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碧云天_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洋洋一百四十万言,这样长篇幅的作品,能让人保持始终如一的热情读完的并不多,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可算得上一部。读完合上书,四百多年前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依旧在脑海中翻腾,一股遏制不住的激情自心底涌起。然而,当静下心来想写点感受的时候,却发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点时间,重新整理一下思路。
张居正主要讲述了明朝大政治家张居正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故事,这十年,是他人生最辉煌的十年,也是整个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当然,既为小说,就不能完全当史实来看待,接下来对人物的所有评价都以小说中的形象为准。
小说开始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当时隆庆皇帝病重,首辅高拱主理朝政,张居正任次辅,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悄然开始。不久隆庆皇帝病逝,九岁的太子朱翊钧登基,这就是万历皇帝。由于皇帝年岁尚小不能理政,所以真正做主的其实是他的生母李太后。张居正很清楚这一点,于是他迅速联合“内相”冯保,取得了李太后的信任。冯保和高拱之间早有罅隙,各自都视对方为眼中钉,恨不能早早除之而后快。看准机会,冯保在李太后面前进献了一番谗言,使得这个倔强的老头被驱逐出内阁,怆然回籍。
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张居正终于荣登首辅之位,时年正好四十八岁。他年轻时就胸怀报国之志,一心想成就一番伟业,所以不但注重培养清廉官声、约束家人,而且培植了不少门生故吏,而此时身列宰揆,便无异于火烧赤壁之东风呼啸而来,大展宏图的机会已然成熟。
在官场历练多年,对于朝政的种种弊端,张居正已了然于胸,他一面努力博取李太后和皇帝的支持,一面提拔和寻找有能力的干臣循吏,以图上下一心,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然而明王朝历经两百多年传承至此,其统治阶层内部已经腐败不堪,况且张居正的改革措施首先触动的就是统治阶层的利益,那么所要遇到的阻力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个巨大的考验正等待着这位新任首辅
上任伊始,张居正就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国库严重空虚,连官员的基本俸禄也发放不起了。这令他殚思竭虑,后来不得不采取他的亲家、新任户部尚书王国光的建议,用胡椒和苏木代替俸禄,熬过最艰难的两个月。这一措施引起了很多官员和王公贵族的不满,高拱的旧党也趁机兴风作浪,煽动官员的怨愤情绪。一时间,各方矛头直指张居正。
这时候,张居正作为大政治家的胸襟和气魄便表现出来了。他并不慌乱,只是不动声色地去做好两件事:继续争取皇上、皇太后的支持和笼络冯保。这正是张居正的老练与睿智之处。有了皇上、皇太后强硬的后台支持,无论多大的风浪袭来,他都能稳坐“钓鱼台”有条不紊地厉行他的改革;而冯保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有代皇上“朱批”之权,同时掌管着东厂特务机构,与他联合,张居正不但能及时了解到各官员的秘密动向,而且使得自己的“票拟”更顺利地获得皇上的批准。
果然,一切都在张居正的掌握之中,这场“胡椒苏木”风波最终煽动者的失势而告终,朝廷的财政危机也随着各地税银的上缴得以顺利解决。张居正借机整饬吏治,革除官场弊政,组建精干得力的办事班子,开始他的下一项改革目标——梳理财政。
明朝税收制度自洪武皇帝朱元璋制定以来,基本上没有做过大的改动,经历两百多年,各家各户的土地数量都发生了变化,但朝廷仍然按照原来登记的数量征税,比如一家原来有十亩地,后来因为水患,五亩被淹没,实际上只耕种着五亩地,但征税的时候依然按十亩计算。这还只是比较轻微的变化,更为严重的是很豪强大户利用权势大肆吞并土地,如今的数量已经是当初的数十倍,依然按照当初的数量征税,所交税项只是九牛一毛。这样算来,全国的豪强富户逃避的税收简直不计其数。为此,张居正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丈量田地的运动。
此政一出,立刻引发全国范围的轰动。这等于是和天下所有的缙绅大户为敌,但“为朝廷、为天下苍生计”张居正早做好了“毁家殉国”的准备,壮言道:“虽陷阱满路,众钻攒体,又有何惧?”
这里其实就已经为他死后的遭遇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对于深谙孔孟之道的张居正来说,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但他更清楚,此弊政不除,要实现富国强民将是空谈。我常常想像他当时的心境和样子,在幽暗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透过窗棱注视着夜空中清冷的残月,思虑着多年来的宦海沉浮,思虑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思虑着家人和子孙的前途,内心该是怎样的矛盾和煎熬?所有付出这一切都值得吗?
无疑,张居正是孤独的。这是一个有作为的大政治家必须承受的代价。
如果说,张居正的财税改革触动的是全国豪强富户的利益,那么他接下来的另一项重要改革则和天下士林阶层息息相关。
>
洋洋一百四十万言,这样长篇幅的作品,能让人保持始终如一的热情读完的并不多,熊召政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可算得上一部。读完合上书,四百多年前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依旧在脑海中翻腾,一股遏制不住的激情自心底涌起。然而,当静下心来想写点感受的时候,却发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点时间,重新整理一下思路。
张居正主要讲述了明朝大政治家张居正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故事,这十年,是他人生最辉煌的十年,也是整个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当然,既为小说,就不能完全当史实来看待,接下来对人物的所有评价都以小说中的形象为准。
小说开始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当时隆庆皇帝病重,首辅高拱主理朝政,张居正任次辅,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已经悄然开始。不久隆庆皇帝病逝,九岁的太子朱翊钧登基,这就是万历皇帝。由于皇帝年岁尚小不能理政,所以真正做主的其实是他的生母李太后。张居正很清楚这一点,于是他迅速联合“内相”冯保,取得了李太后的信任。冯保和高拱之间早有罅隙,各自都视对方为眼中钉,恨不能早早除之而后快。看准机会,冯保在李太后面前进献了一番谗言,使得这个倔强的老头被驱逐出内阁,怆然回籍。
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张居正终于荣登首辅之位,时年正好四十八岁。他年轻时就胸怀报国之志,一心想成就一番伟业,所以不但注重培养清廉官声、约束家人,而且培植了不少门生故吏,而此时身列宰揆,便无异于火烧赤壁之东风呼啸而来,大展宏图的机会已然成熟。
在官场历练多年,对于朝政的种种弊端,张居正已了然于胸,他一面努力博取李太后和皇帝的支持,一面提拔和寻找有能力的干臣循吏,以图上下一心,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然而明王朝历经两百多年传承至此,其统治阶层内部已经腐败不堪,况且张居正的改革措施首先触动的就是统治阶层的利益,那么所要遇到的阻力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个巨大的考验正等待着这位新任首辅
上任伊始,张居正就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国库严重空虚,连官员的基本俸禄也发放不起了。这令他殚思竭虑,后来不得不采取他的亲家、新任户部尚书王国光的建议,用胡椒和苏木代替俸禄,熬过最艰难的两个月。这一措施引起了很多官员和王公贵族的不满,高拱的旧党也趁机兴风作浪,煽动官员的怨愤情绪。一时间,各方矛头直指张居正。
这时候,张居正作为大政治家的胸襟和气魄便表现出来了。他并不慌乱,只是不动声色地去做好两件事:继续争取皇上、皇太后的支持和笼络冯保。这正是张居正的老练与睿智之处。有了皇上、皇太后强硬的后台支持,无论多大的风浪袭来,他都能稳坐“钓鱼台”有条不紊地厉行他的改革;而冯保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有代皇上“朱批”之权,同时掌管着东厂特务机构,与他联合,张居正不但能及时了解到各官员的秘密动向,而且使得自己的“票拟”更顺利地获得皇上的批准。
果然,一切都在张居正的掌握之中,这场“胡椒苏木”风波最终煽动者的失势而告终,朝廷的财政危机也随着各地税银的上缴得以顺利解决。张居正借机整饬吏治,革除官场弊政,组建精干得力的办事班子,开始他的下一项改革目标——梳理财政。
明朝税收制度自洪武皇帝朱元璋制定以来,基本上没有做过大的改动,经历两百多年,各家各户的土地数量都发生了变化,但朝廷仍然按照原来登记的数量征税,比如一家原来有十亩地,后来因为水患,五亩被淹没,实际上只耕种着五亩地,但征税的时候依然按十亩计算。这还只是比较轻微的变化,更为严重的是很豪强大户利用权势大肆吞并土地,如今的数量已经是当初的数十倍,依然按照当初的数量征税,所交税项只是九牛一毛。这样算来,全国的豪强富户逃避的税收简直不计其数。为此,张居正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丈量田地的运动。
此政一出,立刻引发全国范围的轰动。这等于是和天下所有的缙绅大户为敌,但“为朝廷、为天下苍生计”张居正早做好了“毁家殉国”的准备,壮言道:“虽陷阱满路,众钻攒体,又有何惧?”
这里其实就已经为他死后的遭遇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对于深谙孔孟之道的张居正来说,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但他更清楚,此弊政不除,要实现富国强民将是空谈。我常常想像他当时的心境和样子,在幽暗的深夜,一个人静静地透过窗棱注视着夜空中清冷的残月,思虑着多年来的宦海沉浮,思虑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思虑着家人和子孙的前途,内心该是怎样的矛盾和煎熬?所有付出这一切都值得吗?
无疑,张居正是孤独的。这是一个有作为的大政治家必须承受的代价。
如果说,张居正的财税改革触动的是全国豪强富户的利益,那么他接下来的另一项重要改革则和天下士林阶层息息相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