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澹台宁君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位女作家称乡音方言为“夹不住的尾巴”比喻贴切鲜活。但我以为还不够完整,应称其为“夹不住的美丽的尾巴”因为,正是这一条尾巴,给我们的人生际遇添了许多美丽的故事,美好的情感,美妙的回忆。
我老家在三峡库区的莽莽群山之中。那里的方音、方言既有重庆的火爆,又带湖北的绵软,发音不分唇齿音与双唇音、不辨鼻音与边音,把“吃饭”念成“齐唤”“男子”念成“篮子”把“注意力不集中”叫做“打张花石”还保留了不少古入声读法,如“肉”念成“如”要说土,可谓土得掉渣。可正是因这一份独特的土味使其具有个性和魅力,界定了我的出生地,代表了生我养我的一方水土,让我在任何地方一听到它,便能知道那是家乡话,那说话者不是我的乡亲也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
出来工作多年,先前从事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后来在企业办公室工作,这诸多因素使我学会了普通话。但是我一有机会就要讲家乡话,苦闷时,孤独时,喜悦时,激动时,愤怒时,若不用家乡话不足以表达或者宣泄情绪。而且,我不愿也不能忘掉家乡话,我甚至害怕忘掉它,因为,家乡话可以勾起我无穷尽的回忆,回忆可以衬托出故乡与异地、昨天与今天的反差,在反差中我们抚今追昔感悟生活,叩问灵魂憧憬未来,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沉厚,才丰富多彩。如果说,乡情是无法稀释的酒,永远喝不淡的茶,那么,乡音方言就是那酒、那茶幽远绵长的馨香。
我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出门在外,为了方便交流,促进沟通,也为了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我们应倡导、鼓励说普通话。但是,我觉得牢记乡音并不与之矛盾,我们完全可以操“双腔”就象我们在汉语之外再掌握一门外语一样。
我知道,也有人一旦离开故乡,跳出“农门”便以乡音方言为耻,不愿再提老乡,不愿再吐乡音,不愿再讲方言。这些人绝不是出于方便交流沟通的目的,因为他们在乡亲甚至父母面前也“别腔拐调”“贵州驴子学马叫”他们要么是小人得志,炫耀自己,要么是怕老乡给自己添麻烦,怕乡亲们无意中揭出“乡老坎”的老底子,一不留神提起他喝红薯稀饭,穿扎腰裤的往事来。正如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些在异乡称自己上海人的杨州人,虚荣心在做怪。我们自然不能说他们这样做有多不应该,有多大的罪过,但至少,他已没有了乡里乡亲的亲切感了。
人在异乡,即使在车水马龙、喧阗繁华的都市中,也会感到孤独,心中常会有一丝怅然,一种没着没落的怅然。而此刻,耳边响起一声稔熟的乡音,如同一缕春风抚过,你便马上会心中踏实许多,哦,原来这偌大的城市里也有我的老乡啊。有时,乡音方言就象国际歌,可以让你找到同志和战友。有一年夏天,在北方一座大城市里,我买西瓜,讲好包开包熟,可打开是一只生瓜,我不想要,几个卖瓜的汉子手提西瓜刀团团围住我,口里骂着“外地佬”强迫我买下,无奈中我一边掏钱一边用家乡话咕哝了一句,一个看热闹的年轻人马上走过来问我:你是重庆人?我说是。他一挥手,过来七八个青年齐刷刷站在我身后,为我据理力争。最终我买了一只熟瓜。回头一问,原来他们是老乡,在这座城市打工五六年了!还有一次,在西双版纳的边境小镇打洛赶完早市,去一家小饭馆吃饭,老板竟是梁平人!高兴得他又切卤菜又开啤酒,热情招待了我们一顿不说,还要留我们住一晚再说,说要和老乡吹龙门阵过瘾。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泪是喜悦、激动的泪。然而,现在社会上老乡整老乡、整得泪汪汪的事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这些整老乡的人事后必定是寝食难安,愧对父老乡亲的。
乡音方言是对还乡游子的试金石。回到故乡,回到家中,一开口说话,父母和邻居便立即会读懂你的音色音调,原汁原味会让他们倍感亲切温馨,一句“这崽儿没变”也会让你甜蜜高兴。这并非父母乡亲不希望你变好变富变得有见识有出息,而是说:你变得再好,也不能变了乡音,因为它反映你对故乡的一份情。乡亲们要从你未改的乡音中打开记忆的闸门,寻找你儿时的天真少年的热情,找回那逝去的时光,在温馨情怀中忆念曾经拥有的过去,从中获得慰藉,看到变化,尊重历史。乡音象脐带,连着哺育你成长的故乡,象青藤,连着乡亲们的情感。因此无论你是衣锦还乡还是落魄而回,是满载而归还是行囊空空,只要你能用未改的乡音方言与乡亲们唠上家常,他们都会认同你、接纳你,用浓酽的乡情为你洗去风尘,擦拭创伤,抚慰心灵。
中国是乡音方言最为丰富多彩的国度,有八大方言区,而每一个方言区又可划出若干小方言区来。每一种乡音方言都有其独特的美丽,独具的魅力,它是每一个地域文化的标志,是我们每一个人藏不住的尾巴,无论走到地角天涯,我们常会情不自禁地扬起它,在人群中让它美丽地摆动。
有位女作家称乡音方言为“夹不住的尾巴”比喻贴切鲜活。但我以为还不够完整,应称其为“夹不住的美丽的尾巴”因为,正是这一条尾巴,给我们的人生际遇添了许多美丽的故事,美好的情感,美妙的回忆。
我老家在三峡库区的莽莽群山之中。那里的方音、方言既有重庆的火爆,又带湖北的绵软,发音不分唇齿音与双唇音、不辨鼻音与边音,把“吃饭”念成“齐唤”“男子”念成“篮子”把“注意力不集中”叫做“打张花石”还保留了不少古入声读法,如“肉”念成“如”要说土,可谓土得掉渣。可正是因这一份独特的土味使其具有个性和魅力,界定了我的出生地,代表了生我养我的一方水土,让我在任何地方一听到它,便能知道那是家乡话,那说话者不是我的乡亲也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
出来工作多年,先前从事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后来在企业办公室工作,这诸多因素使我学会了普通话。但是我一有机会就要讲家乡话,苦闷时,孤独时,喜悦时,激动时,愤怒时,若不用家乡话不足以表达或者宣泄情绪。而且,我不愿也不能忘掉家乡话,我甚至害怕忘掉它,因为,家乡话可以勾起我无穷尽的回忆,回忆可以衬托出故乡与异地、昨天与今天的反差,在反差中我们抚今追昔感悟生活,叩问灵魂憧憬未来,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沉厚,才丰富多彩。如果说,乡情是无法稀释的酒,永远喝不淡的茶,那么,乡音方言就是那酒、那茶幽远绵长的馨香。
我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出门在外,为了方便交流,促进沟通,也为了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我们应倡导、鼓励说普通话。但是,我觉得牢记乡音并不与之矛盾,我们完全可以操“双腔”就象我们在汉语之外再掌握一门外语一样。
我知道,也有人一旦离开故乡,跳出“农门”便以乡音方言为耻,不愿再提老乡,不愿再吐乡音,不愿再讲方言。这些人绝不是出于方便交流沟通的目的,因为他们在乡亲甚至父母面前也“别腔拐调”“贵州驴子学马叫”他们要么是小人得志,炫耀自己,要么是怕老乡给自己添麻烦,怕乡亲们无意中揭出“乡老坎”的老底子,一不留神提起他喝红薯稀饭,穿扎腰裤的往事来。正如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些在异乡称自己上海人的杨州人,虚荣心在做怪。我们自然不能说他们这样做有多不应该,有多大的罪过,但至少,他已没有了乡里乡亲的亲切感了。
人在异乡,即使在车水马龙、喧阗繁华的都市中,也会感到孤独,心中常会有一丝怅然,一种没着没落的怅然。而此刻,耳边响起一声稔熟的乡音,如同一缕春风抚过,你便马上会心中踏实许多,哦,原来这偌大的城市里也有我的老乡啊。有时,乡音方言就象国际歌,可以让你找到同志和战友。有一年夏天,在北方一座大城市里,我买西瓜,讲好包开包熟,可打开是一只生瓜,我不想要,几个卖瓜的汉子手提西瓜刀团团围住我,口里骂着“外地佬”强迫我买下,无奈中我一边掏钱一边用家乡话咕哝了一句,一个看热闹的年轻人马上走过来问我:你是重庆人?我说是。他一挥手,过来七八个青年齐刷刷站在我身后,为我据理力争。最终我买了一只熟瓜。回头一问,原来他们是老乡,在这座城市打工五六年了!还有一次,在西双版纳的边境小镇打洛赶完早市,去一家小饭馆吃饭,老板竟是梁平人!高兴得他又切卤菜又开啤酒,热情招待了我们一顿不说,还要留我们住一晚再说,说要和老乡吹龙门阵过瘾。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泪是喜悦、激动的泪。然而,现在社会上老乡整老乡、整得泪汪汪的事也有,但那毕竟是少数,这些整老乡的人事后必定是寝食难安,愧对父老乡亲的。
乡音方言是对还乡游子的试金石。回到故乡,回到家中,一开口说话,父母和邻居便立即会读懂你的音色音调,原汁原味会让他们倍感亲切温馨,一句“这崽儿没变”也会让你甜蜜高兴。这并非父母乡亲不希望你变好变富变得有见识有出息,而是说:你变得再好,也不能变了乡音,因为它反映你对故乡的一份情。乡亲们要从你未改的乡音中打开记忆的闸门,寻找你儿时的天真少年的热情,找回那逝去的时光,在温馨情怀中忆念曾经拥有的过去,从中获得慰藉,看到变化,尊重历史。乡音象脐带,连着哺育你成长的故乡,象青藤,连着乡亲们的情感。因此无论你是衣锦还乡还是落魄而回,是满载而归还是行囊空空,只要你能用未改的乡音方言与乡亲们唠上家常,他们都会认同你、接纳你,用浓酽的乡情为你洗去风尘,擦拭创伤,抚慰心灵。
中国是乡音方言最为丰富多彩的国度,有八大方言区,而每一个方言区又可划出若干小方言区来。每一种乡音方言都有其独特的美丽,独具的魅力,它是每一个地域文化的标志,是我们每一个人藏不住的尾巴,无论走到地角天涯,我们常会情不自禁地扬起它,在人群中让它美丽地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