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3G中文网 www.3gzw.net,甲申天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181章 成长第一步

    自赴死军前锋开动以来。所过之处,鲜有抵抗,尤其是兵力比较雄厚的中路突破方向上,清风、内黄等地不战而降。当然这个时候不叫投降,按照这些地方的说法,这叫做反正或者叫做举义。这些小县小镇基本就没有经历刀兵,也没有发生真正的战斗,完全就是过去接收那么简单。

    至于这些人口密集的城镇之外,早就是会党人的天下,也早就是清军控制之外的地区,在赴死军还来不及对广大农村实现有效统治的时候,各个大师兄们可就得了势了,自己就鼓捣出一个又一个所谓的农村政权,甚至为了争夺一些边边角角的小村落,这些大师兄之间也有大打出手的事情发生。谁不想多占几个村子?

    对于这种近乎混乱的局面,赴死军方面儿还真来不及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只是按照原定计划快速前进。

    在南乐才遇到真正像样的抵抗,在攻打县城的过程中斩杀五百多满洲战兵,其中很大的一部分还是当地新附军举义的成果。

    东路的进展要显得稍微慢了一些,范县、观城刚刚收复,阳谷的战斗还没有正式展开。

    这也是满清方面尽量集中有限兵力的直接结果。本是在大名外围的满洲参领老锡尔弼已经奉命彻底放弃周边,全力固守大名一线。

    在经验丰富的老锡尔弼看来,放弃那些广大的地盘儿是对的,毕竟满洲人的兵力极其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地区实现有限统治,尤其是现在处处烽火四面揭竿的大环境下,分散兵力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可是就知道程度还远远不够,按照老锡尔弼的个人观点来看,完全没有必要弄两道防线。最好的法子就是把两道防线合二为一,尽最大可能把有限的兵力集中起来,免得被赴死军各个击破。

    不过也有别的参领是私下里说了,现在的朝廷就这么点儿拼凑出来的力量,中枢那边不是不知道集中兵力的好处。可地盘儿要是再收缩的话,北京那边是会处于一个相当尴尬和危险的境地。朝廷布置这道防线的的深意是为了拖延赴死军的进展,以赢得时间取得英亲王的支撑和整合满洲老派人马……

    原来皇帝和太后的意思不是在战斗本身,而是在战斗之外。

    现在的朝廷怎么看怎么玄乎,中枢内外的给打着小皇帝名义的太后系人马控制的死死的,可外面的大环境已经恶化到了一个相当危险的地步。

    “这一战能打就打,若是打不过了,就退到第二道防线以内看看风色。要是风色还这么难看的话,连北京也不必回了,直接收拾收拾回关外吧。反正这两年抢来的金银财物也够吃几辈子的了……”

    就是满洲的参领、佐领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思,老锡尔弼就知道这条防线有点玄。现在的满洲人无论老幼。一个个都肥的流油富的叫人眼红,再没有以前那种剽悍之气。尤其是朝廷和关外的旗主之间,还为了是不是议政的事情争的不可开交,连带的关内也是政令不通。

    摄政王多尔衮在的时候,虽然跋扈,可满洲内部还能维持一个大体团结的局面,尤其是在兵事上,起码能够指挥得动各派人马。现在多尔衮一去。太后母子是把中枢攥紧了,可对于军队的控制也就仅仅局限于京城内外而已,就是这些北直隶的军队不也是奉着朝廷的命令打着自己的心思?

    老锡尔弼心里也明白,无论是清军还是赴死军,正面的攻防双方都不是什么主力,哪怕就是大名府这样的战略支撑要点,也不是双方的主要目标。

    主战场是在西边呢。

    已经移动到山西交界处的阿济格部才是真正的主力,西边才是主战场。

    其实李四根本就没有怎么在意中路和东路的快速突破,这两路人马进展的虽然很顺,占据的地盘也不小,可没有实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目的。

    敌人的兵力还在,只是主动退缩了而已。

    赴死军的核心战略思想就是尽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之有生力量,也就是杀伤敌人的战斗人员,除非就具备极其重要作用的战略地点,否则对攻城略地的兴趣不大。

    至于中路,主要是逼迫敌人进一步退缩,最大可能引起满洲中枢的恐慌,借这种恐慌实现对阿济格部的调动和分兵。

    面对这种局面,阿济格还真是不敢动弹了。

    要是分兵的话,必然面临赴死军的打击,若是不不分兵的话,要是赴死军一路突破。朝廷那边还真不好交代。

    虽然早就不必对福临母子交代什么,可还要对满洲人有个交代不是。

    西边的吴三桂已经奉命把兵力东调,架势拉的不小,可就是不过来。这让阿济格不得不有所提防。

    吴三桂的态度愈发微妙起来,这老东西明显是有两手准备打算了。

    到了这个地步,无论怎么拉拢都没有用,还是需要实力说话,只要打退了赴死军,吴三桂肯定会见风使舵的过来增援,剩下的事情也就不算是什么事情。要是没有打退赴死军甚至是被赴死军占了便宜,可就要死死盯着吴三桂这个白眼狼了。

    把主力调集在西线上来,要是吴三桂和阿济格联合的话,赴死军的局面可就凶险的多了,甚至有可能被迫退回黄河以南。但是李四“一意孤行”的这么干,就是需要吴三桂按兵不动这个前提。

    “神了,真是神了,大帅真是诸葛亮转世不成?”老神棍不得不承认李四有些冒险的举动是对的:“我说大帅呀,你是怎么知道吴三桂的心思的?难不成是暗中和那个老狐狸有了联络?是不是把这种事情瞒下了?”

    “联络个屁,现在联络吴三桂为时过早,吴三桂是什么样的人,我比他自己都清楚。”要说吴三桂会为了已经分裂的鞑子而过来和赴死军硬碰,虽然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可赴死军的胜面还是要大一些。

    在这个实力决定一切的世道里,没有哪个实力雄厚的藩镇会真心效忠,何况中枢已是四下冒风,地方已经开始不保的满清朝廷。要是满清能够如以前那样节节胜利势如破竹,吴三桂就算不会单独和赴死军作战,起码也会主动和阿济格联合。

    但是现在的大局……

    吴三桂还能看不明白?

    多铎一死,或许吴三桂就有这样的打算了,直到多尔衮意外身死,很多局面已经彻底显露出来。只是有些人还没有看明白或者是看明白了也不愿意接受而已。

    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很多人的骨子里其实就是在期待这种局面的出现。阿济格就是这种人的一个。

    要说年纪,阿济格还是多尔衮的哥哥,论起资历,也未必就比多尔衮浅了。阿济格执掌一方的时候,多尔衮还跟在皇太极屁股后头呢。要说整个爱新觉罗一族当中,阿济格就是一个典型。

    当年的皇太极虽然很有几分真本事,也奠定了整个满洲的基础,功劳比父辈的努尔哈赤还要明显一些。可阿济格还是不怎么看的起素有文韬武略的皇太极,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皇太极过分看分的看重汉人,也过分的借助汉人的力量。贯穿整个努尔哈赤时代,关外基本就是满洲人的天下,那些个汉人除了做奴隶之外没有别的用处。只要满洲人愿意,随时就可以屠杀整个村子的汉人,而且不需要任何理由。屠杀本身的作用就在于削减汉人的人口,更大的作用就是凸显满洲人的绝对统治地位。

    看看皇太极都做了什么,不仅承认了汉人的地位,还给了他们田产,这是一个满洲人应该做的么?尤其是皇太极任命的那些汉官,甚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派系……

    就是阿济格自己也说明白究竟是哪一步没有赶上,一直没有凸显出其地位和作用。后来仔细这么一想,还是不够心狠手辣的缘故,从这个方面来讲,就不如多尔衮了。

    皇太极是怎么死的谁也说不清楚,可阿济格可以肯定皇太极之死和多尔衮有莫大关系,甚至可以断言就是多尔衮下的黑手。

    阿济格甚至经常想:要是当时自己能对皇太极下手的话,肯定也有多尔衮的地位,甚至比多尔衮做的更好。

    要是易地而处的话,绝对不会妥协,也绝对不会扶立福临这个傀儡,一定要自己亲自为帝。留下了皇帝始终是个隐患。

    多尔衮之死比皇太极之死更加明显,是个人就能看出多尔衮死的是多么蹊跷,要说这里头没有慈宁宫那个女人的影子,那才真是见鬼了呢。

    要说行军打仗,阿济格最佩服的还是多铎,无论是冲锋陷阵还是指挥调度。多铎确实是满洲第一人。只是多铎少了当机立断的狠毒,尤其是死的太早了。

    不过多铎死的早了也好,现在的阿济格随随便便扯个幌子,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要是多铎好活着的话,肯定死死抱住慈宁宫那个女人的大腿不放,真是傻到家了。

    至于济尔哈郎和理亲王那些老狐狸,还抱着以前的老章程不放,也是老顽固,还说什么八旗议政。要是有了足够的实力,傻子才和一帮老家伙议什么狗屁的政呢。

    因为阿济格对于新附军的极度不信任,所以把数量庞大的新附军留在湖北很大一部分,只带着两万多满洲战兵急匆匆的赶了回来。至于借口么,随便就能找出一大堆来。

    现在的阿济格反而期待赴死军赶紧打破朝廷布置的两道防线,也只有这样,小皇帝和皇太后才放弃幻想,才能接受条件。

    赴死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阿济格也是道听途说的知道而已,不过李四能够打败多铎,就说明是个厉害人物,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多铎之败,阿济格前后左右仔细分析过,归根到底不是败在赴死军手,而是败给了手下的新附军。因为多铎太过信赖新附军,才给李四钻了空子,才会败的那么惨。

    新附军虽然穿着大清国的号褂子,可他们骨子里终究是汉人,怎么会和清国一条心?要想在战场战场上打败赴死军,就不能用那些危险的新附军。

    阿济格已经把赴死军的战术琢磨透了,无一例外的是先和清军中的新附军勾勾搭搭,然后在正面吸引满洲勇士的注意,而新附军则在背后捅下致命的刀子。

    有了这么多前车之鉴。阿济格把新附军看管的严严实实,把精锐的满洲战兵和新附军分开,不给赴死军任何机会。

    只要把清军中充满危险的新附军剔除了,满洲勇士还打不过羔羊么?甚至不必打胜,只要把赴死军挡住,就算大功告成。

    让阿济格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赴死军兵没有从晋城方向从南到北的稳步推进,而是猛然切如潞州北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突进到沁州地界。当阿济格证实这个消息以后,赴死军已经完成了对沁州的包围。

    对于赴死军这种大胆的近乎亡命之徒的打法,就是阿济格也惊的瞠目结舌。

    赴死军的胆子实在是太大了,简直就是目空一切。虽然下面的小股叛乱和会党人的起义数不胜数,可半个宁山府和一整个潞州府还在大清的实际控制内,赴死军就从东边这么切了进来,要是把后路一堵,赴死军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可赴死军敢于这么干,就说明还在大清国手中的那些州府肯定已经和赴死军眉来眼去了。

    要是赴死军拿下了沁州,前边就能进入太原的地界,这可就是和他阿济格鼻子对着鼻子脸对着脸的面对面了。到时候阿济格除了和赴死军拼命之外,还真就顾不上北京方面了。这已经是等于是在替朝廷卖命。

    所以,增援沁州是必须的。

    “能不能拿下沁州?”在行军途中的忠诚伯为身边的老神棍。

    老神棍还是一身土财主的装扮,在寒风中缩着脖子拢着手,骑在马上活像个大猴子,说话也不绕弯子兜圈子:“拿下沁州?大帅,你睡醒了没有?精兵都给你派出去了,留下的那六千人马是个啥样子你不知道?打沁州?要我是沁州主将的话,就出来打你,而且是一耳光抽在你忠诚伯的脸蛋子上,看你嚣张的找不到东西南北……”

    李四也是大笑:“所以我这四千人要去沁州增援,你魏无牙就是主将……”

    “你要是给我四营叉子兵,不出三天我就能把沁州打下来……”老神棍狠狠的擤把鼻涕:“你给我四千民夫,就叫我打沁州,还不如给我四升黑豆呢,我也好玩儿一把撒豆成兵。”

    “滚,四营叉子兵,你想的可真好!”就是李四手中的机动兵力也只有两个直属营的叉子兵和四个地支营的正规部队。打仗不是变戏法,不可能凭空变出几千人马来。

    沁州那边兵力确实雄厚,四个地支营一个火铳营,还有三个营的叉子兵,其中就有两个先锋营,再加上史德威的淮扬军和弓箭营,里里外外不到一万六千的兵力了,要是再把李四压在手里的预备队填上去,几乎占到整个赴死军三分之二的力量。

    这么点儿兵力把沁州拿下三回都有富余,可关键之处就在于这些兵力不是给沁州预备的,除非沁州方面出现灾难性的局面,否则这些主力顾不上沁州。

    沁州那边摆开的架势不小,可老神棍很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万六千兵力留下的不到一个零头,而且还都是进攻能力相对比较弱小的地支营和淮扬军,其他的兵力都北上了。

    就是那六千人马,也还要继续抽调,忠诚伯带的这些个民夫和车队就是准备过去换防的。

    “行了,局势就是这么个样子,过去了把淮扬军换下来,给你留下三个地支营。围而不打就成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