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辰光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听说有人在编两本书,内容均是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摘取有关传统美德的警句格言,汇编成册。其中“少年本”选取格言100多条“成人本”300多条,都很便于传诵。
我认为这两本小书问世之后,不仅有利于“以德治国”方针的贯彻,而且能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关于前一点,须在该书出版以后再作论述,本文着重说说后一点。
这些年来,有很多人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了很大的努力,编辑出版了不少卷帙浩繁、书册厚重的丛书、汇编之类。编辑出版者虽然动机可嘉,用心良苦,然而他们的这些大书却主要只起保存古籍的作用,而不能起到较大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为什么?因为广大人民群众买不起、读不懂这种书;书中的精华因此不能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并使人们切实感到有益有用。
弘扬传统文化要靠人民群众,各国情况都是如此,概莫能外。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太厚重了,并且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何使大量的精华为众多的国人所认知和利用呢?可以说一直缺少易行而有效的方法。专家学者直观地认为,要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考证,二是评估。因为只有考证才能区别真伪,了解实况;只有评估才能区别精华和糟粕,知道该弘扬什么。应该指出,这两件事是确实需要做的;做了几十年,虽然众说纷纭乃至反反复复,毕竟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积累了经验和教训。然而,这两件事都很专业化,广大人民群众难以深入参与;倒是毫不珍重祖国历史文化的各类“戏说”和胡编乱造的古装之作通过影响巨大的传媒充塞于群众的视听。于是群众与真正的传统文化便越离越远,很少了解与关注。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又必然导致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的萎缩,表现为学术成果出版难(因为读者少),无人来作接班人(因为出路差)。笔者常怀杞人之忧,觉得再过几十年、一百年,恐怕就连考证与评估这两件事,也没有多少人来做了。
究竟应该怎么办?笔者曾有个很简单的想法。在传统文化典籍中,不是每句话、每个内容都需要考证、评估的。你在那大量公认为真实可信的精华中,挑出一些易懂易记、有益有用的文句来,编印成册,作为“先头部队”进入广大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他诵之获益,行之有效,这便是目前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急需要做的一件实事。
许多人必然会问:你让大家学习、背诵100句或300句格言,这就算弘扬传统文化了?笔者的回答是:这自然不是全部工作,却是让广大群众认识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巨大开端,是发动群众参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有效之举。
100句或300句固然很少。不过说来惭愧,笔者也算是个传统文化研究者,你若要我一口气背出300句精华格言,我却还做不到。我想广大群众如果心中装着300句格言,他的人文素质也许会有所提高,人生智慧也许会有所增长,举止谈吐也许会有所改变。
在家乡的时候,我常和一位老先生在一起聊天。这位老先生不是研究传统文化的,却对弘扬传统文化很有热情。他每次聊天引用的传统名言总是那么几句,然而却总是讲得有声有色。我当然不认为老先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仅只几句名言,但这几句肯定是他终身服膺并深受教益的,由此而对传统文化的大量精华都留有美好的印象,怀着深厚的感情。这种突破一点、扩及全面的认知方法其实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一本小书虽然只传授了100句或300句名言,它却能使广大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印象,产生较深的感情。由此才谈得到广大群众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有了这种参与,才会有真正的弘扬,也才会有学术研究的发展。
我听说有人在编两本书,内容均是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摘取有关传统美德的警句格言,汇编成册。其中“少年本”选取格言100多条“成人本”300多条,都很便于传诵。
我认为这两本小书问世之后,不仅有利于“以德治国”方针的贯彻,而且能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关于前一点,须在该书出版以后再作论述,本文着重说说后一点。
这些年来,有很多人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了很大的努力,编辑出版了不少卷帙浩繁、书册厚重的丛书、汇编之类。编辑出版者虽然动机可嘉,用心良苦,然而他们的这些大书却主要只起保存古籍的作用,而不能起到较大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为什么?因为广大人民群众买不起、读不懂这种书;书中的精华因此不能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并使人们切实感到有益有用。
弘扬传统文化要靠人民群众,各国情况都是如此,概莫能外。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太厚重了,并且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何使大量的精华为众多的国人所认知和利用呢?可以说一直缺少易行而有效的方法。专家学者直观地认为,要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考证,二是评估。因为只有考证才能区别真伪,了解实况;只有评估才能区别精华和糟粕,知道该弘扬什么。应该指出,这两件事是确实需要做的;做了几十年,虽然众说纷纭乃至反反复复,毕竟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积累了经验和教训。然而,这两件事都很专业化,广大人民群众难以深入参与;倒是毫不珍重祖国历史文化的各类“戏说”和胡编乱造的古装之作通过影响巨大的传媒充塞于群众的视听。于是群众与真正的传统文化便越离越远,很少了解与关注。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又必然导致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的萎缩,表现为学术成果出版难(因为读者少),无人来作接班人(因为出路差)。笔者常怀杞人之忧,觉得再过几十年、一百年,恐怕就连考证与评估这两件事,也没有多少人来做了。
究竟应该怎么办?笔者曾有个很简单的想法。在传统文化典籍中,不是每句话、每个内容都需要考证、评估的。你在那大量公认为真实可信的精华中,挑出一些易懂易记、有益有用的文句来,编印成册,作为“先头部队”进入广大群众的头脑之中,使他诵之获益,行之有效,这便是目前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急需要做的一件实事。
许多人必然会问:你让大家学习、背诵100句或300句格言,这就算弘扬传统文化了?笔者的回答是:这自然不是全部工作,却是让广大群众认识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巨大开端,是发动群众参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有效之举。
100句或300句固然很少。不过说来惭愧,笔者也算是个传统文化研究者,你若要我一口气背出300句精华格言,我却还做不到。我想广大群众如果心中装着300句格言,他的人文素质也许会有所提高,人生智慧也许会有所增长,举止谈吐也许会有所改变。
在家乡的时候,我常和一位老先生在一起聊天。这位老先生不是研究传统文化的,却对弘扬传统文化很有热情。他每次聊天引用的传统名言总是那么几句,然而却总是讲得有声有色。我当然不认为老先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仅只几句名言,但这几句肯定是他终身服膺并深受教益的,由此而对传统文化的大量精华都留有美好的印象,怀着深厚的感情。这种突破一点、扩及全面的认知方法其实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一本小书虽然只传授了100句或300句名言,它却能使广大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印象,产生较深的感情。由此才谈得到广大群众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有了这种参与,才会有真正的弘扬,也才会有学术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