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贞观俗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杨师道是中书令,但官阶是特进,长孙无忌的官阶比他却高一级,是开府仪同三司,而且这知中书省事很有意思,这不是正式官职,是个差事,类似于主持中书省工作。
有了中书令了,还要个知中书省事干什么?
给杨师道安排个婆婆?
魏征也是这样的安排,原来的秘书监、侍中职都免了,改成进封太子太师,加郑国公,知门下省事了。
侍中这个正式官职没了,可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继续在政事堂参预朝政,那王珪从中书令改为侍中也就显得尴尬了。
侯君集这个吏部尚书调去河西了,高士廉这位右仆射调来主持吏部工作,看着两人一个是外放,一个是贬调降职,但高士廉明明又进封为三公之首太尉了。
连秦琼这位战神也再次晋级,从三公之首,晋级三师之末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秦琅在之前检校过司空,这次正式授司空,仍升回了开府仪同三司的一品阶,还兼管兵部?
总让人觉得有些眼花缭乱,搞不清长安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不是很清楚朝局,秦琅都会误以为是不是太上皇崩了后,长安发生政变了。
拿着信秦琅陷入沉思,仔细分析这纸面上的点滴信息。
表面上看,好像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王珪魏征这些皇帝亲信重臣似乎被旁落了,但细看又不是这么回事。
长孙无忌免去原来检校尚书左仆射之职,但却改为知中书省事,这是实际主持中书省大局了,连已经正任中书令的杨师道,也得在他的主持下工作啊。
同样道理,魏征免去侍中之职,但却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
左看右看,似乎真正在这次调整中失了权的,好像也就是萧瑀,可萧瑀却是调去了御史台,接张亮的班,任御史大夫了。
按新制,御史大夫和翰林院大学士是不再入政事堂为相的,这两位虽不入政事堂,却也有内相之称。
如此一来,好像也就是吏部尚书侯君集、御史大夫张亮,还有兵部尚书尉迟恭受了影响,纷纷外调他职,可侯君集三人都是出任一道之宣抚,这是帅职,虽是临时性的使职,却是比都督刺史更重要的任命。
你说杨师道、温彦博咸鱼翻身了吧,但杨师道这个中书令头上又放了个长孙无忌,更别说尚书省有房玄龄这个皇帝第一心腹在。
怎么看,这两人复相,也不像是有给他们大展卷脚的机会。
值此太上皇新崩国丧之际,皇帝这样的一道重大人事调整,到底是出于何意?
太保秦琼、
太尉高士廉、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司空秦琅,
太子太师魏征,太子太傅萧瑀、太子太保王珪。
秦琅也知道李世民喜欢折腾宰相,这方面都跟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有的一比,没事就要调整一下宰相,这里换一下,那里动一下,隔三差五不折腾一下,就浑身不舒服。
好在李世民虽然喜欢折腾宰相,但调来调去其实都是那几个老面孔,在贞观朝当宰相,不进出个三五回政事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得皇帝重用。
被罢免停职那是常事,但一般也很快就能复相,更不会如汉朝的宰相一样经常被迫自杀。
李世民爱折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秦琅也清楚李世民其实是通过不断的微操调整,来达到他控制政事堂,掌控宰相们的一种策略,而且还挺有效的。
但是现在这个节点上,太上皇刚死,你又开始折腾了,而且这回不是微操,根本就是大整了。
这又是弄的哪一出?
几天后,秦琅进入吉州庐陵,再次收到了来自长安的信,看完后终于有些明白了。
原来,太上皇驾崩,还带走了吐谷浑可汗慕容顺,这位也叫慕容顺光的吐谷浑可汗,一生也是坎坷,年少入隋都长安为质,一呆就是十几年,后来杨广灭掉吐谷浑,打的可汗伏允仓惶逃窜进沙漠,杨广便册封慕容顺做新可汗,派兵送他回去,让他取代他老子。
结果久在长安的慕容顺,本身又是和亲汉家公主生的儿子,在吐谷浑国内根本没半点根基威望,况且老子伏允还在呢。
所以他刚进入吐谷浑境内,就被吐谷浑人攻击了,最后只得狼狈又逃回长安。
等到隋末大乱,关中称帝的李渊想要对付陇右的薛举父子,于是送慕容顺回青海,拉拢伏允,一起夹击薛举。
这个联盟没持续多久,吐谷浑便又开始袭击大唐陇右河西边境了,直到李世民称帝后,忍无可忍,秦琅更是战神降世,直... -->>
杨师道是中书令,但官阶是特进,长孙无忌的官阶比他却高一级,是开府仪同三司,而且这知中书省事很有意思,这不是正式官职,是个差事,类似于主持中书省工作。
有了中书令了,还要个知中书省事干什么?
给杨师道安排个婆婆?
魏征也是这样的安排,原来的秘书监、侍中职都免了,改成进封太子太师,加郑国公,知门下省事了。
侍中这个正式官职没了,可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继续在政事堂参预朝政,那王珪从中书令改为侍中也就显得尴尬了。
侯君集这个吏部尚书调去河西了,高士廉这位右仆射调来主持吏部工作,看着两人一个是外放,一个是贬调降职,但高士廉明明又进封为三公之首太尉了。
连秦琼这位战神也再次晋级,从三公之首,晋级三师之末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他秦琅在之前检校过司空,这次正式授司空,仍升回了开府仪同三司的一品阶,还兼管兵部?
总让人觉得有些眼花缭乱,搞不清长安究竟发生了什么。
要不是很清楚朝局,秦琅都会误以为是不是太上皇崩了后,长安发生政变了。
拿着信秦琅陷入沉思,仔细分析这纸面上的点滴信息。
表面上看,好像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王珪魏征这些皇帝亲信重臣似乎被旁落了,但细看又不是这么回事。
长孙无忌免去原来检校尚书左仆射之职,但却改为知中书省事,这是实际主持中书省大局了,连已经正任中书令的杨师道,也得在他的主持下工作啊。
同样道理,魏征免去侍中之职,但却仍然主持门下省事务。
左看右看,似乎真正在这次调整中失了权的,好像也就是萧瑀,可萧瑀却是调去了御史台,接张亮的班,任御史大夫了。
按新制,御史大夫和翰林院大学士是不再入政事堂为相的,这两位虽不入政事堂,却也有内相之称。
如此一来,好像也就是吏部尚书侯君集、御史大夫张亮,还有兵部尚书尉迟恭受了影响,纷纷外调他职,可侯君集三人都是出任一道之宣抚,这是帅职,虽是临时性的使职,却是比都督刺史更重要的任命。
你说杨师道、温彦博咸鱼翻身了吧,但杨师道这个中书令头上又放了个长孙无忌,更别说尚书省有房玄龄这个皇帝第一心腹在。
怎么看,这两人复相,也不像是有给他们大展卷脚的机会。
值此太上皇新崩国丧之际,皇帝这样的一道重大人事调整,到底是出于何意?
太保秦琼、
太尉高士廉、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司空秦琅,
太子太师魏征,太子太傅萧瑀、太子太保王珪。
秦琅也知道李世民喜欢折腾宰相,这方面都跟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有的一比,没事就要调整一下宰相,这里换一下,那里动一下,隔三差五不折腾一下,就浑身不舒服。
好在李世民虽然喜欢折腾宰相,但调来调去其实都是那几个老面孔,在贞观朝当宰相,不进出个三五回政事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得皇帝重用。
被罢免停职那是常事,但一般也很快就能复相,更不会如汉朝的宰相一样经常被迫自杀。
李世民爱折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秦琅也清楚李世民其实是通过不断的微操调整,来达到他控制政事堂,掌控宰相们的一种策略,而且还挺有效的。
但是现在这个节点上,太上皇刚死,你又开始折腾了,而且这回不是微操,根本就是大整了。
这又是弄的哪一出?
几天后,秦琅进入吉州庐陵,再次收到了来自长安的信,看完后终于有些明白了。
原来,太上皇驾崩,还带走了吐谷浑可汗慕容顺,这位也叫慕容顺光的吐谷浑可汗,一生也是坎坷,年少入隋都长安为质,一呆就是十几年,后来杨广灭掉吐谷浑,打的可汗伏允仓惶逃窜进沙漠,杨广便册封慕容顺做新可汗,派兵送他回去,让他取代他老子。
结果久在长安的慕容顺,本身又是和亲汉家公主生的儿子,在吐谷浑国内根本没半点根基威望,况且老子伏允还在呢。
所以他刚进入吐谷浑境内,就被吐谷浑人攻击了,最后只得狼狈又逃回长安。
等到隋末大乱,关中称帝的李渊想要对付陇右的薛举父子,于是送慕容顺回青海,拉拢伏允,一起夹击薛举。
这个联盟没持续多久,吐谷浑便又开始袭击大唐陇右河西边境了,直到李世民称帝后,忍无可忍,秦琅更是战神降世,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