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儿童天生就懂得自尊自爱,“争强好胜”其实是一种天性。孩子入学后,即使家长不说什么,他们都会产生对分数的追求,对名次的渴望。面对卷子,他们每个人都会尽全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绝没有一个孩子明明会做,却故意做错,故意让自己拿不好的成绩。
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这是个奇怪的定律——想要“100分”,就别要求孩子考100分——听起来像个悖论,但它真正成立。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我绝不因为分数的高低兴奋或失望。考得很好,孩子高兴,我也正常表达高兴;考不好,孩子可能会有些沮丧,我就告诉她“没考好,正好可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够好,要是老师出的卷子恰好都是你会的,虽然得了高分但不能发现自己的问
题,那不也很遗憾嘛。”这样说能引导她踏实下来,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
“昨天你还有一道题不会做,是94分呢,今天就都会了,变成了100分!”
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
考好了不奖励
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鹜、脚踏实地的状态。我们一直很注意在各方面鼓励圆圆,但只给她精神鼓励,几乎没动用过物质奖励。在学习上更是执行“不奖励”政策。
我在另一篇文章《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里讲到,我们给圆圆的奖励就是经常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下她值得表扬的事情,画朵小红花。即使这样的“画饼充饥”,也没拿它用作学习方面的激励,小本中没有一朵小红花是因为考试成绩好得到的。
采取“考好了不奖励”的政策,当然也有“考坏了不批评”的政策配套。就是说,在我们这里,她考好考坏都是正常的,不会因为她考好了我们就兴高采烈,考不好就生气失望,相关的奖惩当然更没有。
并非我们内心真的不在意她的学习成绩,作为父母,我们也强烈地希望她有好的学习成绩,但这种愿望一直是锁在心里,转化到日常细节的处理和思考上,而不是经常把它表露在言语和表情上。
家长们也许担心不在学习方面提醒或刺激,孩子就会不好好学习,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就当下的社会生活来说,考试的重要性已被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孩子周围根本不缺少“分数场”。从一上学开始,孩子就天然地知道好成绩非常重要。家长什么都不用说,孩子也会尽力去拿一个好成绩。纵使家长没有奖励,好成绩本身也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快乐,已足以形成激励作用。
家长在成绩上的淡然,恰是对社会、学校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实的学习心态中,防止他在学习中有压力或变得虚浮起来。
在我们的体会中,家长不渲染考试,不强化分数,会让孩子在考试方面心理一直比较坦然,使他的学习注意力不被分散,学习中没有压力,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从长远的时间里来看更能促进学习进步。
圆圆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一直令我们满意,每到学期末我们翻看她的成绩册时,总是感到非常愉快。放假了,我们可能会带她去买一件非常好的衣服,但只是因为这衣服好看,并且此时应该给她买一件了,我们绝不把她的考试成绩和这件衣服联系起来。
考试成绩本身就是奖励,父母合上成绩册时一句淡淡的“很好”和眼中的愉悦,就已经足够激励孩子再接再厉了。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用了很多办法来激励孩子。孩子考好了带他去游乐场,买名牌运动鞋,吃西餐,甚至许诺说要考到某个程度就带他出国旅游。可每种办法只能用一两次,然后就没效了,所以孩子的学习一直没什么起色。
这位母亲似乎用了很多办法,但分析她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物质刺激,区别只是奖品不同。
人对奖品的热爱程度取决于他在这方面的欠缺和需求程度。从物质贫困年代走来的家长们常有的思路就是物质刺激,这是供应短缺时代遗留的观念。
就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在物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他们的热情。即使能带来一些动力,也是阶段性的,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物质奖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会产生不少的副作用。
首先,它转移了孩子的学习目的。
一个孩子如果为了一双旱冰鞋而去学习,他在学习上就开始变得功利了。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取得好成绩,可一旦得到了这双鞋,对学习就会懈怠。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它使孩子不能够专注于学习本身,把奖品当作目的,却把学习当作一个手段,真正的目标丢失了。
其次,它败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
学习最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踏实的学习态度,这是保持好成绩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方法。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鹜、脚踏实地的状态。
第三,它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
任何考试都有变数,谁也不能保证在每一次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如果一个孩子很早就想得到一双旱冰鞋,家长说如果考试能进班内前十名就给他买。结果孩子考了第十二名,家长就说等到下次考试进了前十名再买。家长... -->>
儿童天生就懂得自尊自爱,“争强好胜”其实是一种天性。孩子入学后,即使家长不说什么,他们都会产生对分数的追求,对名次的渴望。面对卷子,他们每个人都会尽全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绝没有一个孩子明明会做,却故意做错,故意让自己拿不好的成绩。
家长要建立这样一种信心:不提分数或名次要求,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从家长的态度中知道,学习不是为了分数,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而是为了自己学会。他不对分数斤斤计较,才会最终获得好成绩。
这是个奇怪的定律——想要“100分”,就别要求孩子考100分——听起来像个悖论,但它真正成立。
家长引导孩子面对知识本身而不是完美的考试分数,孩子在学习上的潜力才会慢慢喷发出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我绝不因为分数的高低兴奋或失望。考得很好,孩子高兴,我也正常表达高兴;考不好,孩子可能会有些沮丧,我就告诉她“没考好,正好可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学得不够好,要是老师出的卷子恰好都是你会的,虽然得了高分但不能发现自己的问
题,那不也很遗憾嘛。”这样说能引导她踏实下来,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
“昨天你还有一道题不会做,是94分呢,今天就都会了,变成了100分!”
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
考好了不奖励
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鹜、脚踏实地的状态。我们一直很注意在各方面鼓励圆圆,但只给她精神鼓励,几乎没动用过物质奖励。在学习上更是执行“不奖励”政策。
我在另一篇文章《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里讲到,我们给圆圆的奖励就是经常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下她值得表扬的事情,画朵小红花。即使这样的“画饼充饥”,也没拿它用作学习方面的激励,小本中没有一朵小红花是因为考试成绩好得到的。
采取“考好了不奖励”的政策,当然也有“考坏了不批评”的政策配套。就是说,在我们这里,她考好考坏都是正常的,不会因为她考好了我们就兴高采烈,考不好就生气失望,相关的奖惩当然更没有。
并非我们内心真的不在意她的学习成绩,作为父母,我们也强烈地希望她有好的学习成绩,但这种愿望一直是锁在心里,转化到日常细节的处理和思考上,而不是经常把它表露在言语和表情上。
家长们也许担心不在学习方面提醒或刺激,孩子就会不好好学习,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就当下的社会生活来说,考试的重要性已被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孩子周围根本不缺少“分数场”。从一上学开始,孩子就天然地知道好成绩非常重要。家长什么都不用说,孩子也会尽力去拿一个好成绩。纵使家长没有奖励,好成绩本身也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快乐,已足以形成激励作用。
家长在成绩上的淡然,恰是对社会、学校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实的学习心态中,防止他在学习中有压力或变得虚浮起来。
在我们的体会中,家长不渲染考试,不强化分数,会让孩子在考试方面心理一直比较坦然,使他的学习注意力不被分散,学习中没有压力,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从长远的时间里来看更能促进学习进步。
圆圆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一直令我们满意,每到学期末我们翻看她的成绩册时,总是感到非常愉快。放假了,我们可能会带她去买一件非常好的衣服,但只是因为这衣服好看,并且此时应该给她买一件了,我们绝不把她的考试成绩和这件衣服联系起来。
考试成绩本身就是奖励,父母合上成绩册时一句淡淡的“很好”和眼中的愉悦,就已经足够激励孩子再接再厉了。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用了很多办法来激励孩子。孩子考好了带他去游乐场,买名牌运动鞋,吃西餐,甚至许诺说要考到某个程度就带他出国旅游。可每种办法只能用一两次,然后就没效了,所以孩子的学习一直没什么起色。
这位母亲似乎用了很多办法,但分析她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物质刺激,区别只是奖品不同。
人对奖品的热爱程度取决于他在这方面的欠缺和需求程度。从物质贫困年代走来的家长们常有的思路就是物质刺激,这是供应短缺时代遗留的观念。
就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在物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他们的热情。即使能带来一些动力,也是阶段性的,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物质奖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会产生不少的副作用。
首先,它转移了孩子的学习目的。
一个孩子如果为了一双旱冰鞋而去学习,他在学习上就开始变得功利了。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取得好成绩,可一旦得到了这双鞋,对学习就会懈怠。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它使孩子不能够专注于学习本身,把奖品当作目的,却把学习当作一个手段,真正的目标丢失了。
其次,它败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
学习最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踏实的学习态度,这是保持好成绩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方法。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鹜、脚踏实地的状态。
第三,它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
任何考试都有变数,谁也不能保证在每一次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如果一个孩子很早就想得到一双旱冰鞋,家长说如果考试能进班内前十名就给他买。结果孩子考了第十二名,家长就说等到下次考试进了前十名再买。家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