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建文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兵棋推演虽然规则简单,但并不是那么容易,朱允炆先带着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先推演西路军的作用。
“我们来定一下推演的基本要素,如果通过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推演。”
“我方的指挥官是皇上,元军的指挥官是扩廓帖木儿,这点大家有异议吗?”
徐辉祖接口说“也可能是北元嗣君啊。”
“这一点也确实有可能,但是孤认为初期可能是北元嗣君,比如洪武五年初,元军在北方东至开元,西至甘肃、宁夏等地全面对我朝进行骚扰,在孤看来,其实更像一种泄愤,尤其是洪武三年的重创刚过去不久,北元不可能那么快恢复过来,孤觉得这段时间应该北元嗣君在主导,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这段时间的骚扰没什么意义,并且这个时间对于战马来说,并不是很适合出征的时节。”
“殿下也有道理。”
“那么我提一个问题,这段时间扩廓帖木儿的角色是什么呢?他会位于什么位置呢?”
“殿下,末将认为,即使扩廓帖木儿不同意这种骚扰,他也会处于领导位置,因为在这么大面积的骚扰,需要的兵力并不少,需要一定的协同指挥。所以他不会在和林,而从元军的攻击方向来说,偏向西,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说,他和前线不能超过5到10天的马程,即400到800里之间,应该在漠南,甘肃东部,河套草原的外围,观察我军动向。”
“大家认为呢?”
耿璇站起来说“殿下,我觉得也有一种可能,扩廓帖木儿因为反对这种策略而被弃用,位于和林。”
“其他人呢?”
“末将同意魏国公的意见。”“臣同意耿小侯爷的意见。”大家七嘴八舌的插嘴道。
“好的,因为这两种情况都存在,所以都作为推演基础,谭波在黑板上记录一下。”
“好的,殿下。”
“然后,我军准备追亡逐北,大家认为元军什么时候得到我军要出击的消息。”
“我军当时分三个部分集结,中路军在雁门关,东路军在居庸关,西路军在兰州。当时北元并非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肯定存在很多探子,所以孤认为在中山王出雁门关时,可以认为北元探子就知道了。如果单个探马,从雁门关到和林最快只需要5天左右,因为沿途可以换马,换人,如果扩廓帖木儿在河套外围,可以认为只需要3天就会知道中山王大军集结的消息,这个时候,凉国公应该还没有出长城。这个时候,扩廓帖木儿会做什么呢?”
常升站起来说“殿下,按照前两个扩廓帖木儿的位置假设,如果他在河套外围,会命令军队后撤,在野马川一代进行阻击进而获取我军进一步的消息。另外他会召集北元所有残余部队云集岭北,等待我军筋疲力尽与我军决战。如果他在和林,他会在5天之后得到消息,那么也可以调动元军野马川进行阻击,然后命令元军季节性于岭北。这个区别并不大。”
“那么,这个时间是多少呢?”
常升说“如果末将是扩廓帖木儿,如果在河套外围得到消息,会迅速返回和林,估计不会超过10天就会到和林,这样距离凉国公到达野马川的时间还有7天,而且他还可以在中途发布命令。所以最晚在和林,就是我军出雁门关,在我军前锋尚未抵达野马川时,元军就可以做出坚壁清野,在岭北决战的决策。到中山王到达岭北,是我军出雁门68天以后,所以元军有50天的集结和备战,可以想象元军是以最后一战的态度来打的,可以认为其兵力远在我军之上,加上我军疲劳,所以战败并不意外。”
“如果在和林,那么会晚2天知道我军出雁门的消息,但是他对我军的攻击方向会不确定,但最晚在野马川之战之后,就会进行做出同样的决策,集结元军,进行备战,这时候元军的时间是48天,所以没有太大的区别。”
允炆看了看四周说“开国公分析的很好,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没有了。”大家没什么意见。
“好的,经过开国公的分析,无论扩廓帖木儿在哪里,对最终的决战日期、准备时间、地点没有太大的变化。那就简单了,他会不会调集甘肃元军回援和林呢?甘肃守军是否会听令?能够回援的守军有多少呢?”
齐德站起来说“殿下,甘肃元军大约在5万左右,不过分布在凉州、永昌、酒泉、亦集乃路等多个地方。对北元的号令大致上是最遵守的,考虑到实际情况,只能抽调精锐的骑兵,估计在2万骑左右,考虑到来回的时间,从接受命令应该可以在12天左右,集结到亦集乃路,从亦集乃路到和林大约1500余里,到岭北的距离的也差不多,两万骑兵大约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如果扩廓帖木儿在河套外围,他接到中路军集结的时间花了三天,如果这时候没有西路军出击,那么他很可能会调动甘肃守军,因为他逃往和林之前曾经在甘肃宁夏作战,所以如果他下令调动,预计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从河套到亦集乃路,传令兵需要35天,所以在中山王出雁门后,20天内甘肃守军就会集结2万骑兵回援岭北,20天后到达岭北,可以休息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会对岭北决战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当时扩廓帖木儿在和林,那么其决策至少需要15到20天,如果加上传令,甘肃守军的集结时间,大约要超过40天,所以这时候回援岭北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西路军也是可以的。”
徐辉祖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不一样,如果在岭北决战前,扩廓帖木儿让甘肃元军迂回到河套外围,对回师的我军进行阻击,扩廓帖木儿再从后追击,我军危矣。”
宋瑄插口说“漠北元军是否有那么大的力量呢?可以在击败中路军之后,然后追击,毕竟我东路军也会在1个月后到达和林。”
常升说“元军是全民皆兵,其征调力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另外在东路军达到土剌河、阿鲁浑河一带,和元军蛮子哈剌章大战,杀伤相当。所以如果没有西路军,那么中路军可能会损失更大。”
朱允炆站起来,扫了一下四周,问道“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可以畅所欲言,这是兵棋推演,不针对任何人。”
大家被刚才的讨论提起了兴趣,纷纷发表意见。“元军的集结速度怎么可能那么快?”“扩廓帖木儿的反应会那么快吗?”“元军探马的速度有那么快吗?”
讨论到中午,大家吃饭的时候还在继续讨论,一直到傍晚,大家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西路军是必要的,而且需要在中路军出击前半月出击,才能有效的拖住元军。
之后的几天,大家都废寝忘食,推演了各种情况,发现当时朝廷对元军的战争潜力估计不足,也没有考虑漠北决战对我军体力的影响,以及对元军内线作战的体力加成,如果将中路军加强,更谨慎一些,也许岭北决战是可以胜利的。
这一点,朱允炆也帮了忙,他指出,北元和匈奴是不同的敌人,北元的疆域辽阔,可征调兵力远远大于匈奴,从成吉思汗开始,大量的牧民以蒙古人自居,但匈奴不同,其内部落林立,且外有强敌,所以当时出征北元有些冒险,也许更充分的准备为好。
朱允炆每天都会去和朱元璋汇报进度,在乾清宫的偏殿也做了一套兵棋推演的工具,朱元璋每天都会听朱允炆的描述,这种方法其实也不稀奇,因为他自己研究战局的时候也是这么分析的,只是没有用这么多人,而且没有计算这么精确,没有像这样将人数、装备、体力、运输、粮草、天气等等因素集合考虑。
朱元璋考虑了一下,说“这个方法确实不错,不过要做到那么准确也不容易,但确实可以减少对天才型将领的依赖,或者说减轻他们的负担。这样分析岭北决战,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朕觉得不错,可以搞的规模更大一些,过两天朕会过去实地看一下,会带上宋国公、颖国公和凉国公,还有你的几位叔王,他们也要就藩了,到时候还要你去送一下。”
朱允炆连声应是,总算松了口气,他每天过来和朱元璋来通气,其实也是先来打一个预防针,因为这涉及到很多当年的决策,当时的人都是位高权重的,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眼前的这个皇爷爷,得让他接受了,否则,自己倒没什么,其他人要倒霉了,不过现在看起来还不错。
他想的不错,如果这个事情不是朱允炆搞出来的,朱元璋会一股脑的拉出去砍了,一群小娃娃也敢质疑朝廷的决策,嘿嘿,不想要脑袋了吧。
很快就到了7天的期限了,朱允炆早早的通知了其他人,做好充分的准备,早早的...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兵棋推演虽然规则简单,但并不是那么容易,朱允炆先带着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先推演西路军的作用。
“我们来定一下推演的基本要素,如果通过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推演。”
“我方的指挥官是皇上,元军的指挥官是扩廓帖木儿,这点大家有异议吗?”
徐辉祖接口说“也可能是北元嗣君啊。”
“这一点也确实有可能,但是孤认为初期可能是北元嗣君,比如洪武五年初,元军在北方东至开元,西至甘肃、宁夏等地全面对我朝进行骚扰,在孤看来,其实更像一种泄愤,尤其是洪武三年的重创刚过去不久,北元不可能那么快恢复过来,孤觉得这段时间应该北元嗣君在主导,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这段时间的骚扰没什么意义,并且这个时间对于战马来说,并不是很适合出征的时节。”
“殿下也有道理。”
“那么我提一个问题,这段时间扩廓帖木儿的角色是什么呢?他会位于什么位置呢?”
“殿下,末将认为,即使扩廓帖木儿不同意这种骚扰,他也会处于领导位置,因为在这么大面积的骚扰,需要的兵力并不少,需要一定的协同指挥。所以他不会在和林,而从元军的攻击方向来说,偏向西,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说,他和前线不能超过5到10天的马程,即400到800里之间,应该在漠南,甘肃东部,河套草原的外围,观察我军动向。”
“大家认为呢?”
耿璇站起来说“殿下,我觉得也有一种可能,扩廓帖木儿因为反对这种策略而被弃用,位于和林。”
“其他人呢?”
“末将同意魏国公的意见。”“臣同意耿小侯爷的意见。”大家七嘴八舌的插嘴道。
“好的,因为这两种情况都存在,所以都作为推演基础,谭波在黑板上记录一下。”
“好的,殿下。”
“然后,我军准备追亡逐北,大家认为元军什么时候得到我军要出击的消息。”
“我军当时分三个部分集结,中路军在雁门关,东路军在居庸关,西路军在兰州。当时北元并非没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肯定存在很多探子,所以孤认为在中山王出雁门关时,可以认为北元探子就知道了。如果单个探马,从雁门关到和林最快只需要5天左右,因为沿途可以换马,换人,如果扩廓帖木儿在河套外围,可以认为只需要3天就会知道中山王大军集结的消息,这个时候,凉国公应该还没有出长城。这个时候,扩廓帖木儿会做什么呢?”
常升站起来说“殿下,按照前两个扩廓帖木儿的位置假设,如果他在河套外围,会命令军队后撤,在野马川一代进行阻击进而获取我军进一步的消息。另外他会召集北元所有残余部队云集岭北,等待我军筋疲力尽与我军决战。如果他在和林,他会在5天之后得到消息,那么也可以调动元军野马川进行阻击,然后命令元军季节性于岭北。这个区别并不大。”
“那么,这个时间是多少呢?”
常升说“如果末将是扩廓帖木儿,如果在河套外围得到消息,会迅速返回和林,估计不会超过10天就会到和林,这样距离凉国公到达野马川的时间还有7天,而且他还可以在中途发布命令。所以最晚在和林,就是我军出雁门关,在我军前锋尚未抵达野马川时,元军就可以做出坚壁清野,在岭北决战的决策。到中山王到达岭北,是我军出雁门68天以后,所以元军有50天的集结和备战,可以想象元军是以最后一战的态度来打的,可以认为其兵力远在我军之上,加上我军疲劳,所以战败并不意外。”
“如果在和林,那么会晚2天知道我军出雁门的消息,但是他对我军的攻击方向会不确定,但最晚在野马川之战之后,就会进行做出同样的决策,集结元军,进行备战,这时候元军的时间是48天,所以没有太大的区别。”
允炆看了看四周说“开国公分析的很好,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没有了。”大家没什么意见。
“好的,经过开国公的分析,无论扩廓帖木儿在哪里,对最终的决战日期、准备时间、地点没有太大的变化。那就简单了,他会不会调集甘肃元军回援和林呢?甘肃守军是否会听令?能够回援的守军有多少呢?”
齐德站起来说“殿下,甘肃元军大约在5万左右,不过分布在凉州、永昌、酒泉、亦集乃路等多个地方。对北元的号令大致上是最遵守的,考虑到实际情况,只能抽调精锐的骑兵,估计在2万骑左右,考虑到来回的时间,从接受命令应该可以在12天左右,集结到亦集乃路,从亦集乃路到和林大约1500余里,到岭北的距离的也差不多,两万骑兵大约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如果扩廓帖木儿在河套外围,他接到中路军集结的时间花了三天,如果这时候没有西路军出击,那么他很可能会调动甘肃守军,因为他逃往和林之前曾经在甘肃宁夏作战,所以如果他下令调动,预计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从河套到亦集乃路,传令兵需要35天,所以在中山王出雁门后,20天内甘肃守军就会集结2万骑兵回援岭北,20天后到达岭北,可以休息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会对岭北决战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当时扩廓帖木儿在和林,那么其决策至少需要15到20天,如果加上传令,甘肃守军的集结时间,大约要超过40天,所以这时候回援岭北的意义就不大了。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西路军也是可以的。”
徐辉祖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不一样,如果在岭北决战前,扩廓帖木儿让甘肃元军迂回到河套外围,对回师的我军进行阻击,扩廓帖木儿再从后追击,我军危矣。”
宋瑄插口说“漠北元军是否有那么大的力量呢?可以在击败中路军之后,然后追击,毕竟我东路军也会在1个月后到达和林。”
常升说“元军是全民皆兵,其征调力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另外在东路军达到土剌河、阿鲁浑河一带,和元军蛮子哈剌章大战,杀伤相当。所以如果没有西路军,那么中路军可能会损失更大。”
朱允炆站起来,扫了一下四周,问道“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可以畅所欲言,这是兵棋推演,不针对任何人。”
大家被刚才的讨论提起了兴趣,纷纷发表意见。“元军的集结速度怎么可能那么快?”“扩廓帖木儿的反应会那么快吗?”“元军探马的速度有那么快吗?”
讨论到中午,大家吃饭的时候还在继续讨论,一直到傍晚,大家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西路军是必要的,而且需要在中路军出击前半月出击,才能有效的拖住元军。
之后的几天,大家都废寝忘食,推演了各种情况,发现当时朝廷对元军的战争潜力估计不足,也没有考虑漠北决战对我军体力的影响,以及对元军内线作战的体力加成,如果将中路军加强,更谨慎一些,也许岭北决战是可以胜利的。
这一点,朱允炆也帮了忙,他指出,北元和匈奴是不同的敌人,北元的疆域辽阔,可征调兵力远远大于匈奴,从成吉思汗开始,大量的牧民以蒙古人自居,但匈奴不同,其内部落林立,且外有强敌,所以当时出征北元有些冒险,也许更充分的准备为好。
朱允炆每天都会去和朱元璋汇报进度,在乾清宫的偏殿也做了一套兵棋推演的工具,朱元璋每天都会听朱允炆的描述,这种方法其实也不稀奇,因为他自己研究战局的时候也是这么分析的,只是没有用这么多人,而且没有计算这么精确,没有像这样将人数、装备、体力、运输、粮草、天气等等因素集合考虑。
朱元璋考虑了一下,说“这个方法确实不错,不过要做到那么准确也不容易,但确实可以减少对天才型将领的依赖,或者说减轻他们的负担。这样分析岭北决战,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朕觉得不错,可以搞的规模更大一些,过两天朕会过去实地看一下,会带上宋国公、颖国公和凉国公,还有你的几位叔王,他们也要就藩了,到时候还要你去送一下。”
朱允炆连声应是,总算松了口气,他每天过来和朱元璋来通气,其实也是先来打一个预防针,因为这涉及到很多当年的决策,当时的人都是位高权重的,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眼前的这个皇爷爷,得让他接受了,否则,自己倒没什么,其他人要倒霉了,不过现在看起来还不错。
他想的不错,如果这个事情不是朱允炆搞出来的,朱元璋会一股脑的拉出去砍了,一群小娃娃也敢质疑朝廷的决策,嘿嘿,不想要脑袋了吧。
很快就到了7天的期限了,朱允炆早早的通知了其他人,做好充分的准备,早早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