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半团圆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少年作家班而言,我不过是它的沧海一粟;对于我而言,少年作家班却是我青春时期绚烂的一笔。
我会进入少年作家班,只是一个很偶然的巧合。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再班主任的组织之下参加了一家杂志(杂志名似乎是快乐语文,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办的一个比赛,获得二等奖。也是因为那个奖,让我符合了少年作家班的招生要求,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少年作家班。
真正进入少年作家班,是小学六年级的下学期。在进入少年作家班之前,我只是写过一些很八股的作文考场应试作文,被老师认为写得不错。但现在回想起来,只不过是一些很烂俗的文字,和文学根本毫无关系。文学名著几乎没读过,读的最多的不过是小学生作文之类的书籍。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少年作家班对于我的启蒙也越显得重要。第一次知道了除了考场作文这种东西除外,还有小说、散文、杂文;第一次听到韩寒、郭敬明、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次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什么奥斯特洛夫斯基卡夫卡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大多数少年或者是青年作家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数是“文二代”:颜歌的父亲是某大学中文系毕业,在地方的中学教授语文;笛安的父亲李锐是著名的中国作家;韩寒的父亲是个编辑;张悦然的父亲是大学教授;蒋方舟的母亲是榕树下的知名作家我不知道其他的国家是如何,但在中国,文学似乎是一种世袭的艺术。大多数不是文二代出身的人都是在成年很久以后才知道世界上有个作家叫卡夫卡,甚至他们一辈子都不知道也毫不稀奇。拿我身边的同龄的同学来说,他们知道的文学名著,不外乎是课标规定之下要求阅读的那几本。同样是“海明威”这个名字,许多人都是先知道歌手海明威然后才在高中的课本上知道原来有个作家叫做海明威。我的同学,他们也读课外书,大抵是流行的文学读物,青春文学和言情小说对于他们的影响远远大于一个卡夫卡带来的影响。这谈不上兴趣的高雅和低俗之分,因为他们知道的就是那几本书,报纸杂志网络上宣传那些书的力度要比传统的文学经典大得多。这个时候,你不得不感叹,我们的教育是如此微薄,文化的传播范围是如此狭窄。当然,这是题外话,遂不提。
与其他少年作家班的学员相比,我的文字显得十分稚嫩。如果你问我在少年作家班学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那么我会告诉你,我学会自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少年作家班的许多学员小小年纪就出书,文笔亦是精彩非凡。水格(杨学会),颜歌(戴月行),另维,陈励子,一唏(白云飞),顾文艳,魏敏芝,刘冬阳,蒋方舟这些师哥师姐的文字早已让我惊叹不已。从六年级加入少年作家班到现在我已经是准高三学生,五年的光阴飞逝而过,可是我还记得石楠的天黑了,带我回家,一唏(白云飞)的语文老景、叛逆,李沁霖的春末夏初,侯玥的路上的露,曹颖睿的等待新一,黄璐叶丹的银杏树下的青春年少,魏敏芝的一角一,陈励子的长安杂志,顾闻的曾经三年,唐雯珂的如花,本玉,撷取一世缠绵,侯燕的肌肤下的黄金,刘殷实的民族的骄傲与悲哀,瞿艳丹的樱花雨,钱相旭的再见萤火虫那些文字,有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大胆创新;有的思想性强,给人警示然而无论怎样,归根到一点就是,它们足够真诚。
后来,我也把稿子寄给少年作家班的老师。因为文笔的稚嫩和粗陋,大多数稿件都成了退稿。也有的文章被录用,但比较少。现在想想,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亲爱的,我知道里面说的那样“时过境迁,当我在整理书橱时再次阅读了老师的评语和自己的文章以后,才察觉老师评语的中肯和自己行文的可笑。脑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学识渊博的老师们是怎样耐着性子给不懂事的小毛... -->>
对于少年作家班而言,我不过是它的沧海一粟;对于我而言,少年作家班却是我青春时期绚烂的一笔。
我会进入少年作家班,只是一个很偶然的巧合。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再班主任的组织之下参加了一家杂志(杂志名似乎是快乐语文,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办的一个比赛,获得二等奖。也是因为那个奖,让我符合了少年作家班的招生要求,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少年作家班。
真正进入少年作家班,是小学六年级的下学期。在进入少年作家班之前,我只是写过一些很八股的作文考场应试作文,被老师认为写得不错。但现在回想起来,只不过是一些很烂俗的文字,和文学根本毫无关系。文学名著几乎没读过,读的最多的不过是小学生作文之类的书籍。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少年作家班对于我的启蒙也越显得重要。第一次知道了除了考场作文这种东西除外,还有小说、散文、杂文;第一次听到韩寒、郭敬明、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次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什么奥斯特洛夫斯基卡夫卡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大多数少年或者是青年作家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数是“文二代”:颜歌的父亲是某大学中文系毕业,在地方的中学教授语文;笛安的父亲李锐是著名的中国作家;韩寒的父亲是个编辑;张悦然的父亲是大学教授;蒋方舟的母亲是榕树下的知名作家我不知道其他的国家是如何,但在中国,文学似乎是一种世袭的艺术。大多数不是文二代出身的人都是在成年很久以后才知道世界上有个作家叫卡夫卡,甚至他们一辈子都不知道也毫不稀奇。拿我身边的同龄的同学来说,他们知道的文学名著,不外乎是课标规定之下要求阅读的那几本。同样是“海明威”这个名字,许多人都是先知道歌手海明威然后才在高中的课本上知道原来有个作家叫做海明威。我的同学,他们也读课外书,大抵是流行的文学读物,青春文学和言情小说对于他们的影响远远大于一个卡夫卡带来的影响。这谈不上兴趣的高雅和低俗之分,因为他们知道的就是那几本书,报纸杂志网络上宣传那些书的力度要比传统的文学经典大得多。这个时候,你不得不感叹,我们的教育是如此微薄,文化的传播范围是如此狭窄。当然,这是题外话,遂不提。
与其他少年作家班的学员相比,我的文字显得十分稚嫩。如果你问我在少年作家班学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那么我会告诉你,我学会自卑。“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少年作家班的许多学员小小年纪就出书,文笔亦是精彩非凡。水格(杨学会),颜歌(戴月行),另维,陈励子,一唏(白云飞),顾文艳,魏敏芝,刘冬阳,蒋方舟这些师哥师姐的文字早已让我惊叹不已。从六年级加入少年作家班到现在我已经是准高三学生,五年的光阴飞逝而过,可是我还记得石楠的天黑了,带我回家,一唏(白云飞)的语文老景、叛逆,李沁霖的春末夏初,侯玥的路上的露,曹颖睿的等待新一,黄璐叶丹的银杏树下的青春年少,魏敏芝的一角一,陈励子的长安杂志,顾闻的曾经三年,唐雯珂的如花,本玉,撷取一世缠绵,侯燕的肌肤下的黄金,刘殷实的民族的骄傲与悲哀,瞿艳丹的樱花雨,钱相旭的再见萤火虫那些文字,有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大胆创新;有的思想性强,给人警示然而无论怎样,归根到一点就是,它们足够真诚。
后来,我也把稿子寄给少年作家班的老师。因为文笔的稚嫩和粗陋,大多数稿件都成了退稿。也有的文章被录用,但比较少。现在想想,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亲爱的,我知道里面说的那样“时过境迁,当我在整理书橱时再次阅读了老师的评语和自己的文章以后,才察觉老师评语的中肯和自己行文的可笑。脑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学识渊博的老师们是怎样耐着性子给不懂事的小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