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中文网 www.3gzw.net,世界演义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地,仍然为5000年前中国远古土著居民的子孙所占据。
汉族的平话人群是汉族唯一的例外,其O2a超过O3而占主体,与其他汉族不同。
东亚其他民族中,O3也非常常见,这并不等于说这些民族中有汉族血统,因为O3至少在1万年前就扩散到了整个东亚,他们就是这些远古人的后代,而非后来中原统一崛起的汉族带去的。
其他汉藏语居民:spencer2001年数据,东干族40%(16/40),zerjal数据2002年:土家族52.8%(26/49),董永利的数据55.8%(38/68),和汉族非常接近,实际很多汉藏语居民都和汉族接近,又如白族2004年董永利数据为50%(25/50),而2004年文波的数据为50.8%(31/61),白族和土家族可能和汉族有非常紧密的民族起源关系。而其他汉藏语民族和汉族关系要相对远些,如XUE的数据:羌族30.3%(10/33),藏族40%(14/35)、布依族31.4%(11/35),如董永利2004的数据:哈尼族17/41、景颇族4/17、彝族12/41、纳西族1/41、布依族2/48(和XUE的数据显著不同)、普米族4/47。
中国境内其他民族的数据还有:傣族21/112、黎族1/31、壮族8/28。
在东亚的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2006年hammer数据日本为20.2%(52/259),韩国为40%(30/75),ToruKatoh的数据,延边朝鲜29.1%(23/79)、韩国34.1%(29/85)、日本16.2%(19/117),XUE的数据:延边朝鲜40%(10/25)、韩国17/43(39.5%),Nonaka的数据韩国为44.5%(117/317),wookkim的数据韩国47.2%(102/216),总体上看,韩国O3比例大致在40%以上,为第一大类型,日本大致在20%,在日本O3比O2b少。
在阿尔泰语系中,东北地区满语族人O3比例非常高,为满族、锡伯族、赫哲族的第一大类型。在蒙古族人群中,内蒙和喀尔喀外蒙人最高,大致在20-30%之间,西部蒙古O3非常少,基本都在5%以下或者根本没有。西伯利亚地区没有O3的分布。突厥语人中,O3不高,但分布很广,最高为裕固族和撒拉族,大致30-40%,维族大致10%,越向西则越来越少,哈萨克族大致在10%,乌兹别克大致2%、而到了土耳其地区,523个土耳其人只有一个O3,只占0.2%。
O3占各阿尔泰语人群的具体数据如下:
满语族:UE数据:满族37.1%(13/35),Hammer数据满族38.5%(20/52)、ToruKatoh数据满族42.6%(43/101),文波的满族数据为44.4%(8/18),XUE中,赫哲族为44.4%(20/45)、锡伯族26.8%(11/41),鄂温克族23.1%(6/26),鄂伦春族19.4%(6/31),hammer鄂温克族数据为24.4%(10/41)。
蒙古人:喀尔喀蒙古zerjal数据22.8%(34/149),卫拉特蒙古1.0%(1/98),spencer数据外蒙古8.3%(2/24)、ToruKatoh数据喀尔喀蒙古18.8%(16/85)、乌梁海蒙古6.7%(4/60)、zakhchin蒙古8.3%(5/60)、khoton蒙古2.5%(1/40),Xue的数据内蒙古28.9%(13/45),外蒙古10.8%(7/65)、达斡尔族25.6%(10/39)。
突厥语人:ZhouRuixia数据:裕固族34.2%(18/52),维族12.2%(6/49),zerjal2001年的数据维族10.5%(7/67),XUE的数据:伊犁维族15.4%(6/39),乌鲁木齐维族6.5%(2/31),spencer在2001年的数据特别丰富:吉尔吉斯1/52,哈萨克9.3%(5/54),中亚维族12.2%(5/41)、图瓦人1/42,卡拉卡尔帕克人11.4%(5/44),克里米亚鞑靼人1/22,乌兹别克人14/326。Pakendorf在2006年的数据里,图瓦人1/55。土耳其人1/523。可以说,突厥人中,O3是普遍存在的,但比例都不高,和突厥邻近的塔吉克、伊朗、巴基斯坦等地也发现了O3,可能是突厥人、蒙古、契丹人或者汉唐时期华人的影响。尤其是哈萨克维吾尔等人群中O3比例远远高于西部蒙古人,显示了O3的来源绝对不只蒙古草原,古代中原人也参与了这些民族的形成。
五.走出东亚的土著人群——N和Q1
N和O是姊妹类型,大约在3万年和O分化,并在距今2~1.5万前从东亚出发,进入西伯利亚和东欧。
但N遗留在东亚的部分仍然是很多,不容忽视。
N可以分为N*、N1、N2、N3四个部分进行陈述。
N*是汉族的常见类型,在10个汉族人群总数1475人的样本中,共有100个N,占6.8%,最低频率为0,最高频率为15.0%(Hammer华南汉族6/40),其余如南京6.1%(49人/800人)、华北9.1%(4/44)、台湾6.0%(5/84)、四川8.8%(30人/341人)、兰州6.7%(2/30),所以说N是汉族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以往很多数据没有单独检测该SNP,所以全部被归类到了K里,造成了汉族有K*的假想,实际上,汉族是不含东南亚的K*和中东的K2的。
N*最高频率出现在彝族等西南民族中,彝族Hammer2006年的数据为30.2%(13/43),附近的土家族4.1%(2/49),而四川汉族中为8.8%(30人/341人),西南地区可能是N*的大本营。
N1分布要小的多,目前看,最主要分布在中国,如Hammer的数据里为华北汉族2.3%(1/44),韩国人1.3%(1/75)、满族人1.9%(1/52),Xue的数据里为满族5.7%(2/35),锡伯族2.4%(1/41),布依族5.7%(2/35)。由于检测该SNP的论文只有这两篇,所以目前发现的人群还很少。
N2分布在西伯利亚西部和乌拉尔山脉地区,在蒙古地区有低频率分布。
如Pakendorf的数据中,图瓦人27.3%(15/55),由于该SNP也和N1一样很少被检测,所以很多数据都被归类到了K中。
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Evenki)中,N2也很常见,如stony通古斯人为27.5%,yenisey通古斯为9.3%,中部地区的通古斯人为16%。
在蒙古和东北地区,如zerjal的数据,外蒙古为6.0%(9/149),中国鄂温克族2.4%(1/41)、布里亚特2.5%(2/81),如XUE的数据,内蒙为0/45,外蒙为2/65,东北地区,赫哲族最高,为8/45、满族为2/35、鄂伦春族为2/31,可以说N2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一定分布,但汉族没有找到过任何N2。
N3是N的最重要的支系,分布地区从中国一直延伸到北欧的广阔地域。
在欧洲人中,在芬兰人、爱沙尼亚等人群达到60%,在立陶宛、拉托维亚等人群中占50%,在俄罗斯北部人中占35%,中部占20%,南部占10%,占挪威和瑞典人的5-10%,占德国人的3%。这里我们不过多讨论N3在欧洲的分布。
N3最高频率分布在西伯利亚,kharkov和brigitte的数据里,293个雅库特人有270人是N3,占92.2%。在通古斯人(Evenki)中okhotsk通古斯为37.5%、yenisey通古斯为9.7%、lengra通古斯为22.2%、中央通古斯为18%、讲雅库特语的通古斯人为70.7%、nyukzha通古斯人为20.5%、北部埃文人为90.9%,中部埃文人为8.3%、南部埃文人为12.9%,可以说N3在西伯利亚北部占绝对主体,南部西伯利亚则N3减少,C3c占了主体。
在蒙古地区,Pakendorf的数据,图瓦人的N3为9.1%(5/55),spencer的数据图瓦人为21.4%(9/42),外蒙古人,zerjal的数据N3为2.0%(3/149),XUE数据为内蒙13.3#(6/45)、外蒙古7.7%(5/65),toruKatoh数据喀尔喀蒙古4.7%(4/85)、乌梁海蒙古8.3%(5/60)、zakhchin蒙古3.3%(2/60)、khoton蒙古0(0/40),derenko布里亚特蒙古为18.9%(45/238),zerjal布里亚特为28.4%(23/81),卡尔梅克蒙古ivan的数据为1.0%(1/99),Xue的数据达斡尔族的N3为7.7%(3/39)。
在东北地区通古斯语人群,ToruKatoh满族为0(0/101),XUE的数据锡伯族为(2/41),赫哲族0/45、鄂伦春族0/31、鄂温克族0/26、满族为0(0/35)、hammer的数据,满族为0(0/52),鄂温克族为0、鄂伦春族为1/22。基本上,N3对东北地区通古斯语民族的影响非常微弱。
在汉族、朝鲜人、日本等东亚民族中,基本没有N3。但应该注意到的是在spencer的东干人中有N3(1/40),在zerjal的西北**也有N3(1/54),显示**有部分来自北亚草原的血统。
Q1是指汉族特有的M120,在2008写做Q1a1。
曾经有观点认为Q1是汉族特有的类型之一,但这种观点正在受到挑战。
应该说,目前公布的绝大部分数据里的Q1都来自汉族(目前论文数据里找到的大致在300个左右,有270左右来自汉族),复旦2002年的数据,北方汉族1054个人有60个Q1,占5.7%,南方汉族652人中有10个Q1,占1.5%。如马明义的四川汉族数据,341个人中有9个Q1,占2.6%,luchuncheng的南京汉族中,800个汉族有24个Q1,占3.0%,Zerjal的数据中,北方汉族Q1为4.5%(2/44),台湾汉族1.2%(1/84),Nonaka的台湾为1.1%(2/183)。
在汉族以外的汉藏语人群中,Q1也有发现,如董永利2005年白族起源一文中,在白族6.7%(2/30)、土家族3.1%(1/32)、藏族2.2%(1/46),如文波在摩梭人一文中,普米族为2.1%(1/47)。可以说,在汉族之外,Q1也是存在的,主要分布在西南汉藏语居民中,Q1不应该简单的看成汉族独有。
汉族以外发现Q1,东亚之外在东干人、巴基斯坦hazara人中找到过该类型。在东亚,在中国之外,在日本kanto地区为0.7%(1/137),冲绳东亚人类分布2.2%(1/44),nonaka数据韩国0.6%(2/317),zerjal数据越南7.1%(5/70)。
目前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认为,Q1是1.5~1.0万年前进入东亚的细石器文明的创造者,他们可能是从中亚进入草原后进入东亚的,并且一直分布到整个东亚,直到大致1万年前,O各个支系的扩张,才冲淡和驱逐了他们,造成了他们只有残留在汉族和其他东亚人群中,频率非常低。
六,综论
对东亚人来说,O是最大成分,O在除了西伯利亚的所有人群都有分布,而且在东亚和东南亚所有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人群中都是最大的成分(且均超过50%)。
C是其次大的,尤其是对北方人群来说,在蒙古和西伯利亚通古斯人中都超过了50%,但除了蒙古和哈萨克外,所有C占主体的民族人口基本都不超过10万,很多都是游牧和狩猎的几千人组成的小部族。
N是第三位的,但对中国西南的一些民族和西伯利亚,也是非常重要的。
D的分布比较局限,只有日本和西藏有比较高的频率。
Q1只低频率出现在东亚,没有一个人群超过10%。
地,仍然为5000年前中国远古土著居民的子孙所占据。
汉族的平话人群是汉族唯一的例外,其O2a超过O3而占主体,与其他汉族不同。
东亚其他民族中,O3也非常常见,这并不等于说这些民族中有汉族血统,因为O3至少在1万年前就扩散到了整个东亚,他们就是这些远古人的后代,而非后来中原统一崛起的汉族带去的。
其他汉藏语居民:spencer2001年数据,东干族40%(16/40),zerjal数据2002年:土家族52.8%(26/49),董永利的数据55.8%(38/68),和汉族非常接近,实际很多汉藏语居民都和汉族接近,又如白族2004年董永利数据为50%(25/50),而2004年文波的数据为50.8%(31/61),白族和土家族可能和汉族有非常紧密的民族起源关系。而其他汉藏语民族和汉族关系要相对远些,如XUE的数据:羌族30.3%(10/33),藏族40%(14/35)、布依族31.4%(11/35),如董永利2004的数据:哈尼族17/41、景颇族4/17、彝族12/41、纳西族1/41、布依族2/48(和XUE的数据显著不同)、普米族4/47。
中国境内其他民族的数据还有:傣族21/112、黎族1/31、壮族8/28。
在东亚的其他地区,如日本韩国,2006年hammer数据日本为20.2%(52/259),韩国为40%(30/75),ToruKatoh的数据,延边朝鲜29.1%(23/79)、韩国34.1%(29/85)、日本16.2%(19/117),XUE的数据:延边朝鲜40%(10/25)、韩国17/43(39.5%),Nonaka的数据韩国为44.5%(117/317),wookkim的数据韩国47.2%(102/216),总体上看,韩国O3比例大致在40%以上,为第一大类型,日本大致在20%,在日本O3比O2b少。
在阿尔泰语系中,东北地区满语族人O3比例非常高,为满族、锡伯族、赫哲族的第一大类型。在蒙古族人群中,内蒙和喀尔喀外蒙人最高,大致在20-30%之间,西部蒙古O3非常少,基本都在5%以下或者根本没有。西伯利亚地区没有O3的分布。突厥语人中,O3不高,但分布很广,最高为裕固族和撒拉族,大致30-40%,维族大致10%,越向西则越来越少,哈萨克族大致在10%,乌兹别克大致2%、而到了土耳其地区,523个土耳其人只有一个O3,只占0.2%。
O3占各阿尔泰语人群的具体数据如下:
满语族:UE数据:满族37.1%(13/35),Hammer数据满族38.5%(20/52)、ToruKatoh数据满族42.6%(43/101),文波的满族数据为44.4%(8/18),XUE中,赫哲族为44.4%(20/45)、锡伯族26.8%(11/41),鄂温克族23.1%(6/26),鄂伦春族19.4%(6/31),hammer鄂温克族数据为24.4%(10/41)。
蒙古人:喀尔喀蒙古zerjal数据22.8%(34/149),卫拉特蒙古1.0%(1/98),spencer数据外蒙古8.3%(2/24)、ToruKatoh数据喀尔喀蒙古18.8%(16/85)、乌梁海蒙古6.7%(4/60)、zakhchin蒙古8.3%(5/60)、khoton蒙古2.5%(1/40),Xue的数据内蒙古28.9%(13/45),外蒙古10.8%(7/65)、达斡尔族25.6%(10/39)。
突厥语人:ZhouRuixia数据:裕固族34.2%(18/52),维族12.2%(6/49),zerjal2001年的数据维族10.5%(7/67),XUE的数据:伊犁维族15.4%(6/39),乌鲁木齐维族6.5%(2/31),spencer在2001年的数据特别丰富:吉尔吉斯1/52,哈萨克9.3%(5/54),中亚维族12.2%(5/41)、图瓦人1/42,卡拉卡尔帕克人11.4%(5/44),克里米亚鞑靼人1/22,乌兹别克人14/326。Pakendorf在2006年的数据里,图瓦人1/55。土耳其人1/523。可以说,突厥人中,O3是普遍存在的,但比例都不高,和突厥邻近的塔吉克、伊朗、巴基斯坦等地也发现了O3,可能是突厥人、蒙古、契丹人或者汉唐时期华人的影响。尤其是哈萨克维吾尔等人群中O3比例远远高于西部蒙古人,显示了O3的来源绝对不只蒙古草原,古代中原人也参与了这些民族的形成。
五.走出东亚的土著人群——N和Q1
N和O是姊妹类型,大约在3万年和O分化,并在距今2~1.5万前从东亚出发,进入西伯利亚和东欧。
但N遗留在东亚的部分仍然是很多,不容忽视。
N可以分为N*、N1、N2、N3四个部分进行陈述。
N*是汉族的常见类型,在10个汉族人群总数1475人的样本中,共有100个N,占6.8%,最低频率为0,最高频率为15.0%(Hammer华南汉族6/40),其余如南京6.1%(49人/800人)、华北9.1%(4/44)、台湾6.0%(5/84)、四川8.8%(30人/341人)、兰州6.7%(2/30),所以说N是汉族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以往很多数据没有单独检测该SNP,所以全部被归类到了K里,造成了汉族有K*的假想,实际上,汉族是不含东南亚的K*和中东的K2的。
N*最高频率出现在彝族等西南民族中,彝族Hammer2006年的数据为30.2%(13/43),附近的土家族4.1%(2/49),而四川汉族中为8.8%(30人/341人),西南地区可能是N*的大本营。
N1分布要小的多,目前看,最主要分布在中国,如Hammer的数据里为华北汉族2.3%(1/44),韩国人1.3%(1/75)、满族人1.9%(1/52),Xue的数据里为满族5.7%(2/35),锡伯族2.4%(1/41),布依族5.7%(2/35)。由于检测该SNP的论文只有这两篇,所以目前发现的人群还很少。
N2分布在西伯利亚西部和乌拉尔山脉地区,在蒙古地区有低频率分布。
如Pakendorf的数据中,图瓦人27.3%(15/55),由于该SNP也和N1一样很少被检测,所以很多数据都被归类到了K中。
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Evenki)中,N2也很常见,如stony通古斯人为27.5%,yenisey通古斯为9.3%,中部地区的通古斯人为16%。
在蒙古和东北地区,如zerjal的数据,外蒙古为6.0%(9/149),中国鄂温克族2.4%(1/41)、布里亚特2.5%(2/81),如XUE的数据,内蒙为0/45,外蒙为2/65,东北地区,赫哲族最高,为8/45、满族为2/35、鄂伦春族为2/31,可以说N2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一定分布,但汉族没有找到过任何N2。
N3是N的最重要的支系,分布地区从中国一直延伸到北欧的广阔地域。
在欧洲人中,在芬兰人、爱沙尼亚等人群达到60%,在立陶宛、拉托维亚等人群中占50%,在俄罗斯北部人中占35%,中部占20%,南部占10%,占挪威和瑞典人的5-10%,占德国人的3%。这里我们不过多讨论N3在欧洲的分布。
N3最高频率分布在西伯利亚,kharkov和brigitte的数据里,293个雅库特人有270人是N3,占92.2%。在通古斯人(Evenki)中okhotsk通古斯为37.5%、yenisey通古斯为9.7%、lengra通古斯为22.2%、中央通古斯为18%、讲雅库特语的通古斯人为70.7%、nyukzha通古斯人为20.5%、北部埃文人为90.9%,中部埃文人为8.3%、南部埃文人为12.9%,可以说N3在西伯利亚北部占绝对主体,南部西伯利亚则N3减少,C3c占了主体。
在蒙古地区,Pakendorf的数据,图瓦人的N3为9.1%(5/55),spencer的数据图瓦人为21.4%(9/42),外蒙古人,zerjal的数据N3为2.0%(3/149),XUE数据为内蒙13.3#(6/45)、外蒙古7.7%(5/65),toruKatoh数据喀尔喀蒙古4.7%(4/85)、乌梁海蒙古8.3%(5/60)、zakhchin蒙古3.3%(2/60)、khoton蒙古0(0/40),derenko布里亚特蒙古为18.9%(45/238),zerjal布里亚特为28.4%(23/81),卡尔梅克蒙古ivan的数据为1.0%(1/99),Xue的数据达斡尔族的N3为7.7%(3/39)。
在东北地区通古斯语人群,ToruKatoh满族为0(0/101),XUE的数据锡伯族为(2/41),赫哲族0/45、鄂伦春族0/31、鄂温克族0/26、满族为0(0/35)、hammer的数据,满族为0(0/52),鄂温克族为0、鄂伦春族为1/22。基本上,N3对东北地区通古斯语民族的影响非常微弱。
在汉族、朝鲜人、日本等东亚民族中,基本没有N3。但应该注意到的是在spencer的东干人中有N3(1/40),在zerjal的西北**也有N3(1/54),显示**有部分来自北亚草原的血统。
Q1是指汉族特有的M120,在2008写做Q1a1。
曾经有观点认为Q1是汉族特有的类型之一,但这种观点正在受到挑战。
应该说,目前公布的绝大部分数据里的Q1都来自汉族(目前论文数据里找到的大致在300个左右,有270左右来自汉族),复旦2002年的数据,北方汉族1054个人有60个Q1,占5.7%,南方汉族652人中有10个Q1,占1.5%。如马明义的四川汉族数据,341个人中有9个Q1,占2.6%,luchuncheng的南京汉族中,800个汉族有24个Q1,占3.0%,Zerjal的数据中,北方汉族Q1为4.5%(2/44),台湾汉族1.2%(1/84),Nonaka的台湾为1.1%(2/183)。
在汉族以外的汉藏语人群中,Q1也有发现,如董永利2005年白族起源一文中,在白族6.7%(2/30)、土家族3.1%(1/32)、藏族2.2%(1/46),如文波在摩梭人一文中,普米族为2.1%(1/47)。可以说,在汉族之外,Q1也是存在的,主要分布在西南汉藏语居民中,Q1不应该简单的看成汉族独有。
汉族以外发现Q1,东亚之外在东干人、巴基斯坦hazara人中找到过该类型。在东亚,在中国之外,在日本kanto地区为0.7%(1/137),冲绳东亚人类分布2.2%(1/44),nonaka数据韩国0.6%(2/317),zerjal数据越南7.1%(5/70)。
目前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认为,Q1是1.5~1.0万年前进入东亚的细石器文明的创造者,他们可能是从中亚进入草原后进入东亚的,并且一直分布到整个东亚,直到大致1万年前,O各个支系的扩张,才冲淡和驱逐了他们,造成了他们只有残留在汉族和其他东亚人群中,频率非常低。
六,综论
对东亚人来说,O是最大成分,O在除了西伯利亚的所有人群都有分布,而且在东亚和东南亚所有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人群中都是最大的成分(且均超过50%)。
C是其次大的,尤其是对北方人群来说,在蒙古和西伯利亚通古斯人中都超过了50%,但除了蒙古和哈萨克外,所有C占主体的民族人口基本都不超过10万,很多都是游牧和狩猎的几千人组成的小部族。
N是第三位的,但对中国西南的一些民族和西伯利亚,也是非常重要的。
D的分布比较局限,只有日本和西藏有比较高的频率。
Q1只低频率出现在东亚,没有一个人群超过10%。