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晏殊的人缘不错,但是他的知心朋友此时都散落在天涯,酒肉朋友又最会审时度势,他此举意味又较为隐晦,民中间知晓其中意味的也不多,而即便是知道,多半也没太大反应。
毕竟此事说来也于他们无关。
倒是莺莺燕燕来的不少,晏殊亦是一个爱花惜花之人,不过他同柳永的区别便是他个人很少前去风月场所,只偶尔为之。
但即便偶尔为之,以他之才,口碑亦是极佳。
如今见晏殊被南贬,自是有些娘子前来送行。而这些娘子送到靠近城门的位置便停了,到底也不过是泛泛之交,送上一场也算尽了心。
对此晏殊心知肚明,他自也不在意。
说到底,他终究还是那个十四中进士,在殿试之上会对帝王说“还请换一套题,这个我做过”的高傲学子。
既只为饯行,夏安然自然不会落人口舌得送上些什么昂贵的礼品,他只叫人包了些纸过来。
对于文人而言,送他金石玉器均都不如送纸,唯有文房四宝方才是心头宝。待到听闻是纸,作为文人代表的晏同叔自是忍不住,他在夏安然示意可以之后当场打开。
纸张洁白,且莹润如玉,纤维绵长,丝丝扣扣,指尖触碰过后便觉得面上光滑,但是和三家售卖的供给蘸水笔书写的纸张不同,那种纸虽光洁,但是其目的本身是为了阻墨水洇开,而这种则是以一种柔和的姿态引入墨汁。
几乎不用实际上手,晏殊便可肯定这定然是好纸。
忽而他只觉有些许不对,思忖顷刻后忽而将纸张抬起凑到面前,他手指用力,将纸张轮番扭动自不同角度鉴之,片刻后惊喜道“王爷,这上头,可是鹿?”
“晏兄好眼光。”夏安然颔首“确实为鹿。”
“此纸名曰白鹿纸,便是取鹿跃于纸上之姿态。”
“白鹿纸……”晏殊把玩了纸张片刻,忽而抬头冲着夏安然一笑“王爷,此并非是践行礼这般简单吧?”
夏安然只是笑了一下,他轻轻将放着纸张的盒子递交到了晏殊手上“晏兄不必多思,且放心用着便是。”
“只……晏兄若是能以此纸同某家的报社写几封信,那便是再好不过啦。”
晏殊沉默了下,他的表情有几分古怪“敢问王爷家的报社名讳为……”
“咳,不瞒晏兄,那便是《大宋军报》”
最后,晏殊带着满脸复杂之态上了马车同夏安然挥手告白。此二人都对于对方刷新了全新的认知。
在夏安然心中,晏同叔自然是一个大好人,在晏殊心里,则未必是啦!
===
远在东边修堤坝的范仲淹来不及领会朝堂之间的风云变幻,他忙着抓紧时间修葺堤坝。
此次决堤之事以后,难保官家是否还会继续信任他,而就算官家信他,朝中的士大夫也不会。若是抗议的人多了,官家也难以保住他。
官家的性子慈和,这一点范仲淹非常的清楚。
所以他现在每一天都是将日子过成了最后一天,就想要趁着自己还在这里多做一些,多建一些。
许是被他的姿态所感动,当地士绅们慷慨解囊,在朝廷救援尚未到达之时,便先一步堵住了资金的缺口,而等到半旬过去,朝中救援物资抵达时,便发现当地诸事井井有条,民中的心情和气氛极为和谐。
也正因为此最后为赵祯定下了继续修筑堤坝的念头。
为了加快速度,在秋季的飓风季到达以前将堤坝大体修葺完成,避免再次发生这一次的事件,赵祯特地派遣了当地的厢兵充作役夫,有了这股子有生力量,以及当地民众的群策群力,此处堤坝历时一年半,终于抢在天圣五年的飓风季节到来以前竣工。
在堤坝竣工之后,范仲淹并未立刻回归朝堂,他在此前便上了一奏书,请求在竣工后,自己在原地留过飓风季,他想要确认这个地自己耗尽心血所修筑的堤坝是否能够扛住飓风的这一轮攻势,此举不合礼数,但是赵祯应允了。
后,这一条由赵祯即位后,耗费近两年时间修建的第一条海堤,完美得在天圣五年的夏天抵挡住了一波海潮。
在大飓风过去之后,饱受海浪之苦的乡民们纷纷来到海岸边上,看着牢固未损的堤坝,以及并未被水淹没的农田跪了下来。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跪的是谁,是此次终于慈悲了的海神?还是一力修筑堤坝的范公,亦或者是下了圣旨的仁宗,一时之间他们都说不清楚哪个人在他们心中最重,千万般的感情,只能化为此稽首大礼。
本在视察受损情况的范仲淹见老乡们如此,赶忙避开,他可受不得如此大礼,当地的里正乡老扶得扶,劝的劝,终于将这些人拉了起来。
没有在此生活过的人,一定不能领会他们的心情。
此处是盐业重地,建有若干晒盐场,但是这些晒盐场每次过了夏秋便要被冲毁一次,但是盐没法子少收,当地盐官也是无奈,只能募集民役尽快重修,若是这一年遇到了个“回头风”,那么重修的也要白做,故无论是民役也好,盐官也罢,均都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漫入田地的海水将当地的田地均都泡成了盐碱地,直接致使当地农民因收货跟不上税赋弃田出走。即便不是靠海位置,快要收获的稻谷泡了一次海水,基本就得蔫掉大半,每年夏天,都有农民因此流离失所。
虽然依托于大宋朝的救灾设施以及其福利措施,他们远不至于像以前的朝代那样,一遇到天灾便活不下去,但是也只是活着而已,自己有手有脚的,只要有办法也快田,谁愿意靠着别人的施舍呢,又不是二流子。
目前上头的意思是要打理海边的盐碱地,既然堤坝可以护住海水,暂时也先不要种植东西,先用水冲冲将土里头的盐分冲淡一些,此处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外来因素,打理起来也较为方便。
其次,种上牧草。
汴河两岸的牧草种下也有快一年了,旁的不说,租下这块地的人转了个盆满钵满,早期的时候这地还要人费力打理,但是不过大半年后,随着租地的人在河岸边上用泥巴堆出了小堤坝,阻了田里头的水肥泄出,这地里头的状况是一月比一月好。
在当年秋天的时候便有了不错的收成,老庄家把事一看土里头的状况便觉得有了改善,只等再种上几年看看情况咧。
此次下来验工的官吏一并带来了不少牧草种子,并且承诺朝廷会派人过来收干草,价格很是不错。
关键是这几块地都免税免租三年,也算是上头的一番心意。
只可惜这些土地的原主人大部分都已经入了兵籍。
不错,这次被派来帮忙的厢兵里头就有不少是此处屡次获灾,故而弃民籍、弃固定资产而逃的流民。
这些流民被国家收编后便入了兵籍。
宋朝的兵籍一入则为终生,其本人便不再是寻常民籍,即便如今此曾经为自家财产,但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地收归国家,并且由国家重新丈量后再待售租。
为此,不少曾经是庄稼汉子的厢兵没少背过身去抹眼泪的。
这一切都被范仲淹看在眼里,他回京后朝上头递了一奏书。
书中没有多写堤坝情况,而是写了他在外的两年,和民众、厢兵交谈后掌握的信息。
厢兵为地方常备军,其并无演练任务,主要任务是筑城、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护卫官员等,坦白说,其承担了一部分民役的工作,但是就实际工作效率,尚且不如民役。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干多干少拿一样的钱,其积极性远不如募集而来的民役,效率很差。
这一切都被范仲淹写下,同时他也说了,如今西溪因屡次水灾,逃民者众,留下的人也基本有自己的田,不若还部分兵籍为流民,再将这些流民转为寻常民籍?将那些因为灾害而被迫沦为兵籍的民众重新安置,可使当地的耕民增加,同时也保证了田不至于无人可种,避免其沦为荒田,于当地有利,于国家税务亦是大善。
同时,可以满足官家削军的需要。
他这一奏书一上,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变流民为厢兵是太-祖最为自豪的政策,在宋照绵延的统治岁月里,的确也是受益于此政策,故而几乎不曾发生因天灾而起的大规模民乱。
但是可能是宋太-祖并未想到在他赵家的统治下,宋朝竟会灾祸不断,以至于这条收拢民心之策,变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
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赵祯要动此,多少让人有些忌讳,但是这一次,武将没声音——因为厢兵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文官没意见——削军什么的简直不能更棒哦!
待到天圣五年秋,一道旨意轰炸了整个大宋兵籍。
目前暂定将厢兵的终身制改为了允许退伍制,旁的兵种暂且不动。
退伍的民额根据当地的民户能够承载的数量而定,灵活调动,但一州限定一年不可超两百人。
且在退伍前,这些厢兵需要接受简易司法教育,需通过考试者方可入流民籍,由官方提供钱粮送回原籍,一年后,方可再入民籍。兵籍和民籍不同,长期的行伍生活很有可能给一个大头兵带来满身戾气,更有可能带来一眼不和就动手的习惯,必须让他们知道如果回归民籍,这些习惯会给他们带来何种结果。
而同时,还要预防禁军、边军有人动这条路子退役的想法,大宋有两百多个州,若是只出不进,一年便可削兵为民约莫四万人。对于宋国庞大的军队数量来说,这亦是不小的数字。
但是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厢兵都愿意重归民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匪类入厢兵的人来说。所以倒也不用担心厢兵当真走完了该如何处理,且根据夏安然的记忆所得,大宋每年的灾难并不少,重入兵籍的人想来也不少。
有如此措施,只是为了让那些因灾荒无奈而入军籍的兵士们能够重归农民的身份。
这条律令再贴在个政-府的布告栏上的时候,当地的衙役便有不少人在心中暗忖:这做厢兵的多风光,那些个落草为寇的人就想着求着来做厢兵呢,哪儿就有人会愿意回去了,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布告刚贴出的当天,并有不少兵士前来咨询。
而等到这一年秋,全国厢兵有两成表示愿意回归民籍,这些大部分都是因各种灾祸事故而被收编的农户。
这样的庞大人员数量远远超出了众人的预料,各地的州县无法接纳如此庞大数量的军户,但是人心已动,若是将之拦回大半也容易引起军汉们的不满。
朝廷当即派了不少官吏前去地方了解情况,最后只拿出了一条不是办法的办法,优先放归有氏族的军汉。
有家族的回归家族,若无族系的可以和兄弟共同租用一块地,剩下的人要么选择再等一年,平日表现优异者先离,也可以走另一条路——支援西边。
若是愿意前去宋国的西部生活开垦的人,可以免租,如果愿意去咱们宋国的租界区开垦田地的,非但可以免租免税五年,官方还赠送一人一头牛,还包地包房。
安全?安全是不用担心的,那块地方是咱们送过自己的地盘,党项就是咱们的属国啊,那儿可不是就是咱们的底盘吗,也就是咱们宋国仁慈,还和属国谈什么租借。
战乱?嘿呀曹将军在那儿驻扎呢,您怕个啥?曹将军啊,战无不胜从来没打过败仗的曹将军嘿!
西北没水?思想落伍了吧!
咱们租借的地方有好几条河呢,都有河怎么会没水?只不过是西北那儿的原著们懒得开垦,您知道苜宿草不?对啊那儿长成一片呢,哎呀您也知道苜宿草肥田吧?对啦,您想想那地得有多肥。
一个有些心动的单身兵户窃窃问道“既然这地方特别好,那为什么那会没人?”
“哎呀,你们搞错了,那里不是没有人,是没有聪明人,”那小吏捶胸顿足,一脸痛心疾首“那儿的本地人都不会耕地,他们以畜牧为生,好好的土地就在那放着,硬是不耕你说急不急人,所以官府才想着办法让我们找一些耕地的老把式去帮帮他们。”
“真哒?”
“真的!您看我真诚的眼睛”
……好叭。
这位兵汉和边上的哥们交换了一个眼神,二人犹犹豫豫得填了个申请表,那表立刻就被小吏塞到了小盒子里头放好,然后小吏热情得拉住了这二位的手说道“您就等通知吧,悄咪-咪得告诉你们,官家之前说可能会亲自为你们饯行哦!”
哦哦哦!!!这两个兵汉一听,立刻兴奋了起来。
可,可以面见官家啦!对于兵士来说,这可是唯有打了惊天大胜仗,才有可能远远看一眼的官家啊!
;晏殊的人缘不错,但是他的知心朋友此时都散落在天涯,酒肉朋友又最会审时度势,他此举意味又较为隐晦,民中间知晓其中意味的也不多,而即便是知道,多半也没太大反应。
毕竟此事说来也于他们无关。
倒是莺莺燕燕来的不少,晏殊亦是一个爱花惜花之人,不过他同柳永的区别便是他个人很少前去风月场所,只偶尔为之。
但即便偶尔为之,以他之才,口碑亦是极佳。
如今见晏殊被南贬,自是有些娘子前来送行。而这些娘子送到靠近城门的位置便停了,到底也不过是泛泛之交,送上一场也算尽了心。
对此晏殊心知肚明,他自也不在意。
说到底,他终究还是那个十四中进士,在殿试之上会对帝王说“还请换一套题,这个我做过”的高傲学子。
既只为饯行,夏安然自然不会落人口舌得送上些什么昂贵的礼品,他只叫人包了些纸过来。
对于文人而言,送他金石玉器均都不如送纸,唯有文房四宝方才是心头宝。待到听闻是纸,作为文人代表的晏同叔自是忍不住,他在夏安然示意可以之后当场打开。
纸张洁白,且莹润如玉,纤维绵长,丝丝扣扣,指尖触碰过后便觉得面上光滑,但是和三家售卖的供给蘸水笔书写的纸张不同,那种纸虽光洁,但是其目的本身是为了阻墨水洇开,而这种则是以一种柔和的姿态引入墨汁。
几乎不用实际上手,晏殊便可肯定这定然是好纸。
忽而他只觉有些许不对,思忖顷刻后忽而将纸张抬起凑到面前,他手指用力,将纸张轮番扭动自不同角度鉴之,片刻后惊喜道“王爷,这上头,可是鹿?”
“晏兄好眼光。”夏安然颔首“确实为鹿。”
“此纸名曰白鹿纸,便是取鹿跃于纸上之姿态。”
“白鹿纸……”晏殊把玩了纸张片刻,忽而抬头冲着夏安然一笑“王爷,此并非是践行礼这般简单吧?”
夏安然只是笑了一下,他轻轻将放着纸张的盒子递交到了晏殊手上“晏兄不必多思,且放心用着便是。”
“只……晏兄若是能以此纸同某家的报社写几封信,那便是再好不过啦。”
晏殊沉默了下,他的表情有几分古怪“敢问王爷家的报社名讳为……”
“咳,不瞒晏兄,那便是《大宋军报》”
最后,晏殊带着满脸复杂之态上了马车同夏安然挥手告白。此二人都对于对方刷新了全新的认知。
在夏安然心中,晏同叔自然是一个大好人,在晏殊心里,则未必是啦!
===
远在东边修堤坝的范仲淹来不及领会朝堂之间的风云变幻,他忙着抓紧时间修葺堤坝。
此次决堤之事以后,难保官家是否还会继续信任他,而就算官家信他,朝中的士大夫也不会。若是抗议的人多了,官家也难以保住他。
官家的性子慈和,这一点范仲淹非常的清楚。
所以他现在每一天都是将日子过成了最后一天,就想要趁着自己还在这里多做一些,多建一些。
许是被他的姿态所感动,当地士绅们慷慨解囊,在朝廷救援尚未到达之时,便先一步堵住了资金的缺口,而等到半旬过去,朝中救援物资抵达时,便发现当地诸事井井有条,民中的心情和气氛极为和谐。
也正因为此最后为赵祯定下了继续修筑堤坝的念头。
为了加快速度,在秋季的飓风季到达以前将堤坝大体修葺完成,避免再次发生这一次的事件,赵祯特地派遣了当地的厢兵充作役夫,有了这股子有生力量,以及当地民众的群策群力,此处堤坝历时一年半,终于抢在天圣五年的飓风季节到来以前竣工。
在堤坝竣工之后,范仲淹并未立刻回归朝堂,他在此前便上了一奏书,请求在竣工后,自己在原地留过飓风季,他想要确认这个地自己耗尽心血所修筑的堤坝是否能够扛住飓风的这一轮攻势,此举不合礼数,但是赵祯应允了。
后,这一条由赵祯即位后,耗费近两年时间修建的第一条海堤,完美得在天圣五年的夏天抵挡住了一波海潮。
在大飓风过去之后,饱受海浪之苦的乡民们纷纷来到海岸边上,看着牢固未损的堤坝,以及并未被水淹没的农田跪了下来。
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跪的是谁,是此次终于慈悲了的海神?还是一力修筑堤坝的范公,亦或者是下了圣旨的仁宗,一时之间他们都说不清楚哪个人在他们心中最重,千万般的感情,只能化为此稽首大礼。
本在视察受损情况的范仲淹见老乡们如此,赶忙避开,他可受不得如此大礼,当地的里正乡老扶得扶,劝的劝,终于将这些人拉了起来。
没有在此生活过的人,一定不能领会他们的心情。
此处是盐业重地,建有若干晒盐场,但是这些晒盐场每次过了夏秋便要被冲毁一次,但是盐没法子少收,当地盐官也是无奈,只能募集民役尽快重修,若是这一年遇到了个“回头风”,那么重修的也要白做,故无论是民役也好,盐官也罢,均都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漫入田地的海水将当地的田地均都泡成了盐碱地,直接致使当地农民因收货跟不上税赋弃田出走。即便不是靠海位置,快要收获的稻谷泡了一次海水,基本就得蔫掉大半,每年夏天,都有农民因此流离失所。
虽然依托于大宋朝的救灾设施以及其福利措施,他们远不至于像以前的朝代那样,一遇到天灾便活不下去,但是也只是活着而已,自己有手有脚的,只要有办法也快田,谁愿意靠着别人的施舍呢,又不是二流子。
目前上头的意思是要打理海边的盐碱地,既然堤坝可以护住海水,暂时也先不要种植东西,先用水冲冲将土里头的盐分冲淡一些,此处土壤盐碱化的主要原因是外来因素,打理起来也较为方便。
其次,种上牧草。
汴河两岸的牧草种下也有快一年了,旁的不说,租下这块地的人转了个盆满钵满,早期的时候这地还要人费力打理,但是不过大半年后,随着租地的人在河岸边上用泥巴堆出了小堤坝,阻了田里头的水肥泄出,这地里头的状况是一月比一月好。
在当年秋天的时候便有了不错的收成,老庄家把事一看土里头的状况便觉得有了改善,只等再种上几年看看情况咧。
此次下来验工的官吏一并带来了不少牧草种子,并且承诺朝廷会派人过来收干草,价格很是不错。
关键是这几块地都免税免租三年,也算是上头的一番心意。
只可惜这些土地的原主人大部分都已经入了兵籍。
不错,这次被派来帮忙的厢兵里头就有不少是此处屡次获灾,故而弃民籍、弃固定资产而逃的流民。
这些流民被国家收编后便入了兵籍。
宋朝的兵籍一入则为终生,其本人便不再是寻常民籍,即便如今此曾经为自家财产,但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地收归国家,并且由国家重新丈量后再待售租。
为此,不少曾经是庄稼汉子的厢兵没少背过身去抹眼泪的。
这一切都被范仲淹看在眼里,他回京后朝上头递了一奏书。
书中没有多写堤坝情况,而是写了他在外的两年,和民众、厢兵交谈后掌握的信息。
厢兵为地方常备军,其并无演练任务,主要任务是筑城、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护卫官员等,坦白说,其承担了一部分民役的工作,但是就实际工作效率,尚且不如民役。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干多干少拿一样的钱,其积极性远不如募集而来的民役,效率很差。
这一切都被范仲淹写下,同时他也说了,如今西溪因屡次水灾,逃民者众,留下的人也基本有自己的田,不若还部分兵籍为流民,再将这些流民转为寻常民籍?将那些因为灾害而被迫沦为兵籍的民众重新安置,可使当地的耕民增加,同时也保证了田不至于无人可种,避免其沦为荒田,于当地有利,于国家税务亦是大善。
同时,可以满足官家削军的需要。
他这一奏书一上,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变流民为厢兵是太-祖最为自豪的政策,在宋照绵延的统治岁月里,的确也是受益于此政策,故而几乎不曾发生因天灾而起的大规模民乱。
但是可能是宋太-祖并未想到在他赵家的统治下,宋朝竟会灾祸不断,以至于这条收拢民心之策,变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
但是无论如何,如果赵祯要动此,多少让人有些忌讳,但是这一次,武将没声音——因为厢兵和他们没什么关系。文官没意见——削军什么的简直不能更棒哦!
待到天圣五年秋,一道旨意轰炸了整个大宋兵籍。
目前暂定将厢兵的终身制改为了允许退伍制,旁的兵种暂且不动。
退伍的民额根据当地的民户能够承载的数量而定,灵活调动,但一州限定一年不可超两百人。
且在退伍前,这些厢兵需要接受简易司法教育,需通过考试者方可入流民籍,由官方提供钱粮送回原籍,一年后,方可再入民籍。兵籍和民籍不同,长期的行伍生活很有可能给一个大头兵带来满身戾气,更有可能带来一眼不和就动手的习惯,必须让他们知道如果回归民籍,这些习惯会给他们带来何种结果。
而同时,还要预防禁军、边军有人动这条路子退役的想法,大宋有两百多个州,若是只出不进,一年便可削兵为民约莫四万人。对于宋国庞大的军队数量来说,这亦是不小的数字。
但是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厢兵都愿意重归民籍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匪类入厢兵的人来说。所以倒也不用担心厢兵当真走完了该如何处理,且根据夏安然的记忆所得,大宋每年的灾难并不少,重入兵籍的人想来也不少。
有如此措施,只是为了让那些因灾荒无奈而入军籍的兵士们能够重归农民的身份。
这条律令再贴在个政-府的布告栏上的时候,当地的衙役便有不少人在心中暗忖:这做厢兵的多风光,那些个落草为寇的人就想着求着来做厢兵呢,哪儿就有人会愿意回去了,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布告刚贴出的当天,并有不少兵士前来咨询。
而等到这一年秋,全国厢兵有两成表示愿意回归民籍,这些大部分都是因各种灾祸事故而被收编的农户。
这样的庞大人员数量远远超出了众人的预料,各地的州县无法接纳如此庞大数量的军户,但是人心已动,若是将之拦回大半也容易引起军汉们的不满。
朝廷当即派了不少官吏前去地方了解情况,最后只拿出了一条不是办法的办法,优先放归有氏族的军汉。
有家族的回归家族,若无族系的可以和兄弟共同租用一块地,剩下的人要么选择再等一年,平日表现优异者先离,也可以走另一条路——支援西边。
若是愿意前去宋国的西部生活开垦的人,可以免租,如果愿意去咱们宋国的租界区开垦田地的,非但可以免租免税五年,官方还赠送一人一头牛,还包地包房。
安全?安全是不用担心的,那块地方是咱们送过自己的地盘,党项就是咱们的属国啊,那儿可不是就是咱们的底盘吗,也就是咱们宋国仁慈,还和属国谈什么租借。
战乱?嘿呀曹将军在那儿驻扎呢,您怕个啥?曹将军啊,战无不胜从来没打过败仗的曹将军嘿!
西北没水?思想落伍了吧!
咱们租借的地方有好几条河呢,都有河怎么会没水?只不过是西北那儿的原著们懒得开垦,您知道苜宿草不?对啊那儿长成一片呢,哎呀您也知道苜宿草肥田吧?对啦,您想想那地得有多肥。
一个有些心动的单身兵户窃窃问道“既然这地方特别好,那为什么那会没人?”
“哎呀,你们搞错了,那里不是没有人,是没有聪明人,”那小吏捶胸顿足,一脸痛心疾首“那儿的本地人都不会耕地,他们以畜牧为生,好好的土地就在那放着,硬是不耕你说急不急人,所以官府才想着办法让我们找一些耕地的老把式去帮帮他们。”
“真哒?”
“真的!您看我真诚的眼睛”
……好叭。
这位兵汉和边上的哥们交换了一个眼神,二人犹犹豫豫得填了个申请表,那表立刻就被小吏塞到了小盒子里头放好,然后小吏热情得拉住了这二位的手说道“您就等通知吧,悄咪-咪得告诉你们,官家之前说可能会亲自为你们饯行哦!”
哦哦哦!!!这两个兵汉一听,立刻兴奋了起来。
可,可以面见官家啦!对于兵士来说,这可是唯有打了惊天大胜仗,才有可能远远看一眼的官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