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3gzw.net,百工匠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么解释:麻将中的“索”(条),是捆麻雀的绳;“碰”,就是枪声;“万”,就是麻雀的数量,等等。所有术语都和这件事有关。还有人说是海上的人无聊时发明的,各种说法都有。麻将在晚清以后风靡中国,出现了大量牌桌。牌桌的用材一般都比较好,因为麻将要天天在上面拍来拍去,所以桌面较一般的桌子要厚,重量也比较大。
我曾经看见北京的一个大仓库里都是牌桌。在一堆牌桌里,突然发现一张巨大的画桌,是我平生看见的最大的桌子,大概有4米长,1米宽。我第一个感觉就是上面可以睡觉。我当时想买回家睡觉使。那时家里地方有限,买进一件家具,就得腾出一件没用的东西。我当时就想把床挪出去,睡在画桌上。
睡在画桌上是有理论根据的。明代人文震亨的《长物志》,专门有这么一段记载:“更见元制榻,有长丈五尺,阔二尺余,上无屏者,盖古人连床夜卧,以足抵足,其制亦古,然今却不适用。”他说:元朝的时候,有一种古榻,长一丈五尺,相当于今天的4米多,有两尺宽。“以足抵足”,就是脚丫子和脚丫子抵着,两个人可以对着睡觉。“今不适用”,是指明朝晚期就不适用了,那到我这会儿就更不适用了。
最后我想来想去也没买,就觉得那张桌子特别高,有90多公分高呢,每天爬上爬下的,也有心理障碍。后来就把这张超大画桌放弃了,至今想起来非常后悔。
我们讲了桌案,专业术语叫承具;讲了桌与案在形制、精神层面上的区别。这些区别说出来,对我们理解自己的家具文化有极大的好处。家具的微妙往往在此,你熟视无睹,但它美妙无穷。
这一讲要讲中国人储物的家具,一般来说,就是指柜子。中国历史上现存最大的柜子在哪儿呢?是谁做的呢?我们有机会去故宫,可以去坤宁宫看看这对柜子。这对大柜是在乾隆七年(1742)制作完成的,当时有明确的档案记载。这个柜子有多高呢?5.2米高。像我这么高的人,如果踩着肩膀叠罗汉,第三个人才将将能够到柜子上沿。如果骑在脖子上叠的话,我估计得叠六层,才能拿到上面的东西。我想这样的柜子可能从制造到现在,上面几乎没放过东西。我也没有机会上去看看,也许有国宝藏在里头。最早摆放在坤宁宫的大柜是明代所做。当时是一对黑漆地堆灰罩金云龙柜,龙纹都是凸起的。后来因为柜子年久失修,乾隆皇帝下了御旨,用花梨木重新做了一对。为了追求原来的效果,就把这对柜子染成了黑色。远远地瞧,有点儿像紫檀。坤宁宫现在对外展出,虽然不能进去,但透过西面的玻璃,可以看到这对的柜、箱、匣、椟,区分比较混乱。但是随着文明向前进展,名词的作用就逐渐显露出来。比如今天的柜和箱,指向就很明确。
中国人的概念中,柜要有门,箱要有盖。上开盖为箱,横拉门为柜。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们的电冰箱是横拉门,它为什么叫电冰“箱”呢?答案跟我们的文物有关。我国历史上有冰箱,它出现时是箱形,上开盖,因此叫“冰箱”,非常明确。
电冰箱是1929年发明的,上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中国人就觉得这有什么新鲜的?我们也有冰箱,不就是插上电的“冰箱”吗?因此,电冰箱进入中国的时候,就顺着中国的古代称谓,加了一个“电”字。这就是电冰箱名字的来历。如果古代没有冰箱,那么电冰箱进入中国时,一定会叫“电冰柜”。但问题又出现了,我们现在有冰柜啊,冰柜反而是上开盖。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电冰箱出现在前,名字被占了。冰柜出现时,只能被迫叫成电冰柜。中国语言非常严谨,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改变。冰箱和冰柜就是特例。南方人很有意思,还有点儿不甘心,所以管冰箱也叫“雪柜”。我们有时候到广州去,可以听到人家不叫冰箱,叫雪柜。但是说起来这种称谓非常准确,符合我们对箱与柜的定义。
过去使用冰箱,夏天哪儿来的冰呢?以前叫“窖冰”,就是挖一个冰窖,得挖到地下10米左右。冬天冰冻三尺时,把冰采下来,裁成一块一块如同方砖似的,我印象里有30公分厚,三尺见方。然后把冰全部运到冰窖里,储藏起来。在护城河、北海、后海,每到冬天都有人窖冰。现在北京还有冰窖胡同。到了夏天,就开始卖冰了。冰拿出来以后,每个人都特别高兴,摸一摸光滑的冰,很舒服。
要知道,以前没有空调,个别人家里才有电扇。一到炎热的夏天,暑热难耐时,冰对人的诱惑非常大。有钱人家里买冰,买回去就搁在冰箱里。冰箱有屉,里头包着一层金属,一般都是锡,可以隔热,防止冰过快融化掉。冰箱上下都有孔。盖子上的孔相对大一些,使冰的凉气能够散发出来,降低室温;下面的孔很小,可以使冰融化后的水缓慢流出。冰搁在冰箱里,食物搁在冰上面。当时能够享受这种冰镇的食物,是非常幸福的事。今天很随意了,家家都有电冰箱,但也少了那时候的感受。
储物的两大类家具,一类是上开盖的箱,一类是横拉门的柜。那么,柜类又有什么具体形制呢?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带门,专为储物;一种是架格,不带门。跟带门的柜子比较起来,不带门的架格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取东西方便,顺手就可以拿了。从专门储物的柜子里取东西,一定要先开门。但是带门也有很多好处,比如放东西不显零乱,还可以防尘。
南方人跟北方人在柜类的名称上有些区别。南方人愿意叫橱,北方人愿意叫柜。我认为“橱”最早跟厨房有关,是用来储存食物的家具。“橱”字就是厨房的“厨”,加上“木”字边。南方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窗棂状的橱,有一棂一棂的空隙,非常透气,里头搁了食物,不容易变馊。南方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鸡笼橱”。北方人又管它叫“气死猫”。这很有意思。北方人的视角是由外往里看:猫看到食物在里面,就是吃不着,所以叫“气死猫”。而南方人的视角是由里往外看:把鸡关在里面,叫“鸡笼橱”。视角不同,名称的叫法也不同。由于这种“气死猫”不但透气性好,还透视,很容易看到里面,所以它很早就被挪为书柜。今天我们使用的书柜一般有个玻璃门,都透明,为什么呢?就因为容易找到里面的书,一眼就看见。
人口增加了,建筑跟不上,这时就要考虑家具的设计。这时一种符合要求的柜子就诞生了。这就是直边的方角柜,上下一般宽,可以靠在一起,节省了室内空间。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大型的组合储物柜:组合家具,都听不懂了,所以应该让后人看到当时的组合家具是什么样子。
从尺寸上讲,柜子是非常大的家具。比如有出戏叫《柜中缘》,讲的是南宋岳飞被害后,其子岳雷逃难,躲到村女刘玉莲家,藏在柜子里,后来被她哥哥误解了。这件事要是搁到今天,柜子里藏了一个人,也容易被人误解,肯定说不清楚,是吧?但它起码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柜子非常大,可以藏一个人。我记得小时候玩藏猫猫,经常藏在壁柜里。我们过去盖房子都有壁柜,今天不再设计了,除非你自己愿意安装。
还有一些柜子地域特征比较明显,比如有一种柜子俗称“天津柜”,天津地区特别流行,是一种躺柜。所谓躺柜,就是横向的柜子。
再有一种形制比较特殊的柜子,过去在北京的老户最多,今天看到的机会非常少。这种柜子是案形,两个门,上面带抽屉。如果有三个抽屉连着,叫“连三”;有两个抽屉连着,叫“连二”。但没有“连一”啊!它既可以当案,又可以当柜。
这种家具西方人最喜欢,因为在西方根本看不到。可惜大部分都毁掉了,能留到今天的为数不多。
还有一种很古老,储物方式又特殊的家具,叫“闷户橱”。它看上去只有抽屉,没有门。实际抽屉底下设有储物的空间,叫“闷仓”。打开抽屉后,可以在里面放东西。取其秘密储物之意,所以叫“闷仓”。
我曾经跟我的一个朋友说:“闷户橱很有意思,它底下有一个闷仓,可以藏东西,你们家的细软都能藏在里面。”他听着,两眼放光,说:“有机会你替我找一个。”后来我就真帮他买了一个闷户橱。他拿回家后,跟我说:“我把我们家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搁里头了,还没搁满,里头还挺大。”时隔几年之后,有一天,他哭丧着脸跟我说:“我们家进小偷了。”我说:“小偷翻你的闷仓了?”他说:“没翻,小偷直接把柜子拿走了。”我估计小偷回去,把这抽屉打开以后,会非常高兴。
在家具中,储具似乎有些默默无闻地承担着家居重任。但实际上,由于它的高度,除具备基本功能外,还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大型储具,有时甚至高达3米多,古称一丈,堪称家具王者。加之古人的财产观与今天大异,各类家具还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延续财产的同时,也延续了文化。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这么解释:麻将中的“索”(条),是捆麻雀的绳;“碰”,就是枪声;“万”,就是麻雀的数量,等等。所有术语都和这件事有关。还有人说是海上的人无聊时发明的,各种说法都有。麻将在晚清以后风靡中国,出现了大量牌桌。牌桌的用材一般都比较好,因为麻将要天天在上面拍来拍去,所以桌面较一般的桌子要厚,重量也比较大。
我曾经看见北京的一个大仓库里都是牌桌。在一堆牌桌里,突然发现一张巨大的画桌,是我平生看见的最大的桌子,大概有4米长,1米宽。我第一个感觉就是上面可以睡觉。我当时想买回家睡觉使。那时家里地方有限,买进一件家具,就得腾出一件没用的东西。我当时就想把床挪出去,睡在画桌上。
睡在画桌上是有理论根据的。明代人文震亨的《长物志》,专门有这么一段记载:“更见元制榻,有长丈五尺,阔二尺余,上无屏者,盖古人连床夜卧,以足抵足,其制亦古,然今却不适用。”他说:元朝的时候,有一种古榻,长一丈五尺,相当于今天的4米多,有两尺宽。“以足抵足”,就是脚丫子和脚丫子抵着,两个人可以对着睡觉。“今不适用”,是指明朝晚期就不适用了,那到我这会儿就更不适用了。
最后我想来想去也没买,就觉得那张桌子特别高,有90多公分高呢,每天爬上爬下的,也有心理障碍。后来就把这张超大画桌放弃了,至今想起来非常后悔。
我们讲了桌案,专业术语叫承具;讲了桌与案在形制、精神层面上的区别。这些区别说出来,对我们理解自己的家具文化有极大的好处。家具的微妙往往在此,你熟视无睹,但它美妙无穷。
这一讲要讲中国人储物的家具,一般来说,就是指柜子。中国历史上现存最大的柜子在哪儿呢?是谁做的呢?我们有机会去故宫,可以去坤宁宫看看这对柜子。这对大柜是在乾隆七年(1742)制作完成的,当时有明确的档案记载。这个柜子有多高呢?5.2米高。像我这么高的人,如果踩着肩膀叠罗汉,第三个人才将将能够到柜子上沿。如果骑在脖子上叠的话,我估计得叠六层,才能拿到上面的东西。我想这样的柜子可能从制造到现在,上面几乎没放过东西。我也没有机会上去看看,也许有国宝藏在里头。最早摆放在坤宁宫的大柜是明代所做。当时是一对黑漆地堆灰罩金云龙柜,龙纹都是凸起的。后来因为柜子年久失修,乾隆皇帝下了御旨,用花梨木重新做了一对。为了追求原来的效果,就把这对柜子染成了黑色。远远地瞧,有点儿像紫檀。坤宁宫现在对外展出,虽然不能进去,但透过西面的玻璃,可以看到这对的柜、箱、匣、椟,区分比较混乱。但是随着文明向前进展,名词的作用就逐渐显露出来。比如今天的柜和箱,指向就很明确。
中国人的概念中,柜要有门,箱要有盖。上开盖为箱,横拉门为柜。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们的电冰箱是横拉门,它为什么叫电冰“箱”呢?答案跟我们的文物有关。我国历史上有冰箱,它出现时是箱形,上开盖,因此叫“冰箱”,非常明确。
电冰箱是1929年发明的,上世纪30年代进入中国。中国人就觉得这有什么新鲜的?我们也有冰箱,不就是插上电的“冰箱”吗?因此,电冰箱进入中国的时候,就顺着中国的古代称谓,加了一个“电”字。这就是电冰箱名字的来历。如果古代没有冰箱,那么电冰箱进入中国时,一定会叫“电冰柜”。但问题又出现了,我们现在有冰柜啊,冰柜反而是上开盖。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电冰箱出现在前,名字被占了。冰柜出现时,只能被迫叫成电冰柜。中国语言非常严谨,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改变。冰箱和冰柜就是特例。南方人很有意思,还有点儿不甘心,所以管冰箱也叫“雪柜”。我们有时候到广州去,可以听到人家不叫冰箱,叫雪柜。但是说起来这种称谓非常准确,符合我们对箱与柜的定义。
过去使用冰箱,夏天哪儿来的冰呢?以前叫“窖冰”,就是挖一个冰窖,得挖到地下10米左右。冬天冰冻三尺时,把冰采下来,裁成一块一块如同方砖似的,我印象里有30公分厚,三尺见方。然后把冰全部运到冰窖里,储藏起来。在护城河、北海、后海,每到冬天都有人窖冰。现在北京还有冰窖胡同。到了夏天,就开始卖冰了。冰拿出来以后,每个人都特别高兴,摸一摸光滑的冰,很舒服。
要知道,以前没有空调,个别人家里才有电扇。一到炎热的夏天,暑热难耐时,冰对人的诱惑非常大。有钱人家里买冰,买回去就搁在冰箱里。冰箱有屉,里头包着一层金属,一般都是锡,可以隔热,防止冰过快融化掉。冰箱上下都有孔。盖子上的孔相对大一些,使冰的凉气能够散发出来,降低室温;下面的孔很小,可以使冰融化后的水缓慢流出。冰搁在冰箱里,食物搁在冰上面。当时能够享受这种冰镇的食物,是非常幸福的事。今天很随意了,家家都有电冰箱,但也少了那时候的感受。
储物的两大类家具,一类是上开盖的箱,一类是横拉门的柜。那么,柜类又有什么具体形制呢?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带门,专为储物;一种是架格,不带门。跟带门的柜子比较起来,不带门的架格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取东西方便,顺手就可以拿了。从专门储物的柜子里取东西,一定要先开门。但是带门也有很多好处,比如放东西不显零乱,还可以防尘。
南方人跟北方人在柜类的名称上有些区别。南方人愿意叫橱,北方人愿意叫柜。我认为“橱”最早跟厨房有关,是用来储存食物的家具。“橱”字就是厨房的“厨”,加上“木”字边。南方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窗棂状的橱,有一棂一棂的空隙,非常透气,里头搁了食物,不容易变馊。南方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鸡笼橱”。北方人又管它叫“气死猫”。这很有意思。北方人的视角是由外往里看:猫看到食物在里面,就是吃不着,所以叫“气死猫”。而南方人的视角是由里往外看:把鸡关在里面,叫“鸡笼橱”。视角不同,名称的叫法也不同。由于这种“气死猫”不但透气性好,还透视,很容易看到里面,所以它很早就被挪为书柜。今天我们使用的书柜一般有个玻璃门,都透明,为什么呢?就因为容易找到里面的书,一眼就看见。
人口增加了,建筑跟不上,这时就要考虑家具的设计。这时一种符合要求的柜子就诞生了。这就是直边的方角柜,上下一般宽,可以靠在一起,节省了室内空间。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大型的组合储物柜:组合家具,都听不懂了,所以应该让后人看到当时的组合家具是什么样子。
从尺寸上讲,柜子是非常大的家具。比如有出戏叫《柜中缘》,讲的是南宋岳飞被害后,其子岳雷逃难,躲到村女刘玉莲家,藏在柜子里,后来被她哥哥误解了。这件事要是搁到今天,柜子里藏了一个人,也容易被人误解,肯定说不清楚,是吧?但它起码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柜子非常大,可以藏一个人。我记得小时候玩藏猫猫,经常藏在壁柜里。我们过去盖房子都有壁柜,今天不再设计了,除非你自己愿意安装。
还有一些柜子地域特征比较明显,比如有一种柜子俗称“天津柜”,天津地区特别流行,是一种躺柜。所谓躺柜,就是横向的柜子。
再有一种形制比较特殊的柜子,过去在北京的老户最多,今天看到的机会非常少。这种柜子是案形,两个门,上面带抽屉。如果有三个抽屉连着,叫“连三”;有两个抽屉连着,叫“连二”。但没有“连一”啊!它既可以当案,又可以当柜。
这种家具西方人最喜欢,因为在西方根本看不到。可惜大部分都毁掉了,能留到今天的为数不多。
还有一种很古老,储物方式又特殊的家具,叫“闷户橱”。它看上去只有抽屉,没有门。实际抽屉底下设有储物的空间,叫“闷仓”。打开抽屉后,可以在里面放东西。取其秘密储物之意,所以叫“闷仓”。
我曾经跟我的一个朋友说:“闷户橱很有意思,它底下有一个闷仓,可以藏东西,你们家的细软都能藏在里面。”他听着,两眼放光,说:“有机会你替我找一个。”后来我就真帮他买了一个闷户橱。他拿回家后,跟我说:“我把我们家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搁里头了,还没搁满,里头还挺大。”时隔几年之后,有一天,他哭丧着脸跟我说:“我们家进小偷了。”我说:“小偷翻你的闷仓了?”他说:“没翻,小偷直接把柜子拿走了。”我估计小偷回去,把这抽屉打开以后,会非常高兴。
在家具中,储具似乎有些默默无闻地承担着家居重任。但实际上,由于它的高度,除具备基本功能外,还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大型储具,有时甚至高达3米多,古称一丈,堪称家具王者。加之古人的财产观与今天大异,各类家具还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延续财产的同时,也延续了文化。手机用户请浏览m.69zw.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