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却遭了很多罪,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却选择了无私的宽恕;他很少体验皇帝的尊荣,却承担了皇帝的全部责任
明孝宗朱祐樘 宽恕
朱祐樘终于登上了最高皇位,从险被堕胎的婴孩,到安乐堂中的幼童、几乎被废的太子,还不到二十岁的朱祐樘已历尽人生艰险,他不会忘记他含冤死去的母亲、舍生取义的张敏、刚正不阿的怀恩,以及所有那些为了让他能够活到现在付出沉重代价的人们。
他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他的母亲永远也看不到儿子的荣耀了,而那些为自己牺牲的人,他也是无法回报的。
做一个好皇帝吧,就此开始,改正父亲的所有错误,让这个帝国在我手中再一次兴盛起来!要让所有逝去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朱祐樘准备动手了,对象就是五大门派,他早已判定,这些人是不折不扣的垃圾。
第一个被解决的就是仙派掌门李孜省,这位仁兄还想装神弄鬼地混下去,朱祐樘却根本不同他费话,继位第六天就把他送去劳动改造,而对他手下那一大堆门徒,什么法王、国师、禅师、真人,朱祐樘干净利落地用一个词统统打发了——滚蛋。
仙派的弟子们全部失业回家种地了,掌门李仙人却还捞到了一份工作——充军,可是这位仁兄当年整人手段过于狠毒,仇人满天下,光荣参军没几天,就被人活活整死。至此终于飞升圆满了。
然后是春派掌门梁芳,朱祐樘十分麻利地给他安置了新的住所——牢房,这位太监最终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最为紧张的人叫万喜,作为万贵妃的弟弟、后派的继任掌门,他十分清楚,朱祐樘绝对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况且万贵妃杀死了他的母亲,此仇不共戴天,不是吃顿饭认个错就可以解决的。他收拾好了东西,准备了后事,只希望皇帝陛下能够给他来一个痛快的,不要搞什么凌迟之类的把戏,割他三千多刀。
事情的发展似乎符合他的预料,不久之后,家被抄了,官被免了,人也被关进了监狱,但那最后一刀就是迟迟不到,万喜心里没底,可更让他吃惊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竟然被释放出狱了!
万喜想破脑袋也搞不明白,莫非这位皇帝喜欢玩猫抓老鼠的游戏?
朱祐樘十分清楚是谁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很多大臣也接连上书,要求对万家满门抄斩,报仇雪恨。但是朱祐樘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退回了要求严惩的奏折,用一句话给这件事下了定论:
“到此为止吧。”
六岁的朱祐樘还没有记清母亲的容貌,就永远地失去了她。之后他一直孤单地生活着,还时不时被万贵妃排挤陷害。对于他而言,万贵妃这个名字就意味着仇恨。
可是当他大权在握之时,面对仇恨,他选择了宽恕。
他宽恕了那些伤害过他的人,并不是软弱,而是因为他懂得很多万贵妃不明白的道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之后,他召回了还在凤阳喝风的怀恩,亲自迎候他入宫恢复原职,怀恩不敢受此大礼,吓得手摇脚颤,推辞再三,可是朱祐樘坚持这样做。
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位老太监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无畏地保护了自己。这是他应得的荣耀。
还有那位曾经养育过他的前任吴皇后,这位心高气傲的小姐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后,就被冷落在深宫许多年,此时已经是年华逝去,人老珠黄。朱祐樘也把她请了出来,当做自己的母亲来奉养。
被遗弃二十多年的吴废后感动得老泪横流,也许她当年的动机并不是那么单纯,但对于朱祐樘而言,养育之恩是必须报答的,其他的事情并不重要。
朱祐樘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不复仇,只报恩。他比朱棣更有自信,因为他不需要用暴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他比朱瞻基更为明智,因为他不但清楚种田老农的痛苦,也了解自己敌人的悲哀;他比朱厚熜(不好意思,这仁兄还没出场,先客串一下)更聪明,因为他不需要权谋,只用仁厚就能征服人心。
在他的统领下,大明王朝将迎来一个辉煌繁华的盛世。
恩仇两清了,但还有一派没有解决,这就是混派。这一派十分特别,因为万安、刘吉等人虽然消极怠工,安插自己的亲信,却也没干过多少了不得的坏事,朱祐樘暂时没有解决这一帮子废物,因为就算要让他们下岗,也得找个充分的理由。
日子如果就这么过下去,估计万安等人就算不能光荣退休,至少也能体面地拿一份养老金辞职,可混派的诸位兄弟实在不争气,虽然他们夹紧尾巴做人,却还是被朱祐樘抓住了把柄,最终一网打尽,一起完蛋。
不久之后的一天,朱祐樘在整理自己老爹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精致的小抽屉,里面放着一本包装十分精美的手抄本,收藏得如此小心隐秘,朱祐樘还以为是啥重要指示,郑重其事地准备御览一下,可这一看差点儿没把他气得跳起来。
据记载,此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且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了,唯一的缺点在于这是一本讲述生理卫生知识的限制级图书。
朱祐樘比他爹正派得多,很反感这类玩意儿,这种书居然成了他老爹的遗物,也实在丢不起这个人,他开始追查此书的来源。
参考消息
体贴的领导
一个冬夜,朱樘坐在宫内,感觉天气十分寒冷,他就问左右内臣:“现在还有外出办事、尚在返家路上的官员吗?”左右回答说有。他感叹道:“天又冷又黑,那些廉洁清贫的官员归途中如果没有灯火照明,该有多不方便!”随即传下圣旨,规定今后在京官员夜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由巡逻辅军执灯护送。这虽是件小事,却十分暖人心。
偏巧这本手抄本的作者十分高调,做了坏事也要留名,在这部大作的封底有一个亮堂堂的落款——臣安进。
这就没错了,朱祐樘立刻召怀恩晋见,把这本黄书和一大堆弹劾万安的文书交给了他,只表达了一个意思:让他快滚!
怀恩找到了万安,先把他的大作交给了他,并转达了朱祐樘的书评:“这是一个大臣应该做的事情吗?!”
万安吓得浑身发抖,跪在地上不断地说:“臣有罪!臣悔过!”然后施展出了看家绝技磕头功,声音又脆又响,响彻天穹。
怀恩原本估计这么一来,万掌门就会羞愧难当,自己提出辞职,可他等了半天,除了那两句“臣有罪,臣悔过”外,万兄压根儿就没有提过这事。
没办法了,只好出第二招,他拿出了大臣们骂万安的奏折,当着他的面一封封读给他听,这么一来,就算脸皮厚过城墙拐弯的人也顶不住了。
可是他没有想到万掌门的脸皮是橡皮制成的,具有防弹功能,让他实打实地领略了无耻的最高境界,万掌门一边听着这些奏折,一边磕头,天籁之音传遍内外,但就是不提退休回家的事情。
怀恩气得七窍冒烟,他看着地上的这个活宝,终于忍无可忍,上前一把扯掉了万安的牙牌(进宫通行证),给了他最后的忠告:快滚。
这位混派领军人物终于混不下去了,他这才收拾行李,离职滚蛋了。他这一走,混派的弟子们如尹直等人也纷纷开路,混派大势已去。
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刘吉,这位刘棉花实在名不虚传,他眼看情况不妙,立刻见风使舵,换了一副面孔,主动批评起朝政来,甚至对朱祐樘也是直言进谏,朱祐樘要封自己老婆的弟弟当官,他故意找茬儿,说应该先封太后的亲戚,不能偏私,颇有点儿正直为公的风范。
刘吉自以为这样就可以接着混下去,可他实在是小看了朱祐樘,这位皇帝自小在斗争中长大,什么没见过,他早就打探过刘吉的言行,知道这位棉花兄的本性,只是不爱搭理他,可他现在竟然主动出来惹事找抽,那就不客气了。
他派了个太监到刘吉的家里,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最好还是早点儿退休,不然就要你好看。
刘棉花再也不装了,他跑得比万掌门还要快,立刻卷起铺盖回了老家。
五大派终于全军覆没。赶走了这些垃圾,朱祐樘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他召集了两个关键人物进京,准备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
这两个人一个叫王恕,另一个叫马文升。
先说这位王恕兄,在当时他可是像雷锋一样的偶像派人物,成化年间,混派官员们天天坐机关喝茶聊天,只有这位仁兄我行我素,认真干活,俗语说: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可见他的威望之高。
而且此人还有一个特长——敢骂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只要干了坏事,被他盯上了一准儿跑不掉,一天连上几封奏折,骂到改正错误为止。
而且此人每次上朝都会提出很多意见,别人根本插不上话,到后来大家养成了习惯,上朝都不说话,先看着他,等他老人家说完了再开口。有几天不知道这位老兄是不是得了咽喉炎,上朝不讲话了,结果出现奇迹,整个朝堂鸦雀无声,大家都盯着王恕,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疑问:
“王大人,你咋还不说话呢?”
朱见深算被烦透了,他每天都呆呆地看着这位王大人在下面滔滔不绝,唾沫横飞,搞得他不得安生。他想让王恕退休,可这位仁兄十分敬业,从成化初年(约1465)一直说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朱见深受不了了,把王大人打发到云南出差,后来又派到南京当兵部尚书,可就是这样,他也没消停过。
参考消息
指窖止贪
王恕为官五十多年,生活节俭,从不肯以权谋私。对此,他的儿子多有怨言。王恕见状,悄声对儿子说:“你是怕我这样清白,将来你会受穷吗?今天就跟你说了吧,其实咱们家祖上有点积蓄,我才犯不着贪。”说罢,他将儿子领到后宅,伸手指道:“这是藏金之处,有金一窖。”又指:“这是藏银之处,有银一窖。”说得像煞有介事,儿子听了,觉得以后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就再没动过不安分的想法。王恕去世后,他的儿子动了挖金的心思,跑去后院挖金窖和银窖,却连一个铜子儿都没发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用这个方式来消除自己的贪念!
王大人时刻不忘国事,虽然离得远了点儿,也坚持每天写奏折,有时一天几封,只要看到这些奏折,那个喋喋不休的老头子的身影就会立刻浮现在朱见深的眼前。
就这样,王大人坚持写作,一直写到了成化二十二年(1486),七十大寿过了,可习惯一点儿没改,朱见深总是能够及时收到他的问候。
当年又没有强制退休制度,忍无可忍之下,朱见深竟然使出了阴招,正巧南京兵部侍郎马显上书要求退休,朱见深照例批准,却在上面加上了一句匪夷所思的话:
“王恕也老了,就让他退休吧。”
听到这句话,大家都目瞪口呆,马显退休,关王恕什么事?可朱见深也有一肚子苦水没处倒:
“我是个不愿意干活的懒人,可也实在经不起唠叨,不得以出此下策,这都是被王老头逼的啊!”
王恕啥也没说,干净利落地收拾东西回了家。这一年,他七十一岁。
朱见深是个得过且过的人,他在世上最怕的只有两个字——麻烦。王恕这种人自然不对他的胃口,可是朱祐樘与他的父亲不同,他十分清楚王恕的价值。
于是在弘治元年(1488),七十三岁高龄的王恕被重新任命为六部第一重臣——吏部尚书。这位老兄估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虽然年纪大了,却干劲儿十足,上班没几天就开始考核干部,搞得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可这还没完,不久之后,他向皇帝开刀了。
王恕表示,每日早朝时间过短,很多事情说不完(符合他的特点),为了能够畅所欲言,建议皇帝陛下牺牲中午的休息时间,搞一个午朝。
这事要搁到朱见深身上,那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但朱祐樘同意了。
这就是明君的气度。
王恕做了吏部尚书,开始折腾那些偷懒的官员。与此同时,另一个实权部门——兵部,也迎来了他们的新上司——马文升。
说来滑稽,这位马文升大概还能算是汪直的恩人,他的资格很老,成化十一年就当上了兵部侍郎,此后一直在辽东守边界,当时汪直的手下在辽东经常惹是生非,挑起国际争端,可每次闹了事就拍拍屁股走人,帮他收拾残局的就是这位马文升,到头来领功的却是汪直。
时间一长,汪直也不好意思了,曾找到马文升,表示要把自己的军功(挑衅闹事)分给他一部分,马文升却笑着摇摇头,只是拉着汪直的手,深情地说道:“厂公,这就不必了,但望你下次立功前先提前告知一声,我好早作准备。”
汪直十分难堪,怀恨在心,就找了个机会整了马文升一下,降了他的官,直到汪直死后,马文升才回到辽东,依旧守他的边界。
朱祐樘是个明白人,他了解马文升的能力,便召他入京担任兵部尚书,这位新任的国防部长只比人事部长王恕小十岁,也是个老头子。可他的手段比王恕还厉害,一上任就开除了三十多个贪污的军官,一时之间兵部哭天抢地,地动山摇。
这下马文升算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兵部的这帮丘八可都是粗人,人家不来虚的,有的下岗当天就回家抄起弓箭,埋伏在他家门口,准备等他晚上回家时射他一箭。
马文升也是个机灵人,从他的耳目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便躲了过去。可这帮人还不甘休,竟然写了诋毁他的匿名信用箭射进了长安门,这下子连朱祐樘也发火了,他立刻下令锦衣卫限期破案,还给马文升派了保镖,事情才算了结。
这两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虽然头发都白了,却精神头十足,他们官龄也长,想当年他们中进士的时候,有些官员还在穿开裆裤呢,论资排辈,见面都要恭恭敬敬叫他们一声前辈,而且这两人都经历过大风大浪,精于权谋,当年汪直都没能奈何他们,何况这些后生小辈的小把戏?
参考消息
超级元老
中国人很多事儿都讲究资历。就拿官场来说,能称得上三朝元老的,就相当了不起,称得上四朝元老的,那更是凤毛麟角。至于五朝元老,历史上,完成这一高难度动作的人虽然不多,但并不代表没有,他们分别是:唐朝的郭子仪(历则天、玄宗、肃宗、代宗、德宗五朝)、五代的冯道(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五朝,前后共计十个皇帝)、明朝的马文升(历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高(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朝)——铁打的元老,流水的皇帝,官做到这个份上算是做到家了。
朱樘的三把火
就这样,二位老前辈上台之后一阵猛搞,没过多久就把成化年间的垃圾废物一扫而空,盛世大局就此一举而定。
当老干部大展神威的时候,新的力量也在这盛世中悄悄萌芽。
弘治二年(1489),学士邱濬接受了一个特别的任务——编写《宪宗实录》,这也是老规矩了,每次等到皇帝去世,他的儿子就必须整理其父执政时期的史官记载,制作成实录,这些实录都是第一手材料,真实性强,史料价值极高,我们今天看到的《明实录》就是这么来的,但由于这部史书长达上千万字,且极其枯燥,所以流传不广。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但却十分烦琐的工作,恰好担任副总裁官的邱濬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懒散。他比较自负,不想干查询资料这类基础工作,就以老前辈的身份把这项工作交给编写组里一个刚进翰林院不久的新人来干。这位新人倒也老实,十分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可过了一段时间,邱濬心里一琢磨,感觉不对劲儿了:这要干不好,可是个掉脑袋的事情啊。
他连忙跑去找人,一问才知道这位新科翰林丝毫不敢马虎,竟然已经完稿了,邱濬哭笑不得,拿着写好的草稿准备修改。
可是他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
因为这篇文稿他竟然改不动一个字!
一向自负的邱濬对这篇完美的文稿竟也挑不出任何毛病,他惊奇地问道:
“这是你自己写的?”
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仔细地看了看这位新人,叹了口气,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小子好好干吧,将来你一定会有出息的。”
这位翰林不安地点了点头,此时的他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事实证明,邱濬虽然是个懒人,眼光却相当独到,这位写草稿的青年就是后来历经三朝不倒、权倾天下、敢拿刘瑾开涮、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的杨廷和。
参考消息
我要读书!
邱是著名的书痴,但由于出身贫寒,只能四处借书来读。有时候为了借到一本好书,他甘愿步行数百里,不拿到手决不罢休。有一次他听说县里有位老学究家里藏有好书,就立刻兴冲冲地赶了去。哪儿知道老先生惜书,坚决不肯外借。不得已,邱耍起了无赖,在老先生家软磨硬泡了半个月。老先生不堪其扰,最终选择了报官。县太爷了解了案情后,开导说:“此人既有好学之心,何不成其大志?”老先生这才松了口,允许邱借住家中翻阅。正是这些得来不易的机会,为邱的学识和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辉煌盛世
父亲统治下的那些惊心动魄、朝不保夕的日子,朱祐樘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不想效仿自己那软弱的父亲,也不会容许那些暗无天日的景象再次出现,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盛世,他付出了全部心力。
这位仁兄自从登上皇位那一刻起就没有休息过,是个不折不扣的劳碌命,为了实现盛世理想,他豁了出去,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批阅奏章,还要不停地开会,早上天刚亮就起床开晨会(早朝),中午吃饭时间开午会(午朝),此外,他每天都要听大臣的各种讲座(日讲),隔段时间还召集一堆人举行大型论坛(经筵)。
他的这份工作实在没啥意思,除了做事就是做事,累得半死不活还时不时被言官们骂上几句,也没有人保障他的劳动权益,天下都是你的,你不干谁干?
朱祐樘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确实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大明帝国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在王恕、马文升的支持下,有三个人相继进入内阁,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健、李东阳、谢迁。
这是三个非同一般的人,正是他们支撑着大明的政局,最终成就了朱祐樘的理想。这三个人堪称治世之能臣,他们具有非凡的能力,并靠着这种能力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功勋,有趣的是,他们三个人的能力并不相同,而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也最终决定了他们迥异的结局。
参考消息
神童的待遇
李东阳小时候有神童之誉,四岁时就能写一尺的大字。明景帝朱祁钰听说后进行召见,让他写“麟”、“凤”、“龟”、“龙”四个大字。由于年纪太小,李东阳小朋友写到“龙”字时,手腕就没了力气,最后一勾,他是用自己的小靴子沾墨汁印上去的。这一可爱的举动,逗得景帝哈哈大笑,当即就把他抱到了膝上,并赐给他上林苑的珍果吃。你可别小看了皇帝的这一抱,在此之前,只有两位神童享受过这种待遇,他们分别是唐朝的李泌和宋朝的晏殊,更要命的是,这两个人长大后也都当上了宰相!
刘健,河南人,弘治元年入阁,资格最老,脾气最暴,这个人是急性子,十分容易着急上火,但他却有着一项独特的能力——断。这位内阁第一号人物有着极强的判断能力,能够预知事情的走向,并提前作出应对。正是这种能力帮助他成为弘治年间的第一重臣。
李东阳,湖南人,弘治八年入阁,他是弘治三阁臣中的第二号人物,也是最厉害的一个。
他的性格和刘健刚好相反,是个慢性子,平日总是不慌不忙,天塌下来就当被子盖。他也有着自己独有的能力——谋,此人十分善于谋略,凡事总要考虑再三之后才作出决断,思虑十分严密,内阁的大多数决策都出自于他的策划。
谢迁,浙江余姚人,弘治八年入阁,三阁臣中排行最后。这位仁兄虽然资历最低,学历却最高,他是成化十一年(1475)高考状元,这人不但书读得多,还能言善辩,这也使他具有了一种和内阁中另外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能力——侃。
侃,俗称侃大山,又名忽悠,谢迁先生兼任内阁新闻发言人,他饱读诗书,口才也好,东拉西扯,经常把人搞得晕头转向,只要他一开口,连靠说话骂人混饭吃的言官也自愧不如,主动退避三舍。
当时朝廷内外对这个独特的三人团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评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此三人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所长,他们组成的内阁极有效率,办事牢靠,其地位在明代历史上仅次于“三杨”内阁,如果不是朱祐樘即位,任用了这三位能臣,按照朱见深那个搞法,大明王朝的历史估计一百多年也就打住了。
当然了,李东阳、刘健、谢迁之所以能靠着谋、断、侃大展拳脚,安抚天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老板是个好领导。然而,十多年后,朱老板就退休向老祖宗朱元璋汇报工作情况去了。在这之后不久,他们三个人将面临一次生死攸关的抉择,而这次抉择的结果最终给他们的能力下达了一张成绩单:
参考消息
守身如玉的谢迁
谢迁出身贫寒,为了凑足进京赶考的路费,受聘到了一个有钱人家里担任西席(家教)。这家人的女儿见谢迁才貌双全,气度不凡,便有了爱慕之意。一天晚上,这位小姐趁父母外出省亲之际,偷偷跑到了谢迁的住处,细诉自己的仰慕之情。谢迁面对这么一位投怀送抱的妙龄少女,不但没有沾沾自喜,反而苦口婆心地做起了思想工作。为了小姐免受闲言碎语的伤害,第二天谢迁便辞职离开了。
弘治三阁臣
忽悠(侃)是不行的,拍板(断)是不够的,谋略才是真正的王道。
这也是一个文才辈出的时代,传承上千年的中华文化在这里放射出了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之所以说李东阳要胜过刘健和谢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谋略过人,李先生不但是政坛的领袖,也是文坛的魁首,他的书法和诗集都十分有名,据说他还活着的时候,亲笔签名字画就可以挂在文物店里卖,价钱也不低。
由于名望太大,他每次出门后面总是跟着一大群粉丝和崇拜者,搞得他经常要夺路而逃,这些追随者还仿照他的诗文风格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流派,这就是文学史上名声显赫的茶陵派(李东阳是茶陵人)。
而与此同时,一个姓名与李东阳极为类似的人的文章也在京城广为流传,并出现了很多拥护者,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梦阳。
应该说明,这位李梦阳并不是类似金庸新、古龙新那样的垃圾人物,事实上,要论对后世文坛的影响和名气,李东阳还得叫他一声前辈。
&nb... -->>
他这一辈子没有享过什么福,却遭了很多罪,受过无数恶毒的伤害,却选择了无私的宽恕;他很少体验皇帝的尊荣,却承担了皇帝的全部责任
明孝宗朱祐樘 宽恕
朱祐樘终于登上了最高皇位,从险被堕胎的婴孩,到安乐堂中的幼童、几乎被废的太子,还不到二十岁的朱祐樘已历尽人生艰险,他不会忘记他含冤死去的母亲、舍生取义的张敏、刚正不阿的怀恩,以及所有那些为了让他能够活到现在付出沉重代价的人们。
他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他的母亲永远也看不到儿子的荣耀了,而那些为自己牺牲的人,他也是无法回报的。
做一个好皇帝吧,就此开始,改正父亲的所有错误,让这个帝国在我手中再一次兴盛起来!要让所有逝去的人都知道,他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朱祐樘准备动手了,对象就是五大门派,他早已判定,这些人是不折不扣的垃圾。
第一个被解决的就是仙派掌门李孜省,这位仁兄还想装神弄鬼地混下去,朱祐樘却根本不同他费话,继位第六天就把他送去劳动改造,而对他手下那一大堆门徒,什么法王、国师、禅师、真人,朱祐樘干净利落地用一个词统统打发了——滚蛋。
仙派的弟子们全部失业回家种地了,掌门李仙人却还捞到了一份工作——充军,可是这位仁兄当年整人手段过于狠毒,仇人满天下,光荣参军没几天,就被人活活整死。至此终于飞升圆满了。
然后是春派掌门梁芳,朱祐樘十分麻利地给他安置了新的住所——牢房,这位太监最终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最为紧张的人叫万喜,作为万贵妃的弟弟、后派的继任掌门,他十分清楚,朱祐樘绝对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况且万贵妃杀死了他的母亲,此仇不共戴天,不是吃顿饭认个错就可以解决的。他收拾好了东西,准备了后事,只希望皇帝陛下能够给他来一个痛快的,不要搞什么凌迟之类的把戏,割他三千多刀。
事情的发展似乎符合他的预料,不久之后,家被抄了,官被免了,人也被关进了监狱,但那最后一刀就是迟迟不到,万喜心里没底,可更让他吃惊的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竟然被释放出狱了!
万喜想破脑袋也搞不明白,莫非这位皇帝喜欢玩猫抓老鼠的游戏?
朱祐樘十分清楚是谁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很多大臣也接连上书,要求对万家满门抄斩,报仇雪恨。但是朱祐樘的反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他退回了要求严惩的奏折,用一句话给这件事下了定论:
“到此为止吧。”
六岁的朱祐樘还没有记清母亲的容貌,就永远地失去了她。之后他一直孤单地生活着,还时不时被万贵妃排挤陷害。对于他而言,万贵妃这个名字就意味着仇恨。
可是当他大权在握之时,面对仇恨,他选择了宽恕。
他宽恕了那些伤害过他的人,并不是软弱,而是因为他懂得很多万贵妃不明白的道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之后,他召回了还在凤阳喝风的怀恩,亲自迎候他入宫恢复原职,怀恩不敢受此大礼,吓得手摇脚颤,推辞再三,可是朱祐樘坚持这样做。
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位老太监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无畏地保护了自己。这是他应得的荣耀。
还有那位曾经养育过他的前任吴皇后,这位心高气傲的小姐只当了几个月的皇后,就被冷落在深宫许多年,此时已经是年华逝去,人老珠黄。朱祐樘也把她请了出来,当做自己的母亲来奉养。
被遗弃二十多年的吴废后感动得老泪横流,也许她当年的动机并不是那么单纯,但对于朱祐樘而言,养育之恩是必须报答的,其他的事情并不重要。
朱祐樘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不复仇,只报恩。他比朱棣更有自信,因为他不需要用暴力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他比朱瞻基更为明智,因为他不但清楚种田老农的痛苦,也了解自己敌人的悲哀;他比朱厚熜(不好意思,这仁兄还没出场,先客串一下)更聪明,因为他不需要权谋,只用仁厚就能征服人心。
在他的统领下,大明王朝将迎来一个辉煌繁华的盛世。
恩仇两清了,但还有一派没有解决,这就是混派。这一派十分特别,因为万安、刘吉等人虽然消极怠工,安插自己的亲信,却也没干过多少了不得的坏事,朱祐樘暂时没有解决这一帮子废物,因为就算要让他们下岗,也得找个充分的理由。
日子如果就这么过下去,估计万安等人就算不能光荣退休,至少也能体面地拿一份养老金辞职,可混派的诸位兄弟实在不争气,虽然他们夹紧尾巴做人,却还是被朱祐樘抓住了把柄,最终一网打尽,一起完蛋。
不久之后的一天,朱祐樘在整理自己老爹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精致的小抽屉,里面放着一本包装十分精美的手抄本,收藏得如此小心隐秘,朱祐樘还以为是啥重要指示,郑重其事地准备御览一下,可这一看差点儿没把他气得跳起来。
据记载,此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且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了,唯一的缺点在于这是一本讲述生理卫生知识的限制级图书。
朱祐樘比他爹正派得多,很反感这类玩意儿,这种书居然成了他老爹的遗物,也实在丢不起这个人,他开始追查此书的来源。
参考消息
体贴的领导
一个冬夜,朱樘坐在宫内,感觉天气十分寒冷,他就问左右内臣:“现在还有外出办事、尚在返家路上的官员吗?”左右回答说有。他感叹道:“天又冷又黑,那些廉洁清贫的官员归途中如果没有灯火照明,该有多不方便!”随即传下圣旨,规定今后在京官员夜还,不论职位高低,一律由巡逻辅军执灯护送。这虽是件小事,却十分暖人心。
偏巧这本手抄本的作者十分高调,做了坏事也要留名,在这部大作的封底有一个亮堂堂的落款——臣安进。
这就没错了,朱祐樘立刻召怀恩晋见,把这本黄书和一大堆弹劾万安的文书交给了他,只表达了一个意思:让他快滚!
怀恩找到了万安,先把他的大作交给了他,并转达了朱祐樘的书评:“这是一个大臣应该做的事情吗?!”
万安吓得浑身发抖,跪在地上不断地说:“臣有罪!臣悔过!”然后施展出了看家绝技磕头功,声音又脆又响,响彻天穹。
怀恩原本估计这么一来,万掌门就会羞愧难当,自己提出辞职,可他等了半天,除了那两句“臣有罪,臣悔过”外,万兄压根儿就没有提过这事。
没办法了,只好出第二招,他拿出了大臣们骂万安的奏折,当着他的面一封封读给他听,这么一来,就算脸皮厚过城墙拐弯的人也顶不住了。
可是他没有想到万掌门的脸皮是橡皮制成的,具有防弹功能,让他实打实地领略了无耻的最高境界,万掌门一边听着这些奏折,一边磕头,天籁之音传遍内外,但就是不提退休回家的事情。
怀恩气得七窍冒烟,他看着地上的这个活宝,终于忍无可忍,上前一把扯掉了万安的牙牌(进宫通行证),给了他最后的忠告:快滚。
这位混派领军人物终于混不下去了,他这才收拾行李,离职滚蛋了。他这一走,混派的弟子们如尹直等人也纷纷开路,混派大势已去。
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刘吉,这位刘棉花实在名不虚传,他眼看情况不妙,立刻见风使舵,换了一副面孔,主动批评起朝政来,甚至对朱祐樘也是直言进谏,朱祐樘要封自己老婆的弟弟当官,他故意找茬儿,说应该先封太后的亲戚,不能偏私,颇有点儿正直为公的风范。
刘吉自以为这样就可以接着混下去,可他实在是小看了朱祐樘,这位皇帝自小在斗争中长大,什么没见过,他早就打探过刘吉的言行,知道这位棉花兄的本性,只是不爱搭理他,可他现在竟然主动出来惹事找抽,那就不客气了。
他派了个太监到刘吉的家里,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最好还是早点儿退休,不然就要你好看。
刘棉花再也不装了,他跑得比万掌门还要快,立刻卷起铺盖回了老家。
五大派终于全军覆没。赶走了这些垃圾,朱祐樘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他召集了两个关键人物进京,准备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
这两个人一个叫王恕,另一个叫马文升。
先说这位王恕兄,在当时他可是像雷锋一样的偶像派人物,成化年间,混派官员们天天坐机关喝茶聊天,只有这位仁兄我行我素,认真干活,俗语说: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可见他的威望之高。
而且此人还有一个特长——敢骂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显贵,只要干了坏事,被他盯上了一准儿跑不掉,一天连上几封奏折,骂到改正错误为止。
而且此人每次上朝都会提出很多意见,别人根本插不上话,到后来大家养成了习惯,上朝都不说话,先看着他,等他老人家说完了再开口。有几天不知道这位老兄是不是得了咽喉炎,上朝不讲话了,结果出现奇迹,整个朝堂鸦雀无声,大家都盯着王恕,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疑问:
“王大人,你咋还不说话呢?”
朱见深算被烦透了,他每天都呆呆地看着这位王大人在下面滔滔不绝,唾沫横飞,搞得他不得安生。他想让王恕退休,可这位仁兄十分敬业,从成化初年(约1465)一直说到了成化十二年(1476),朱见深受不了了,把王大人打发到云南出差,后来又派到南京当兵部尚书,可就是这样,他也没消停过。
参考消息
指窖止贪
王恕为官五十多年,生活节俭,从不肯以权谋私。对此,他的儿子多有怨言。王恕见状,悄声对儿子说:“你是怕我这样清白,将来你会受穷吗?今天就跟你说了吧,其实咱们家祖上有点积蓄,我才犯不着贪。”说罢,他将儿子领到后宅,伸手指道:“这是藏金之处,有金一窖。”又指:“这是藏银之处,有银一窖。”说得像煞有介事,儿子听了,觉得以后自己可以高枕无忧,就再没动过不安分的想法。王恕去世后,他的儿子动了挖金的心思,跑去后院挖金窖和银窖,却连一个铜子儿都没发现。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用这个方式来消除自己的贪念!
王大人时刻不忘国事,虽然离得远了点儿,也坚持每天写奏折,有时一天几封,只要看到这些奏折,那个喋喋不休的老头子的身影就会立刻浮现在朱见深的眼前。
就这样,王大人坚持写作,一直写到了成化二十二年(1486),七十大寿过了,可习惯一点儿没改,朱见深总是能够及时收到他的问候。
当年又没有强制退休制度,忍无可忍之下,朱见深竟然使出了阴招,正巧南京兵部侍郎马显上书要求退休,朱见深照例批准,却在上面加上了一句匪夷所思的话:
“王恕也老了,就让他退休吧。”
听到这句话,大家都目瞪口呆,马显退休,关王恕什么事?可朱见深也有一肚子苦水没处倒:
“我是个不愿意干活的懒人,可也实在经不起唠叨,不得以出此下策,这都是被王老头逼的啊!”
王恕啥也没说,干净利落地收拾东西回了家。这一年,他七十一岁。
朱见深是个得过且过的人,他在世上最怕的只有两个字——麻烦。王恕这种人自然不对他的胃口,可是朱祐樘与他的父亲不同,他十分清楚王恕的价值。
于是在弘治元年(1488),七十三岁高龄的王恕被重新任命为六部第一重臣——吏部尚书。这位老兄估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虽然年纪大了,却干劲儿十足,上班没几天就开始考核干部,搞得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可这还没完,不久之后,他向皇帝开刀了。
王恕表示,每日早朝时间过短,很多事情说不完(符合他的特点),为了能够畅所欲言,建议皇帝陛下牺牲中午的休息时间,搞一个午朝。
这事要搁到朱见深身上,那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但朱祐樘同意了。
这就是明君的气度。
王恕做了吏部尚书,开始折腾那些偷懒的官员。与此同时,另一个实权部门——兵部,也迎来了他们的新上司——马文升。
说来滑稽,这位马文升大概还能算是汪直的恩人,他的资格很老,成化十一年就当上了兵部侍郎,此后一直在辽东守边界,当时汪直的手下在辽东经常惹是生非,挑起国际争端,可每次闹了事就拍拍屁股走人,帮他收拾残局的就是这位马文升,到头来领功的却是汪直。
时间一长,汪直也不好意思了,曾找到马文升,表示要把自己的军功(挑衅闹事)分给他一部分,马文升却笑着摇摇头,只是拉着汪直的手,深情地说道:“厂公,这就不必了,但望你下次立功前先提前告知一声,我好早作准备。”
汪直十分难堪,怀恨在心,就找了个机会整了马文升一下,降了他的官,直到汪直死后,马文升才回到辽东,依旧守他的边界。
朱祐樘是个明白人,他了解马文升的能力,便召他入京担任兵部尚书,这位新任的国防部长只比人事部长王恕小十岁,也是个老头子。可他的手段比王恕还厉害,一上任就开除了三十多个贪污的军官,一时之间兵部哭天抢地,地动山摇。
这下马文升算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兵部的这帮丘八可都是粗人,人家不来虚的,有的下岗当天就回家抄起弓箭,埋伏在他家门口,准备等他晚上回家时射他一箭。
马文升也是个机灵人,从他的耳目那里得知了这个消息,便躲了过去。可这帮人还不甘休,竟然写了诋毁他的匿名信用箭射进了长安门,这下子连朱祐樘也发火了,他立刻下令锦衣卫限期破案,还给马文升派了保镖,事情才算了结。
这两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子虽然头发都白了,却精神头十足,他们官龄也长,想当年他们中进士的时候,有些官员还在穿开裆裤呢,论资排辈,见面都要恭恭敬敬叫他们一声前辈,而且这两人都经历过大风大浪,精于权谋,当年汪直都没能奈何他们,何况这些后生小辈的小把戏?
参考消息
超级元老
中国人很多事儿都讲究资历。就拿官场来说,能称得上三朝元老的,就相当了不起,称得上四朝元老的,那更是凤毛麟角。至于五朝元老,历史上,完成这一高难度动作的人虽然不多,但并不代表没有,他们分别是:唐朝的郭子仪(历则天、玄宗、肃宗、代宗、德宗五朝)、五代的冯道(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五朝,前后共计十个皇帝)、明朝的马文升(历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高(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五朝)——铁打的元老,流水的皇帝,官做到这个份上算是做到家了。
朱樘的三把火
就这样,二位老前辈上台之后一阵猛搞,没过多久就把成化年间的垃圾废物一扫而空,盛世大局就此一举而定。
当老干部大展神威的时候,新的力量也在这盛世中悄悄萌芽。
弘治二年(1489),学士邱濬接受了一个特别的任务——编写《宪宗实录》,这也是老规矩了,每次等到皇帝去世,他的儿子就必须整理其父执政时期的史官记载,制作成实录,这些实录都是第一手材料,真实性强,史料价值极高,我们今天看到的《明实录》就是这么来的,但由于这部史书长达上千万字,且极其枯燥,所以流传不广。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但却十分烦琐的工作,恰好担任副总裁官的邱濬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懒散。他比较自负,不想干查询资料这类基础工作,就以老前辈的身份把这项工作交给编写组里一个刚进翰林院不久的新人来干。这位新人倒也老实,十分高兴地接受了任务。
可过了一段时间,邱濬心里一琢磨,感觉不对劲儿了:这要干不好,可是个掉脑袋的事情啊。
他连忙跑去找人,一问才知道这位新科翰林丝毫不敢马虎,竟然已经完稿了,邱濬哭笑不得,拿着写好的草稿准备修改。
可是他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
因为这篇文稿他竟然改不动一个字!
一向自负的邱濬对这篇完美的文稿竟也挑不出任何毛病,他惊奇地问道:
“这是你自己写的?”
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仔细地看了看这位新人,叹了口气,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小子好好干吧,将来你一定会有出息的。”
这位翰林不安地点了点头,此时的他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
事实证明,邱濬虽然是个懒人,眼光却相当独到,这位写草稿的青年就是后来历经三朝不倒、权倾天下、敢拿刘瑾开涮、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的杨廷和。
参考消息
我要读书!
邱是著名的书痴,但由于出身贫寒,只能四处借书来读。有时候为了借到一本好书,他甘愿步行数百里,不拿到手决不罢休。有一次他听说县里有位老学究家里藏有好书,就立刻兴冲冲地赶了去。哪儿知道老先生惜书,坚决不肯外借。不得已,邱耍起了无赖,在老先生家软磨硬泡了半个月。老先生不堪其扰,最终选择了报官。县太爷了解了案情后,开导说:“此人既有好学之心,何不成其大志?”老先生这才松了口,允许邱借住家中翻阅。正是这些得来不易的机会,为邱的学识和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辉煌盛世
父亲统治下的那些惊心动魄、朝不保夕的日子,朱祐樘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不想效仿自己那软弱的父亲,也不会容许那些暗无天日的景象再次出现,为了建立属于自己的盛世,他付出了全部心力。
这位仁兄自从登上皇位那一刻起就没有休息过,是个不折不扣的劳碌命,为了实现盛世理想,他豁了出去,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批阅奏章,还要不停地开会,早上天刚亮就起床开晨会(早朝),中午吃饭时间开午会(午朝),此外,他每天都要听大臣的各种讲座(日讲),隔段时间还召集一堆人举行大型论坛(经筵)。
他的这份工作实在没啥意思,除了做事就是做事,累得半死不活还时不时被言官们骂上几句,也没有人保障他的劳动权益,天下都是你的,你不干谁干?
朱祐樘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确实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大明帝国在历史的轨道上不断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国力强盛,天下太平,人才鼎盛。
在王恕、马文升的支持下,有三个人相继进入内阁,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刘健、李东阳、谢迁。
这是三个非同一般的人,正是他们支撑着大明的政局,最终成就了朱祐樘的理想。这三个人堪称治世之能臣,他们具有非凡的能力,并靠着这种能力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建立了自己的功勋,有趣的是,他们三个人的能力并不相同,而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也最终决定了他们迥异的结局。
参考消息
神童的待遇
李东阳小时候有神童之誉,四岁时就能写一尺的大字。明景帝朱祁钰听说后进行召见,让他写“麟”、“凤”、“龟”、“龙”四个大字。由于年纪太小,李东阳小朋友写到“龙”字时,手腕就没了力气,最后一勾,他是用自己的小靴子沾墨汁印上去的。这一可爱的举动,逗得景帝哈哈大笑,当即就把他抱到了膝上,并赐给他上林苑的珍果吃。你可别小看了皇帝的这一抱,在此之前,只有两位神童享受过这种待遇,他们分别是唐朝的李泌和宋朝的晏殊,更要命的是,这两个人长大后也都当上了宰相!
刘健,河南人,弘治元年入阁,资格最老,脾气最暴,这个人是急性子,十分容易着急上火,但他却有着一项独特的能力——断。这位内阁第一号人物有着极强的判断能力,能够预知事情的走向,并提前作出应对。正是这种能力帮助他成为弘治年间的第一重臣。
李东阳,湖南人,弘治八年入阁,他是弘治三阁臣中的第二号人物,也是最厉害的一个。
他的性格和刘健刚好相反,是个慢性子,平日总是不慌不忙,天塌下来就当被子盖。他也有着自己独有的能力——谋,此人十分善于谋略,凡事总要考虑再三之后才作出决断,思虑十分严密,内阁的大多数决策都出自于他的策划。
谢迁,浙江余姚人,弘治八年入阁,三阁臣中排行最后。这位仁兄虽然资历最低,学历却最高,他是成化十一年(1475)高考状元,这人不但书读得多,还能言善辩,这也使他具有了一种和内阁中另外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能力——侃。
侃,俗称侃大山,又名忽悠,谢迁先生兼任内阁新闻发言人,他饱读诗书,口才也好,东拉西扯,经常把人搞得晕头转向,只要他一开口,连靠说话骂人混饭吃的言官也自愧不如,主动退避三舍。
当时朝廷内外对这个独特的三人团有一个十分贴切的评语: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此三人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所长,他们组成的内阁极有效率,办事牢靠,其地位在明代历史上仅次于“三杨”内阁,如果不是朱祐樘即位,任用了这三位能臣,按照朱见深那个搞法,大明王朝的历史估计一百多年也就打住了。
当然了,李东阳、刘健、谢迁之所以能靠着谋、断、侃大展拳脚,安抚天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老板是个好领导。然而,十多年后,朱老板就退休向老祖宗朱元璋汇报工作情况去了。在这之后不久,他们三个人将面临一次生死攸关的抉择,而这次抉择的结果最终给他们的能力下达了一张成绩单:
参考消息
守身如玉的谢迁
谢迁出身贫寒,为了凑足进京赶考的路费,受聘到了一个有钱人家里担任西席(家教)。这家人的女儿见谢迁才貌双全,气度不凡,便有了爱慕之意。一天晚上,这位小姐趁父母外出省亲之际,偷偷跑到了谢迁的住处,细诉自己的仰慕之情。谢迁面对这么一位投怀送抱的妙龄少女,不但没有沾沾自喜,反而苦口婆心地做起了思想工作。为了小姐免受闲言碎语的伤害,第二天谢迁便辞职离开了。
弘治三阁臣
忽悠(侃)是不行的,拍板(断)是不够的,谋略才是真正的王道。
这也是一个文才辈出的时代,传承上千年的中华文化在这里放射出了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之所以说李东阳要胜过刘健和谢迁,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谋略过人,李先生不但是政坛的领袖,也是文坛的魁首,他的书法和诗集都十分有名,据说他还活着的时候,亲笔签名字画就可以挂在文物店里卖,价钱也不低。
由于名望太大,他每次出门后面总是跟着一大群粉丝和崇拜者,搞得他经常要夺路而逃,这些追随者还仿照他的诗文风格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流派,这就是文学史上名声显赫的茶陵派(李东阳是茶陵人)。
而与此同时,一个姓名与李东阳极为类似的人的文章也在京城广为流传,并出现了很多拥护者,这个人的名字叫李梦阳。
应该说明,这位李梦阳并不是类似金庸新、古龙新那样的垃圾人物,事实上,要论对后世文坛的影响和名气,李东阳还得叫他一声前辈。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