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贞观俗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西南一隅的黔东南应州,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这是茶叶生长最舒适的环境。
黔中盛产绿茶。
矩州的羊艾毛峰和应州的毛尖名扬黔地。
“应州毛尖茶,也叫细毛尖,白毛尖,其中最优者便是我谢家茶山所产的鱼钩茶和雀舌茶,这都是我谢家历代进贡宫廷的珍品。”
应州的家主谢元深正带着这片山里的子弟青壮随张士贵翻过乌蒙大山,远征云南东爨和附逆的乌蛮诸部,在一千里外的乌蒙大山里与乌撒蛮交战。
而在东面一千余里外的应州山里,剑河畔,谢元深的孙女谢姜却带着秦琅观看谢家的茶庄。
“当年我谢氏先祖在东汉时随军南下征讨,后便随军屯驻黔地,再后来我东谢先祖自西谢分出来,世镇此地,这茶树最早就是从江东带来的,后来经过悉心培育,得出了这两种优良的茶种。”
秦琅喜欢茶,可并不太痴迷其中。
茶对他来说,既是一种很好的饮品,却也是一种生财之道,他一改隋唐以来的煎茶之法,改用冲泡茶叶,既改变了饮茶之法,也带来了新的炒茶之法,近年来,炒制的散茶已经越来越多,秦家引领的这种新茶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同时,秦家茶业也是规模越来越大。
各地寻找适合种茶的好山好地,建立茶庄,培训茶农,甚至是寻找一些优良的茶种、古茶树等,创制出一款又一款的名茶。
谢家的雀舌和鱼钩都是绿茶,属于毛尖,也可以算是黄茶。
这茶的特点就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茶青炒制后便是毛尖。毛尖外形比较细直、圆润光滑,茶叶全身遍布白毫,茶汤的味道十分的鲜浓甘爽独特,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碧绿、茶叶舒张开来,慢慢沉入杯底,茶叶片片匀整、柔嫩鲜绿光滑。
这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绝对是茶叶中的珍品。
说来比较厉害的是,谢家的这鱼钩和雀舌,一直都是散茶,这种独特的制茶工艺可是比如今号称炒茶引领者的秦家早了数百年了。
茶这东西,虽然之前主流是蒸制为主,然后以煎茶之法饮用,但这也只是主流,实际上茶叶历史悠久,虽然直到南北朝时才算是在士族圈子流行起来,可从秦汉时起,茶叶早就开始制作饮用了,甚至茶做为药材的历史还更久远。
不过谢家的茶虽为炒制的散茶,但与秦琅推广的炒茶之法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比如谢家的雀舌又叫腊雀舌茶,他们的茶是添加香料一起炒制的,而鱼钩茶也是先蒸再炒,虽为散茶,但与直接炒青的秦家炒茶还是有很大区别。
谢家的茶山很大,这里的许多蛮寨也都会种一些茶叶,甚至山里还有许多野茶树。
每年明前采摘,用代代相传的古法制作,既自已饮用待客,也会拿多余的去交易。
而谢家有最好的茶园和茶师傅,每年制出的茶也质量更好,成为茶商们不远千里来抢购的好东西。
不过在秦琅看来,谢家的制茶法还是有些太老了,尤其是后来学中原那些茶商弄的腊茶法,加入许多名贵香料进去,这茶名头是大了,可却真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秦琅向来就反对什么腊茶,好好的茶搞那么多香料进去,又不是炒瓜子吃,放香料干嘛。
应州这里的地理气候不错,造就了这里的茶树茶叶都很好,可惜没用好法子。
“这些茶叶,如果换成炒茶法进行炒制,应当能达到更好的口感。”
秦琅对谢姜提出合作的要求,秦家可以派来经验丰富的茶师,来帮助管理茶园,以及扩大茶园,并根据这些茶叶的特性,研究出专门的制茶法,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茶树的优点。
“我们有技术,有销路,你们有山有茶还有人,我们合作,那绝对是强强联手双赢的局面,不仅谢家以后一年能新增一大笔茶收入,甚至还能带动这里的百姓种茶、采茶增加许多收入,而地方官府也能增加笔的茶税,若是到时产量大增,以后每年还能吸引来无数的茶商等,也能更加带动这边的其它山货等的销售的······”
相比起曾祖母对这位卫国公的抗拒,其实对年轻的谢姜来说,反而更多的是好奇和仰慕,她正处于一个天真而又浪漫的年轻,对于山外面的世界十分的好奇。
对这位中原来的年轻卫国公,也更是最听过他的大名,这两年卫国公在岭南平蛮征战,开海镇南,其名声早就随着那些商人们传遍四方,每年来应州的茶商,也都... -->>
西南一隅的黔东南应州,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热同季,这是茶叶生长最舒适的环境。
黔中盛产绿茶。
矩州的羊艾毛峰和应州的毛尖名扬黔地。
“应州毛尖茶,也叫细毛尖,白毛尖,其中最优者便是我谢家茶山所产的鱼钩茶和雀舌茶,这都是我谢家历代进贡宫廷的珍品。”
应州的家主谢元深正带着这片山里的子弟青壮随张士贵翻过乌蒙大山,远征云南东爨和附逆的乌蛮诸部,在一千里外的乌蒙大山里与乌撒蛮交战。
而在东面一千余里外的应州山里,剑河畔,谢元深的孙女谢姜却带着秦琅观看谢家的茶庄。
“当年我谢氏先祖在东汉时随军南下征讨,后便随军屯驻黔地,再后来我东谢先祖自西谢分出来,世镇此地,这茶树最早就是从江东带来的,后来经过悉心培育,得出了这两种优良的茶种。”
秦琅喜欢茶,可并不太痴迷其中。
茶对他来说,既是一种很好的饮品,却也是一种生财之道,他一改隋唐以来的煎茶之法,改用冲泡茶叶,既改变了饮茶之法,也带来了新的炒茶之法,近年来,炒制的散茶已经越来越多,秦家引领的这种新茶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同时,秦家茶业也是规模越来越大。
各地寻找适合种茶的好山好地,建立茶庄,培训茶农,甚至是寻找一些优良的茶种、古茶树等,创制出一款又一款的名茶。
谢家的雀舌和鱼钩都是绿茶,属于毛尖,也可以算是黄茶。
这茶的特点就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茶青炒制后便是毛尖。毛尖外形比较细直、圆润光滑,茶叶全身遍布白毫,茶汤的味道十分的鲜浓甘爽独特,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碧绿、茶叶舒张开来,慢慢沉入杯底,茶叶片片匀整、柔嫩鲜绿光滑。
这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绝对是茶叶中的珍品。
说来比较厉害的是,谢家的这鱼钩和雀舌,一直都是散茶,这种独特的制茶工艺可是比如今号称炒茶引领者的秦家早了数百年了。
茶这东西,虽然之前主流是蒸制为主,然后以煎茶之法饮用,但这也只是主流,实际上茶叶历史悠久,虽然直到南北朝时才算是在士族圈子流行起来,可从秦汉时起,茶叶早就开始制作饮用了,甚至茶做为药材的历史还更久远。
不过谢家的茶虽为炒制的散茶,但与秦琅推广的炒茶之法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比如谢家的雀舌又叫腊雀舌茶,他们的茶是添加香料一起炒制的,而鱼钩茶也是先蒸再炒,虽为散茶,但与直接炒青的秦家炒茶还是有很大区别。
谢家的茶山很大,这里的许多蛮寨也都会种一些茶叶,甚至山里还有许多野茶树。
每年明前采摘,用代代相传的古法制作,既自已饮用待客,也会拿多余的去交易。
而谢家有最好的茶园和茶师傅,每年制出的茶也质量更好,成为茶商们不远千里来抢购的好东西。
不过在秦琅看来,谢家的制茶法还是有些太老了,尤其是后来学中原那些茶商弄的腊茶法,加入许多名贵香料进去,这茶名头是大了,可却真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秦琅向来就反对什么腊茶,好好的茶搞那么多香料进去,又不是炒瓜子吃,放香料干嘛。
应州这里的地理气候不错,造就了这里的茶树茶叶都很好,可惜没用好法子。
“这些茶叶,如果换成炒茶法进行炒制,应当能达到更好的口感。”
秦琅对谢姜提出合作的要求,秦家可以派来经验丰富的茶师,来帮助管理茶园,以及扩大茶园,并根据这些茶叶的特性,研究出专门的制茶法,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茶树的优点。
“我们有技术,有销路,你们有山有茶还有人,我们合作,那绝对是强强联手双赢的局面,不仅谢家以后一年能新增一大笔茶收入,甚至还能带动这里的百姓种茶、采茶增加许多收入,而地方官府也能增加笔的茶税,若是到时产量大增,以后每年还能吸引来无数的茶商等,也能更加带动这边的其它山货等的销售的······”
相比起曾祖母对这位卫国公的抗拒,其实对年轻的谢姜来说,反而更多的是好奇和仰慕,她正处于一个天真而又浪漫的年轻,对于山外面的世界十分的好奇。
对这位中原来的年轻卫国公,也更是最听过他的大名,这两年卫国公在岭南平蛮征战,开海镇南,其名声早就随着那些商人们传遍四方,每年来应州的茶商,也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