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碧天如水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个淡然的女人,一个成熟男人和一个淡漠女人之间,永远不会产生会让彼此后悔的意气用事。凤仪对郑先生的全部要求归结为一个词,就是要忠诚,郑先生没辜负凤仪的这个要求,凤仪也就不苛责了。他们的婚姻,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一种味同嚼蜡的责任纽带关系。这个纽带,连接着凤仪对于生活全部的希冀,而这种希冀,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尤其显得渺小、低微。凤仪对未来并没没有什么明确想法,以她和郑先生含而不露的冷淡关系,她也并没有想着一般出嫁之后女人们想的那些子嗣家务,闲时凤仪就去姊妹家里或弟弟家里看看外甥女儿们,权做了消遣。郑先生也不强求。于是,凤仪出门去工作,她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女教师。那双弹钢琴写大字的手,也开始拿粉笔头了。
如同十几年前凤仪在上海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中的显赫,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的凤仪,依旧保持了她不无淡然的辉煌风格。凤仪是个有故事的女人,有故事的女人是有韵致的女人,她的韵致就在于她的故事。凤仪像个陈年的、精致的、不会过时的古董一样,站在讲台上风姿绰约。她淡淡的眉目之间,显示出的深藏不露,曾经让她在延安路上红透半边天的含蓄做派,令她在三十岁上依旧风度翩然。凤仪第一次意识到,除了婚姻和家庭,她的生命中还能有些什么,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显示如此明亮的光辉。
郑先生那时候只是个平凡的小职员,担着一个闲职。
凤仪做老师,忙里忙外。
两个人平淡的好像同一片大海总的两滴水滴。郑先生在娶凤仪的时候,是把她当作一位大家闺秀娶进门的。但是这个时代是一个没有大家闺秀的时代,时代不允许大家闺秀存在。所以,凤仪已经不是从前的闺秀了。可惜的是,这个已经当不成闺秀的凤仪,又不可能做一个革命妇女,或者职业妇女,或者家庭妇女,或者一般意义上的三十岁的已婚女人。凤仪就是凤仪,就是在旧时代里学过西学又学过国学的大家闺秀,有一颗骨子里高傲的和这个平民时代绝对不相融合的心。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原因,郑先生在辞掉家里的用人之后,忽然发现了自己娶了一个多么有小姐架子的女人。这个女人只出得厅堂,读得诗书,却永远不会洗手做羹汤。凤仪的人,就好像她的名字一样,她不是阿猫阿狗,可以随便凑合,她是凤仪,是沈家的小姐,沈家最有才情的小姐。对于凤仪来讲,生活变了样子,她可以适应。对于郑先生来讲,生活也变了样子,他不得不适应。
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凤仪终于承认,她不爱郑先生了。之于郑先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凤仪从来不屑过问。
十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十年中,沈太太去世了,沈先生在海外的消息,慢慢的像放起来的风筝,越飞越远,越望越小,终究那一根线也撒手放掉了。
倒是郑先生在海外的旧亲戚们,多少有点书信的往来,偶尔也提醒凤仪,她的父亲,还人在天涯。
对于凤仪来说,她做姑娘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事情,都像离她遥远的梦幻了,不太真实,却依然存在。就如同她旧家墙壁上日光留下的印子,近看看不清,远看看不清,不经意的时候一看,明明白白的在墙上呢。
凤仪刚上四十岁上的那几年,条件还是很好的,也并没有挨饿。郑先生已经不是小职员了,他终究是民族资本家的后代,终究是出过洋留过学有大气概大手笔的人,他已经是一个地位显赫的官员了。凤仪这个官太太依旧和而不群。凤仪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她的故事,是上个时代留下的故事,她不稀罕这个时代的人能多少理解她,她也不稀罕这个时代的人,能体谅她。她根本就不稀罕和这个时代的人往来。
凤仪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日子一天一天过,人们一批一批的相识,忘记,事情一件一件的来了又过去了。凤仪不看过去了,过去她不愿意回顾;也不看将来了,将来她看也看不清楚。郑先生是她生命中唯一一个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人,偏生这个人,又是她不爱的,至少,她认为是她不爱的一个平庸的男人。
那时候,凤仪出落的像一个贵妇人了。她第一次意识到,在她的生命里,还可以焕发出同当年的闺阁韶秀不同的光彩。
凤仪经常去南京路上买料子做衣服,她的衣服空前的多,各种各样的,长的、短的、深的、淡的、碎花的、团花的,等等。平时她没机会穿,偶尔穿一件,好像连人都跟着衣服在变。郑先生已经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凤仪了。无论如何,郑先生在这么些年中,对凤仪是宽容和呵护的。因为时代的关系,凤仪不可能像做小姐时代那么大出风头,但是在上海的上流社会中,她的名字也渐渐的响亮了起来。沈家这个最有才情的小姐,终究不会被时代的风烟所掩埋。凤仪又开始出入马路了,她又开始和记者们打得火热,身边有了一群和她地位相当,教养相当的朋友们。凤仪的客厅,是他们聚会的一个很美好的场所,客厅中姿态万方的凤仪,是他们的中心。凤仪的古典美,是那个时代里青年或中年才俊们全部仰慕的一种姿态。凤仪爱讲旧时代的故事,爱说旧时代的话,爱把旧时代和新时代比较着来看,凤仪的骨头里有一种旧时代中最精粹的美丽,这种美丽是新时代还没有滋养出来的成熟与稳重。凤仪把这种风度发挥到了极限。
凤仪有一次去南京路买东西的时候,被人从路上叫住,对方喊了声,这不是沈小姐吗?又一连声的改了口,叫这不是郑太太吗?凤仪侧过身子,从容的把眼光一打量,就楞住了。这个唤她的男人,四十五岁左右,中等身材,衣服笔挺,显出有种不合年龄的簇新,在街道边上摆着架势站着,对凤仪微微的笑。凤仪从这姿态中,一眼就看得出是老上海出来的公子派头,还是那种很生涩的公子派头,刚及格而已,却是道地。凤仪忽然想起了,他就是很多年前会过的梁先生。凤仪也微微的笑了,从容的点点头,打过招呼去。
很多年前,凤仪揪了梁先生一个错儿,就再不见第二面。其实,凤仪是不喜欢梁先生这样的派头的。公子哥儿无所谓,有所谓的是偏生要特特的摆出公子哥儿的派头来。公子哥儿的派头,不是摆的,就好象凤仪她闺阁韶秀的派头,也不是摆的,是骨头里的。这么多年来,梁先生一点没变,在不同的时代,摆着他的架势。梁先生请凤仪去茶馆喝茶,叙叙旧事。
凤仪和梁先生,在南京路上一路走过去,两个人依旧是老上海上流社会中的典范。凤仪在热茶面前笑了。唐宋人把茶和茗区别开,只是晨昏的定例。其实,吃早晨采的茶和吃晚上采的茗,又有什么不同呢?生命的轨迹很多时候都在交错中前进。就比如这个梁先生,这么多年来,依旧是过着他的日子,见了凤仪,不过是个老朋友而已,凤仪和他,两方面都没有一丁点的改变。凤仪依旧是那个众人仰慕的淑女,他也依旧是那个派头十足的绅士。可能,稍微的不同,就是凤仪对梁先生的宽容。凤仪早已不是那个对夫婿千挑万选的年轻小姐。梁先生自己倒反没体会出,只是笑着谈了些家务事,就再会了。
因为和梁先生联系,凤仪又多多少少会见了许多旧上海的老朋友,很多都是断了联系几十年的。好像新时代的来临不由分说斩断了的那个交际圈,又回来了。这在凤仪是非常熟谙而欢喜的事情。到底是旧上海的交情,话也投契,性格也合得来,这在凤仪是很好社交。
就这么会会朋友,聊聊旧事,时光被凤仪打发的也跌宕生姿。
一直到某一天,郑先生回来说出一个让凤仪大吃一惊的新名词:牛鬼蛇神。然后一切从容淡定的生活节奏就被这凶神恶煞的字眼给糟蹋了。凤仪开始体会到她生命中从未体会到过的一种惊悚感。郑先生不断带来一些让凤仪更害怕的消息,那些消息好像是墙上的蜘蛛,把蛛网布满凤仪的生活,让凤仪慢慢的开始窒息,透不过气来。原本优雅的生活马上被这些变化折磨得走了样。
郑先生从来就很少和凤仪讲话,更少讲局势上的事情,凤仪只是知道,形势越来越严峻了。后来郑先生回家得越来越晚了,偶尔也接到海外他的亲戚的电话。凤仪的心就悬了起来,几十年前的情形又回来了,同样是乱世,她怕她是再遇到个沈先生第二,那这一辈子的心,就白操了。凤仪静静的等着,她是知道她自己做不了什么的了。她已经再不是那个可以跑到武汉路小公馆里和人家讲理的小姐了。郑先生也是她自己选的人。当初她要嫁人的时候,放出去的条件是多么苛刻,然而后来当真要嫁了,却没拿那些条件衡量郑先生一丝一毫。沈家这个最有才情最见个世面的小姐,是把郑先生于危难中的扶助看成了人品的保障,凤仪若按图索骥的挑,那十个郑先生也能让她挑出毛病,但是凤仪要的是婚姻不会出现沈太太那种尴尬结局的保障。凤仪想,也许人生就是一场赌博,现在就是看大小定输赢的时候了。
那段时间好像特别漫长,凤仪在等待她的命运。可是郑先生究竟也并没有要走的迹象,甚至也没有离婚的迹象。郑先生只是更加焦灼更加繁忙。郑先生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待凤仪,也和从前一般无二。
郑先生让凤仪整理一下家里的东西,以防搜查。凤仪听到这个话,就站着不动了。家对一个闺阁韶秀来讲,是一切的避难所,现在她的先生告诉她,连家里都朝不保夕,她仿佛失去了一切的依傍。这许多日子以来积累的委屈、恐惧、忧愁,都一起聚集到眼泪中,无所顾忌的流到了郑先生的肩膀上。郑先生到底是她最后的依靠了。
郑先生又扶起她,说了句,没事,有我。凤仪忽然又感觉到了那时在汽车里感受过的温暖感觉。那种温暖是郑先生在她最为难的时候给过她的,从她做沈家小姐时,就一直萦回在她的身边。这么多年来,她忽略了这种体贴的温暖,就好像人们时常忽略和自己体温相当的温度一样,非要到衣服穿少了着凉了,才体会到平素一直身处其中的温暖。在如惊弓之鸟的生活形势中,凤仪忽然感觉如同少年时候在家里檐子下看天气时的安逸与平静。在那个刹那,凤仪微笑的想到,我终究还是幸运的。
那些日子里,凤仪和郑先生真正的相濡以沫。
凤仪在晚上一封信一封信的整理文件,一件一件的整理从前的衣服。凤仪从箱子底下,翻出一件藕荷色的长裙,发现那是很多年前她做小姐的时候,唯一一次正式去会梁先生时穿的。那件长裙在之后的岁月中一直被她压在箱子底下,从来也没打开再穿过。那件衣服上还有当时淡淡的香味,好像凤仪当时淡淡的笑容。凤仪忽然想到,生命里阴错阳差的,她每次见到梁先生都是很从容很体面的,而和郑先生,则总是危机之中。
有些人,是可以共风光的,比如梁先生。
有些人,是可以共患难的,比如郑先生。
凤仪想,我们是这种生活中的两个可以互相依靠的人。
紧接着就是一系列的急转直下,郑先生的羽翼下保护的凤仪虽然没有经受太大的折磨和难堪,但郑先生毕竟在时代的潮水中载沉载浮,也总算经历了一场磨难。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凤仪又亲眼看到,许多家庭破裂了,许多夫妻反目成仇。郑先生对凤仪,倒真的是不离不弃,很多时候郑先生都帮助凤仪逃避迫害。凤仪嫁给郑先生几十年,在她最为危难的时候郑先生挽救过她,在她最无助的时候,自家都朝不保夕的郑先生又出来扶持她。
郑先生和凤仪的家世被翻来覆去的盘诘、查问,他们两个需要写很多长长的报告和检讨。凤仪在海外的父亲和伊宁被揪出来说了,郑先生在海外的亲戚也被揪出来说了,还有凤仪曾经参加过三清团的事情,也被揪出来说了,很多陈年的往事,好比在仓库里存放多年的旧家具一样,把白布罩子一下都揭开,在光天化日里显出原形。家具里飘出细细的灰尘,凤仪呼吸着这些旧上海的灰尘,感受到一种高贵的华美,体会到一种时光倒流的感慨。凤仪已经很多年没有如此细致入微的回顾她早年生活中的情形,这是逼迫着她,一次再一次的回顾,复述,再复述凤仪觉得很可笑,原本是她也怨怼极深的父亲,还有恨之入骨的伊宁,现在又成了迫害她的根子,成了她眼前所有激进少年们的口实。上海老房子里的故事,被这些激进的孩子们演绎成一幕又一幕滑稽可笑的话剧。凤仪看着这些被演绎了的旧日生活,觉得又熟悉又陌生。
旧生活和新生活在一场又一场的运动中,交织着,糅合着,凤仪把关于父亲、母亲的回忆,又重新拾了起来,把关于屈辱、痛苦的抗争,也重新拣了起来。
四十几岁的女人,早已不再年轻,凤仪就在这种不年轻中,体会着年轻时代的苦乐哀愁。当年在武汉路门口一面之缘时所受的所有屈辱,在朋友家沙发上承受的所有怨怼,支撑着她在几十年后的生命轨迹。
郑先生是这些痛苦中唯一的光明,照耀着凤仪几十年生命的历程,让她在恰似身历其境的回忆当中,可以稍微出一口气来。郑先生当年在汽车里对慌乱无所侍从的凤仪说的那句话,温暖了多年之后身处生活边缘的凤仪。凤仪在被批斗的时候,被委屈的时候,始终能够感受到她如同在十一月的傍晚,躺在自家浴缸里洗热水澡。就好像当年在汽车里坐着的那个沈小姐感受到的一样。
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一切才终究慢慢平静下来,凤仪和郑先生,才能稍微出一口大气。
生活依旧在继续。一切忽然从平静中焕发出新的生气。人人都觉得是重生了一次,凤仪也觉得是重生了一次。
五十多岁的凤仪,把头发染了,还烫成当时流行的蘑菇式。郑先生微微的对她笑着说,你看上去好像还是二十几岁的模样。郑先生自家,已经一头白发了。
凤仪想,这就是爱罢。如果连可以共患难的人她都不爱,她还能爱谁呢?
都只是一转眼的功夫。
上海的老房子都拆的差不多了,南京路变了,延安路变了,武汉路也变了。几十年以后,关于记忆中的上海,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记忆里的上海。年轻一代的孩子们,再也不可能从高楼林立的上海寻找出当年的旧风貌,凤仪能寻出旧风貌,但是她很少去寻找。这个时候的凤仪,在内心深处早已对记忆洞若观火。
几年以后,凤仪收到了在海外的大表哥的电话,很委婉的告诉她沈先生心肌梗死忽然过世的消息。凤仪怨她父亲,可父亲一辈子糊涂,如今这糊涂也带到棺材里去了罢。凤仪早已在记忆中泯灭了很多当年的愤恨,可是亲情无法泯灭,凤仪自家都诧异于她对父亲难以割舍的依恋,其实,她早已经有几十年没和父亲有任何来往了。这个消息还是给了凤仪惊心动魄的痛苦。沈先生给凤仪带去的痛苦,终究都体现在他自己的行事作风上了。他的去世,不过是一种家门不幸没有终结的终结。
伊宁回国了,她终于可以作为沈太太回来料理沈先生的身后事。她不得不登门拜访这个当年在沈家最有才情的沈小姐。凤仪是真的没想到,伊宁也有敲她的房门的这一天。凤仪好像忽然又回到了她作沈家小姐的那个时代。
那时候,母亲在房间里泪流的像断线的串珠子,家里的下人们在房里静悄悄的走来走去,有的在窃窃低语,有的放出非同寻常的眼风来。外面局势乱极了,所有人都在传说沈先生要带着小公馆里的女人出洋。凤仪的姊妹一个接一个从外面匆匆忙忙的进了家门,提包手袋丢了沙发上满是的,一个又一个的和沈太太哭到一处。凤仪什么都没想就叫了司机开车去武汉路的小公馆。在小公馆的门口,凤仪第一次见到那个后来被糊涂透顶的沈先生带出洋的下作女人。凤仪屈尊降贵的在武汉路小公馆里苦口婆心的一席话终究做了耳旁风,她经受了作为沈家的小姐永远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都不应该经受的苦楚与难堪。凤仪又想到了许多年前在武汉路朋友家客厅里聚会,忽然出现一个污秽的身影,直走到瘫在沙发里的凤仪脸跟前望着她笑。凤仪不得不先她离开了那属于她和她那个阶层的朋友们的客厅。凤仪又想到了家门不幸这四个字,在门里门外受的委屈全回眼前来了。凤仪隔着房门问是谁敲门,凤仪听见几十年后伊宁的声音,伊宁说,我是沈太太啊凤仪,你还记得我吗?
凤仪说,沈太太早已过世几十年了。
伊宁说,我是伊宁啊。
凤仪说,你伊宁也配来敲我的门?你走。
伊宁说,凤仪啊凤仪,你怨恨我这么多年,我毕竟也没做什么对你不起的事情,我还是送了沈先生送到最后一程,你还得叫我一声妈,我到底是替你爸爸奔丧来的。
凤仪说,我父亲的后世自然有我们沈家的人料理。你是个什么东西还敢摆出沈太太的牌子?!你好歹不过就是一个底下人家生的平庸女儿。若在上海由着你做法你还能闹到天上去?不过是个姨太太的命。仗着我父亲糊涂,带你到海外了几十年,到底也就是带个宠物或者带个底下人一样,你还真把你自己当个人物?!
伊宁就一口气噎住,说不成话了。
就听见一个怒气冲冲的男声半说半吼的,不许你侮辱妈妈!
凤仪声色不动的想,四十来年前,是她沈小姐对付伊宁和父亲,快四十年之后,她又作回沈家小姐来对付和伊宁和她儿子,维护她的家族。伊宁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人身边总有个名正言顺的男人。但儿子毕竟只是儿子。
凤仪不减威严的说,难怪是小老婆的孩子,真是有辱门楣,好的家风学不来吗?一丁点的长幼尊卑都没有,你该是这样讲话的吗?!
不许你侮辱妈妈!那个小老婆的孩子又说。
凤仪想,他也只能说出这么一句罢了。
伊宁缓和了一下,又说,凤仪啊凤仪,现在老爷去了,我们好歹是一家的人,可别
凤仪当下喝住,谁和你是一家的人?你也配?!我父亲抬举你几年你自己别丧良心。你当初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下作事儿,现在也未必有脸面到我门前攀亲戚!我明着告诉你,想进我们沈家的大门那是你自家的春秋大梦。沈家不是随便的人家,像你这种女人,当日是下人,如今还脱不了下人的底子。你是和我说不上话的人,我父亲在的时候是,现在更是,趁早离了我这儿。你走。
伊宁原形毕露,果真排起了大架子,尖着嗓子说,我自己倒是来不得你沈小姐这高门大院啊!却不过老爷临走时有几句话要我交代。
凤仪听着伊宁的话,又想,姨太太到底是姨太太,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能这样高声的吵,半点规矩都不曾有。
凤仪说,我们沈家老爷的话用不着你这样一个外人、一个下人来说,你也别再妄攀上高台儿,我们沈家在海外还有人,也未必就剩你一个来路不正的!
话说到这个地步,伊宁纵然再不顾脸面,也讲不下去了,只好自认了晦气,由儿子扶着,气喘吁吁的一步一步走了。这个闭门羹就不是一般的闭门羹了。
凤仪靠在房门上,想着父亲到死都要让这个女人牵制着,实在是很无奈很糊涂。
自凤仪给伊宁吃了闭门羹之后,凤仪的几个姊妹和一个弟弟的家门,都没向伊宁打开,伊宁妄图回大陆来重新拾起尊严的想头算是白费了心机,到头来还受了凤仪这一番奚落,灰溜溜的赶快回去了。
沈家上上下下的做法,凤仪对家风的维护,对尊严的执着,对正经人与不正经人,上人与下人婚姻与责任之间经纬分明的礼数,不经意间打动了在海外的大表哥大表姐们的心坎。这还是伊宁后来回去发现的,海外的沈家亲戚,忽然对她换了个脸色。伊宁这才发觉,沈家小姐的威风不只一日两日,也不只在上海武汉路一处,她沈小姐安心让她伊宁没脸,她就没脸。伊宁想起她唯一一次的胜利,那是在武汉路上,四十年代的时候,她想,那个时代是一去不返了。
不过沈先生死了之后,伊宁也没指望在沈家还能捞到什么好处油水,她不过是守着个姓沈的孩子安度残生罢了。她没想过到底要不要这个名分,她要也要不来,按凤仪的话讲,到底是下人坯子,心里也没这分打算。这几十年,她吃也吃了,穿也穿了,风光也风光了,她不在乎现在几个嚼舌子的晚辈是怎么说她,她也犯不上和这些闲言碎语怄气。
凤仪没想到她在四十年后还能和伊宁有这样一次不见面的交锋。沈家小姐的血脉在她身上依旧沸腾着,家门不幸四个字依旧是她淡淡的眉目中写不完的悲伤往事。她并不想给伊宁难堪,她对伊宁,只是存有一种不可礼遇的愤恨,伊宁这个下作女人让她的家族蒙受羞耻和痛楚,让她的母亲,那个仪态万方的沈太太在悲伤中度过生命的余烬,让她这个沈家最有才情的小姐有了一段又一段不为人知的伤心记忆,让所有沈家的孩子在那么悠长的年月中担惊受怕的过日子。然而,伊宁说到底不过是旧时代一个下人。沈先生的糊涂,酿造成两代女人生命中的悲惨。伊宁或者沈先生每一次在他们生命中出现,都必然带来痛楚的回忆,或者带来新的痛楚的根源。现在好了,沈先生已然一了百了,伊宁也无法再兴风作浪,生活终究平静了下来,就像经历过台风的海水到底是要平静一样。凤仪知道,这种平静是用什么高昂的代价换取的,她的心,长久的因这种高昂而糊涂的代价而痛苦。
倒是郑先生知冷知热的劝慰了凤仪许久,凤仪才从旧日做沈小姐时就受的痛楚中渐渐缓和过来。
伊宁走后,凤仪似乎从这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中抽身而退,宛若梦幻般的年轻时代在她风烛残年的生命中显得异常遥远,异常的不可琢磨。凤仪想,这也许就是衰老的标志吧。她终究再不是那个能够叱咤风云的沈家小姐了,她的才情和智慧在多年生活艰辛的磨练中已经快要完全丧失,只是这最后一次面对伊宁才重新焕发出异样的光彩,然而这种光彩也是转瞬既逝的。到底她的芯子里是个大家的小姐,而一个大家的小姐是不屑于同伊宁这样的人打交道的。由于不可知的命运,让她和她的母亲共同面对了这样一种残破的家庭格局,共同承担了家门不幸四个字带来的巨大压力,母亲杳如黄鹤,她依旧在挣扎着对所有有应该遭受的屈辱进行无力的抗争。海外的大表哥大表姐们来电话了,他们含而不露的表达出对凤仪的钦佩和尊重,凤仪苦笑了想,当日浮华世家,你们怎么不有半点孝心,怎么没半句劝谏?生生等到老人死了,姨太太败了,才露出这份气概,未免也太奉承了。
无论凤仪怎么委屈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她是一个字都不提的了。沈家那个有才情的小姐心高气傲的骨骼在凤仪身上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郑先生从娶凤仪的那一天,就没想从凤仪嘴里听到关于沈家的一星半句闲话,伊宁的造访也并没有让凤仪扯破这最后的防线,沈家的家事,永远是沈家的家事。郑先生只能体贴的关怀,却永远无法深入凤仪内心最苦楚的地方抚慰。
郑先生是退休了,也恢复了他很高很显赫的地位,却没有失掉几十年前他在武汉路朋友家客厅里对凤仪的那分温存和体贴。也许,凤仪到底是感激郑先生的。
随着沈先生的过世,上一个时代好像也一点不留痕迹消失了,凤仪心上的伤痛,除了她自家清楚,似乎也不留痕迹的湮灭了。凤仪到底还是和郑先生相互扶植的过了几十年风雨历程。凤仪到底并没有遭到像沈太太一样的命运。
郑先生的白头发已经越来越显得飘忽不定了,好像一个人的生命力正在慢慢的,用一种看得见的方式消退着,郑先生说,凤仪,我到底是要先你一步的。这种话凤仪听都不要听,郑先生就自己对自己说。郑先生在凤仪给他的雕花的老椅子上坐了,缓慢而清晰的说这一些陈年的话,语调之间有一种温暖的情调。他说,凤仪,过年的时候给海外的表哥和娘舅的电话是不能不通的;弟弟的孩子隔天回来,我们要招待一下;南翔的东西还是好的,我们可以哪天去吃吃;那年你说要买的料子我才托人去给你买了这些话丝毫没有条理,跳跃性非常的大,凤仪有时候听见了就回答一句,听不见就由着郑先生用温暖的语调继续叙说着。
那些悠长的日子里,凤仪忙活着把新搬的房子布置成从前的格局。虽然说上个时代所有的人和事都已淡然远去,但是凤仪不晓得从哪来的热情,她焕发出一种心的活力,她似乎回忆起她做沈小姐时上海的一切风致。凤仪想起来沈家的窗子,想起来沈家的客厅,想起来沈家吃饭是排出的瓷碗上蜿蜒的花纹,甚至想起来当年沈太太给她们姊妹做的衣服,打的首饰。凤仪异常留恋沈小姐时的时光,她在追逐旧日上海里已经永远消失掉的风致。
凤仪依旧有着她淡淡的眉目,淡淡的神情。郑先生有一天说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凤仪笑着,说郑先生老来到学了油嘴滑舌。可郑先生也并没再继续说什么,凤仪在边上等着郑先生的话,等着那些温暖了她一辈子的话,等了很久都没有再听见郑先生温暖的话语,凤仪走到郑先生旁边,看见郑先生死的非常平静,睡着了一样。
已经很多年没掉过眼泪的凤仪泪流满面。
弄堂里的人都说,郑先生和郑太太是恩爱了一辈子的。到底谁也不知道,郑先生曾经在危难中给过凤仪怎样温暖的支持力。
现在,郑先生先凤仪而去,凤仪好像又变成了沈家那个才情过目下无尘,独自一人担着家门不幸四个字的孤高小姐。
当所有的故事都成为记忆中的永恒,凤仪依旧在平静的生活中继续她的生命历程。
弄堂里的人能从凤仪淡淡的眉目中看出很多不同寻常的神情。
凤仪,人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精致里透出一种深入骨髓的苍凉,好像上个世纪的雕花的窗,被风霜蚀了,将老未老的神态,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又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
是个淡然的女人,一个成熟男人和一个淡漠女人之间,永远不会产生会让彼此后悔的意气用事。凤仪对郑先生的全部要求归结为一个词,就是要忠诚,郑先生没辜负凤仪的这个要求,凤仪也就不苛责了。他们的婚姻,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一种味同嚼蜡的责任纽带关系。这个纽带,连接着凤仪对于生活全部的希冀,而这种希冀,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尤其显得渺小、低微。凤仪对未来并没没有什么明确想法,以她和郑先生含而不露的冷淡关系,她也并没有想着一般出嫁之后女人们想的那些子嗣家务,闲时凤仪就去姊妹家里或弟弟家里看看外甥女儿们,权做了消遣。郑先生也不强求。于是,凤仪出门去工作,她成为一名新中国的女教师。那双弹钢琴写大字的手,也开始拿粉笔头了。
如同十几年前凤仪在上海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中的显赫,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的凤仪,依旧保持了她不无淡然的辉煌风格。凤仪是个有故事的女人,有故事的女人是有韵致的女人,她的韵致就在于她的故事。凤仪像个陈年的、精致的、不会过时的古董一样,站在讲台上风姿绰约。她淡淡的眉目之间,显示出的深藏不露,曾经让她在延安路上红透半边天的含蓄做派,令她在三十岁上依旧风度翩然。凤仪第一次意识到,除了婚姻和家庭,她的生命中还能有些什么,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显示如此明亮的光辉。
郑先生那时候只是个平凡的小职员,担着一个闲职。
凤仪做老师,忙里忙外。
两个人平淡的好像同一片大海总的两滴水滴。郑先生在娶凤仪的时候,是把她当作一位大家闺秀娶进门的。但是这个时代是一个没有大家闺秀的时代,时代不允许大家闺秀存在。所以,凤仪已经不是从前的闺秀了。可惜的是,这个已经当不成闺秀的凤仪,又不可能做一个革命妇女,或者职业妇女,或者家庭妇女,或者一般意义上的三十岁的已婚女人。凤仪就是凤仪,就是在旧时代里学过西学又学过国学的大家闺秀,有一颗骨子里高傲的和这个平民时代绝对不相融合的心。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原因,郑先生在辞掉家里的用人之后,忽然发现了自己娶了一个多么有小姐架子的女人。这个女人只出得厅堂,读得诗书,却永远不会洗手做羹汤。凤仪的人,就好像她的名字一样,她不是阿猫阿狗,可以随便凑合,她是凤仪,是沈家的小姐,沈家最有才情的小姐。对于凤仪来讲,生活变了样子,她可以适应。对于郑先生来讲,生活也变了样子,他不得不适应。
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凤仪终于承认,她不爱郑先生了。之于郑先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凤仪从来不屑过问。
十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十年中,沈太太去世了,沈先生在海外的消息,慢慢的像放起来的风筝,越飞越远,越望越小,终究那一根线也撒手放掉了。
倒是郑先生在海外的旧亲戚们,多少有点书信的往来,偶尔也提醒凤仪,她的父亲,还人在天涯。
对于凤仪来说,她做姑娘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事情,都像离她遥远的梦幻了,不太真实,却依然存在。就如同她旧家墙壁上日光留下的印子,近看看不清,远看看不清,不经意的时候一看,明明白白的在墙上呢。
凤仪刚上四十岁上的那几年,条件还是很好的,也并没有挨饿。郑先生已经不是小职员了,他终究是民族资本家的后代,终究是出过洋留过学有大气概大手笔的人,他已经是一个地位显赫的官员了。凤仪这个官太太依旧和而不群。凤仪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她的故事,是上个时代留下的故事,她不稀罕这个时代的人能多少理解她,她也不稀罕这个时代的人,能体谅她。她根本就不稀罕和这个时代的人往来。
凤仪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日子一天一天过,人们一批一批的相识,忘记,事情一件一件的来了又过去了。凤仪不看过去了,过去她不愿意回顾;也不看将来了,将来她看也看不清楚。郑先生是她生命中唯一一个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人,偏生这个人,又是她不爱的,至少,她认为是她不爱的一个平庸的男人。
那时候,凤仪出落的像一个贵妇人了。她第一次意识到,在她的生命里,还可以焕发出同当年的闺阁韶秀不同的光彩。
凤仪经常去南京路上买料子做衣服,她的衣服空前的多,各种各样的,长的、短的、深的、淡的、碎花的、团花的,等等。平时她没机会穿,偶尔穿一件,好像连人都跟着衣服在变。郑先生已经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凤仪了。无论如何,郑先生在这么些年中,对凤仪是宽容和呵护的。因为时代的关系,凤仪不可能像做小姐时代那么大出风头,但是在上海的上流社会中,她的名字也渐渐的响亮了起来。沈家这个最有才情的小姐,终究不会被时代的风烟所掩埋。凤仪又开始出入马路了,她又开始和记者们打得火热,身边有了一群和她地位相当,教养相当的朋友们。凤仪的客厅,是他们聚会的一个很美好的场所,客厅中姿态万方的凤仪,是他们的中心。凤仪的古典美,是那个时代里青年或中年才俊们全部仰慕的一种姿态。凤仪爱讲旧时代的故事,爱说旧时代的话,爱把旧时代和新时代比较着来看,凤仪的骨头里有一种旧时代中最精粹的美丽,这种美丽是新时代还没有滋养出来的成熟与稳重。凤仪把这种风度发挥到了极限。
凤仪有一次去南京路买东西的时候,被人从路上叫住,对方喊了声,这不是沈小姐吗?又一连声的改了口,叫这不是郑太太吗?凤仪侧过身子,从容的把眼光一打量,就楞住了。这个唤她的男人,四十五岁左右,中等身材,衣服笔挺,显出有种不合年龄的簇新,在街道边上摆着架势站着,对凤仪微微的笑。凤仪从这姿态中,一眼就看得出是老上海出来的公子派头,还是那种很生涩的公子派头,刚及格而已,却是道地。凤仪忽然想起了,他就是很多年前会过的梁先生。凤仪也微微的笑了,从容的点点头,打过招呼去。
很多年前,凤仪揪了梁先生一个错儿,就再不见第二面。其实,凤仪是不喜欢梁先生这样的派头的。公子哥儿无所谓,有所谓的是偏生要特特的摆出公子哥儿的派头来。公子哥儿的派头,不是摆的,就好象凤仪她闺阁韶秀的派头,也不是摆的,是骨头里的。这么多年来,梁先生一点没变,在不同的时代,摆着他的架势。梁先生请凤仪去茶馆喝茶,叙叙旧事。
凤仪和梁先生,在南京路上一路走过去,两个人依旧是老上海上流社会中的典范。凤仪在热茶面前笑了。唐宋人把茶和茗区别开,只是晨昏的定例。其实,吃早晨采的茶和吃晚上采的茗,又有什么不同呢?生命的轨迹很多时候都在交错中前进。就比如这个梁先生,这么多年来,依旧是过着他的日子,见了凤仪,不过是个老朋友而已,凤仪和他,两方面都没有一丁点的改变。凤仪依旧是那个众人仰慕的淑女,他也依旧是那个派头十足的绅士。可能,稍微的不同,就是凤仪对梁先生的宽容。凤仪早已不是那个对夫婿千挑万选的年轻小姐。梁先生自己倒反没体会出,只是笑着谈了些家务事,就再会了。
因为和梁先生联系,凤仪又多多少少会见了许多旧上海的老朋友,很多都是断了联系几十年的。好像新时代的来临不由分说斩断了的那个交际圈,又回来了。这在凤仪是非常熟谙而欢喜的事情。到底是旧上海的交情,话也投契,性格也合得来,这在凤仪是很好社交。
就这么会会朋友,聊聊旧事,时光被凤仪打发的也跌宕生姿。
一直到某一天,郑先生回来说出一个让凤仪大吃一惊的新名词:牛鬼蛇神。然后一切从容淡定的生活节奏就被这凶神恶煞的字眼给糟蹋了。凤仪开始体会到她生命中从未体会到过的一种惊悚感。郑先生不断带来一些让凤仪更害怕的消息,那些消息好像是墙上的蜘蛛,把蛛网布满凤仪的生活,让凤仪慢慢的开始窒息,透不过气来。原本优雅的生活马上被这些变化折磨得走了样。
郑先生从来就很少和凤仪讲话,更少讲局势上的事情,凤仪只是知道,形势越来越严峻了。后来郑先生回家得越来越晚了,偶尔也接到海外他的亲戚的电话。凤仪的心就悬了起来,几十年前的情形又回来了,同样是乱世,她怕她是再遇到个沈先生第二,那这一辈子的心,就白操了。凤仪静静的等着,她是知道她自己做不了什么的了。她已经再不是那个可以跑到武汉路小公馆里和人家讲理的小姐了。郑先生也是她自己选的人。当初她要嫁人的时候,放出去的条件是多么苛刻,然而后来当真要嫁了,却没拿那些条件衡量郑先生一丝一毫。沈家这个最有才情最见个世面的小姐,是把郑先生于危难中的扶助看成了人品的保障,凤仪若按图索骥的挑,那十个郑先生也能让她挑出毛病,但是凤仪要的是婚姻不会出现沈太太那种尴尬结局的保障。凤仪想,也许人生就是一场赌博,现在就是看大小定输赢的时候了。
那段时间好像特别漫长,凤仪在等待她的命运。可是郑先生究竟也并没有要走的迹象,甚至也没有离婚的迹象。郑先生只是更加焦灼更加繁忙。郑先生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待凤仪,也和从前一般无二。
郑先生让凤仪整理一下家里的东西,以防搜查。凤仪听到这个话,就站着不动了。家对一个闺阁韶秀来讲,是一切的避难所,现在她的先生告诉她,连家里都朝不保夕,她仿佛失去了一切的依傍。这许多日子以来积累的委屈、恐惧、忧愁,都一起聚集到眼泪中,无所顾忌的流到了郑先生的肩膀上。郑先生到底是她最后的依靠了。
郑先生又扶起她,说了句,没事,有我。凤仪忽然又感觉到了那时在汽车里感受过的温暖感觉。那种温暖是郑先生在她最为难的时候给过她的,从她做沈家小姐时,就一直萦回在她的身边。这么多年来,她忽略了这种体贴的温暖,就好像人们时常忽略和自己体温相当的温度一样,非要到衣服穿少了着凉了,才体会到平素一直身处其中的温暖。在如惊弓之鸟的生活形势中,凤仪忽然感觉如同少年时候在家里檐子下看天气时的安逸与平静。在那个刹那,凤仪微笑的想到,我终究还是幸运的。
那些日子里,凤仪和郑先生真正的相濡以沫。
凤仪在晚上一封信一封信的整理文件,一件一件的整理从前的衣服。凤仪从箱子底下,翻出一件藕荷色的长裙,发现那是很多年前她做小姐的时候,唯一一次正式去会梁先生时穿的。那件长裙在之后的岁月中一直被她压在箱子底下,从来也没打开再穿过。那件衣服上还有当时淡淡的香味,好像凤仪当时淡淡的笑容。凤仪忽然想到,生命里阴错阳差的,她每次见到梁先生都是很从容很体面的,而和郑先生,则总是危机之中。
有些人,是可以共风光的,比如梁先生。
有些人,是可以共患难的,比如郑先生。
凤仪想,我们是这种生活中的两个可以互相依靠的人。
紧接着就是一系列的急转直下,郑先生的羽翼下保护的凤仪虽然没有经受太大的折磨和难堪,但郑先生毕竟在时代的潮水中载沉载浮,也总算经历了一场磨难。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凤仪又亲眼看到,许多家庭破裂了,许多夫妻反目成仇。郑先生对凤仪,倒真的是不离不弃,很多时候郑先生都帮助凤仪逃避迫害。凤仪嫁给郑先生几十年,在她最为危难的时候郑先生挽救过她,在她最无助的时候,自家都朝不保夕的郑先生又出来扶持她。
郑先生和凤仪的家世被翻来覆去的盘诘、查问,他们两个需要写很多长长的报告和检讨。凤仪在海外的父亲和伊宁被揪出来说了,郑先生在海外的亲戚也被揪出来说了,还有凤仪曾经参加过三清团的事情,也被揪出来说了,很多陈年的往事,好比在仓库里存放多年的旧家具一样,把白布罩子一下都揭开,在光天化日里显出原形。家具里飘出细细的灰尘,凤仪呼吸着这些旧上海的灰尘,感受到一种高贵的华美,体会到一种时光倒流的感慨。凤仪已经很多年没有如此细致入微的回顾她早年生活中的情形,这是逼迫着她,一次再一次的回顾,复述,再复述凤仪觉得很可笑,原本是她也怨怼极深的父亲,还有恨之入骨的伊宁,现在又成了迫害她的根子,成了她眼前所有激进少年们的口实。上海老房子里的故事,被这些激进的孩子们演绎成一幕又一幕滑稽可笑的话剧。凤仪看着这些被演绎了的旧日生活,觉得又熟悉又陌生。
旧生活和新生活在一场又一场的运动中,交织着,糅合着,凤仪把关于父亲、母亲的回忆,又重新拾了起来,把关于屈辱、痛苦的抗争,也重新拣了起来。
四十几岁的女人,早已不再年轻,凤仪就在这种不年轻中,体会着年轻时代的苦乐哀愁。当年在武汉路门口一面之缘时所受的所有屈辱,在朋友家沙发上承受的所有怨怼,支撑着她在几十年后的生命轨迹。
郑先生是这些痛苦中唯一的光明,照耀着凤仪几十年生命的历程,让她在恰似身历其境的回忆当中,可以稍微出一口气来。郑先生当年在汽车里对慌乱无所侍从的凤仪说的那句话,温暖了多年之后身处生活边缘的凤仪。凤仪在被批斗的时候,被委屈的时候,始终能够感受到她如同在十一月的傍晚,躺在自家浴缸里洗热水澡。就好像当年在汽车里坐着的那个沈小姐感受到的一样。
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一切才终究慢慢平静下来,凤仪和郑先生,才能稍微出一口大气。
生活依旧在继续。一切忽然从平静中焕发出新的生气。人人都觉得是重生了一次,凤仪也觉得是重生了一次。
五十多岁的凤仪,把头发染了,还烫成当时流行的蘑菇式。郑先生微微的对她笑着说,你看上去好像还是二十几岁的模样。郑先生自家,已经一头白发了。
凤仪想,这就是爱罢。如果连可以共患难的人她都不爱,她还能爱谁呢?
都只是一转眼的功夫。
上海的老房子都拆的差不多了,南京路变了,延安路变了,武汉路也变了。几十年以后,关于记忆中的上海,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记忆里的上海。年轻一代的孩子们,再也不可能从高楼林立的上海寻找出当年的旧风貌,凤仪能寻出旧风貌,但是她很少去寻找。这个时候的凤仪,在内心深处早已对记忆洞若观火。
几年以后,凤仪收到了在海外的大表哥的电话,很委婉的告诉她沈先生心肌梗死忽然过世的消息。凤仪怨她父亲,可父亲一辈子糊涂,如今这糊涂也带到棺材里去了罢。凤仪早已在记忆中泯灭了很多当年的愤恨,可是亲情无法泯灭,凤仪自家都诧异于她对父亲难以割舍的依恋,其实,她早已经有几十年没和父亲有任何来往了。这个消息还是给了凤仪惊心动魄的痛苦。沈先生给凤仪带去的痛苦,终究都体现在他自己的行事作风上了。他的去世,不过是一种家门不幸没有终结的终结。
伊宁回国了,她终于可以作为沈太太回来料理沈先生的身后事。她不得不登门拜访这个当年在沈家最有才情的沈小姐。凤仪是真的没想到,伊宁也有敲她的房门的这一天。凤仪好像忽然又回到了她作沈家小姐的那个时代。
那时候,母亲在房间里泪流的像断线的串珠子,家里的下人们在房里静悄悄的走来走去,有的在窃窃低语,有的放出非同寻常的眼风来。外面局势乱极了,所有人都在传说沈先生要带着小公馆里的女人出洋。凤仪的姊妹一个接一个从外面匆匆忙忙的进了家门,提包手袋丢了沙发上满是的,一个又一个的和沈太太哭到一处。凤仪什么都没想就叫了司机开车去武汉路的小公馆。在小公馆的门口,凤仪第一次见到那个后来被糊涂透顶的沈先生带出洋的下作女人。凤仪屈尊降贵的在武汉路小公馆里苦口婆心的一席话终究做了耳旁风,她经受了作为沈家的小姐永远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都不应该经受的苦楚与难堪。凤仪又想到了许多年前在武汉路朋友家客厅里聚会,忽然出现一个污秽的身影,直走到瘫在沙发里的凤仪脸跟前望着她笑。凤仪不得不先她离开了那属于她和她那个阶层的朋友们的客厅。凤仪又想到了家门不幸这四个字,在门里门外受的委屈全回眼前来了。凤仪隔着房门问是谁敲门,凤仪听见几十年后伊宁的声音,伊宁说,我是沈太太啊凤仪,你还记得我吗?
凤仪说,沈太太早已过世几十年了。
伊宁说,我是伊宁啊。
凤仪说,你伊宁也配来敲我的门?你走。
伊宁说,凤仪啊凤仪,你怨恨我这么多年,我毕竟也没做什么对你不起的事情,我还是送了沈先生送到最后一程,你还得叫我一声妈,我到底是替你爸爸奔丧来的。
凤仪说,我父亲的后世自然有我们沈家的人料理。你是个什么东西还敢摆出沈太太的牌子?!你好歹不过就是一个底下人家生的平庸女儿。若在上海由着你做法你还能闹到天上去?不过是个姨太太的命。仗着我父亲糊涂,带你到海外了几十年,到底也就是带个宠物或者带个底下人一样,你还真把你自己当个人物?!
伊宁就一口气噎住,说不成话了。
就听见一个怒气冲冲的男声半说半吼的,不许你侮辱妈妈!
凤仪声色不动的想,四十来年前,是她沈小姐对付伊宁和父亲,快四十年之后,她又作回沈家小姐来对付和伊宁和她儿子,维护她的家族。伊宁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人身边总有个名正言顺的男人。但儿子毕竟只是儿子。
凤仪不减威严的说,难怪是小老婆的孩子,真是有辱门楣,好的家风学不来吗?一丁点的长幼尊卑都没有,你该是这样讲话的吗?!
不许你侮辱妈妈!那个小老婆的孩子又说。
凤仪想,他也只能说出这么一句罢了。
伊宁缓和了一下,又说,凤仪啊凤仪,现在老爷去了,我们好歹是一家的人,可别
凤仪当下喝住,谁和你是一家的人?你也配?!我父亲抬举你几年你自己别丧良心。你当初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下作事儿,现在也未必有脸面到我门前攀亲戚!我明着告诉你,想进我们沈家的大门那是你自家的春秋大梦。沈家不是随便的人家,像你这种女人,当日是下人,如今还脱不了下人的底子。你是和我说不上话的人,我父亲在的时候是,现在更是,趁早离了我这儿。你走。
伊宁原形毕露,果真排起了大架子,尖着嗓子说,我自己倒是来不得你沈小姐这高门大院啊!却不过老爷临走时有几句话要我交代。
凤仪听着伊宁的话,又想,姨太太到底是姨太太,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能这样高声的吵,半点规矩都不曾有。
凤仪说,我们沈家老爷的话用不着你这样一个外人、一个下人来说,你也别再妄攀上高台儿,我们沈家在海外还有人,也未必就剩你一个来路不正的!
话说到这个地步,伊宁纵然再不顾脸面,也讲不下去了,只好自认了晦气,由儿子扶着,气喘吁吁的一步一步走了。这个闭门羹就不是一般的闭门羹了。
凤仪靠在房门上,想着父亲到死都要让这个女人牵制着,实在是很无奈很糊涂。
自凤仪给伊宁吃了闭门羹之后,凤仪的几个姊妹和一个弟弟的家门,都没向伊宁打开,伊宁妄图回大陆来重新拾起尊严的想头算是白费了心机,到头来还受了凤仪这一番奚落,灰溜溜的赶快回去了。
沈家上上下下的做法,凤仪对家风的维护,对尊严的执着,对正经人与不正经人,上人与下人婚姻与责任之间经纬分明的礼数,不经意间打动了在海外的大表哥大表姐们的心坎。这还是伊宁后来回去发现的,海外的沈家亲戚,忽然对她换了个脸色。伊宁这才发觉,沈家小姐的威风不只一日两日,也不只在上海武汉路一处,她沈小姐安心让她伊宁没脸,她就没脸。伊宁想起她唯一一次的胜利,那是在武汉路上,四十年代的时候,她想,那个时代是一去不返了。
不过沈先生死了之后,伊宁也没指望在沈家还能捞到什么好处油水,她不过是守着个姓沈的孩子安度残生罢了。她没想过到底要不要这个名分,她要也要不来,按凤仪的话讲,到底是下人坯子,心里也没这分打算。这几十年,她吃也吃了,穿也穿了,风光也风光了,她不在乎现在几个嚼舌子的晚辈是怎么说她,她也犯不上和这些闲言碎语怄气。
凤仪没想到她在四十年后还能和伊宁有这样一次不见面的交锋。沈家小姐的血脉在她身上依旧沸腾着,家门不幸四个字依旧是她淡淡的眉目中写不完的悲伤往事。她并不想给伊宁难堪,她对伊宁,只是存有一种不可礼遇的愤恨,伊宁这个下作女人让她的家族蒙受羞耻和痛楚,让她的母亲,那个仪态万方的沈太太在悲伤中度过生命的余烬,让她这个沈家最有才情的小姐有了一段又一段不为人知的伤心记忆,让所有沈家的孩子在那么悠长的年月中担惊受怕的过日子。然而,伊宁说到底不过是旧时代一个下人。沈先生的糊涂,酿造成两代女人生命中的悲惨。伊宁或者沈先生每一次在他们生命中出现,都必然带来痛楚的回忆,或者带来新的痛楚的根源。现在好了,沈先生已然一了百了,伊宁也无法再兴风作浪,生活终究平静了下来,就像经历过台风的海水到底是要平静一样。凤仪知道,这种平静是用什么高昂的代价换取的,她的心,长久的因这种高昂而糊涂的代价而痛苦。
倒是郑先生知冷知热的劝慰了凤仪许久,凤仪才从旧日做沈小姐时就受的痛楚中渐渐缓和过来。
伊宁走后,凤仪似乎从这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中抽身而退,宛若梦幻般的年轻时代在她风烛残年的生命中显得异常遥远,异常的不可琢磨。凤仪想,这也许就是衰老的标志吧。她终究再不是那个能够叱咤风云的沈家小姐了,她的才情和智慧在多年生活艰辛的磨练中已经快要完全丧失,只是这最后一次面对伊宁才重新焕发出异样的光彩,然而这种光彩也是转瞬既逝的。到底她的芯子里是个大家的小姐,而一个大家的小姐是不屑于同伊宁这样的人打交道的。由于不可知的命运,让她和她的母亲共同面对了这样一种残破的家庭格局,共同承担了家门不幸四个字带来的巨大压力,母亲杳如黄鹤,她依旧在挣扎着对所有有应该遭受的屈辱进行无力的抗争。海外的大表哥大表姐们来电话了,他们含而不露的表达出对凤仪的钦佩和尊重,凤仪苦笑了想,当日浮华世家,你们怎么不有半点孝心,怎么没半句劝谏?生生等到老人死了,姨太太败了,才露出这份气概,未免也太奉承了。
无论凤仪怎么委屈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她是一个字都不提的了。沈家那个有才情的小姐心高气傲的骨骼在凤仪身上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郑先生从娶凤仪的那一天,就没想从凤仪嘴里听到关于沈家的一星半句闲话,伊宁的造访也并没有让凤仪扯破这最后的防线,沈家的家事,永远是沈家的家事。郑先生只能体贴的关怀,却永远无法深入凤仪内心最苦楚的地方抚慰。
郑先生是退休了,也恢复了他很高很显赫的地位,却没有失掉几十年前他在武汉路朋友家客厅里对凤仪的那分温存和体贴。也许,凤仪到底是感激郑先生的。
随着沈先生的过世,上一个时代好像也一点不留痕迹消失了,凤仪心上的伤痛,除了她自家清楚,似乎也不留痕迹的湮灭了。凤仪到底还是和郑先生相互扶植的过了几十年风雨历程。凤仪到底并没有遭到像沈太太一样的命运。
郑先生的白头发已经越来越显得飘忽不定了,好像一个人的生命力正在慢慢的,用一种看得见的方式消退着,郑先生说,凤仪,我到底是要先你一步的。这种话凤仪听都不要听,郑先生就自己对自己说。郑先生在凤仪给他的雕花的老椅子上坐了,缓慢而清晰的说这一些陈年的话,语调之间有一种温暖的情调。他说,凤仪,过年的时候给海外的表哥和娘舅的电话是不能不通的;弟弟的孩子隔天回来,我们要招待一下;南翔的东西还是好的,我们可以哪天去吃吃;那年你说要买的料子我才托人去给你买了这些话丝毫没有条理,跳跃性非常的大,凤仪有时候听见了就回答一句,听不见就由着郑先生用温暖的语调继续叙说着。
那些悠长的日子里,凤仪忙活着把新搬的房子布置成从前的格局。虽然说上个时代所有的人和事都已淡然远去,但是凤仪不晓得从哪来的热情,她焕发出一种心的活力,她似乎回忆起她做沈小姐时上海的一切风致。凤仪想起来沈家的窗子,想起来沈家的客厅,想起来沈家吃饭是排出的瓷碗上蜿蜒的花纹,甚至想起来当年沈太太给她们姊妹做的衣服,打的首饰。凤仪异常留恋沈小姐时的时光,她在追逐旧日上海里已经永远消失掉的风致。
凤仪依旧有着她淡淡的眉目,淡淡的神情。郑先生有一天说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凤仪笑着,说郑先生老来到学了油嘴滑舌。可郑先生也并没再继续说什么,凤仪在边上等着郑先生的话,等着那些温暖了她一辈子的话,等了很久都没有再听见郑先生温暖的话语,凤仪走到郑先生旁边,看见郑先生死的非常平静,睡着了一样。
已经很多年没掉过眼泪的凤仪泪流满面。
弄堂里的人都说,郑先生和郑太太是恩爱了一辈子的。到底谁也不知道,郑先生曾经在危难中给过凤仪怎样温暖的支持力。
现在,郑先生先凤仪而去,凤仪好像又变成了沈家那个才情过目下无尘,独自一人担着家门不幸四个字的孤高小姐。
当所有的故事都成为记忆中的永恒,凤仪依旧在平静的生活中继续她的生命历程。
弄堂里的人能从凤仪淡淡的眉目中看出很多不同寻常的神情。
凤仪,人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精致里透出一种深入骨髓的苍凉,好像上个世纪的雕花的窗,被风霜蚀了,将老未老的神态,如月之曙,如气之秋,又如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编者按 在时局动荡的旧上海“凤仪”遭遇了父亲的出走;走过了疯狂的文化大革命。生活的琐屑,终于使她“渐渐觉得,生命、婚姻、爱情这一切,不过是一些无聊人在虚无的时候编撰出来的无聊话题罢了” 心态的平和使得风仪在和平的年代与姨太太“伊宁”相逢时,不失骨子里的风韵和威严,正应了郑先生那句话——“凤仪这样的女人,是永远都不会老的。”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守侯着朱颜的不是爱情,而是风霜 本文平叙的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没有太多迭宕的情节,没有艳丽的修饰,只是那么淡淡的一抹,一个尊容肃谨的旧上海女人正襟庄严的印在我们的心间。细读,我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会充满更多憧憬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