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阳光下的德意志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发,无心之过,下不为例,下不为例!”翁同龢笑着打圆场道,而后又对在座的清流四谏们问道,“西人天性逐利,这德国人也未能免俗,在出兵帮我大清夺回琉球藩属之前,也颇多言利之事。石孙先生、伯寅先生与我,正想问问你们对此事的看法。”
张之洞听罢,直接拱手向三位大佬们问道,“大人,不知这德国人,要从我大清身上,所谋何利?”
“只要不割地不赔款,依我之见,诸事皆可允之!”宝廷插嘴道。
“咳!”狠狠的瞪了一眼宝廷后,潘祖荫开口不满的说道,“又不是同德国人打了败仗,何来割地赔款?!”
“德国人提出的条款与先前所讲,基本一致,要求我大清开放矿路权、要求在我大清兴办工厂、要求我大清购买德国军备,而且点名希望我大清购买德国的军舰,另外只是额外新增了一条,如我大清要德国军舰出兵东瀛,还需额外支付德国舰队费用。”
“可有要我大清改变国体?”张之洞不待潘祖荫说完,紧张的问道。
“没有!”潘祖荫摇了摇头,“德国人所言,只唯利,不言其他。”
“呼”张之洞长出一口气,笑道,“这点上,到是与英人与法人不同,英人、法人最让人可恶的一点,便是时刻不忘改变我大清国体!不想这德国却如此识趣,若是以清国之论常名教为原本,辅以德国富强之术,清德合作到是件美事!”
“但是德国人要矿路权,这点无异于割土让地,有违于我大清祖制呀,我要参他!”宝廷大摇其头,完全不赞同张之洞所言,张口道,“君子尚德不尚力,西人所学多奇淫巧技,这等事物若在我大清泛滥,我恐先人教化”
“少溪兄,若能通西法以得自强之术,博汉学以为明理之资,是西法正为我大清所用,汉学正为宋学所用,岂非快事、便宜事?”张之洞一敲手中的折扇打断宝廷的话,不满的反驳道。
“孝达之言,我看也是颇有些道理,我大清想要富国强兵,那么练兵、开矿、造船缺一不可,而这三件事都需要西学,若能按照孝达所说,能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不失为一个好法子。况且我大清上下在求自立,德国人是与我大清合股开矿修路,若是这都参上一本,我恐不合两宫太后的心意。”潘祖荫摸了摸唇上的短髭,附和的点头道。
翁同龢眨眨眼,看了看屋中其他沉思不语的众人,说道,“孝达之言,我亦觉有新意,大清是要革新,但是办洋务也应以朝廷为根本,所以这练兵、开矿和造船之事,我倒是觉得该由朝廷来把握,而非让封疆大吏来操办,诸位的意思呢?”
“大人,我大清的洋务,在咸丰年间就一直是由恭亲王在主持,而这总理事务衙门一直可都是在北京,在朝廷手里呀,而北洋不过襄办而已。”张佩纶神色淡淡的说了一句,“再说了,直隶的李大人也是实干之人,从平定长毛开始,淮军就在上海与洋人打交道,曾文正公可是点名夸赞李大人,是我大清难得的洋务之才呀。”
“他李合肥是人才不假,当年他平定长毛、捻匪,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现在,他的北洋不但有淮军精锐,更有水师,日子过的如火如荼,难道到老了,富贵了,连一场仗都不敢打吗?”张之洞神色冷冷的问道。
“打仗讲的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可如今倭国到底如何,我大清谁人能知?不知敌如何谈胜?打了败仗,是算他李大人的,还是算朝廷的?”张佩纶斜着眼,朝下扫了一眼张之洞。
“我胜敌败,是要靠谋划,但谋划之前却是敢不敢打的问题,这关乎于胆气!文官要有文胆,武官也要有武胆,倘若武官爱财畏死,连打仗的念头都不敢想,此等率军之人,还是等我张孝达参他一本!”张之洞昂起头看着张佩纶,毫不示弱的说道。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与倭国之战必是国战,光有胆气,没有谋划,莽夫也!”张佩纶一拂衣袖,冷言冷语说道,“轻则丧军,重则丧国!”
“两军相遇勇者胜,将无胆则兵无勇,无胆无勇之军,要之何用?!”张之洞一脸怒色回应道。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孝达兄,若无事先谋划,军饷何在?”张佩纶反问道,而后朗声说道,“伯寅先生讲我大清洋务,要做三件事,练兵、开矿、造船,在我看来还要加上一件,筹饷!”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军饷何来武备,何来粮秣,我大清与倭国隔海相望,船从何来?!”张佩纶双手一摊问道。
“这些事,是他李合肥筹划的,我张孝达身为御史言官,只看他李合肥有没有胆气扬我大清国威,倘若文官怕死,武官爱财,我张孝达就要参他!”
张之洞与张佩纶,被北京官场称为青牛(清流)双角,可是大清国一等一口舌人才,翁同龢提出问题的原意,本是想听听这两位干将,准备如何抨击地方实力督抚,将本已从朝廷流失的权力,重新找个由头抓回来。
翁大人挑的话题,是想怂恿人去参李中堂的一本,却不想青牛的双角先自己打了起来,在此等场面之下,翁同龢到是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两位,两位,我倒是从宫里听闻一个消息。”潘祖荫笑着打断了张之洞与张佩纶之间的争执,说道,“直隶的李大人上了一个请罪的折子,说是在琉球一事上有些谋划未曾事先上奏朝廷,要自请处分。”
李鸿章自请处分的消息,顺利的平息了张之洞与张佩纶两人之间的争执,此等秘闻,便是身为军机大臣的李鸿藻也不曾听闻,也只有南书房行走的潘祖荫才有这种隐秘渠道。
看着众人期盼的眼神,潘祖荫也不卖关子,直接将所闻说了出来。
李鸿章在自请处分的折子里明确说道,实际上早在今年的四月间,他李大人请旨要求朝廷同意,让北京的公使团团长,巴兰德公使主持清日之间公理评判时,李大人领导的北洋上下,早就做好了一文一武,解决琉球问题的两手准备,文的是让德国公使巴兰德主持公理评判,而武的就是等德国军舰来大清,为北洋武力夺回琉球做背书。
至于请美国总统格兰特做清日之间的调停,不过是在李大人过人的智谋谋划下,让美国总统格兰特做了障眼法,故意迷惑日本政府,好为德国的舰队的到来争取时间,等等。
当然,这件事里,恭亲王奕訢当记首功,若无恭亲王的大力感召之下,仰慕我大清已久的德国皇室,是断不会答应此事的,更不会代表洋人向我大清赔罪,等等。
李大人保证,德国舰队北上大沽口之时,便是北洋淮军登陆琉球之日,李大人定要为大清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等等。
潘祖荫的将李鸿章的请罪折子一说,翁同龢就知道参北洋的事,算是没戏了。张之洞到是光棍,抚掌赞道,“不想李大人这把年纪,还是如此的智勇双全,我张孝达走眼了!今日回城,我就要上书朝廷,奏请朝廷大力表彰恭亲王和李大人!”
有了张之洞带头,一时间,对恭亲王和李大人的赞誉之声四起。
至于几位清流心里真正的在想什么,无非就是李鸿章,他越老越狡猾,是战是和全靠他一张嘴,顺便还把现在权势滔天的恭亲王拉进来,花花轿子众人抬,但凡是想弹劾他李大人的人,要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对付得了恭亲王的权势。
“诸位,今日所议之事众多,还有一件事,老夫觉得与清日国战相比,更要重上三分。”翁同龢摸着长髯,笑着说道,“就是德皇孙觐见陛下的礼仪,我等该如何进谏?!”
儒家也常被称为礼教,既然是礼教,那么这个宗教的核心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以翁同龢一谈到“礼”字,就让在座的诸位儒学大家,一起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海因里希王子的觐见礼仪大讨论上去了。
从海因里希王子的服饰开始,一直到觐见的程序,再到觐见时的称谓,以及觐见时所坐的方位,等等等等,无所不包讨论气氛之热烈,大有天昏地暗,至死方休的架势。
几个时辰过去,还好夏日里白天的时间长,等到几人满腔热血的把海因里希觐见的礼数条陈都搞好了之后,宗室黄带子宝廷的一句话,却问倒了在座的诸位清流。
“我说各位,这次招待德皇孙是总理事务衙门出面,与礼部和理藩院无关,我们是不是白忙活了?!”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的时候,翁同龢到是胸有成竹的先说话了,“诸位,莫慌,我们可以把手中的条陈进谏给朝廷呀,倘若总理事务衙门和北洋所做所为,有违我大清的礼数,我们就放胆参奏他,诸位以为如何?”
面对翁大人的妙招,青牛双角之一的张之洞仔细的看着手中的折扇,似乎扇面上的山水活了一样,而另一角的张佩纶,则仰天而视,口中念念有词,貌似妙手偶得一首佳句,在那里细细品味。
青牛尾的陈宝琛满脸的不置可否,却用眼瞪着有些跃跃欲试的青牛鞭宝廷,不让他胡说,而被称为青牛的军机大臣李鸿藻,面容更是波澜不惊,一副高深莫测的神情。
在座的诸位清流,能坐到今天的位置,就没有一个是政治白痴,德国派出皇孙访清,这是西洋各国从未对大清有过的待遇。现在两宫太后也好,总理事务衙门也罢,乃至地方的督抚重臣,都将此事视为,大清同治中兴达到顶峰的一个标志。
毕竟,一个西洋强国要代表欧洲人向大清道歉,而且这个道歉还要发表正式的书面声明,这是何等的大涨大清国颜面的事,万一这一本参上去,惹恼了德国人,德国人回去了,坏了朝廷上下期盼的这件大事,谁能担罪得起?
另据宫里流传出的小道消息说,德皇孙还要穿着清国衣衫来觐见皇帝陛下,此等深慕中华文化之举,再加上向大清认真赔罪,这两件事已经让两宫太后凤颜大悦的不能再悦,黄马褂、三眼花翎、赏朝马、四团龙补服、黄带子、紫辔及金币这些个赏赐,更像是不要钱的一样,泼向恭亲王奕訢和李中堂大人。
考虑到德皇孙海因里希王子行程仓促,还要兼职为大清夺回琉球武力背书的差事,两宫特意让光绪皇帝下旨给恭亲王奕訢和李鸿章,说德皇孙行程仓促,在礼数上,诸事可以从简。
“两宫太后都说了礼数从简,你这个光绪皇帝的帝师却要我们进谏,跟两宫找别扭,去参那些礼数从简的人,无非就是要参李鸿章么这是,这是当我们是棒槌么!”基本上在座清流们都认为,翁同龢出了一个又馊又臭的主意。
一时间,禅室里的气氛冷落下来,潘祖荫见此情形,忙不迭的出面替老友打圆场道,“叔平到是有些操切了,德国皇孙来我大清觐见,的确要礼数周全,但如今赔罪事大,两权相利取其重,切不可因小失大。古人云,事急从权,事急从权嘛,哈哈!”
“伯寅,所言极是!”
“伯寅先生之言,老成持重呀!”
“然也,两权相利取其重,当以国事为重!”
就在翁同龢大人一脸尴尬,而对潘祖荫赞誉之声四起的时候,青牛鞭宝廷的声音,却显得十分不合时宜,“诸位大人,今天是这事不能进谏,那事也不能进谏,到底何事,是我等御史言官能进谏的?!”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发,无心之过,下不为例,下不为例!”翁同龢笑着打圆场道,而后又对在座的清流四谏们问道,“西人天性逐利,这德国人也未能免俗,在出兵帮我大清夺回琉球藩属之前,也颇多言利之事。石孙先生、伯寅先生与我,正想问问你们对此事的看法。”
张之洞听罢,直接拱手向三位大佬们问道,“大人,不知这德国人,要从我大清身上,所谋何利?”
“只要不割地不赔款,依我之见,诸事皆可允之!”宝廷插嘴道。
“咳!”狠狠的瞪了一眼宝廷后,潘祖荫开口不满的说道,“又不是同德国人打了败仗,何来割地赔款?!”
“德国人提出的条款与先前所讲,基本一致,要求我大清开放矿路权、要求在我大清兴办工厂、要求我大清购买德国军备,而且点名希望我大清购买德国的军舰,另外只是额外新增了一条,如我大清要德国军舰出兵东瀛,还需额外支付德国舰队费用。”
“可有要我大清改变国体?”张之洞不待潘祖荫说完,紧张的问道。
“没有!”潘祖荫摇了摇头,“德国人所言,只唯利,不言其他。”
“呼”张之洞长出一口气,笑道,“这点上,到是与英人与法人不同,英人、法人最让人可恶的一点,便是时刻不忘改变我大清国体!不想这德国却如此识趣,若是以清国之论常名教为原本,辅以德国富强之术,清德合作到是件美事!”
“但是德国人要矿路权,这点无异于割土让地,有违于我大清祖制呀,我要参他!”宝廷大摇其头,完全不赞同张之洞所言,张口道,“君子尚德不尚力,西人所学多奇淫巧技,这等事物若在我大清泛滥,我恐先人教化”
“少溪兄,若能通西法以得自强之术,博汉学以为明理之资,是西法正为我大清所用,汉学正为宋学所用,岂非快事、便宜事?”张之洞一敲手中的折扇打断宝廷的话,不满的反驳道。
“孝达之言,我看也是颇有些道理,我大清想要富国强兵,那么练兵、开矿、造船缺一不可,而这三件事都需要西学,若能按照孝达所说,能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不失为一个好法子。况且我大清上下在求自立,德国人是与我大清合股开矿修路,若是这都参上一本,我恐不合两宫太后的心意。”潘祖荫摸了摸唇上的短髭,附和的点头道。
翁同龢眨眨眼,看了看屋中其他沉思不语的众人,说道,“孝达之言,我亦觉有新意,大清是要革新,但是办洋务也应以朝廷为根本,所以这练兵、开矿和造船之事,我倒是觉得该由朝廷来把握,而非让封疆大吏来操办,诸位的意思呢?”
“大人,我大清的洋务,在咸丰年间就一直是由恭亲王在主持,而这总理事务衙门一直可都是在北京,在朝廷手里呀,而北洋不过襄办而已。”张佩纶神色淡淡的说了一句,“再说了,直隶的李大人也是实干之人,从平定长毛开始,淮军就在上海与洋人打交道,曾文正公可是点名夸赞李大人,是我大清难得的洋务之才呀。”
“他李合肥是人才不假,当年他平定长毛、捻匪,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现在,他的北洋不但有淮军精锐,更有水师,日子过的如火如荼,难道到老了,富贵了,连一场仗都不敢打吗?”张之洞神色冷冷的问道。
“打仗讲的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可如今倭国到底如何,我大清谁人能知?不知敌如何谈胜?打了败仗,是算他李大人的,还是算朝廷的?”张佩纶斜着眼,朝下扫了一眼张之洞。
“我胜敌败,是要靠谋划,但谋划之前却是敢不敢打的问题,这关乎于胆气!文官要有文胆,武官也要有武胆,倘若武官爱财畏死,连打仗的念头都不敢想,此等率军之人,还是等我张孝达参他一本!”张之洞昂起头看着张佩纶,毫不示弱的说道。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与倭国之战必是国战,光有胆气,没有谋划,莽夫也!”张佩纶一拂衣袖,冷言冷语说道,“轻则丧军,重则丧国!”
“两军相遇勇者胜,将无胆则兵无勇,无胆无勇之军,要之何用?!”张之洞一脸怒色回应道。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孝达兄,若无事先谋划,军饷何在?”张佩纶反问道,而后朗声说道,“伯寅先生讲我大清洋务,要做三件事,练兵、开矿、造船,在我看来还要加上一件,筹饷!”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军饷何来武备,何来粮秣,我大清与倭国隔海相望,船从何来?!”张佩纶双手一摊问道。
“这些事,是他李合肥筹划的,我张孝达身为御史言官,只看他李合肥有没有胆气扬我大清国威,倘若文官怕死,武官爱财,我张孝达就要参他!”
张之洞与张佩纶,被北京官场称为青牛(清流)双角,可是大清国一等一口舌人才,翁同龢提出问题的原意,本是想听听这两位干将,准备如何抨击地方实力督抚,将本已从朝廷流失的权力,重新找个由头抓回来。
翁大人挑的话题,是想怂恿人去参李中堂的一本,却不想青牛的双角先自己打了起来,在此等场面之下,翁同龢到是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两位,两位,我倒是从宫里听闻一个消息。”潘祖荫笑着打断了张之洞与张佩纶之间的争执,说道,“直隶的李大人上了一个请罪的折子,说是在琉球一事上有些谋划未曾事先上奏朝廷,要自请处分。”
李鸿章自请处分的消息,顺利的平息了张之洞与张佩纶两人之间的争执,此等秘闻,便是身为军机大臣的李鸿藻也不曾听闻,也只有南书房行走的潘祖荫才有这种隐秘渠道。
看着众人期盼的眼神,潘祖荫也不卖关子,直接将所闻说了出来。
李鸿章在自请处分的折子里明确说道,实际上早在今年的四月间,他李大人请旨要求朝廷同意,让北京的公使团团长,巴兰德公使主持清日之间公理评判时,李大人领导的北洋上下,早就做好了一文一武,解决琉球问题的两手准备,文的是让德国公使巴兰德主持公理评判,而武的就是等德国军舰来大清,为北洋武力夺回琉球做背书。
至于请美国总统格兰特做清日之间的调停,不过是在李大人过人的智谋谋划下,让美国总统格兰特做了障眼法,故意迷惑日本政府,好为德国的舰队的到来争取时间,等等。
当然,这件事里,恭亲王奕訢当记首功,若无恭亲王的大力感召之下,仰慕我大清已久的德国皇室,是断不会答应此事的,更不会代表洋人向我大清赔罪,等等。
李大人保证,德国舰队北上大沽口之时,便是北洋淮军登陆琉球之日,李大人定要为大清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等等。
潘祖荫的将李鸿章的请罪折子一说,翁同龢就知道参北洋的事,算是没戏了。张之洞到是光棍,抚掌赞道,“不想李大人这把年纪,还是如此的智勇双全,我张孝达走眼了!今日回城,我就要上书朝廷,奏请朝廷大力表彰恭亲王和李大人!”
有了张之洞带头,一时间,对恭亲王和李大人的赞誉之声四起。
至于几位清流心里真正的在想什么,无非就是李鸿章,他越老越狡猾,是战是和全靠他一张嘴,顺便还把现在权势滔天的恭亲王拉进来,花花轿子众人抬,但凡是想弹劾他李大人的人,要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对付得了恭亲王的权势。
“诸位,今日所议之事众多,还有一件事,老夫觉得与清日国战相比,更要重上三分。”翁同龢摸着长髯,笑着说道,“就是德皇孙觐见陛下的礼仪,我等该如何进谏?!”
儒家也常被称为礼教,既然是礼教,那么这个宗教的核心就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以翁同龢一谈到“礼”字,就让在座的诸位儒学大家,一起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海因里希王子的觐见礼仪大讨论上去了。
从海因里希王子的服饰开始,一直到觐见的程序,再到觐见时的称谓,以及觐见时所坐的方位,等等等等,无所不包讨论气氛之热烈,大有天昏地暗,至死方休的架势。
几个时辰过去,还好夏日里白天的时间长,等到几人满腔热血的把海因里希觐见的礼数条陈都搞好了之后,宗室黄带子宝廷的一句话,却问倒了在座的诸位清流。
“我说各位,这次招待德皇孙是总理事务衙门出面,与礼部和理藩院无关,我们是不是白忙活了?!”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的时候,翁同龢到是胸有成竹的先说话了,“诸位,莫慌,我们可以把手中的条陈进谏给朝廷呀,倘若总理事务衙门和北洋所做所为,有违我大清的礼数,我们就放胆参奏他,诸位以为如何?”
面对翁大人的妙招,青牛双角之一的张之洞仔细的看着手中的折扇,似乎扇面上的山水活了一样,而另一角的张佩纶,则仰天而视,口中念念有词,貌似妙手偶得一首佳句,在那里细细品味。
青牛尾的陈宝琛满脸的不置可否,却用眼瞪着有些跃跃欲试的青牛鞭宝廷,不让他胡说,而被称为青牛的军机大臣李鸿藻,面容更是波澜不惊,一副高深莫测的神情。
在座的诸位清流,能坐到今天的位置,就没有一个是政治白痴,德国派出皇孙访清,这是西洋各国从未对大清有过的待遇。现在两宫太后也好,总理事务衙门也罢,乃至地方的督抚重臣,都将此事视为,大清同治中兴达到顶峰的一个标志。
毕竟,一个西洋强国要代表欧洲人向大清道歉,而且这个道歉还要发表正式的书面声明,这是何等的大涨大清国颜面的事,万一这一本参上去,惹恼了德国人,德国人回去了,坏了朝廷上下期盼的这件大事,谁能担罪得起?
另据宫里流传出的小道消息说,德皇孙还要穿着清国衣衫来觐见皇帝陛下,此等深慕中华文化之举,再加上向大清认真赔罪,这两件事已经让两宫太后凤颜大悦的不能再悦,黄马褂、三眼花翎、赏朝马、四团龙补服、黄带子、紫辔及金币这些个赏赐,更像是不要钱的一样,泼向恭亲王奕訢和李中堂大人。
考虑到德皇孙海因里希王子行程仓促,还要兼职为大清夺回琉球武力背书的差事,两宫特意让光绪皇帝下旨给恭亲王奕訢和李鸿章,说德皇孙行程仓促,在礼数上,诸事可以从简。
“两宫太后都说了礼数从简,你这个光绪皇帝的帝师却要我们进谏,跟两宫找别扭,去参那些礼数从简的人,无非就是要参李鸿章么这是,这是当我们是棒槌么!”基本上在座清流们都认为,翁同龢出了一个又馊又臭的主意。
一时间,禅室里的气氛冷落下来,潘祖荫见此情形,忙不迭的出面替老友打圆场道,“叔平到是有些操切了,德国皇孙来我大清觐见,的确要礼数周全,但如今赔罪事大,两权相利取其重,切不可因小失大。古人云,事急从权,事急从权嘛,哈哈!”
“伯寅,所言极是!”
“伯寅先生之言,老成持重呀!”
“然也,两权相利取其重,当以国事为重!”
就在翁同龢大人一脸尴尬,而对潘祖荫赞誉之声四起的时候,青牛鞭宝廷的声音,却显得十分不合时宜,“诸位大人,今天是这事不能进谏,那事也不能进谏,到底何事,是我等御史言官能进谏的?!”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