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建文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张玉一生经历丰富,宦海沉浮,早年是蒙古高官,做到枢密知院,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投明后从百户做起,做到卫指挥使的职位,说明其能力很强,且向上之心永不磨灭。枢密知院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例子看出,后世鬼力赤称汗时,作为其重要部下的阿鲁台,其职位是太保枢密知院,后来阿鲁台驱逐了鬼力赤,立本雅失里为汗,自任太师,把持大权。
熟悉蒙古人和明军战法的张玉,对漠北决战的不乐观态度,深深的影响了朱棣。朱棣思考后,觉得采用他的意见,向朝廷上书,要留用部分兀良哈俘虏,同时驻军开平,以防不测。
作为大明皇储的朱允炆,近日被淹没在公文的海洋之中,老皇帝最近身体不好,所以大部分事情都由他做决定。朱允炆封王度、解缙、黄子澄、卓敬为翰林学士,再加上刘三吾等人,才堪堪支撑得住。经过朝廷政务的洗礼,朱允炆对这些人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解缙年轻,有冲劲,才华横溢,可塑性强;黄子澄书生气重,学识渊博,实干性差;卓敬文武兼资,涉猎极广,非常全面,培养的潜力最大;至于王度,年纪最大,学识不如其他人,但是脑子灵活,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总体来说,朱允炆最喜欢的是王度,次之为卓敬,其他两人学识上可以做为补充,只可惜读书太多,整天想着复古,推崇上古之治。
对于朱允炆最关注的马场、屯田使、水军的问题,四人看法也不一样,王度是全部支持,这一点是朱允炆最满意的,也是其他几人对王度最不满意的地方,觉得他是个谗臣。卓敬对马场和屯田表示支持,但是不支持发展水军,觉得派船出海捕倭,完全没有必要。
解缙和黄子澄对这几个都不支持,觉得茶马交换和民户养马挺不错的,京师的郊外每到春秋天放养着一群一群的马匹,没有什么不好的;对于屯田使,他们认为在内地不妨试试看,在边疆地区则是极力反对,觉得得不偿失,还可能会造成边疆军士的不满;对于水军,则与卓敬的想法相同。
朱允炆在后世只是一个普通的码农,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主,所知道的治国方法都是后世的经验以及穿越小说的洗礼,所以他很有自知之明,对朱棣的恐惧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打仗,得指望军人,所以他下了很大力气去拉拢朝廷勋贵子弟,指望他们能够帮自己打败朱棣;他知道卫所在明朝后期完全败坏,清朝则完全取消了卫所,所以才有了屯田使的想法,打算慢慢将卫所取消,但现在只敢小步试点;马场的事情是觉得大片草场不利用有些可惜,另外觉得民间养的马只适合拉车,不适合在战场上驰骋,所以才有办马场的想法,目前河套马场监正周德已经将河套分为二十四个马场,征召陕西、宁夏、甘肃擅长养马的军户到马场养马;辽东马场监正高巍则在金州卫到沈阳卫圈定了二十四个马场,征召辽东、北平、山东擅长养马的军户到马场养马;另外将开中法应用到马匹上,由马场根据马匹质量,开设盐引。至于水军就更简单了,稍微对军事感点兴趣的人都会知道马汉的《海权论》,可惜朱允炆也不会造船,而在龙江船厂的参观,更让他彻底熄灭了画图纸的想法,自己根本就看不懂工匠的图纸,也看不懂哪个船更好。
为了保障马场和屯田使试点的成效,朱允炆向陕西、辽东派出了监察御史,这些监察御史还带着大批国子监的监生作为助手,检查马场、屯田使的工作成效,尤其是对于新迁移军户的安置问题,朱允炆非常重视,要求监察御史必须走访民间,得到第一手资料,如果有伪造资料的现象,严惩不贷。
为鼓励商人到陕西、山西、北平、辽东等边地行商,朱允炆降低了这些地方的商税,并将京杭运河的通行税降低,税卡减少,只是时间尚短,效果还不明显。
这些政策都通过白望儒主办的《民生旬报》公布,白望儒是个心思活泛的人,他很快就找到了通过这些政策来赚钱的方法,他向国子监的人约稿,让他们去分析这些政策,然后写成评论文章发出来,这吸引了很多商人来购买阅读;他还派出许多记者(朱允炆的叫法)到政策影响的地区去调查,看当地是否真的执行了这些政策,这种做法立刻吸引了一些商人,他们把自己在地方上遇到的刁难、以及经商时遇到的一些风土人情,在《民生旬报》发表出来,这样可以提高知名度,找到了一些潜在的合作伙伴。
《民生旬报》的热卖很快引起了不少商人的注意,他们经过摸底研究之后。到洪武二十九年,在京师、苏杭等地开始出现了类似的报纸,他们规模小,不够权威,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生财之道,抓住本地的地方特色,活得也挺滋润的。
为保障金州卫的安全,朱允炆从登州水师调派了一部分船只组成辽东水师,总部设在金州卫的港口,朱允炆将其命名为大连港。登州水师和辽东水师的责任是保护渤海湾的安全,因为金州卫乃至辽东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倭寇的觊觎。
另外朱允炆命令福建水师派出船只经澎湖列岛,登上台湾岛,勘测台湾岛的情况。派出...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张玉一生经历丰富,宦海沉浮,早年是蒙古高官,做到枢密知院,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投明后从百户做起,做到卫指挥使的职位,说明其能力很强,且向上之心永不磨灭。枢密知院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可以从一个例子看出,后世鬼力赤称汗时,作为其重要部下的阿鲁台,其职位是太保枢密知院,后来阿鲁台驱逐了鬼力赤,立本雅失里为汗,自任太师,把持大权。
熟悉蒙古人和明军战法的张玉,对漠北决战的不乐观态度,深深的影响了朱棣。朱棣思考后,觉得采用他的意见,向朝廷上书,要留用部分兀良哈俘虏,同时驻军开平,以防不测。
作为大明皇储的朱允炆,近日被淹没在公文的海洋之中,老皇帝最近身体不好,所以大部分事情都由他做决定。朱允炆封王度、解缙、黄子澄、卓敬为翰林学士,再加上刘三吾等人,才堪堪支撑得住。经过朝廷政务的洗礼,朱允炆对这些人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解缙年轻,有冲劲,才华横溢,可塑性强;黄子澄书生气重,学识渊博,实干性差;卓敬文武兼资,涉猎极广,非常全面,培养的潜力最大;至于王度,年纪最大,学识不如其他人,但是脑子灵活,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总体来说,朱允炆最喜欢的是王度,次之为卓敬,其他两人学识上可以做为补充,只可惜读书太多,整天想着复古,推崇上古之治。
对于朱允炆最关注的马场、屯田使、水军的问题,四人看法也不一样,王度是全部支持,这一点是朱允炆最满意的,也是其他几人对王度最不满意的地方,觉得他是个谗臣。卓敬对马场和屯田表示支持,但是不支持发展水军,觉得派船出海捕倭,完全没有必要。
解缙和黄子澄对这几个都不支持,觉得茶马交换和民户养马挺不错的,京师的郊外每到春秋天放养着一群一群的马匹,没有什么不好的;对于屯田使,他们认为在内地不妨试试看,在边疆地区则是极力反对,觉得得不偿失,还可能会造成边疆军士的不满;对于水军,则与卓敬的想法相同。
朱允炆在后世只是一个普通的码农,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主,所知道的治国方法都是后世的经验以及穿越小说的洗礼,所以他很有自知之明,对朱棣的恐惧是实实在在的,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打仗,得指望军人,所以他下了很大力气去拉拢朝廷勋贵子弟,指望他们能够帮自己打败朱棣;他知道卫所在明朝后期完全败坏,清朝则完全取消了卫所,所以才有了屯田使的想法,打算慢慢将卫所取消,但现在只敢小步试点;马场的事情是觉得大片草场不利用有些可惜,另外觉得民间养的马只适合拉车,不适合在战场上驰骋,所以才有办马场的想法,目前河套马场监正周德已经将河套分为二十四个马场,征召陕西、宁夏、甘肃擅长养马的军户到马场养马;辽东马场监正高巍则在金州卫到沈阳卫圈定了二十四个马场,征召辽东、北平、山东擅长养马的军户到马场养马;另外将开中法应用到马匹上,由马场根据马匹质量,开设盐引。至于水军就更简单了,稍微对军事感点兴趣的人都会知道马汉的《海权论》,可惜朱允炆也不会造船,而在龙江船厂的参观,更让他彻底熄灭了画图纸的想法,自己根本就看不懂工匠的图纸,也看不懂哪个船更好。
为了保障马场和屯田使试点的成效,朱允炆向陕西、辽东派出了监察御史,这些监察御史还带着大批国子监的监生作为助手,检查马场、屯田使的工作成效,尤其是对于新迁移军户的安置问题,朱允炆非常重视,要求监察御史必须走访民间,得到第一手资料,如果有伪造资料的现象,严惩不贷。
为鼓励商人到陕西、山西、北平、辽东等边地行商,朱允炆降低了这些地方的商税,并将京杭运河的通行税降低,税卡减少,只是时间尚短,效果还不明显。
这些政策都通过白望儒主办的《民生旬报》公布,白望儒是个心思活泛的人,他很快就找到了通过这些政策来赚钱的方法,他向国子监的人约稿,让他们去分析这些政策,然后写成评论文章发出来,这吸引了很多商人来购买阅读;他还派出许多记者(朱允炆的叫法)到政策影响的地区去调查,看当地是否真的执行了这些政策,这种做法立刻吸引了一些商人,他们把自己在地方上遇到的刁难、以及经商时遇到的一些风土人情,在《民生旬报》发表出来,这样可以提高知名度,找到了一些潜在的合作伙伴。
《民生旬报》的热卖很快引起了不少商人的注意,他们经过摸底研究之后。到洪武二十九年,在京师、苏杭等地开始出现了类似的报纸,他们规模小,不够权威,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生财之道,抓住本地的地方特色,活得也挺滋润的。
为保障金州卫的安全,朱允炆从登州水师调派了一部分船只组成辽东水师,总部设在金州卫的港口,朱允炆将其命名为大连港。登州水师和辽东水师的责任是保护渤海湾的安全,因为金州卫乃至辽东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倭寇的觊觎。
另外朱允炆命令福建水师派出船只经澎湖列岛,登上台湾岛,勘测台湾岛的情况。派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