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爱归零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世上没多少人有外爷外婆这样的福份:他们相伴了差不多64年,从1937年到半年多前。
1937年夏,一顶花轿把外婆迎进了外爷家,那时外婆十六,外爷十七。我常拿这逗外婆,她每次都那样陶醉地抿着嘴笑。有时想想,六十多年前,一对少男少女举行着陕西关中农村的婚礼,那场景肯定很美。
婚后却是聚少离多的日子。我们老家离西安不远,当时已有较浓的进步风气和革命气候。和外婆成亲时,外爷已是一名共产党员。1938年初春,在组织的安排下,外爷离开外婆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一别就是六年多。
据说当时不少奔赴延安的人,他们的媳妇,或订下的未过门的"媳妇"都没能送到延安,后来就渐渐没了联系。但外爷年过半百的寡母,在儿子走了六年多后,硬是赶着毛驴,一路以走亲戚为名辗转八、九百里地,把外婆和我妈送到了延安。
那时,二十出头的外爷已当了两年的延安北区区长。有人曾给他提亲,他说家里有媳妇,人家说没关系,外爷坚决婉拒了。
我妈六岁到延安后才第一次见他父亲。好长时间她都跟外爷白搭话,喊不出"爸",别人也开玩笑说外爷"耿介他娃不会叫爸,他爸也不会答应"。
当时延安实行供给制,生活比关中家乡苦多了,但一家三口在一起生活得很幸福。
两年多后,也就是从1946年6月起,边区战事日紧,外爷奉命南撤。有家属的分到一个骡子,外爷牵着,外婆坐着,骡子背上搭着两个大木箱,一边放着行李铺盖,一边躺着我9岁的妈妈。到马南后,因为战争环境不安全,中央规定尽量疏散。外爷叫了个脚夫送外婆和妈妈从陕北回家乡,他自己又跟着队伍走了。
以后的五年里,外爷回到家乡一带打游击、工作,除曾秘密回来养过三个月伤外,很少回家。直到1951年,外婆才带着孩子同外爷团圆。以后二十多年里,随着外爷的工作调动,外婆带着孩子们跟着他四处辗转,间或丢下一两个工作了的,或上高中可以独立了的孩子。外爷的工资在当时不算低,但要供养一大家子人生活、供孩子们读书,没准哪个再病一场,其不易可想而知。但外婆是那种勤俭、聪慧、很会持家的女人,家里事从不让外爷分心,一家人过得有滋有味。
文革开始后,在陕北工作的外爷被一派千里迢迢强拉回家乡,外婆带着5个年龄小的孩子留在陕北,最小的才四、五岁。外爷不放心,让表舅去榆林,而同时,外婆让大孩管小孩,自己领着最不服管的一个从陕北回来找外爷。当时到处在武斗,不少铁路线停运、交通堵塞,不识字的外婆就从陕北往西,经石嘴山、银川、兰州,绕了一个大圈,终于回到家乡找到外爷。那时她还不知道她自己的母亲已去世。
1973年,外婆搬到西安后就没再奔波,但外爷又在外县负责一个水利工程。外爷1979年调回西安,但直到1983年12月他离休后,二老才得以朝夕相伴,尽享天伦之乐。
外爷爱下象棋,外婆只会下跳棋,于是孩子孙子来了,外爷常以身作则并招呼大家陪外婆下跳棋。前两年他眼睛做手术后,不能看电视、看报,也常陪外婆下棋。二老还喜欢俩人出去走走。即使到了快八十高龄时,即使家里人都在,他们也时常执意俩人一起去买菜,去逛街。外爷爱带着外婆到西安最有名的回民小吃街吃羊肉泡馍、水盆羊肉,开始慢慢走着去,后来走不动了,就打的去。
去年初,外爷有点不舒服,但又执意不肯住院检查。7月,外婆过八十岁生日,家里人考虑老人年纪大了,就就近找了一家饭店。外爷带着外婆事先去看了看,不满意,回来说让重找,他说不能比他前一年过八十大寿的时候差。后来找了一家在西安挺有名很有特色的饭店,外爷才首肯。其实,二老平时都很节俭。
外爷当时已不像平时那样行走自如,但他仍坚持在大热天陪外婆从城里的家赶到城外的饭店。外婆过完生日后,外爷终于同意住院检查。五个月后,他就从医院永远走了。
这是外婆外爷一生中的最后一张合影。那是去年国庆节。住了两个多月院的外爷不顾医生、家人的劝阻,坚持要回家。拍照时,大家说外婆把毛背心脱了好看,外婆说穿着挺好,我瞥了眼外爷身上的毛背心,大声嚷嚷道,"别脱,别脱,我婆跟我爷穿的是情侣衫!"所有人都开心地笑了。你瞧,外爷多深情地看着外婆,外婆后来说她自己都笑傻了。这是外爷一生中最后一次回家,这是二老一生的最后一张合影。
世上少有女人有外婆这样的福份:豆蔻年华嫁与那个出色的少年,少年带着她一起走过青春、走过中年、走过老年,乃至耄耋之年,四世同堂。他走了,又把与他相伴六十多年的妻子交给他们的孩子们。外婆现在很健康、开朗地生活着,在家里,我们常说起外爷。
你说,人一生有多长,相伴能多久!
这世上没多少人有外爷外婆这样的福份:他们相伴了差不多64年,从1937年到半年多前。
1937年夏,一顶花轿把外婆迎进了外爷家,那时外婆十六,外爷十七。我常拿这逗外婆,她每次都那样陶醉地抿着嘴笑。有时想想,六十多年前,一对少男少女举行着陕西关中农村的婚礼,那场景肯定很美。
婚后却是聚少离多的日子。我们老家离西安不远,当时已有较浓的进步风气和革命气候。和外婆成亲时,外爷已是一名共产党员。1938年初春,在组织的安排下,外爷离开外婆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一别就是六年多。
据说当时不少奔赴延安的人,他们的媳妇,或订下的未过门的"媳妇"都没能送到延安,后来就渐渐没了联系。但外爷年过半百的寡母,在儿子走了六年多后,硬是赶着毛驴,一路以走亲戚为名辗转八、九百里地,把外婆和我妈送到了延安。
那时,二十出头的外爷已当了两年的延安北区区长。有人曾给他提亲,他说家里有媳妇,人家说没关系,外爷坚决婉拒了。
我妈六岁到延安后才第一次见他父亲。好长时间她都跟外爷白搭话,喊不出"爸",别人也开玩笑说外爷"耿介他娃不会叫爸,他爸也不会答应"。
当时延安实行供给制,生活比关中家乡苦多了,但一家三口在一起生活得很幸福。
两年多后,也就是从1946年6月起,边区战事日紧,外爷奉命南撤。有家属的分到一个骡子,外爷牵着,外婆坐着,骡子背上搭着两个大木箱,一边放着行李铺盖,一边躺着我9岁的妈妈。到马南后,因为战争环境不安全,中央规定尽量疏散。外爷叫了个脚夫送外婆和妈妈从陕北回家乡,他自己又跟着队伍走了。
以后的五年里,外爷回到家乡一带打游击、工作,除曾秘密回来养过三个月伤外,很少回家。直到1951年,外婆才带着孩子同外爷团圆。以后二十多年里,随着外爷的工作调动,外婆带着孩子们跟着他四处辗转,间或丢下一两个工作了的,或上高中可以独立了的孩子。外爷的工资在当时不算低,但要供养一大家子人生活、供孩子们读书,没准哪个再病一场,其不易可想而知。但外婆是那种勤俭、聪慧、很会持家的女人,家里事从不让外爷分心,一家人过得有滋有味。
文革开始后,在陕北工作的外爷被一派千里迢迢强拉回家乡,外婆带着5个年龄小的孩子留在陕北,最小的才四、五岁。外爷不放心,让表舅去榆林,而同时,外婆让大孩管小孩,自己领着最不服管的一个从陕北回来找外爷。当时到处在武斗,不少铁路线停运、交通堵塞,不识字的外婆就从陕北往西,经石嘴山、银川、兰州,绕了一个大圈,终于回到家乡找到外爷。那时她还不知道她自己的母亲已去世。
1973年,外婆搬到西安后就没再奔波,但外爷又在外县负责一个水利工程。外爷1979年调回西安,但直到1983年12月他离休后,二老才得以朝夕相伴,尽享天伦之乐。
外爷爱下象棋,外婆只会下跳棋,于是孩子孙子来了,外爷常以身作则并招呼大家陪外婆下跳棋。前两年他眼睛做手术后,不能看电视、看报,也常陪外婆下棋。二老还喜欢俩人出去走走。即使到了快八十高龄时,即使家里人都在,他们也时常执意俩人一起去买菜,去逛街。外爷爱带着外婆到西安最有名的回民小吃街吃羊肉泡馍、水盆羊肉,开始慢慢走着去,后来走不动了,就打的去。
去年初,外爷有点不舒服,但又执意不肯住院检查。7月,外婆过八十岁生日,家里人考虑老人年纪大了,就就近找了一家饭店。外爷带着外婆事先去看了看,不满意,回来说让重找,他说不能比他前一年过八十大寿的时候差。后来找了一家在西安挺有名很有特色的饭店,外爷才首肯。其实,二老平时都很节俭。
外爷当时已不像平时那样行走自如,但他仍坚持在大热天陪外婆从城里的家赶到城外的饭店。外婆过完生日后,外爷终于同意住院检查。五个月后,他就从医院永远走了。
这是外婆外爷一生中的最后一张合影。那是去年国庆节。住了两个多月院的外爷不顾医生、家人的劝阻,坚持要回家。拍照时,大家说外婆把毛背心脱了好看,外婆说穿着挺好,我瞥了眼外爷身上的毛背心,大声嚷嚷道,"别脱,别脱,我婆跟我爷穿的是情侣衫!"所有人都开心地笑了。你瞧,外爷多深情地看着外婆,外婆后来说她自己都笑傻了。这是外爷一生中最后一次回家,这是二老一生的最后一张合影。
世上少有女人有外婆这样的福份:豆蔻年华嫁与那个出色的少年,少年带着她一起走过青春、走过中年、走过老年,乃至耄耋之年,四世同堂。他走了,又把与他相伴六十多年的妻子交给他们的孩子们。外婆现在很健康、开朗地生活着,在家里,我们常说起外爷。
你说,人一生有多长,相伴能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