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中华之帝国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就在达卡战线北段被骑兵突破的时候,邵文发起了全线的炮轰,数百门火炮仍然重点拔除城外的堡垒,堡垒的进攻已经不分主次了,不管左右两翼,联军的人潮如汹涌的海浪一般冲击向英军的堡垒。
随着外围的堡垒逐渐拔除,联军从三面围住了达卡城。现在达卡城外1公里范围外的堡垒都已经攻陷了,三天的战斗拔除了十余座堡垒,同时也让联军付出了重大的损失。这几天是战斗减员最多的几天,各部队统计的伤亡累计达到了9千多人。其中伤亡最大的是冲锋在最前面的印度籍降兵,其次就要数缅甸等国的军队,中国士兵的伤亡也达到了上千人。
这样的伤亡比例并不是指挥官有意如此安排的。在战场上中国士兵同样随着其他联军士兵一起冲锋,自然而然的混杂着冷兵器的队伍必须靠近英军才能杀伤对方,同时中国士兵平时的训练也让他们很好的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而印度籍降兵之所以伤亡最大,则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以英制为主,后期弹药补给不上后,火枪成了上刺刀的长矛。
尽管如此作为印度战区的总指挥官邵文还是对其他国家的伤兵进行了及时的慰问和照顾,并且统一将伤员集中到属于中国陆军的随军移动病院治疗。
随着战局的发展,面对帝*队拔除城外的堡垒,达卡已经无险可守,完全暴露在帝*队的重炮下,这让郭富无可奈何。
1841年七月十日,郭富接受印度战区司令邵文的降书,交出达卡,进入战俘营。至此达卡之战结束英国在印度的主要军事力量全部丧失。
相对于印度战场的艰难,东非和北美的战事基本无忧,自从北美的第十一军第85师攻克麦克莱德堡后,在北美的英军基本毫无还手之力,加上中*队善待战俘,很多临时征召当兵的英国移民在和中*队交火之后没有多抵抗就投降了。东非的帝*队主要面对的是南苏丹地区的土著和乌干达地区的土著,虽然东非舰队的实力也不错但却也无力北上去进攻埃及地区,再加上埃及名义上属奥斯曼帝国领土所以帝*队也没有理由进入埃及地区,但在开战后半年的时间内东非的第三十二军114、115师却牢牢控制了南苏丹的尼罗河中游,而三十二军的116师和东非仆从军的第二师南下已经进入了乌干达和肯尼亚的北部地区扩大了帝国在东非的殖民地。
----------------------------------------------------------------------历史上印度的大起义发生于19世纪中期,印度社会各阶层都在秘密酝酿反英起义。从1856年起,作为联络人民起义信号的烤薄饼开始在农村传递。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这些神秘的薄饼已经传遍了北部广大农村。在印度“土兵”中,出现了秘密组织,作为起义信号的红莲花在团队广泛传送。各团队之间还建立了秘密通信联系,鼓动反英斗争。巴拉克普尔的“土兵”在给其他团队的一封信里写道:“如果我们暴动,我们就会胜利,从加尔各答一直到白沙瓦,就会成为一个壁垒森严的战场”。各团队或利用节日互相邀请,加强联系,或在深夜秘密集会,有的团队还秘密组成军官委员会,准备发动起义。
不满英国殖民统治的土邦王公,也在进行反英宣传。马拉特王公那那萨希布等,派遣使者奔走联系,密谋发难。一些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如阿哈默德沙深入城乡各地进行鼓动。在勒克瑙和阿格拉等城市,经常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听他们讲演。阿哈默德沙用印度百年来亡国的历史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1857年初,他被捕入狱。民间艺人也用说书、卖唱、木偶戏和戏剧等文艺形式揭露英国殖民者的贪婪残暴,鼓动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起义前夕,到处传说要在普拉西战役100周年即1857年驱逐英国殖民者。在德里、马德拉斯等城市,经常出现号召人民起来进行反英斗争的传单。这些传单写道:“大家一条心,赶走外国侵略者!他们践踏了正义的最低要求,攫走了我们的主权,决心要毁灭我们的国家。现在唯一的道路是挣脱异族的暴政,进行流血的圣战!
1857年初,英国殖民当局发下了一种用涂有牛脂和猪油的纸包装的新子弹,使用时要用牙咬开。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土兵”认为这是对他们宗教信仰的侮辱(印度教视母牛为神圣,伊斯兰教禁忌猪肉),极为愤慨。印度教“土兵”手捧恒河水,伊斯兰教“土兵”面对《古兰经》,发誓要摧毁英国的殖民统治。1857年3月29日,巴拉克普尔第三十四步兵团检阅时,一个青年“土兵”曼加尔;潘迪怀着对殖民者的满腔怒火,高呼“起来!兄弟们,为了我们的自由,向阴险的敌人进攻吧!”并开枪打死了三个英*官。英军闻讯赶来,逮捕了潘迪,判处了绞刑。随后英国殖民者就解散了这个步兵团。4月底5月初,米鲁特又发生“土兵”拒绝使用新子弹事件。殖民者对拒绝使用新子弹的85名“土兵”判以七年徒刑。5月9日,英国召集全旅官兵集会,当众剥去判刑的85名“土兵”的军装,夺走武器,然后带上手铐脚镣押往监牢。为此,“土兵”忍无可忍,回到营房召开秘密会议,决定立即发动起义。这时,印度全国各阶层对英国殖民压迫的愤懑已到了极点,而印度“土兵”反抗的枪声就成了民族大起义的信号。
现在,因为中华帝国和英国在印... -->>
就在达卡战线北段被骑兵突破的时候,邵文发起了全线的炮轰,数百门火炮仍然重点拔除城外的堡垒,堡垒的进攻已经不分主次了,不管左右两翼,联军的人潮如汹涌的海浪一般冲击向英军的堡垒。
随着外围的堡垒逐渐拔除,联军从三面围住了达卡城。现在达卡城外1公里范围外的堡垒都已经攻陷了,三天的战斗拔除了十余座堡垒,同时也让联军付出了重大的损失。这几天是战斗减员最多的几天,各部队统计的伤亡累计达到了9千多人。其中伤亡最大的是冲锋在最前面的印度籍降兵,其次就要数缅甸等国的军队,中国士兵的伤亡也达到了上千人。
这样的伤亡比例并不是指挥官有意如此安排的。在战场上中国士兵同样随着其他联军士兵一起冲锋,自然而然的混杂着冷兵器的队伍必须靠近英军才能杀伤对方,同时中国士兵平时的训练也让他们很好的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而印度籍降兵之所以伤亡最大,则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以英制为主,后期弹药补给不上后,火枪成了上刺刀的长矛。
尽管如此作为印度战区的总指挥官邵文还是对其他国家的伤兵进行了及时的慰问和照顾,并且统一将伤员集中到属于中国陆军的随军移动病院治疗。
随着战局的发展,面对帝*队拔除城外的堡垒,达卡已经无险可守,完全暴露在帝*队的重炮下,这让郭富无可奈何。
1841年七月十日,郭富接受印度战区司令邵文的降书,交出达卡,进入战俘营。至此达卡之战结束英国在印度的主要军事力量全部丧失。
相对于印度战场的艰难,东非和北美的战事基本无忧,自从北美的第十一军第85师攻克麦克莱德堡后,在北美的英军基本毫无还手之力,加上中*队善待战俘,很多临时征召当兵的英国移民在和中*队交火之后没有多抵抗就投降了。东非的帝*队主要面对的是南苏丹地区的土著和乌干达地区的土著,虽然东非舰队的实力也不错但却也无力北上去进攻埃及地区,再加上埃及名义上属奥斯曼帝国领土所以帝*队也没有理由进入埃及地区,但在开战后半年的时间内东非的第三十二军114、115师却牢牢控制了南苏丹的尼罗河中游,而三十二军的116师和东非仆从军的第二师南下已经进入了乌干达和肯尼亚的北部地区扩大了帝国在东非的殖民地。
----------------------------------------------------------------------历史上印度的大起义发生于19世纪中期,印度社会各阶层都在秘密酝酿反英起义。从1856年起,作为联络人民起义信号的烤薄饼开始在农村传递。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这些神秘的薄饼已经传遍了北部广大农村。在印度“土兵”中,出现了秘密组织,作为起义信号的红莲花在团队广泛传送。各团队之间还建立了秘密通信联系,鼓动反英斗争。巴拉克普尔的“土兵”在给其他团队的一封信里写道:“如果我们暴动,我们就会胜利,从加尔各答一直到白沙瓦,就会成为一个壁垒森严的战场”。各团队或利用节日互相邀请,加强联系,或在深夜秘密集会,有的团队还秘密组成军官委员会,准备发动起义。
不满英国殖民统治的土邦王公,也在进行反英宣传。马拉特王公那那萨希布等,派遣使者奔走联系,密谋发难。一些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如阿哈默德沙深入城乡各地进行鼓动。在勒克瑙和阿格拉等城市,经常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听他们讲演。阿哈默德沙用印度百年来亡国的历史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1857年初,他被捕入狱。民间艺人也用说书、卖唱、木偶戏和戏剧等文艺形式揭露英国殖民者的贪婪残暴,鼓动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起义前夕,到处传说要在普拉西战役100周年即1857年驱逐英国殖民者。在德里、马德拉斯等城市,经常出现号召人民起来进行反英斗争的传单。这些传单写道:“大家一条心,赶走外国侵略者!他们践踏了正义的最低要求,攫走了我们的主权,决心要毁灭我们的国家。现在唯一的道路是挣脱异族的暴政,进行流血的圣战!
1857年初,英国殖民当局发下了一种用涂有牛脂和猪油的纸包装的新子弹,使用时要用牙咬开。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土兵”认为这是对他们宗教信仰的侮辱(印度教视母牛为神圣,伊斯兰教禁忌猪肉),极为愤慨。印度教“土兵”手捧恒河水,伊斯兰教“土兵”面对《古兰经》,发誓要摧毁英国的殖民统治。1857年3月29日,巴拉克普尔第三十四步兵团检阅时,一个青年“土兵”曼加尔;潘迪怀着对殖民者的满腔怒火,高呼“起来!兄弟们,为了我们的自由,向阴险的敌人进攻吧!”并开枪打死了三个英*官。英军闻讯赶来,逮捕了潘迪,判处了绞刑。随后英国殖民者就解散了这个步兵团。4月底5月初,米鲁特又发生“土兵”拒绝使用新子弹事件。殖民者对拒绝使用新子弹的85名“土兵”判以七年徒刑。5月9日,英国召集全旅官兵集会,当众剥去判刑的85名“土兵”的军装,夺走武器,然后带上手铐脚镣押往监牢。为此,“土兵”忍无可忍,回到营房召开秘密会议,决定立即发动起义。这时,印度全国各阶层对英国殖民压迫的愤懑已到了极点,而印度“土兵”反抗的枪声就成了民族大起义的信号。
现在,因为中华帝国和英国在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