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三国全史:全两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孙权驾崩的消息传到北方,曹魏方面有不少人觉得机会来了。
司马师此时已正式升任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全面掌握了军政大权,朝廷名义上还是曹魏的,其实已不姓曹了。
紧接着从孙吴方面又传来消息,说几位辅政大臣间发生了内讧。原来,少傅兼朝廷中书令孙弘与诸葛恪一向矛盾很深,孙弘担心诸葛恪全面掌权后对自己不利,就想先下手为强,他打算假传圣旨将诸葛恪诛杀。
这位中书令看来是三国时期最疯狂的人之一,他刚刚用假传圣旨的办法杀了皇帝的女婿,又把张昭的儿子张休陷害致死,现在要用同样的办法解决首席托孤大臣。“战绩”如此辉煌,可惜史书对他着墨却不多,他姓孙,也不知是不是孙权的族人,作为孙权晚年接触最多、也最信任的人之一,是孙氏族人的可能性很大。
但孙弘跟孙权的另一位族人孙峻似乎关系也不好,孙峻提前知道了孙弘的密谋,暗中通知了诸葛恪,诸葛恪邀请孙弘过来议事,孙弘不知有危险,就去了,结果被当场斩杀。
这些消息陆续传到曹魏这边,不少人认为这正是灭吴的绝好机会,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人纷纷上表请求征吴,他们分别负责曹魏的中线战场和东线战场,“四征将军”高于“四镇将军”,所以从名号上区分的话,王昶相当于中线战场总指挥,毌丘俭相当于中线战场副总指挥,而胡遵相当于东线战场总指挥,他们都提出了具体的作战计划,但内容各不相同。
至于如何不同,史书没有详细说明,司马师把这三份作战计划交给了朝廷尚书傅嘏看,让他发表意见,傅嘏看完后写了一份很长的奏疏谈自己的看法。
傅嘏的奏疏首先简要总结了这三份作战计划的不同:一个主张采取水路强攻的办法征吴,之后不断扩大占领区,利用占领区征集粮食,作长期战争的准备;一个主张多路出击,齐头并进,从四个方向对敌人发起进攻,之后发起间谍战、诱降战,等待其内部瓦解;一个主张在自己这边先搞大规模屯田,抓住机会从各个方面向前逐步推进,最后一举突破。
傅嘏认为,这三份作战计划都是讨贼的常用办法,相对来说最后一种最好,更加稳妥。但他的意见没被采纳,司马师最终采纳的是在“四路进军”基础上的修改方案,具体如下:由王昶率部攻打南郡,由毌丘俭率部攻打武昌,由胡遵和东线战场镇东将军诸葛诞率部攻打东兴,三路大军中以东兴这一路为主攻。
作战计划下达,各部分头行动,司马师让司马昭以安东将军的身份担任征吴各军的总监军。孙吴方面在诸葛恪的指挥下分头予以应对,诸葛恪判断出魏军的主攻方向,亲自率4万大军驰援东兴。东兴距长江上要塞濡须口不远,更靠近建业,位于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内。在曹操时代,由合肥南征江东,主战场通常在濡须口,孙吴加强东兴要塞的防备后,双方交战的地点前移至东兴。
东兴在长江的北岸,位于一处高峻险要的地方,胡遵、诸葛诞以及监军司马昭率7万人马来攻,诸葛恪派老将丁奉率吕据、留赞、唐咨等部为先头部队前去救援。时间紧迫,丁奉亲率一支3000人的快速机动部队突进,时值寒冬,刮着北风,漫天飘雪,经过急行军后丁奉率部到达东兴,占据了要地徐塘。
魏军在胡遵等人的率领下也到达了这里,由于天气恶劣,没有马上发起进攻,在侦察敌情时丁奉发现魏军前锋部队人马并不多,为了取暖有些魏军将领还聚在一起喝酒,经验丰富的丁奉意识到机会来了,他对手下说:“想要封侯的,就在今天了!”
丁奉命士兵脱下铠甲,扔掉长矛大戟,只戴着头盔,拿着刀和盾牌轻装爬上堤堰,之后击鼓呐喊,趁魏军没有防备发起了全面进击。激战中,吕据等后续部队也先后赶到,魏军惊恐万状,四散逃命,归途中要过一处浮桥,因为争抢通过,结果浮桥断裂,很多魏军将士掉入水中,魏军前部督韩综、乐安郡太守桓嘉等高级官员也落了水,死者数万人。
这位韩综不是一般人,他是孙吴老将韩当的儿子,也曾是一名吴将,后来叛逃,经常危害孙吴,孙权生前曾咬牙切齿发誓要捉拿他,吴军找到了韩综的尸体,诸葛恪命人割下他的首级送往建业的太庙,祭祀吴大帝。吴军缴获的车辆、牛马、骡驴等难以计数,各种战利品堆积如山。
另外两路魏军本来只是配合作战,目的是牵制中线战场的敌人,听说主战场已经失利,王昶、毌丘俭下令烧毁各自营地撤退,此次三路大军出击孙吴的作战计划因东兴溃退而全面失败。
司马师刚刚全面执掌军权就遇到这次大败,不好追究众将领的责任,只是处罚了弟弟司马昭,将其爵位削除。而此战为诸葛恪大大地长了脸,孙亮下诏晋封他为阳都侯,负责全国的军... -->>
孙权驾崩的消息传到北方,曹魏方面有不少人觉得机会来了。
司马师此时已正式升任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全面掌握了军政大权,朝廷名义上还是曹魏的,其实已不姓曹了。
紧接着从孙吴方面又传来消息,说几位辅政大臣间发生了内讧。原来,少傅兼朝廷中书令孙弘与诸葛恪一向矛盾很深,孙弘担心诸葛恪全面掌权后对自己不利,就想先下手为强,他打算假传圣旨将诸葛恪诛杀。
这位中书令看来是三国时期最疯狂的人之一,他刚刚用假传圣旨的办法杀了皇帝的女婿,又把张昭的儿子张休陷害致死,现在要用同样的办法解决首席托孤大臣。“战绩”如此辉煌,可惜史书对他着墨却不多,他姓孙,也不知是不是孙权的族人,作为孙权晚年接触最多、也最信任的人之一,是孙氏族人的可能性很大。
但孙弘跟孙权的另一位族人孙峻似乎关系也不好,孙峻提前知道了孙弘的密谋,暗中通知了诸葛恪,诸葛恪邀请孙弘过来议事,孙弘不知有危险,就去了,结果被当场斩杀。
这些消息陆续传到曹魏这边,不少人认为这正是灭吴的绝好机会,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人纷纷上表请求征吴,他们分别负责曹魏的中线战场和东线战场,“四征将军”高于“四镇将军”,所以从名号上区分的话,王昶相当于中线战场总指挥,毌丘俭相当于中线战场副总指挥,而胡遵相当于东线战场总指挥,他们都提出了具体的作战计划,但内容各不相同。
至于如何不同,史书没有详细说明,司马师把这三份作战计划交给了朝廷尚书傅嘏看,让他发表意见,傅嘏看完后写了一份很长的奏疏谈自己的看法。
傅嘏的奏疏首先简要总结了这三份作战计划的不同:一个主张采取水路强攻的办法征吴,之后不断扩大占领区,利用占领区征集粮食,作长期战争的准备;一个主张多路出击,齐头并进,从四个方向对敌人发起进攻,之后发起间谍战、诱降战,等待其内部瓦解;一个主张在自己这边先搞大规模屯田,抓住机会从各个方面向前逐步推进,最后一举突破。
傅嘏认为,这三份作战计划都是讨贼的常用办法,相对来说最后一种最好,更加稳妥。但他的意见没被采纳,司马师最终采纳的是在“四路进军”基础上的修改方案,具体如下:由王昶率部攻打南郡,由毌丘俭率部攻打武昌,由胡遵和东线战场镇东将军诸葛诞率部攻打东兴,三路大军中以东兴这一路为主攻。
作战计划下达,各部分头行动,司马师让司马昭以安东将军的身份担任征吴各军的总监军。孙吴方面在诸葛恪的指挥下分头予以应对,诸葛恪判断出魏军的主攻方向,亲自率4万大军驰援东兴。东兴距长江上要塞濡须口不远,更靠近建业,位于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内。在曹操时代,由合肥南征江东,主战场通常在濡须口,孙吴加强东兴要塞的防备后,双方交战的地点前移至东兴。
东兴在长江的北岸,位于一处高峻险要的地方,胡遵、诸葛诞以及监军司马昭率7万人马来攻,诸葛恪派老将丁奉率吕据、留赞、唐咨等部为先头部队前去救援。时间紧迫,丁奉亲率一支3000人的快速机动部队突进,时值寒冬,刮着北风,漫天飘雪,经过急行军后丁奉率部到达东兴,占据了要地徐塘。
魏军在胡遵等人的率领下也到达了这里,由于天气恶劣,没有马上发起进攻,在侦察敌情时丁奉发现魏军前锋部队人马并不多,为了取暖有些魏军将领还聚在一起喝酒,经验丰富的丁奉意识到机会来了,他对手下说:“想要封侯的,就在今天了!”
丁奉命士兵脱下铠甲,扔掉长矛大戟,只戴着头盔,拿着刀和盾牌轻装爬上堤堰,之后击鼓呐喊,趁魏军没有防备发起了全面进击。激战中,吕据等后续部队也先后赶到,魏军惊恐万状,四散逃命,归途中要过一处浮桥,因为争抢通过,结果浮桥断裂,很多魏军将士掉入水中,魏军前部督韩综、乐安郡太守桓嘉等高级官员也落了水,死者数万人。
这位韩综不是一般人,他是孙吴老将韩当的儿子,也曾是一名吴将,后来叛逃,经常危害孙吴,孙权生前曾咬牙切齿发誓要捉拿他,吴军找到了韩综的尸体,诸葛恪命人割下他的首级送往建业的太庙,祭祀吴大帝。吴军缴获的车辆、牛马、骡驴等难以计数,各种战利品堆积如山。
另外两路魏军本来只是配合作战,目的是牵制中线战场的敌人,听说主战场已经失利,王昶、毌丘俭下令烧毁各自营地撤退,此次三路大军出击孙吴的作战计划因东兴溃退而全面失败。
司马师刚刚全面执掌军权就遇到这次大败,不好追究众将领的责任,只是处罚了弟弟司马昭,将其爵位削除。而此战为诸葛恪大大地长了脸,孙亮下诏晋封他为阳都侯,负责全国的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