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清末枭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未来数年内。帝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高等人才还是比较稀少的。
不过现在高端人才少了不代表帝国就会停下发展的脚步。
事实上,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主持负责帝国发展,尤其是工商业发展的还是一些半路出家的人才,他们并没有接受正规的新式教育,但是他们好学,同时很多干脆本身都是工商业出身的。
要知道早年林哲的幕府里,众多幕僚们基本都是从工商界里招募,还有一些南洋地区的华人。
他们兴许不知道怎么炼钢铁,但是他们却是知道钢铁行业的重要性。以及支持钢铁行业的发展。
比如郭龙云,他就是帝国发展工商业的代表人物,但是你要说他多懂得纺织、钢铁这些行业也是不对的,因为他压根就不懂这些。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大力扶持纺织和钢铁业的发展。
这一点对于官员而言尤为重要。
人嘛,不可能是全才,对于一个官员来说,你是不是懂得一些具体行业的知识其实并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那些行业是需要支持的,那些行业是需要发展的就已经足够了。
帝国很多新派官员里,其实都是这种人。说起发展工商业里头头是道,但是你让他说具体怎么筹办一个钢铁厂或者纺纱厂那是肯定要抓瞎的,但是这并不会妨碍组织部给他们一个善于实业的评价。
因为怎么办厂那是商人们需要考虑的事,具体技术是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事。对于官员而言,推出各种政策吸引商人们办厂才是他们所需要考虑的事。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满口之乎者也,句句不离圣人的传统儒家科举出身的官员们大谈特谈如何发展工商业。
进入1862年 后的帝国,兴办工商已经成为了帝国的主要施政方阵,也是官员们最容易出政绩的一个突破方向,所以你可以看到凡是有些条件的地方州府都是积极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这种情况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通商港口里更是如此。大量的工厂再各个通商港口城市里建立了起来,然后依靠地理优势发展经济。
1862年,对于帝国的工商业而言,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年份!
仅仅是1862年的第一季度,全国范围内申请设立的各类企业就高达四百多家,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
其中新增了三十五家煤矿,六家铁矿,一座金矿,此外尚有设计零件制造,维修等业务的机械产业六家。
同时纺织业依旧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新增纺纱,织布,印染等棉纺企业三十六家。
生丝行业倒是增长速度不快,只有一家生丝企业建立,但是这家设立在南通的蒸汽缫丝厂的注册资金就高达五百万,由此可以看出帝国的生丝行业的资本集中有多么厉害。
如今帝国的生丝行业有朝着资本密集化,甚至垄断化的步伐前进,由于一些规模庞大的生丝厂商有着各种优势,一些投资小的生丝厂商基本上很难生存下去,往往会被那些大型生丝企业收购吞并。
如此也就导致了,生丝行业里的新建工厂虽然速度缓慢了下来,但是基本上只有有人敢涉足投资生丝行业。那基本都是带着至少好几百万资金入场的,要不然很有可能被那些大资本吞的一干二净。
尤其是在上海这边,能够涉足生丝产业的都是一些大型资本,皇室产业的上海纺织公司就不说了。其他的一些生丝企业基本也都是一些资本巨无霸,背后里基本都站着外资银行、本土的一些传统钱庄或者新式银行,还有就是一些传统的富豪家族,资产少说也有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
现在的生丝产业乃是属于非常典型的资本密集产业,利润高。但是投入也大,没有几百万资金在手根本就玩不转,就算勉强开起来了也是给人打白工,最后只能惨兮兮的赚一点加工费。
因为开办蒸汽缫丝厂,固定资产的投入其实并不算大,区区些许机器设备而已,工人的薪资也不算高,真正开支大的是收购蚕茧,然后生产出来后贩卖给洋行或者干脆运输到欧洲出售的这一个过程中,会严重的挤压流动资金。
随随便便都是上百万的货款压在上头。大型一些的蒸汽缫丝厂甚至会被挤占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货款。
如果自身没有足够的资金的话,就得借贷,而不管什么时代,银行家都是最贪心的,每年的蚕茧上市时,那些蒸汽缫丝厂去找银行或者钱庄融资的时候,银行家们就会开出极高的利息。
如果借了,你一年坐下来就会发现大半的利润都被那些银行家的吸血鬼给拿走了!
不借的话,你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收购蚕茧,更不要说和那些农民直接签订预购协议来保障蚕茧供应了。到时候没有货源那就是妥妥的倒闭破产啊。
因此对于生丝行业而言,自身的资金充足与否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是能够和上海纺织公司一样,随时都能够有上千万圆的流动资金作为保障。自身有着充足的资金来收购蚕茧,囤积货物,甚至能够自行组织远洋商船把生丝运往欧洲贩卖,那么就能够独吞超高利润。
但是如果你自身没有充足的资金,那么就得去借,而这样一来。大头都会被那些银行家们拿走,最后在出货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运往欧洲贩卖,只能是把生丝出售给洋行或者上海纺织公司这些有着远洋运输以及销售渠道的企业,这一过程里少说也会再被剥削一层利润。到最后一年忙和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只赚了个辛苦钱,预料中的生丝暴利和自己根本就没啥关系。
如此也就导致了上海的生丝产业越来越朝着资本密集化发展,以往的时候商人们随便投个几十万就能够办厂,但是现在你投资几十万办厂虽然能够把工厂办起来,但是后续要生产的话肯定需要贷款,这样利润就会被严重压缩。
生丝产业资本密集化,这也导致了很多原本投资生丝产业的商人们转移到棉纺产业来。
此时的棉纺产业和生丝产业比起来,棉纺产业的投资无疑要小得多。
同样是几百万的投资,如果是在生丝产业里顶多算是小字辈,只能勉强过得去。
但是投资几百万在棉纺产业上,那就是妥妥的巨无霸了。
甚至很多地方的棉纺企业都是只有几万几十万的投资,超过百万的都很少。
但是别看他们的投资小,但是他们的雇工人数并不会少,对帝国税收的贡献也不会少。
不管是生丝还是棉纺,对于帝国而言,都是经济支柱,都是需要大力扶持的行业。
而就在1862年帝国掀起一番工商业经济建设高潮的时候,国外的形势也是逐渐变化,其中最让帝国关注的不外乎就是越南那边的战争局势了。(未完待续。)
/>
未来数年内。帝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高等人才还是比较稀少的。
不过现在高端人才少了不代表帝国就会停下发展的脚步。
事实上,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主持负责帝国发展,尤其是工商业发展的还是一些半路出家的人才,他们并没有接受正规的新式教育,但是他们好学,同时很多干脆本身都是工商业出身的。
要知道早年林哲的幕府里,众多幕僚们基本都是从工商界里招募,还有一些南洋地区的华人。
他们兴许不知道怎么炼钢铁,但是他们却是知道钢铁行业的重要性。以及支持钢铁行业的发展。
比如郭龙云,他就是帝国发展工商业的代表人物,但是你要说他多懂得纺织、钢铁这些行业也是不对的,因为他压根就不懂这些。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大力扶持纺织和钢铁业的发展。
这一点对于官员而言尤为重要。
人嘛,不可能是全才,对于一个官员来说,你是不是懂得一些具体行业的知识其实并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那些行业是需要支持的,那些行业是需要发展的就已经足够了。
帝国很多新派官员里,其实都是这种人。说起发展工商业里头头是道,但是你让他说具体怎么筹办一个钢铁厂或者纺纱厂那是肯定要抓瞎的,但是这并不会妨碍组织部给他们一个善于实业的评价。
因为怎么办厂那是商人们需要考虑的事,具体技术是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事。对于官员而言,推出各种政策吸引商人们办厂才是他们所需要考虑的事。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满口之乎者也,句句不离圣人的传统儒家科举出身的官员们大谈特谈如何发展工商业。
进入1862年 后的帝国,兴办工商已经成为了帝国的主要施政方阵,也是官员们最容易出政绩的一个突破方向,所以你可以看到凡是有些条件的地方州府都是积极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这种情况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通商港口里更是如此。大量的工厂再各个通商港口城市里建立了起来,然后依靠地理优势发展经济。
1862年,对于帝国的工商业而言,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年份!
仅仅是1862年的第一季度,全国范围内申请设立的各类企业就高达四百多家,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
其中新增了三十五家煤矿,六家铁矿,一座金矿,此外尚有设计零件制造,维修等业务的机械产业六家。
同时纺织业依旧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新增纺纱,织布,印染等棉纺企业三十六家。
生丝行业倒是增长速度不快,只有一家生丝企业建立,但是这家设立在南通的蒸汽缫丝厂的注册资金就高达五百万,由此可以看出帝国的生丝行业的资本集中有多么厉害。
如今帝国的生丝行业有朝着资本密集化,甚至垄断化的步伐前进,由于一些规模庞大的生丝厂商有着各种优势,一些投资小的生丝厂商基本上很难生存下去,往往会被那些大型生丝企业收购吞并。
如此也就导致了,生丝行业里的新建工厂虽然速度缓慢了下来,但是基本上只有有人敢涉足投资生丝行业。那基本都是带着至少好几百万资金入场的,要不然很有可能被那些大资本吞的一干二净。
尤其是在上海这边,能够涉足生丝产业的都是一些大型资本,皇室产业的上海纺织公司就不说了。其他的一些生丝企业基本也都是一些资本巨无霸,背后里基本都站着外资银行、本土的一些传统钱庄或者新式银行,还有就是一些传统的富豪家族,资产少说也有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
现在的生丝产业乃是属于非常典型的资本密集产业,利润高。但是投入也大,没有几百万资金在手根本就玩不转,就算勉强开起来了也是给人打白工,最后只能惨兮兮的赚一点加工费。
因为开办蒸汽缫丝厂,固定资产的投入其实并不算大,区区些许机器设备而已,工人的薪资也不算高,真正开支大的是收购蚕茧,然后生产出来后贩卖给洋行或者干脆运输到欧洲出售的这一个过程中,会严重的挤压流动资金。
随随便便都是上百万的货款压在上头。大型一些的蒸汽缫丝厂甚至会被挤占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货款。
如果自身没有足够的资金的话,就得借贷,而不管什么时代,银行家都是最贪心的,每年的蚕茧上市时,那些蒸汽缫丝厂去找银行或者钱庄融资的时候,银行家们就会开出极高的利息。
如果借了,你一年坐下来就会发现大半的利润都被那些银行家的吸血鬼给拿走了!
不借的话,你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收购蚕茧,更不要说和那些农民直接签订预购协议来保障蚕茧供应了。到时候没有货源那就是妥妥的倒闭破产啊。
因此对于生丝行业而言,自身的资金充足与否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是能够和上海纺织公司一样,随时都能够有上千万圆的流动资金作为保障。自身有着充足的资金来收购蚕茧,囤积货物,甚至能够自行组织远洋商船把生丝运往欧洲贩卖,那么就能够独吞超高利润。
但是如果你自身没有充足的资金,那么就得去借,而这样一来。大头都会被那些银行家们拿走,最后在出货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运往欧洲贩卖,只能是把生丝出售给洋行或者上海纺织公司这些有着远洋运输以及销售渠道的企业,这一过程里少说也会再被剥削一层利润。到最后一年忙和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只赚了个辛苦钱,预料中的生丝暴利和自己根本就没啥关系。
如此也就导致了上海的生丝产业越来越朝着资本密集化发展,以往的时候商人们随便投个几十万就能够办厂,但是现在你投资几十万办厂虽然能够把工厂办起来,但是后续要生产的话肯定需要贷款,这样利润就会被严重压缩。
生丝产业资本密集化,这也导致了很多原本投资生丝产业的商人们转移到棉纺产业来。
此时的棉纺产业和生丝产业比起来,棉纺产业的投资无疑要小得多。
同样是几百万的投资,如果是在生丝产业里顶多算是小字辈,只能勉强过得去。
但是投资几百万在棉纺产业上,那就是妥妥的巨无霸了。
甚至很多地方的棉纺企业都是只有几万几十万的投资,超过百万的都很少。
但是别看他们的投资小,但是他们的雇工人数并不会少,对帝国税收的贡献也不会少。
不管是生丝还是棉纺,对于帝国而言,都是经济支柱,都是需要大力扶持的行业。
而就在1862年帝国掀起一番工商业经济建设高潮的时候,国外的形势也是逐渐变化,其中最让帝国关注的不外乎就是越南那边的战争局势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