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大宋之风流才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石坚说道:“奶奶,您不要着急,且等孙儿把话说完了。”
这对祖孙正说着话,外面又传来家丁的禀报,说知州大人带着一干官员来给孙员外贺寿。
孙员外和众客人心知肝明,这些官员前来给孙员外贺寿是假,听说石坚前来也随着赶来是真。谁知道这少年会不会一时冲动,给孙员外作一首词,那他们就错过了一次大好的观摩机会。
相互寒喧后,陶知州看到众人全望着石坚,他问清了原委,这些官员全都张大了嘴巴。上百亿斤粮食,一个和州一年出产多少粮食。如果这个少年说的是真的,那么宋朝再也不会出现饥荒之年。众位大大,宋朝疆域不比现代中国,可那时由于环境没有现在恶劣,耕地面积并不比现代中国少,但那时生产力低下,一亩地水稻产量仅为两石,还不到现在的四分之一。王安石变法失败固然与他急于功成有关,也有宋神宗时连连发生自然灾害有关。
石坚又叫孙家拿来纸墨,还要来颜料。他画了两幅画,一副是占城水稻,一副是棉花。他用的是现代西方写实画法,讲究光影搭配,这两幅画让他画得徐徐如生。
绿萼在他身边悄声说:“少爷,难道你真是天上星宿下凡?”
因为她陪同石坚身边,还整理过石坚的文稿,可从没有看到过他作画。可现在这幅画画得多好,不是天上星宿下凡,他怎能懂得这么多?又怎能聪明到如此地步?又怎能什么事都无师自通?
可陶知州全都望着这少年的嘴巴,比起这幅画来,上百亿斤的粮食比这重要了不知多少倍。
石坚指着水稻的画图说道:“这是占城稻。”
陶知州这时在旁边说道:“这种水稻本官也听说过,祥符四年,真宗陛下还命农官引进过这种水稻。”
对于这段历史石坚曾特地考证过,一些yy小说中描述双季稻一出,马上粮食产量大增,其实不是这回事,在宋朝双季稻已经很普及,可因为生产力与技术的关系,产量比单季稻高不了多少,还有极耗地力。好在这时农民还极其愚昧,不怕辛苦,只要得到一点点收成就心满意足了。石坚前世也出生在沿江地区,在他幼时农村还普遍种植这种双季稻。后来随着杂交稻技术成熟,双季稻再次被淘汰。到了石坚长大后,在农村已经很少看到有人种双季稻了。
石坚拿起桌子上一串葡萄说:“葡萄生在西域,壮如碧玉珍珠,自汉张骞引进中原后,成紫色圆球。味亦不同。南人不适北方寒冷,北人不适南方湿热,因此北人去南方任官寿短,南人去北方任官命亦不长。但他们后代若在异地长大,却与本土人无异。自祖母有命,小子遍看农书,又想起本地农人操作,看到他们不会选种。因此小子有请各位大人在两广路两浙路选优质的占城早稻和优质的晚熟寒糯稻与寒粳稻。小子或许有办法让每亩地产量添加一石。”
说到这里,他又叹了口气,心想难道我让大宋提前一千年出现化肥?后世造化肥简单,可在这个朝代要牵扯到多少东西,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他说道:“这也许要十年或者二十年时间,每年选其健壮稻实作出下一年稻种,待到这种水稻适应大宋水土,才可普及天下。而且这种双季比单季稻也耗地力。不过小子想也许几十年后,或几百年后有人会解决这个问题。”
看到他说这一句话时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情,在场所有官民全在心里感叹,难怪他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怪连圣上也如此看中他,天下有那个八岁顽童有这少年的抱负?
石坚又指着棉花说道:“这种植物叫棉花。”
陶知州又说道:“这个棉花本官也见过,不过它的名字叫白叠子。”(我国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起初人们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古代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
石坚... -->>
石坚说道:“奶奶,您不要着急,且等孙儿把话说完了。”
这对祖孙正说着话,外面又传来家丁的禀报,说知州大人带着一干官员来给孙员外贺寿。
孙员外和众客人心知肝明,这些官员前来给孙员外贺寿是假,听说石坚前来也随着赶来是真。谁知道这少年会不会一时冲动,给孙员外作一首词,那他们就错过了一次大好的观摩机会。
相互寒喧后,陶知州看到众人全望着石坚,他问清了原委,这些官员全都张大了嘴巴。上百亿斤粮食,一个和州一年出产多少粮食。如果这个少年说的是真的,那么宋朝再也不会出现饥荒之年。众位大大,宋朝疆域不比现代中国,可那时由于环境没有现在恶劣,耕地面积并不比现代中国少,但那时生产力低下,一亩地水稻产量仅为两石,还不到现在的四分之一。王安石变法失败固然与他急于功成有关,也有宋神宗时连连发生自然灾害有关。
石坚又叫孙家拿来纸墨,还要来颜料。他画了两幅画,一副是占城水稻,一副是棉花。他用的是现代西方写实画法,讲究光影搭配,这两幅画让他画得徐徐如生。
绿萼在他身边悄声说:“少爷,难道你真是天上星宿下凡?”
因为她陪同石坚身边,还整理过石坚的文稿,可从没有看到过他作画。可现在这幅画画得多好,不是天上星宿下凡,他怎能懂得这么多?又怎能聪明到如此地步?又怎能什么事都无师自通?
可陶知州全都望着这少年的嘴巴,比起这幅画来,上百亿斤的粮食比这重要了不知多少倍。
石坚指着水稻的画图说道:“这是占城稻。”
陶知州这时在旁边说道:“这种水稻本官也听说过,祥符四年,真宗陛下还命农官引进过这种水稻。”
对于这段历史石坚曾特地考证过,一些yy小说中描述双季稻一出,马上粮食产量大增,其实不是这回事,在宋朝双季稻已经很普及,可因为生产力与技术的关系,产量比单季稻高不了多少,还有极耗地力。好在这时农民还极其愚昧,不怕辛苦,只要得到一点点收成就心满意足了。石坚前世也出生在沿江地区,在他幼时农村还普遍种植这种双季稻。后来随着杂交稻技术成熟,双季稻再次被淘汰。到了石坚长大后,在农村已经很少看到有人种双季稻了。
石坚拿起桌子上一串葡萄说:“葡萄生在西域,壮如碧玉珍珠,自汉张骞引进中原后,成紫色圆球。味亦不同。南人不适北方寒冷,北人不适南方湿热,因此北人去南方任官寿短,南人去北方任官命亦不长。但他们后代若在异地长大,却与本土人无异。自祖母有命,小子遍看农书,又想起本地农人操作,看到他们不会选种。因此小子有请各位大人在两广路两浙路选优质的占城早稻和优质的晚熟寒糯稻与寒粳稻。小子或许有办法让每亩地产量添加一石。”
说到这里,他又叹了口气,心想难道我让大宋提前一千年出现化肥?后世造化肥简单,可在这个朝代要牵扯到多少东西,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他说道:“这也许要十年或者二十年时间,每年选其健壮稻实作出下一年稻种,待到这种水稻适应大宋水土,才可普及天下。而且这种双季比单季稻也耗地力。不过小子想也许几十年后,或几百年后有人会解决这个问题。”
看到他说这一句话时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情,在场所有官民全在心里感叹,难怪他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怪连圣上也如此看中他,天下有那个八岁顽童有这少年的抱负?
石坚又指着棉花说道:“这种植物叫棉花。”
陶知州又说道:“这个棉花本官也见过,不过它的名字叫白叠子。”(我国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起初人们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古代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梁书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
石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