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中文网 3gzw.net,满清浮沉四百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万历四十七年正月(天命四年),努尔哈赤率大军进攻叶赫。方圆几十里,二十多个寨子被努尔哈赤洗劫一空,一直抢劫到叶赫老巢附近。叶赫向明朝开原总兵马林求救,马林率军来助,与叶赫合兵出城四十里应战。两军远远相望,马林气势汹汹过来,看到金国兵势强盛,夹着尾巴跑了。
努尔哈赤也不想真心惹怒明朝,打完叶赫以后就派使者给明朝边吏送信谈和。谈和开出的条件不算苛刻,要求明朝承认金国政权的合法性,赐封努尔哈赤为王,另外每年给黄金三百两、白银三千两,再加上价值三千两的财帛之类物品,以及一些贸易敕书等等。这些东西加起来不过白银万两,用一万两买个平安,用务实的眼光来看,这个买卖不仅不亏,还大赚。
在贸易当中,明朝输出的诸如茶叶、纺织品、瓷器之类是金国急需的生活用品,而金国输出的一般都是诸如珍珠、貂皮、人参之类的奢侈品。最主要的贸易还是围绕茶马展开。在这样的贸易中,明朝获利更大,一方面可以购买良马武装军队,赚钱巩固边防;另一方面开放贸易,互通有无,也能促进边境安定,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这种贸易搞不下去,最主要也跟明朝对待蒙古和女真的策略有关。在明朝的打击下,蒙古和女真分裂成诸多部落,难以形成力量威胁中原王朝。在这种情况下,明朝采取羁縻政策,拉拢听话的部落,赐予敕书、准许贸易,不听话的部落只能干等着眼。他们要不抢劫获得敕书的部落,要不直接抢劫明朝边境,贸易环境不安定,贸易自然也就无法正常维系。蛮夷扰边,明朝也不胜其烦。
但是到努尔哈赤时代,女真诸部落已经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并且磨合多年。在这个新的统一体当中,以往松散的部落行为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家的对外政策相比以往的部落行为,更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那么此时,明朝再看待女真部落,应该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去审视他,而不应该和以往一样,用部落联合体去审视他。和努尔哈赤订立和平盟约,等于同所有女真部落订立了盟约;相反,与努尔哈赤开战,等于同所有女真部落开战。
很遗憾,明朝当局还是把努尔哈赤当做一个部落首领来看待。不仅没有认识到辽东局势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化,还特别轻视努尔哈赤的军事实力。明朝当局无视努尔哈赤的和平建议,决定武力荡平这个地方政权。
【四路出击】
万历四十七年正月,明朝这边已经准备差不多了。经过反复讨论,杨镐制定的总体作战方略是兵分四路、分进合击、集中兵力、攻打后金。这个策略可不是杨镐一个人单独制定的,是综合了当时参战的多位总兵,以及蓟辽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多人的智慧。
我们来看这个作战方略,分兵出击,容易被各个击破,这是非常愚蠢的方略。但是在当时,他们却认为这是非常可行,而且是非常正确的。
这是为什么呢?第一个原因还是穷。这些士兵都是从全国东南西北征调过来的,二十万全部集合到辽阳,放在一起一路进攻,不仅浪费时间,尤其浪费粮食,所以就近集合到四个出兵攻击地点。
第二个原因,明朝当局不清楚努尔哈赤的军事力量,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人马。万历皇帝要求调集20万,他们就按照要求调集了20万,一说是24万。至于努尔哈赤有多少人马,大家都不知道,根据以往经验推算,最多两三万人。这还不足明朝大军的零头,在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面前,还需要指挥吗?大军直接开过去不就行了。
作战方略制定后,出兵时间定在万历四十六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出兵。当时天降大雪,作战辎重携带不便,将士们希望把作战时间延后,杨镐不同意。刘綎和杜松多次恳求杨镐,均被拒绝。杨镐为杜绝总兵建议,直接把御赐尚方宝剑挂在军门,特别申明,如果谁再敢要求延迟出兵时间,直接问斩。
因为大雪弥漫,作战时间还是被推迟到了二月二十四日。当时,刘綎的部队从南方调集过来,还未集合完毕。杜松的部队也够呛,好多都是新兵蛋子,作战技术生疏,而且几个月军饷未发,战士情绪低落。杜松几次要求延迟作战被拒,就私下遣人报告朝廷。差使被李如柏半路截下,迫于杨镐的尚方宝剑威慑,杜松只得硬着头皮听命。
出兵前,大军在沈阳祃祭誓师,抓来一头牛,将士连捅三刀牛都未死,疼得嗷嗷叫。不是这头牛被牛魔王附身了,而是将士的刀都生锈了。当时天色阴晦,伴随着牛的惨叫声,整个祃祭笼罩着一层恐怖血腥的气息。
杀完牛,李如柏主动给杜松敬酒,假惺惺地说,我愿意将头功让给将军,并派一个熟悉地形的人专门给杜松当向导。天真的杜松还不知道就是李如柏拦截了自己的差使,痛快饮下杯中酒。
按照杨镐的计划,明朝大军分四路出发,直扑金国老巢赫图阿拉。具体安排如下:
杜松率领西路军6万人,由沈阳出抚顺进攻赫图阿拉,还有总兵王宣和赵梦麟受杜松节制,为四路当中的主力。
马林率领北路军4万人,由开原组合叶赫兵出三岔口进攻赫图阿拉;
李如柏率领南路军6万人,由清河出鸦鹘关进攻赫图阿拉;
刘綎率领东路军4万人,由宽甸出佟家江流域,跟朝鲜军队配合,进攻赫图阿拉。
整整20万人,杨镐敢分四路,这并不能说明他傻。杨镐没有严格制定合兵的时间和地点,而是让将军们自行带军前进,到赫图阿拉的时候再合兵攻城。当然了,谁先攻下赫图阿拉,擒获努尔哈赤和众王子,奖励丰厚。杀努尔哈赤奖1万两,杀一个贝勒奖2000两。
那么问题就来了,假如这个努尔哈赤不待在城里,出来各个击破怎么办?
杨镐当然不相信努尔哈赤有能力各个击破,明朝每一路至少四万人,后金军队最多也不超过这个数字,即使出来拦截任何一路都不占便宜。为了增加努尔哈赤的恐惧感,让他乖乖待在赫图阿拉,在开战前杨镐还专门给努尔哈赤送去一份信,说明朝四十七万大军将在三月十五日月明之时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金国的末日即将来临也。也不知道杨镐怎么想出47万这个数字,难道是因为时间是万历四十七年?杨镐的这封恐吓信还被传到了关内,连远在京城的朝臣对杨镐的分路进攻策略都了如指掌。一个人可以自信,但是盲目自信跟愚昧无知就没啥区别了。
从后来的统计得知,明军实际上只有88000多人。四路兵真正的人数为杜松部3万人,马林部1.5万人,李如柏部2.5万人,刘綎部1万人。剩下的为朝鲜和叶赫军队,不足一万人。而金国多少作战军队呢?整整八个旗作战单位,共计6万人左右,这6万人是纯粹的作战人员,不包括后勤之类的。如果把后勤算在内,大约在四百牛录左右,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所有参战人员在12万人左右。而明朝随着后期腐败盛行,军队的编制也非常混乱,不仅仅是吃空饷很多,而且很多非战斗力人员也算在战斗序列内。孰弱孰强,其实一目了然,之后的惨败也不足为奇了。
【杜松部覆灭】
接到杨镐的恐吓信,努尔哈赤不仅没有被吓倒,而是派出探子侦察敌情。他事先推测,敌人的主力应该会从浑河界凡处进攻,抽调了一万五千役夫前往界凡筑城防守。
果然,在二月二十九日晚,探子就发现浑河对面出现大批敌人,在南部董鄂部也发现了敌人。经过研究,努尔哈赤认为浑河处出现的敌人为明军主力,应该首先击败该路军队,然后转战其他路。他令人连夜赶往浑河上游,堵住上流河坝,等待敌人过河。
杜松的军队一路疾行,到达浑河的时候,已经天黑了。将士建议先修整军队,待天明之后渡河。杜松不同意,他探知对面界凡有金国役夫正在筑造防御工事,下令士兵趁夜渡河。杜松将所部一分为二。两万人驻扎在萨尔浒山,一万人渡河进攻界凡。士兵度过一半的时候,努尔哈赤下令摧毁上游河坝。顷刻间,激流袭来,大量士兵和马匹被河水冲走。过了河的士兵,也几乎湿透了衣服,三月的辽东寒风刺骨,许多士兵冻得无法正常使用火枪。军队所带的大量重型火器,却落在了浑河那边,没有带过来。
三月一日清晨,杜松率明军开始进攻界凡。界凡一万五千役夫在五百骑兵保护下退守吉林崖,一万明军久攻不下,其战斗力可见一斑。明军战至中午,努尔哈赤率大部赶来。
努尔哈赤将八旗分为左右两翼各四旗,皇太极率领右翼四旗在吉林崖上下夹攻杜松所率的一万人,努尔哈赤则率领左翼四旗靠近萨尔浒大营。努尔哈赤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死死拖住明军两部,使其不能合兵,首尾难顾。
一直拖到快傍晚的时候,八旗军下马列阵,开始进攻,努尔哈赤厉害之处此时开始显现。此时暮色将至,天又起大雾,明军使用火器,装填火药需要照明,故而点起火把应战。而八旗步兵列阵推进,前面有铁甲兵挡住火器攻击,中间的面甲兵则携带弓箭跟进,两军相距百步之余,万箭齐发。几轮齐射,明军阵型开始溃散,此时精锐骑兵开始冲击明军阵营。
在作战中,努尔哈赤又从右翼调来两旗兵力,以六旗4.5万人的优势兵力围歼明军萨尔浒大营。
在骑兵冲击下,明军溃不成军,总兵赵梦麟、王宣相继战死,萨尔浒大营全军覆没。当时,萨尔浒山血流成渠,流淌至浑河,河水为之而赤。
清理完萨尔浒,六旗兵力又过来和右翼两旗兵力汇合,八旗6万人直接冲击杜松的军队。混乱中,后金士兵遥远看见了光着膀子拿着大长刀的杜松,争相射之。几番齐射后,众箭穿身,杜松身上的肉被箭头一点点撕裂,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在此次进攻金国的四... -->>
一秒记住【69中文网www.69zw.com】,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万历四十七年正月(天命四年),努尔哈赤率大军进攻叶赫。方圆几十里,二十多个寨子被努尔哈赤洗劫一空,一直抢劫到叶赫老巢附近。叶赫向明朝开原总兵马林求救,马林率军来助,与叶赫合兵出城四十里应战。两军远远相望,马林气势汹汹过来,看到金国兵势强盛,夹着尾巴跑了。
努尔哈赤也不想真心惹怒明朝,打完叶赫以后就派使者给明朝边吏送信谈和。谈和开出的条件不算苛刻,要求明朝承认金国政权的合法性,赐封努尔哈赤为王,另外每年给黄金三百两、白银三千两,再加上价值三千两的财帛之类物品,以及一些贸易敕书等等。这些东西加起来不过白银万两,用一万两买个平安,用务实的眼光来看,这个买卖不仅不亏,还大赚。
在贸易当中,明朝输出的诸如茶叶、纺织品、瓷器之类是金国急需的生活用品,而金国输出的一般都是诸如珍珠、貂皮、人参之类的奢侈品。最主要的贸易还是围绕茶马展开。在这样的贸易中,明朝获利更大,一方面可以购买良马武装军队,赚钱巩固边防;另一方面开放贸易,互通有无,也能促进边境安定,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这种贸易搞不下去,最主要也跟明朝对待蒙古和女真的策略有关。在明朝的打击下,蒙古和女真分裂成诸多部落,难以形成力量威胁中原王朝。在这种情况下,明朝采取羁縻政策,拉拢听话的部落,赐予敕书、准许贸易,不听话的部落只能干等着眼。他们要不抢劫获得敕书的部落,要不直接抢劫明朝边境,贸易环境不安定,贸易自然也就无法正常维系。蛮夷扰边,明朝也不胜其烦。
但是到努尔哈赤时代,女真诸部落已经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国家,并且磨合多年。在这个新的统一体当中,以往松散的部落行为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家的对外政策相比以往的部落行为,更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那么此时,明朝再看待女真部落,应该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去审视他,而不应该和以往一样,用部落联合体去审视他。和努尔哈赤订立和平盟约,等于同所有女真部落订立了盟约;相反,与努尔哈赤开战,等于同所有女真部落开战。
很遗憾,明朝当局还是把努尔哈赤当做一个部落首领来看待。不仅没有认识到辽东局势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化,还特别轻视努尔哈赤的军事实力。明朝当局无视努尔哈赤的和平建议,决定武力荡平这个地方政权。
【四路出击】
万历四十七年正月,明朝这边已经准备差不多了。经过反复讨论,杨镐制定的总体作战方略是兵分四路、分进合击、集中兵力、攻打后金。这个策略可不是杨镐一个人单独制定的,是综合了当时参战的多位总兵,以及蓟辽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多人的智慧。
我们来看这个作战方略,分兵出击,容易被各个击破,这是非常愚蠢的方略。但是在当时,他们却认为这是非常可行,而且是非常正确的。
这是为什么呢?第一个原因还是穷。这些士兵都是从全国东南西北征调过来的,二十万全部集合到辽阳,放在一起一路进攻,不仅浪费时间,尤其浪费粮食,所以就近集合到四个出兵攻击地点。
第二个原因,明朝当局不清楚努尔哈赤的军事力量,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人马。万历皇帝要求调集20万,他们就按照要求调集了20万,一说是24万。至于努尔哈赤有多少人马,大家都不知道,根据以往经验推算,最多两三万人。这还不足明朝大军的零头,在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面前,还需要指挥吗?大军直接开过去不就行了。
作战方略制定后,出兵时间定在万历四十六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出兵。当时天降大雪,作战辎重携带不便,将士们希望把作战时间延后,杨镐不同意。刘綎和杜松多次恳求杨镐,均被拒绝。杨镐为杜绝总兵建议,直接把御赐尚方宝剑挂在军门,特别申明,如果谁再敢要求延迟出兵时间,直接问斩。
因为大雪弥漫,作战时间还是被推迟到了二月二十四日。当时,刘綎的部队从南方调集过来,还未集合完毕。杜松的部队也够呛,好多都是新兵蛋子,作战技术生疏,而且几个月军饷未发,战士情绪低落。杜松几次要求延迟作战被拒,就私下遣人报告朝廷。差使被李如柏半路截下,迫于杨镐的尚方宝剑威慑,杜松只得硬着头皮听命。
出兵前,大军在沈阳祃祭誓师,抓来一头牛,将士连捅三刀牛都未死,疼得嗷嗷叫。不是这头牛被牛魔王附身了,而是将士的刀都生锈了。当时天色阴晦,伴随着牛的惨叫声,整个祃祭笼罩着一层恐怖血腥的气息。
杀完牛,李如柏主动给杜松敬酒,假惺惺地说,我愿意将头功让给将军,并派一个熟悉地形的人专门给杜松当向导。天真的杜松还不知道就是李如柏拦截了自己的差使,痛快饮下杯中酒。
按照杨镐的计划,明朝大军分四路出发,直扑金国老巢赫图阿拉。具体安排如下:
杜松率领西路军6万人,由沈阳出抚顺进攻赫图阿拉,还有总兵王宣和赵梦麟受杜松节制,为四路当中的主力。
马林率领北路军4万人,由开原组合叶赫兵出三岔口进攻赫图阿拉;
李如柏率领南路军6万人,由清河出鸦鹘关进攻赫图阿拉;
刘綎率领东路军4万人,由宽甸出佟家江流域,跟朝鲜军队配合,进攻赫图阿拉。
整整20万人,杨镐敢分四路,这并不能说明他傻。杨镐没有严格制定合兵的时间和地点,而是让将军们自行带军前进,到赫图阿拉的时候再合兵攻城。当然了,谁先攻下赫图阿拉,擒获努尔哈赤和众王子,奖励丰厚。杀努尔哈赤奖1万两,杀一个贝勒奖2000两。
那么问题就来了,假如这个努尔哈赤不待在城里,出来各个击破怎么办?
杨镐当然不相信努尔哈赤有能力各个击破,明朝每一路至少四万人,后金军队最多也不超过这个数字,即使出来拦截任何一路都不占便宜。为了增加努尔哈赤的恐惧感,让他乖乖待在赫图阿拉,在开战前杨镐还专门给努尔哈赤送去一份信,说明朝四十七万大军将在三月十五日月明之时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金国的末日即将来临也。也不知道杨镐怎么想出47万这个数字,难道是因为时间是万历四十七年?杨镐的这封恐吓信还被传到了关内,连远在京城的朝臣对杨镐的分路进攻策略都了如指掌。一个人可以自信,但是盲目自信跟愚昧无知就没啥区别了。
从后来的统计得知,明军实际上只有88000多人。四路兵真正的人数为杜松部3万人,马林部1.5万人,李如柏部2.5万人,刘綎部1万人。剩下的为朝鲜和叶赫军队,不足一万人。而金国多少作战军队呢?整整八个旗作战单位,共计6万人左右,这6万人是纯粹的作战人员,不包括后勤之类的。如果把后勤算在内,大约在四百牛录左右,也就是说努尔哈赤所有参战人员在12万人左右。而明朝随着后期腐败盛行,军队的编制也非常混乱,不仅仅是吃空饷很多,而且很多非战斗力人员也算在战斗序列内。孰弱孰强,其实一目了然,之后的惨败也不足为奇了。
【杜松部覆灭】
接到杨镐的恐吓信,努尔哈赤不仅没有被吓倒,而是派出探子侦察敌情。他事先推测,敌人的主力应该会从浑河界凡处进攻,抽调了一万五千役夫前往界凡筑城防守。
果然,在二月二十九日晚,探子就发现浑河对面出现大批敌人,在南部董鄂部也发现了敌人。经过研究,努尔哈赤认为浑河处出现的敌人为明军主力,应该首先击败该路军队,然后转战其他路。他令人连夜赶往浑河上游,堵住上流河坝,等待敌人过河。
杜松的军队一路疾行,到达浑河的时候,已经天黑了。将士建议先修整军队,待天明之后渡河。杜松不同意,他探知对面界凡有金国役夫正在筑造防御工事,下令士兵趁夜渡河。杜松将所部一分为二。两万人驻扎在萨尔浒山,一万人渡河进攻界凡。士兵度过一半的时候,努尔哈赤下令摧毁上游河坝。顷刻间,激流袭来,大量士兵和马匹被河水冲走。过了河的士兵,也几乎湿透了衣服,三月的辽东寒风刺骨,许多士兵冻得无法正常使用火枪。军队所带的大量重型火器,却落在了浑河那边,没有带过来。
三月一日清晨,杜松率明军开始进攻界凡。界凡一万五千役夫在五百骑兵保护下退守吉林崖,一万明军久攻不下,其战斗力可见一斑。明军战至中午,努尔哈赤率大部赶来。
努尔哈赤将八旗分为左右两翼各四旗,皇太极率领右翼四旗在吉林崖上下夹攻杜松所率的一万人,努尔哈赤则率领左翼四旗靠近萨尔浒大营。努尔哈赤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死死拖住明军两部,使其不能合兵,首尾难顾。
一直拖到快傍晚的时候,八旗军下马列阵,开始进攻,努尔哈赤厉害之处此时开始显现。此时暮色将至,天又起大雾,明军使用火器,装填火药需要照明,故而点起火把应战。而八旗步兵列阵推进,前面有铁甲兵挡住火器攻击,中间的面甲兵则携带弓箭跟进,两军相距百步之余,万箭齐发。几轮齐射,明军阵型开始溃散,此时精锐骑兵开始冲击明军阵营。
在作战中,努尔哈赤又从右翼调来两旗兵力,以六旗4.5万人的优势兵力围歼明军萨尔浒大营。
在骑兵冲击下,明军溃不成军,总兵赵梦麟、王宣相继战死,萨尔浒大营全军覆没。当时,萨尔浒山血流成渠,流淌至浑河,河水为之而赤。
清理完萨尔浒,六旗兵力又过来和右翼两旗兵力汇合,八旗6万人直接冲击杜松的军队。混乱中,后金士兵遥远看见了光着膀子拿着大长刀的杜松,争相射之。几番齐射后,众箭穿身,杜松身上的肉被箭头一点点撕裂,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在此次进攻金国的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