很多人就此给朱元璋安上了“屠夫”、“杀人狂”的名字,甚至有人怀疑他的精神有问题,那么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之前讲述了很多这一时期的情况,对朱元璋肃贪和错杀的事实都进行了列举。这也是希望能从更客观的角度来诉说朱元璋与官员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朱元璋的这些行为虽然有些过激,但其行为主体还是正确的,他的目的是消除贪官污吏,如果我们联系朱元璋少年时候的遭遇,就更能理解他的行为。
朱元璋从小就被官府欺压,自己的悲惨遭遇很大程度上是贪官污吏造成的,这也使得他很不喜欢这些当官的,即使官员们为他干活,在他的内心中对这些人也存在着极大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一旦遇到某些因素的触发,就会迅速扩大,进而蔓延到对整个群体的信心缺失。
正如俗话所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被蛇咬过的人,他被官吏们欺压了几十年,怎么会信任这些人?所以如空印案、郭桓案这样的案件一发生,朱元璋就会迅速将风潮扩大,在他看来,官员都是不可信的。
而朱元璋的肃贪行为虽然可敬,效果却不佳,这是因为他过分看重了刑罚的力量,而没有注意从各方面加强制度上的完善,一味地猛打猛杀,虽然在他统治时期贪污现象很少,但他死后,明朝的贪污却十分严重,我们后面还要讲到。
朱元璋给官员的待遇很低,很多人认为是故意虐待官员。但我在分析明朝初期俸禄制度后发现,这个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朱元璋制定的俸禄标准应该是经过仔细计算的,这些俸禄是足够明初的官员们生活的。只不过他没有考虑到官员除了自己一家吃饱外,还要养活办事员,还有一定的人际往来,而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先的俸禄是不够的。
也许有人会问,朱元璋如此精明,怎么会想不到这些呢?可是就实际情况看,在这些问题上,朱元璋确实是缺乏远见的。
比如他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挨饿,规定凡是自己的子孙,一律不允许出去工作,就算没有官做,也只能在家吃俸禄。由于自己要过饭,而且家破人亡,朱元璋对自己的亲戚十分看重,他制定的世袭爵位制度为子孙们做了充足的打算,即使是像刘备那样,不知是中山靖王多少竿子打不着的子孙,他也预留了爵位,并准备了相应的俸禄。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到了一百年后,他的子孙们已经繁衍到了几十万人之多,朝廷一个省的粮食来养活他们都不够,最后某些皇子皇孙得不到粮食,又不能出去工作,就活活饿死在家里。这就是所谓的好心办坏事吧。
我想,这样的分析和评价对朱元璋来说应该是公平的。
李善长的结局
在朱元璋整肃官吏的同时,另一个大案——胡惟庸案也在进行中,这个案件并没有因为胡惟庸的死亡结束,它仍然延续着,不断有某人因为另一某人的供词被杀,何处是个头?
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还活着,他与胡惟庸是亲家,而且他弟弟李存义是铁板上钉钉的同党,朱元璋考虑到他在朝廷中的巨大影响力,不但没有杀他,连他的弟弟李存义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岛(今上海崇明岛),这应该算是很大的恩典了。
参考消息
藩王的难处
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省、各府为藩王。不过这些藩王想要醉生梦死很容易,想要为国家做点事情却很难。到了明朝中后期,藩王想要出城省墓,必须上奏朝廷;王与王之间不得相见;一旦受封到封国,如不是皇帝亲召,不得入京。崇祯时,清军兵临北京城,唐王朱聿键倡议勤王,并领兵来北京,半路上被崇祯皇帝的诏书斥责,废为庶人。
然而李善长很明白,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他太了解朱元璋了,自己毕竟还是或多或少参与了谋反,以这个人的性格绝不会放过自己。
朱元璋,来杀我吧!首级任你来取!
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家里修房子。他已经不是当年的丞相了,不能再呼风唤雨,但总得找人修啊,难道要自己动手?
他想到了带兵的汤和。
汤和是他的老乡,也是他的好友,他向汤和请求借三百士兵当劳工。这似乎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然而有一件事是他绝没有想到的。
汤和出卖了他。
在借给李善长三百士兵后,汤和立刻密报了朱元璋,朱元璋又一次对李善长动了杀机。
应该说三百人实在是干不了什么的,而且兵还是汤和派出去的,不会听李善长的指挥,即使如此,这件事情已经足以成为骆驼背上的第一根草了。
这样看来,汤和能够活到最后,实在是有他的道理。
老眼昏花的李善长似乎是嫌自己活得太长,他立刻犯了第二个错误。
他的亲信丁斌因为犯法应该被流放,李善长却上书为丁斌求情。朱元璋又一次愤怒了,你以为自己是谁?我处理犯人还要你来管吗?他下令不再流放丁斌,却也没有释放他,而是将他关到监狱里,日夜拷打。朱元璋相信,李善长身上一定有着某些秘密,而这个秘密丁斌一定知道。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李善长所作所为对得起丁斌,丁斌却对不起李善长。
他供认了李存义与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当机立断,把李存义抓了回来,还是严刑拷问,李存义于是又供出了他劝说李善长的情况,而李善长的那句“汝等自为之”也成了朱元璋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
骆驼就要倒了,再加一把稻草吧,到了这个时候,稻草是不难找的。
李善长的家奴经过仔细的分析,认为时机已到,落水狗不打白不打,打了不白打。他们合谋以受害者的身份向朱元璋申述,自己长期受到李善长的欺压,并状告李善长的末路李善长积极参与胡惟庸谋反,并且将时间地点说得相当清楚,虽然以他们的身份似乎不太可能知道得这么清楚。但在当时,这一点并不重要。
此时凑热闹的人也不断地多了起来,御史们纷纷上书,弹劾李善长,从上朝时不注意礼节到贪污受贿,罪名无所不包,似乎恨不得控诉他修建房子过程中砍伐树木破坏了环境。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个绝对与办案八竿子打不上边的部门也在李善长身上踩了一脚,说来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这个部门是钦天监,主要负责天文历法,无论怎么也想不到看天文的还能插一脚,但他们确实做到了,可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他们向朱元璋奏报,最近出现星变,是不吉利的预兆,然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当移大臣。”
要什么来什么,真是不能不服啊。
李善长活到头了,别说什么铁券,就是钻石券也救不了他。
追随你几十年,终于到了终点,我不能再陪你了,自己走完这条路吧。
不管怎么说,李善长都没有谋反的理由。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他本人不但是朱元璋的亲家,也是第一重臣,即使胡惟庸谋反成功,他最多也只是第一重臣,有谋反的必要吗?
朱元璋自然知道李善长没有必要去谋反,但他却有必要杀掉李善长。
念及李善长跟随自己多年,在临刑前朱元璋见了李善长最后一面。
朱元璋坐在自己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李善长。
这个人曾经是我最信任的部下,现在我要杀他。
李善长跪在地上,抬头望着朱元璋。
这个人曾经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现在他要杀我。
还能说什么呢,什么都不用说了。
李善长看着朱元璋,几十年前,他投奔了这个人,他们彻夜长谈,相见恨晚,共同谋划着将来的远大前景。那一年,李善长四十岁,朱元璋二十六岁。
李善长的一生
他向现在的皇帝朱元璋叩头谢恩,走出了大殿。
李善长走上了刑场,他最后看了一眼天空。
今天的天气真好,天很蓝。
他突然想到,三十六年前,他走进朱元璋军营的那天,似乎也是个晴朗的天气。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杀李善长,夷其三族。
br /> 虽然这个纪录并不光彩。
综合看来,这个案件是存在着很大疑点的,但这也并不能说明此案就是子虚乌有,郭桓的贪污行为很有可能是存在的,只不过数量没有这么大、所谓的同党没有这么多罢了,不然为何朱元璋不找张三李四,偏要找你郭桓呢。
郭桓案最终还是结束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此案中被杀的最后一个人正是此案的主审法官,杀掉无数官员的右审刑吴庸。
经过这一连串大案,朝中官员如惊弓之鸟,每天都担心自己脑袋不保,有些好事的人就拿这些官员开涮,说朱元璋上朝时如果玉带系在肚皮下面,就是要杀人了,如果玉带在肚皮上代表今天平安无事。
如果这样判断,那是要出问题的,万一哪一天朱元璋吃得太饱,肚子胀,玉带只能放在肚皮上,心情又不好,官员们可就要吃苦头了。
史料记载,官员们每天上朝,都要在家门口举行仪式,什么仪式呢?穿戴整齐,抱抱老婆孩子,交代清楚谁还欠我多少债、我的私房钱藏在床底之类的后事,然后诀别而去,老婆孩子就在背后哭,除了人还是活的,和开追悼会没什么区别。
散朝的时候,老婆孩子在家门口等着,如果看到活人回家,就会大事庆祝一番,庆祝的内容是今天我又活了一天。
这些并不是玩笑,而是真实的历史景象,在不知明日祸福这种极大的压力下,很多官员承受不住,纷纷表示自己就当白读了几十年书,情愿回家种地。
官我也不做了,回家总行了吧。
哼哼,没有那么容易。“奸贪无福小人,故行诽谤,皆说朝廷官难做。”诽谤朝廷,这又是一条重罪。于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正是“你说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脚”。
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总能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明朝的官员们在这个矛盾上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特点。他们想出了一个很绝的方法——装疯。
在洪武年间的朝廷里,好好的一个人突然间得了精神病是常见的,具体表现为痴呆、神情木然、披头散发、见到人就叫爹、拿着菜刀四处和人打招呼等,形式多种多样,目的当然只有一个——多活两年。
话说回来,这招也是不错的,而且当时也没有精神鉴定这一招,只要你能下血本,多恶心的事都做得出来,就一定能够成功。
下面我们就举一个成功者的例子,那装疯意志可真是坚强。
这个倒霉(或者是幸运)的人叫袁凯,是监察御史,有一次朱元璋派了个工作给他,把处决人犯的名单交给太子朱标。这应该是个很简单的工作,但袁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他把名单交给太子,太子看到名单上人太多,主张从宽处理,可问题是他并没有自己去找老爹说这句话,而是转告袁凯,让他去告诉朱元璋自己的意见。
袁凯心想,去就去吧,见了朱元璋,老实地把太子的话原样说了一遍,完后叩个头,准备走人。谁知就在此时,朱元璋问他:“太子意见和我相反啊,你看谁说得对呢?”
见鬼了,你们父子俩的事情,是我一个小官能掺和的吗?袁凯左右为难,没有办法,想出了回答的话:“皇上也没错,太子也没错,皇上杀人是维持法纪,太子放人是发善心。”
太难为袁凯了。
谁知朱元璋听后大怒,当面斥责袁凯狡猾,不说真话,然后把他赶了出去。袁凯回家后越想越怕,下了决心装疯。第二天,他就不上朝了,让家里人传话说自己已经疯了。
朱元璋果然不信,派人到他家打探,派去的这个人也不是空手来的,还拿了一件木工钻,传朱元璋的话,疯子是不怕疼的,就看看你是真疯还是假疯。于是便用木工钻去扎袁凯。
袁凯不愧是装疯高手,发扬了关云长刮骨疗伤的优良品质,任人来钻只是不出声,来人这才相信,便回去报告了朱元璋。袁凯躲过了这一关。
然而朱元璋还是不相信他疯了,便偷偷地派另一使者去看袁凯家里的情况,这位使者刚走到袁凯家的院子里,就被一个景象惊呆了,直庆幸自己还没吃饭(诸位吃饭前最好也不要看)。
原来袁凯脖子被铁链锁住,正趴在地上吃狗屎,还一段段地嚼。使者大倒胃口,到这个地步,如果袁凯还没有疯,那就是自己疯了,连忙回去告诉朱元璋。朱元璋听后也是一阵恶心,便没有继续追究袁凯。
大家应该知道,袁凯是装疯的,吃狗屎这一招也太狠了,不过袁凯并不是吃的真狗屎,他在都察院的同僚事先得到消息,便告诉了他,他灵机一动,把面粉和上酱料做成狗屎状物体,当饭给吃了。这才躲过了朱元璋的耳目。
朱元璋时期,官员们的日子是不好过的,从肃贪到空印案、郭桓案,朱元璋杀了很多人,有些是该杀的,而有些则是错杀、冤枉的。很多人就此给朱元璋安上了“屠夫”、“杀人狂”的名字,甚至有人怀疑他的精神有问题,那么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之前讲述了很多这一时期的情况,对朱元璋肃贪和错杀的事实都进行了列举。这也是希望能从更客观的角度来诉说朱元璋与官员之间的关系。
应该说朱元璋的这些行为虽然有些过激,但其行为主体还是正确的,他的目的是消除贪官污吏,如果我们联系朱元璋少年时候的遭遇,就更能理解他的行为。
朱元璋从小就被官府欺压,自己的悲惨遭遇很大程度上是贪官污吏造成的,这也使得他很不喜欢这些当官的,即使官员们为他干活,在他的内心中对这些人也存在着极大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一旦遇到某些因素的触发,就会迅速扩大,进而蔓延到对整个群体的信心缺失。
正如俗话所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被蛇咬过的人,他被官吏们欺压了几十年,怎么会信任这些人?所以如空印案、郭桓案这样的案件一发生,朱元璋就会迅速将风潮扩大,在他看来,官员都是不可信的。
而朱元璋的肃贪行为虽然可敬,效果却不佳,这是因为他过分看重了刑罚的力量,而没有注意从各方面加强制度上的完善,一味地猛打猛杀,虽然在他统治时期贪污现象很少,但他死后,明朝的贪污却十分严重,我们后面还要讲到。
朱元璋给官员的待遇很低,很多人认为是故意虐待官员。但我在分析明朝初期俸禄制度后发现,这个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朱元璋制定的俸禄标准应该是经过仔细计算的,这些俸禄是足够明初的官员们生活的。只不过他没有考虑到官员除了自己一家吃饱外,还要养活办事员,还有一定的人际往来,而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先的俸禄是不够的。
也许有人会问,朱元璋如此精明,怎么会想不到这些呢?可是就实际情况看,在这些问题上,朱元璋确实是缺乏远见的。
比如他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挨饿,规定凡是自己的子孙,一律不允许出去工作,就算没有官做,也只能在家吃俸禄。由于自己要过饭,而且家破人亡,朱元璋对自己的亲戚十分看重,他制定的世袭爵位制度为子孙们做了充足的打算,即使是像刘备那样,不知是中山靖王多少竿子打不着的子孙,他也预留了爵位,并准备了相应的俸禄。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到了一百年后,他的子孙们已经繁衍到了几十万人之多,朝廷一个省的粮食来养活他们都不够,最后某些皇子皇孙得不到粮食,又不能出去工作,就活活饿死在家里。这就是所谓的好心办坏事吧。
我想,这样的分析和评价对朱元璋来说应该是公平的。
李善长的结局
在朱元璋整肃官吏的同时,另一个大案——胡惟庸案也在进行中,这个案件并没有因为胡惟庸的死亡结束,它仍然延续着,不断有某人因为另一某人的供词被杀,何处是个头?
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还活着,他与胡惟庸是亲家,而且他弟弟李存义是铁板上钉钉的同党,朱元璋考虑到他在朝廷中的巨大影响力,不但没有杀他,连他的弟弟李存义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岛(今上海崇明岛),这应该算是很大的恩典了。
参考消息
藩王的难处
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省、各府为藩王。不过这些藩王想要醉生梦死很容易,想要为国家做点事情却很难。到了明朝中后期,藩王想要出城省墓,必须上奏朝廷;王与王之间不得相见;一旦受封到封国,如不是皇帝亲召,不得入京。崇祯时,清军兵临北京城,唐王朱聿键倡议勤王,并领兵来北京,半路上被崇祯皇帝的诏书斥责,废为庶人。
然而李善长很明白,自己活不了多久了。他太了解朱元璋了,自己毕竟还是或多或少参与了谋反,以这个人的性格绝不会放过自己。
朱元璋,来杀我吧!首级任你来取!
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家里修房子。他已经不是当年的丞相了,不能再呼风唤雨,但总得找人修啊,难道要自己动手?
他想到了带兵的汤和。
汤和是他的老乡,也是他的好友,他向汤和请求借三百士兵当劳工。这似乎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然而有一件事是他绝没有想到的。
汤和出卖了他。
在借给李善长三百士兵后,汤和立刻密报了朱元璋,朱元璋又一次对李善长动了杀机。
应该说三百人实在是干不了什么的,而且兵还是汤和派出去的,不会听李善长的指挥,即使如此,这件事情已经足以成为骆驼背上的第一根草了。
这样看来,汤和能够活到最后,实在是有他的道理。
老眼昏花的李善长似乎是嫌自己活得太长,他立刻犯了第二个错误。
他的亲信丁斌因为犯法应该被流放,李善长却上书为丁斌求情。朱元璋又一次愤怒了,你以为自己是谁?我处理犯人还要你来管吗?他下令不再流放丁斌,却也没有释放他,而是将他关到监狱里,日夜拷打。朱元璋相信,李善长身上一定有着某些秘密,而这个秘密丁斌一定知道。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李善长所作所为对得起丁斌,丁斌却对不起李善长。
他供认了李存义与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当机立断,把李存义抓了回来,还是严刑拷问,李存义于是又供出了他劝说李善长的情况,而李善长的那句“汝等自为之”也成了朱元璋嘴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之一。
骆驼就要倒了,再加一把稻草吧,到了这个时候,稻草是不难找的。
李善长的家奴经过仔细的分析,认为时机已到,落水狗不打白不打,打了不白打。他们合谋以受害者的身份向朱元璋申述,自己长期受到李善长的欺压,并状告李善长的末路李善长积极参与胡惟庸谋反,并且将时间地点说得相当清楚,虽然以他们的身份似乎不太可能知道得这么清楚。但在当时,这一点并不重要。
此时凑热闹的人也不断地多了起来,御史们纷纷上书,弹劾李善长,从上朝时不注意礼节到贪污受贿,罪名无所不包,似乎恨不得控诉他修建房子过程中砍伐树木破坏了环境。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个绝对与办案八竿子打不上边的部门也在李善长身上踩了一脚,说来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这个部门是钦天监,主要负责天文历法,无论怎么也想不到看天文的还能插一脚,但他们确实做到了,可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他们向朱元璋奏报,最近出现星变,是不吉利的预兆,然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当移大臣。”
要什么来什么,真是不能不服啊。
李善长活到头了,别说什么铁券,就是钻石券也救不了他。
追随你几十年,终于到了终点,我不能再陪你了,自己走完这条路吧。
不管怎么说,李善长都没有谋反的理由。他的儿子娶了公主,他本人不但是朱元璋的亲家,也是第一重臣,即使胡惟庸谋反成功,他最多也只是第一重臣,有谋反的必要吗?
朱元璋自然知道李善长没有必要去谋反,但他却有必要杀掉李善长。
念及李善长跟随自己多年,在临刑前朱元璋见了李善长最后一面。
朱元璋坐在自己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李善长。
这个人曾经是我最信任的部下,现在我要杀他。
李善长跪在地上,抬头望着朱元璋。
这个人曾经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现在他要杀我。
还能说什么呢,什么都不用说了。
李善长看着朱元璋,几十年前,他投奔了这个人,他们彻夜长谈,相见恨晚,共同谋划着将来的远大前景。那一年,李善长四十岁,朱元璋二十六岁。
李善长的一生
他向现在的皇帝朱元璋叩头谢恩,走出了大殿。
李善长走上了刑场,他最后看了一眼天空。
今天的天气真好,天很蓝。
他突然想到,三十六年前,他走进朱元璋军营的那天,似乎也是个晴朗的天气。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杀李善长,夷其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